辛弃疾茅檐低小赏析

时间:2023-10-31 09:34:26 春鹏 辛弃疾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辛弃疾茅檐低小赏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出自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此诗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辛弃疾茅檐低小赏析

  《清平乐·村居》原文

  作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通:无)

  《清平乐·村居》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注释

  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⑻卧:趴。

  《清平乐·村居》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辛弃疾茅檐低小赏析:

  此词《花庵词选》题作“村居”,辛弃疾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时所作。这时作者不为小朝廷所容,落职居家,以稼名轩,借带湖风月遣送壮岁年华,山鸟山花,连云松竹,农村野老,欢然相处。离开了险恶的仕途风波,他暂时从淳朴和谐的田园生活里觅得了安慰。格调优美清新的农村词,一首首在他的胸中笔底倾泻了出来。

  全词不用“人在画图中”的咏叹来直接抒发主观感受,而是置身局外,静处闲看,客观摹状,阿堵传神,在美好风物应接不暇的带湖佳处,摄取了特具画意诗情的人物活动镜头,组合成了江南农村的清秋风景画和劳动风俗画。

  词的上片,先画农家全景,茅檐低小,容膝易安,青草溪边,目涉成趣,侧重写的是白发老农,使用倒装句法,先闻其声,再出其人。吴侬野语,醉里欢容,谈笑相悦的柔和乡音,饱含着亲切朴素的家人夫妇之情,也暗示着单纯恬淡的自给自足之乐;白发翁媪,不知谁家?这是似曾相识的溪那边人家,是不足为外人道的普通农户。设一问语,便觉声情摇曳,意趣平添。

  下片实写农村劳动生活的具体片断,几笔白描,一幅速写,勾摹出各个不同的人物姿态和神情。画面远处有大儿锄豆,近处有次儿编织鸡笼,不远不近处有小儿在卧剥莲蓬。这一幅饶有生活气息的三男动作描摹,流水行云,横生姿态,俞平伯先生以为从汉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化出,可谓深会作者匠心。那最传神的两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固然融化了“小妇无所为”的神理,但妙手偶得的好句,归根到底却是从生活中来。写农村小儿,读者首先大概会想到“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一类的模式,这里的结句却偏偏出人意外地说,调皮的、不老实的小儿,什么活也不干,偷偷躲到溪头,躺在那里尝新莲子去了。我们试再读稼轩的《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便更可体会此处忙里偷闲的笔意,感到那顽皮小儿瞒人的举动、天真的心思实在逗人喜爱。

  小小画幅中,有清溪一水萦回映带。从青草溪边的茅屋、大儿锄豆的溪东到小儿剥莲蓬的溪头,意脉连绵,情思不断。长留在稼轩诗卷里的这溪流,该是一条不出奇的清浅小溪吧,然而它却欢快地载着多少读者,行过了一段美妙的航程。

【辛弃疾茅檐低小赏析】相关文章:

辛弃疾的古诗赏析11-18

辛弃疾《沁园春》原文赏析03-16

贺新郎赏析辛弃疾10-20

辛弃疾 元夕赏析02-06

感皇恩 辛弃疾赏析11-18

辛弃疾《摸鱼儿》赏析07-23

《丑奴儿》辛弃疾赏析09-16

满江红辛弃疾赏析02-15

辛弃疾《鹧鸪天》的赏析08-17

辛弃疾《水调歌头》阅读答案及赏析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