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北伐残梦

时间:2024-11-05 02:18:59 辛弃疾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辛弃疾的北伐残梦

  导语:辛弃疾的北伐残梦讲述怎样的故事呢?北伐残梦道出诗人辛弃疾怎样辛酸历程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辛弃疾的北伐残梦,欢迎阅读!

关于辛弃疾的北伐残梦

  辛弃疾的北伐残梦

  江西东北的上饶自古有“八方通衢”之称,南宋时,因为距离行在临安不远,又是入闽要道,加之本身山清水秀、景色怡人,达官贵人多聚居于此,为一时之盛。去其市约三十公里处,有一唤作“鹅湖”的小镇,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鹅湖书院即座落小镇东南。此书院矗立群山之间,周围尽是田园农舍,平日游人稀少,寂静异常。漫步其中,万籁俱寂,只听得鸟鸣数声。当年学子苦读、群贤授课之景早已烟消云散,昔盛今衰,又有几人能料?唯有门上的对联默默地提醒着后世来者,使人联想起800年前朱陆之争的盛况。

  遥想当年,朱熹与陆九渊分立两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经过几番舌战,观点始终不能一致,最终不欢而散。斯人已逝,但其学说早已声名远扬,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一次的鹅湖之会影响巨大,今天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离开书院的途中,无意中我还看到附近的这些地名:瓢泉、稼轩乡……它们在提醒我鹅湖之会不仅仅只有一次。

  淳熙十五年,辛弃疾接到牛人陈亮的书信,邀请他和大儒朱熹共同商议抗金收复中原的大计,但因为种种原因,朱熹未能成行。此时辛弃疾染病在床,坐卧瓢泉别墅等候陈亮的到来,一日,凭栏远眺,见前方驿道上,有一骑高头大马的壮士,正是陈亮。辛弃疾大喜过望,竟然连病痛都全然忘记,忙策马相迎,二人终会于石桥之上。谈及山河破碎,北伐迟迟难以成行,不禁愤懑不已,遂怒斩坐骑以明志,发誓不收复中原誓不罢休。之后几日,两人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离别之后,辛弃疾“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

  谈及辛弃疾,人们并不陌生,大家从小就开始背他的诗词。高中的时候,老师友情提示你,高考写古诗词鉴赏,如果看到作者是辛弃疾,你就要暗喜了,闭着眼睛也要把“抗金报国、对投降派的不满、大志难酬”这些词堆砌上去,肯定能得分。

  这其中虽然有投机、贴标签的成份,但所写的内容确实是正确的,辛弃疾一生最念念不忘的就是北伐。参考他的生卒年(1140-1207),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辛弃疾出生时,岳飞正率领岳家军北上,在郾城、朱仙镇大破金兵,赵构、秦桧闻讯后连忙下令岳飞班师,生怕达不成与金人的和议,北伐最终功败垂成,岳飞也被杀于风波亭。数十年后,辛弃疾在铅山病入膏肓,即将逝世,南宋的开禧北伐正如火如荼的进行,辛弃疾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只能在病床上听前方战况,最终孤独去世。可以说他的出生和死亡都发生在南宋北伐的时候,真是生于北伐,死于北伐。

  辛弃疾生于历城,今天的山东济南,家里是官宦人家,降世时北宋已经灭亡13年,历城也早已是金人的领土,家人告诉他,时刻不能忘记靖康之耻。辛弃疾深受家庭的影响,眼见金人的暴行,为抗金起义军的行为所感染,将克复中原视为自己毕生的目标。

  绍兴末年,金海陵王完颜亮打算兴兵南犯,为了做好出动60万人的战争准备,金人在北方地区横征暴敛,人民不堪重负纷纷起义。辛弃疾早就跃跃欲试,加入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完颜亮的军队虽然起初获胜,可终究没能笑到最好,虞允文在采石矶打败了金军,完颜亮也被部下杀死,北方金世宗继位。新君上台后,一方面与南宋议和,另一方面加大了对起义军的围剿。眼前局势越发艰难,辛弃疾征得耿京同意后,南下面见宋高宗,请求加入宋军。无缘无故有这么多人归顺,赵构心花怒放,简直天上掉馅饼,就顺水推舟的答应了。

  本以为事情很圆满,岂料义军内部却发生了剧变。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义军大多已被瓦解。真是不管什么年代都会有汉奸,辛弃疾听后愤怒不已,怎能咽下这口气?他带着一队轻骑,出其不意,闯入了5万人把手的金营,趁张安国毫无准备之际,生擒之,金兵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会有人来劫营,只能目送辛弃疾远去。到临安后,张安国被当众斩首,圣天子一日三叹息。此刻辛弃疾才二十出头,这年龄放现在不过是个大学本科生。

