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精选10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 篇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野山水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朗的风格,让读者不仅能看到一幅鲜活逼真的田原风光,而且会自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感受。
这首诗词,虽然内容不算太深奥,但文中所表达的诗词意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较远,要想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却是不容易的。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在分析课文所描绘的景象时,我及时给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等。结果学生能够积极地去想象、表达;当学生想象有障碍时,就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进行体会。
另外,我以“读”字当头,课上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读议议,议议读读。一方面要通过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那些独特的历史时空;另一方面要通过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形,读出神。结果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意境中,十分准确地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
但如果课前布置学生多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诗词的话,我想,学生在体会词人的情感时会更顺畅一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 篇2
一、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
1、通过学习上阙,引导学生自学下阙。通过上阕的学习学习学到了学习诗词的方法:知音—明意—悟情,小组合作自学下阙。
2、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3、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
二、成功之处: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音乐与课件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知音正音,导入新课,创设诗意课堂。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文,感知诗意。第三个环节:品读诗文,体会情感。
在第一个环节:创设诗意课堂中,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我从作者导入本词,通过介绍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以及他的豪放词风,引出本词。
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首先教师范读。借机强调了生字字音,“转”、“见”,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读诗,然后指明读。当我发现该同学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接着,我引导同学们读诗要有节奏,尤其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第三个环节:品读诗文,体会情感。
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预设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如在本课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 篇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人教版第11册语文第六单元的一首词。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 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 的佳作。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情画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和手段: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乐学氛围。
为 了让学生喜欢这首词,帮助他们理解词的意思,这节课我创设了多次的情景。第一处是在教学伊始,通过师生介绍诗人及创作这首词的背影,让学生初步感知这首 词。第二处是在学生质疑“谁在说丰年”处配了一幅稻花的田园图,让学生扮演农民、诗人和青蛙之间的对话,学生在这种具体情境中感受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和诗 人兴奋的心情。第三处是在学生感悟这首词的意境时,出示了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通过看图和反复有感情地读词,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了词中的意境,并能赏析好 词,体会到这些词的妙处。第四处是学生在回顾练习中,通过配乐和看图片总结了整首词的内容。第五处是学生在古诗新创中,利用扇子等道具表演自编的这首词。 这首词有些地方比较难理解,通过多处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好地理解了词的意思和诗人表达的感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采用“设疑、探索、评价、生成、运用”的学习模式进行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为 了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整节课我采用了“设疑、探索、评价、生成、运用”的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收到比较好的教 学效果。在学习词语和诗句意思时,先主学生自学,再小组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已懂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提出的词句意思;在理解诗句时,先让学生质疑,他们 纷纷提出了自己不懂的地方,如谁在说丰年?为什么过去非常熟悉的茅店,现在出现了会使词人觉得忽然呢?这些疑难点正是全文学习的难点,面对这些课堂学生生 成的问题,我没有马上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引导学生自由读书,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讨论,他们在讨论中得知了答案,在交流中思想得到碰撞,最终自行解决了问 题。在回顾总结中,学生通过看图理解了整首词的意境,并能用自己的话把词的画面说出来,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创作这首词。
三、以读为主。
古 诗教学,我认为读非常重要,只有充分地读,才能深入理解诗句意思。本节课,我非常重视读,通过多层次地读,最终达到理解内容的目标。本节课分为几个层次地 读,第一层次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按一定节奏读。通过让学生轻声读、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四次的读书,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及词的节奏,达到了读 准、读通顺的目标,也为下文教学读好诗句内容打好基础。第二层次是读懂诗句内容这次采用;默读和表演读的方式达到学生理解诗句的目标。第三层次是读好诗 句。通过看图读、配乐读、赏读、挑战读、边想象边读等方式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标。最后一层次是感悟读。学习完整首词后,再让学生回到古代那个月光如水的夜 晚,假如你是诗人,你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你会怎么吟诵出来?在这种具体情境中读出词中的画面,并把这种画面用现代的方式演译出来。这课教学通过了多次不同 层次的读,学生的感情都能在读中体现出来,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这节课按照简溢铸校长提出的““设疑、探索、评价、生成、运用”模式尝试进行教学,开放了课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体现了以学习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学习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1、应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质疑。
本 节课能放手让学生质疑,并且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但是还没充分放手,对于课文的其他疑难点,应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如对于“路转溪桥忽见”的 理解可能会存在分歧,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是先过溪桥才看到茅屋,可以抓住学生的争论进行点拨和引导,这样学生理解更深入。对于“说丰年”,课堂上学生只 是说了青蛙、农民和诗人谈论丰年,还可以再发散学生思维,这首词里还会有哪些景物在仿佛说丰年呢?