  南归不久,朝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事,高宗赵构主动退休,把皇位传给了养子赵昚,自己搬到原来秦桧的豪宅逍遥快活去了。主战派不由得拍手叫好,这烦人的老家伙终于走人了。这时南北双方的皇帝都刚登基没多久,自然想要大干一场。方坐上皇帝宝座的宋孝宗不由得发现,同样都是皇帝,为什么我要向完颜雍称臣?每年还要向他进贡?如果想去祭祀太祖太宗陵寝,还得向金人申请出国签证,哪朝哪代的皇帝是这么尴尬的!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召回当年的主战派张浚,封其为枢密使,北伐之事就靠他了。

  说干就干,南宋军队由李显忠和邵宏渊率领,出师北伐,一开始取得胜利,可李邵两将的不和坏了大事,最终兵败符离。之后宋金双方达成隆兴和议,都做了些让步。金人的让步在面子和钱上,改岁贡为岁币,改君臣之国为叔侄之国,岁币数量削减5万;南宋的让步是领土上,把完颜亮南侵失败后所夺回领土送还金国。

  眼见隆兴北伐失败,辛弃疾并不气馁,他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论》,向丞相虞允文上《九议》希望他们不要因为符离兵败一事而灰心。疏中他从各方面论述北伐的关键,提出恢复中原是持久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北伐的时候,关键是要把山东给拿下:“今日中原之地,其形易、其势重者,果安在哉?曰:山东是也。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宋金双方要打仗,主要是传统的上中下三路再加上一条水路,上路当然是川陕,中路是荆襄,下路是江南,还有个沿东海北上的。按辛弃疾的意思,重点是下路,上路中路以牵制为主,打下山东就有机会拿下燕赵,直捣中都。

  可惜无论是宋孝宗还是虞允文,都没有重视这个二十多岁小伙子的言论,上层人士知道辛弃疾有能力,但他们看重的并不带兵打仗的能力,而是治理地方的水平,辛弃疾当过江阴通判、建康通判、司农寺主簿、滁州知州、湖北转运使、湖南安抚使、隆兴府知府等职务,在救灾、镇压农民起义等方面变现出超凡才能,但也得罪了很多地头蛇,1181年,他被弹劾落职,闲居上饶带湖、铅山瓢泉,虽被启用过,但很快也被免。

  辛弃疾明明是个人才,有高远的志向和抱负,宋孝宗也不满意金人的嚣张狂妄,史书记载说宋孝宗“未尝一日而忘中原也,是以二十八年之间,练军实、除戎器、选将帅、厉士卒,所以为武备者,无所不讲”。可为什么南宋政府在隆兴北伐三十年后,都没有进行过一次北伐?以致辛弃疾只能在秋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感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其中的原因何在?

  大定盛世VS乾淳之治

  关于这两个盛世、治世,很多人恐怕都没有什么印象,“大定”是金世宗完颜雍的年号,他总共在位29年,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经济,这一段时间是金国的鼎盛时期,后世称之为大定之治,金世宗也因此获得了很高评价,被赞为“小尧舜”。而“乾”指的是“乾道”,“淳”指的是“淳熙”,都是宋孝宗的年号,赵昚在位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可以说双方发展的都很不错,尤其是金国,本来金人的军队很强,但经济、文化不是特别好,但此时经济发展、汉化程度加深,国力更强,而且金世宗多次告诫大臣,要提防宋军,他说:“吾恐宋人之和,终不可恃。”明君在世,又是发展的高峰期,宋朝北伐的成功率自然不会很高,南北实力平衡,谁也吃不掉谁。

  朝野的呼声

  宋孝宗身边的大臣,特别是有实权的,大多不支持北伐。用心的话就可以发现,那些强烈要求北伐的人,大多有北方的背景,或者是军队的背景。北方的大臣由于对故土的思念,受到金人的迫害感受较深,自然是要求北伐,军队将领无仗可打时体现不出价值,升迁也慢,最好的升官发财机会就是战争。反对的大多为南方背景的士大夫,众所周知,两宋经济的发达是史上罕有的,北宋末年GDP占全世界的80%,明朝、清朝被甩了几条街,尽管失去了北方,南宋的经济依然坚挺,人民富庶,中产阶级有一定比例,甚至有很多的福利机构。经济越是发达,人们自然越是厌战,如果战端一开,赢了还好说,如果输了,金兵趁机南下,苏州、临安会不会变成一片火海?建炎年间,高宗南渡、东躲西藏时,金兵在江南杀烧抢掠、无恶不作,多少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谁又想再来一次?你想想如今的朝鲜韩国,就可以体会。所以南宋朝廷的江浙士大夫们绝不会同意发动北伐的,谁北伐谁就可能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

  民间的态度也是差不多的,既然经济繁荣,自然是人心思定,不愿意冒险,谁不想安安稳稳的过自己的小日子呢?而且仗要真打起来,粮草、武器、赏赐、军装、抚恤等等需要巨额的经费,对于南宋这个藏富于民的国家来说,是谁出的最多?而且就算打赢,北方已经被金人严重破坏,重建费又是一笔大开支,谁掏这钱?地主掏还是小民掏?这就伤害了劳苦大众的利益。宋孝宗执政时距离靖康之变已经三十多年了,当初南下逃难北方人很多都已去世,而他们的后代对故土、对金人并没有很大的感触,顶多就是听家里的长辈讲讲而已,比如《东京梦华录》的序中就有这么一番话,“一旦兵火,靖康丙午之明年,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后代的年轻人对当初的耻辱没有很大的感觉,甚至不以为然,不知道那时有没有抗金神剧、手撕金兵的传说。

  靠不住的军队

  宋朝军队弱似乎已经是人们的共识,在宋朝,官方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军队长期处于弱势,虽然他们拥有较多高科技武器。绍兴和议以后,二十多年没有打仗,军队建设更加滞后,辛弃疾在湖南时曾提出过要建立飞虎军,为什么还要建新军,因为他看出南宋军队已经不可救药了,后来辛弃疾又到镇江准备开禧北伐的事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组织新的军队,严格和原军队区别开,绝不能沾染那些兵的习气。

  北伐自古就困难

  宋金之间的边界线正好和我国的南北方分界线一致,真是彻彻底底的南北朝,陆游的一首诗完美的告诉了我们:“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东到淮水,西到秦岭。自古以来,由北往南统一多,北伐成功的特别少。南方因为缺少战马,在北方的平原不占据优势,北方人则水战不好,无法逾越长江天险。完颜亮没能灭掉南宋,不就是无法打败南宋水军,渡不了江,又加之后院起火。先前北方能统一还因为他们是经济重心,如今经济重心南移到了江南,可军队、骑兵的劣势终究难以弥补。南方要想嬴,需借助北方的分裂,刘裕攻到关中、国民革命军形势上统一全国,就是如此,可金国并没有要大分裂的趋势。

  辛弃疾无可奈何,继续闲居,两鬓也日渐斑白,突然有一天,南宋政府又决定北伐了,任命辛弃疾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又任镇江知府。这一次是谁提出要北伐呢?是当权的外戚韩侂胄,此人和皇后韩氏是一家,他借助自己特殊的身份上位,并没有特别大的功劳,而且还不是科举出身,执政基础自然就不牢固,特别是在皇后病逝后,为了提高声望,他决定出兵北伐,立了大功不就可以堵住反对者的嘴了。

  但辛弃疾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灭金并不能一蹴而就,是个长期的过程,没有个十几二十年不可能实现,听了这话,韩侂胄自然不乐意了,在他看来,是越快越好呀。没有办法,辛弃疾只能力所能及的做些出兵准备,比如派遣间谍、分屯招兵等。眼见部队马上要仓促开往前线,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写下千古名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今日的韩某人不就是当年的宋文帝和宋孝宗嘛。就在战端即将开始的时候,辛弃疾被调任隆兴知府,离开了战略要冲,还没就任,朝廷又收回成命,直接给了个虚衔了事。北伐开始了,宋军一败涂地,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让他处理残局,辛弃疾拒绝了,战争的理念完全不同,还用什么。谈判时,金人要求南宋把韩的

  人头送过来,韩侂胄被激怒,于是战事再起,韩侂胄要求辛弃疾速速到临安奏事,这回似乎真要委以重任了,可惜辛弃疾已经卧床不起。一天家人听到他的房间传来了几声“杀贼”,连忙跑去,发现词人已经溘然长逝。

  辛弃疾死后家无余财,只有些读书人看的文集。如今辛弃疾的墓地就在上饶铅山,经历了几百年的凄风苦雨,如今略显破败,他的墓不像那些富商巨贾的那么豪华,也不像某些贪官庸官的,建造在烈士陵园里面,他的墓跟普通人的区别不大,只是墓前多了两根石柱,上面写着: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的故事

  1、恢复经济:

  在滁州知州任上,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把这个历经几次战祸,几成废墟的城市,建成“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的好地方,具体方法是免欠租、招民户、完善公共设施、减免商贩赋税、吸引商人进驻,很类似今天的开发区。

  2、镇压农民起义:

  在江西提点刑狱任上,他干了一票大事,扑灭赖文政领导的“茶商军”。辛弃疾的做法是(非常天才,能够准确地找到要害并付诸实施),先观察分析出茶商军的战术优势是借助地形展开运动战,然后召集壮勇和熟悉当地地形的民兵,分头驻扎在茶商军的运动关节点上,茶商军的优势立刻消失,辛弃疾不失时机开始招降,在其领袖赖文政也无奈投降之时,辛弃疾确认已经大功告成,立刻将其处斩,茶商军终告覆灭。然后遣散不愿当兵的人回家,将愿意当兵者编入部队。朝廷耗时半年,用了近一万人的军队都没摆平的茶商军,在辛弃疾手上不到两个月便悉数剿灭,足见辛弃疾具有带兵打仗的军事才能。

  此后,在湖南、福建安抚使的任上,辛弃疾还剿灭过多起地方骚乱。这些行为曾被现代研究者批评为镇压农民起义,如从现代阶级斗争的眼光看,确实是这个性质。但当时作为朝廷命官的辛弃疾,除了效忠朝廷外,似乎也没有别的选择。

  3、打击恶霸、黑势力:

  在以铁腕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辛弃疾给朝廷上书指出:农民之所以被逼为“盗”,全在于贪官污吏横行、盘剥太甚、赋役太重。所以,解决“盗贼蜂起”的根本办法,在于整肃吏治、轻徭薄赋。他不仅这么说,而且也这么干。在做地方官的任上,他打击黑恶势力绝不手软,甚至用“钓鱼执法”的手段,诱使一些没人敢惹的“兵痞”,“抢”了“贡品”,就地正法。最厉害的是在江西安抚使任上时,他纵容属下的新建县令汪义和斩杀了一批违反赈灾法令、囤积居奇的不法商贩,其中竟有当朝郭皇后的侄子。这件事的责任,辛弃疾一人揽到头上,这也是他日后被罢官的一个重要原因。

  4、创建地方军队:

  湖南南部一带,素来就有“乡社”,以武力欺压乡民,阻止朝廷政令,乃至发起武装暴动。辛弃疾做了湖南安抚使后,经过深入调研,上书朝廷:按照各乡社及其统领的好坏,分门别类加以处理,不听话的取缔,听话的保留并且分割,隶属各县巡尉,然后建立一支真正能打仗、有威慑的军队——飞虎军,来对付不服管理的当地少数民族力量“蛮夷”诸部落。当时,无论朝廷还是地方,军队涣散虚弱、已经完全不可用,辛弃疾深知于此。在征得朝廷同意后,他立即行动,加班加点,建营房固垒,招兵买马。由于砖瓦缺少可能推迟工期,辛弃疾决定出钱购买,下令长沙城居民每家供瓦二十片,则可领100文钱,两天之内,20万片瓦凑齐;缺垒石,则无法驱使百姓了,辛弃疾调发当地囚徒去城北开凿,按照数量酌情赎罪,很短时间内垒石凑齐。辛弃疾为什么这样赶?因为他深知,朝中一定会有人说闲话,可能导致建立飞虎军的计划泡汤。果真,一道金字牌下达,让他立即停止工作。辛弃疾呢?他把令牌藏起来,就像啥事没有,继续监督工程进展。一切完毕,他才将组建飞虎军的经营过程、财务报表、飞虎军兵营的工程图纸等资料汇总,作为依据上交朝廷,用事实回答了朝廷不善意的质询。宋孝宗自然释怀。

  辛弃疾的飞虎军虽然只有2500人,但由于训练严格,纪律严明,当时成为沿江各地方军队中的最强一支,不仅湖南一路赖之以安,也是长江沿岸重要的国防力量,金人忌惮而称之为“虎儿军”。

  辛弃疾创立这支部队,直接的名义是镇慑当地的苗侗“蛮夷”,其深层动机也是想拥有一支部队作为北伐的根基。但辛弃疾调任他处后,这支军队的纪律逐渐松弛,后来朱熹帅湘时,将此军解散。

【辛弃疾的北伐残梦】相关文章:

红颜残梦散文09-11

残梦-短篇的散文07-19

残梦今宵浓散文09-27

高二散文-红楼残梦08-14

残梦的散文推荐500字10-18

永遇乐辛弃疾10-22

辛弃疾与朱熹05-26

辛弃疾简介05-20

辛弃疾的风格11-04

辛弃疾的诗句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