2、应关注后进生,词句的理解就给予充分的时间学习和反馈。
理解词的句的意思是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节课教学中,学生都能汇报已懂的和不懂的,但是给予学生单独思考和质疑的时间不够,未能给予中下生一个充分学习和提出质疑的时间,照顾中下生,并且再提高中下生,了解他们掌握词句意思的情况,这样学生更扎实。
3、应充分利用图片感悟诗句的意境。
本文的教学突出的特色是采用了情境教学,特别是以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诗句的意思,但是学生在理解词句意思时是孤立地理解的,如果能结合出示的相关诗句图片,学生理解会更容易,更到位。
以上是这节课的一些收获和反思,有得有失,有喜悦也有改进的地方。感谢学校领导和同行的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希望以这课为例,及时摸索和总结教学经验,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后探索出更佳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 篇4
每次完成一项任务,我就会觉得好像放下了很大的担子,很轻松。我以为这次紧张的十分钟讲课也会是一样的。因为在讲课之前的一周,我确实是处于极度紧张的状 态,我以为我会在讲课结束后释然很多,轻松很多。可是事实告诉我,这次是个例外。在走下讲台的那一刻,我一如平时的心静,踏出教室的那一瞬,也是一如平 时,没有诧异的思绪。直到静下心来,回顾整个讲课的过程,从选择要讲的篇目一直到结束展示内容写反思,我突然明白了:课堂十分钟的结束并不是一项任务的完 结,而是开始。这项任务就是教学,这是我在踏进实习讲台的一次演练,依旧在紧张的准备过程中,当然不会有完成任务之后的欣喜与轻松。教学,这项没有结点的 任务,终究会变成习惯,我希望它会变成好习惯,在不断反思之后成长起来的好习惯。
回顾讲课十分钟的展示,不论教学课文的选择,还是教学设计的编排,教学展示内容的选择,抑或是教学实践展示,课后自我评价反思,都给我很大的启发。几位老师的点评指导,更使我受益颇多。我从教学设计、课程实践、课后回顾等方面反思,总结以下几点问题。
第 一,强权意味浓。意识之外忽略学生的自主性。这一点不仅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在实际教学中也有所表现。我把教学设计看成整个教学过程的先行者,是进 行实际教学的前奏,一节好课与好的教学设计相联系。我花了很大工夫设计教案,在正式讲课之前也是改之又改,直到临近上课前两天才最终确定下来。可是通过实 际的教学,我发现,我的教案设计依旧是漏洞百出。首先是教案设计不由自主的落入“强权指导”之中。我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导的原则,我自以为是地认为我在进 行教案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遵循了“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引导”的`原则,实际情况是我依旧落入了教师强权主导的漩涡。我在
梳理学 生总结出来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视听触嗅等感官感受时,不自觉地放入了图片。本来只是想在学生作画或写作文段之前给他们一点总结提示,而事实是图 片的放置不仅没有起到这个作用,反而弄巧成拙了。这些图片在他们写作之前就已经先入为主进入他们的脑子中了,无形中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 重要的是诗词中的这些景物景象是根本无法用统一的语言或图画描述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的人对同一诗词、同 一意象的理解是不同的,特别是对诗词中的这些意象及场景的解读应该是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来的个性化亮点,如果让这些预先设计的他人的理解阻止了学生的创 造力,就真的是有悖于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这个问题上,我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化创作的需求,让学生自己来说,自己体验,自己写作。为此,我 将此环节改成小组讨论交流,“说说我心目中的夏夜黄沙道之行”,让学生相互交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加 深对诗词的理解。
这种强权的思想也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完词后的感受、心情,预设学生会答“喜悦”或者“焦虑着 急”等感受。当学生说出自己“惬意”的感受时,我不自觉地将其拉到自己的预设“喜”字上。“惬意”,“称心、满意,舒服、舒心”,转换为“喜”之“愉快、 高兴”虽谈不上扭曲,但确实有些突兀。这一点问题唐同学和林老师都给了我提示,非常感谢他们。我的突兀的做法是我太依赖预设,没有考虑到灵活处理课堂变动 的结果。其实,以后的教学活动就是灵活的展现,以学生为主导,就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让学生自由的思考发言。学生的思想变化多端,这就要考验老师的应变 能力。我觉得这是我今后需要加强的能力——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二,亮点太多,不能舍,舍不得。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说 说自己从词中获得的感受。说到听觉感受,学生很容易找到“蝉鸣”“风声”“说丰年”“蛙声”,但是却容易忽略“鹊啼”,这就要老师说明“明月别枝惊鹊,清 风半夜鸣蝉”的对偶互文句式,指导学生理解这里的“惊”和“鸣”不是分别指“鹊”和“蝉”,而是说“鹊蝉惊鸣”;在提到“说丰年”时,学生容易将“说丰 年”的主体理解为农人或者作者,而往往会忽略蛙声作为主体的存在,这就需要提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倒装句式,“稻花香里,蛙声一片,如说 丰年”。这样的设计看起来很充实,仔细想来确实有点问题,知识简单一提,学生只是知道互文和倒装的概念,至于说掌握多少,真的很难说。好的愿望反而达不到 预期的效果,这就叫做过犹不及。就像郑老师说的:一个文本的价值可以有很多,我们应该考虑到实际教学的限制,自觉选择有所取舍,选择一个点突破,其他的点 可以利用其它文本展现。是的,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选择一个点能突破,远胜过平铺多个点而无所得。语文老师要做到这一点,有选择性地选择文本中的 价值进行教学,如何才能找出有价值的点来教学?这对语文老师又提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三,单个亮点,整体布局。我觉得《西江 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说丰年”的解读很有亮点,于是就在学生体验声音“说丰年”时设置一个小组讨论——“究竟是谁在‘说丰年’”。这个小组讨论单看好像 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个性解读能力,但是与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感受的能力”结合起来看,就显 得格格不入,也就说这个小组讨论落在此处不合时宜。这是我没有把握全局的结果。后来,在听了林老师的意见之后,我又进行了思考,重新调整一下各个环节,将 这个“说丰年”的亮点弱化,集中力量达成目标“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感受的能力”,把原本的小组讨论换成“说说你心目中的夏夜黄沙道”,与前面学生 反复朗读体验、在老师引导下的情景体验相承继,一步步将学生的激情激发出来,从朗诵接触到思考再到表达,直到不能自已,想把这种感受写出来,这也就达到了 有意识记录感受的目标。由此思路,我也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偶互文句式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倒装句式转换为“稻花香里,蛙 声一片,如说丰年” 的解读提到了理解句式的环节,为学生理解情景交融时扫清障碍。
刚才提到语文老师可以自主的选择有价值的文本 价值进行教学,这看似赋予语文老师很大的权利,有很大的灵活性,但是这种选择并不是无限制地乱选,而是有意识的选择,是建立在语文老师对整体布局的把握基 础之上的选择。只有有把握全局的姿态,才能游刃有余地充分利用文本将各种价值充分挖掘出来。这就是对语文老师的一个全局观念的考验。
这 个全局观念也体现在诗歌教学中。正像郑老师说的,诗歌教学有一个层次:话语——形象——意蕴。讲的太细太碎会使诗歌丧失美感、意蕴。我一直钦羡程翔老师的 吟诵教学,想通过吟诵来达到教学的目标。在设计课程时,我有意识地将这种整体吟诵中体验感受的观念融入教学中,一节课至少利用一半时间诵读,通过指导诵 读,体会作者的感情。但是实际设计中仍有出入,更加之它有太大的灵活性,必须要放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尝试,去磨合才能看出效果,它对教师基本的朗诵水平要求 很高等各方面的限制,如果要进行尝试,仍需一个很艰难的历程。
第四,体验中的坚持与收获。从选课到准备教案,选要将的段落、讲课 到反思,这个过程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收获。不管结果如何,它就是我对自己的交代。想到王广杰师兄谈到他的经历时曾说过一段话,对我启发很大:教学要有自己 的个性教法,即使不被认可也要坚持,即使将来发现一直坚持的东西是错的,也会收获很多,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认真思考了,你始终保持着自我,这就是你的收 获。教学本来就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如果一味儿地模仿,依附于别人,模仿的没了自我,真的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但是更不要太自我,能从别人的批评中思考自 我,找到自己的不足,查漏补缺才是重要的。
在这次教学实践中我有一个意外的收获:我的声音终于不再飘了。虽然教学实践中有很多的缺点,但 是当我听到同学对我说“我在教室外面就听到你的声音了,压过了对面教室的男老师的声音”时,我确实很高兴。我去北国练声,坚持一段时间果有成效。高兴的原 因不仅于此,更在于这让我明白了,平时好好锻炼自己,真正用到时方不急,当进取变成一种习惯时,就不会有太多的借口。就像这教学反思,当它变成一种习惯 时,便不会那各种各样的藉口反驳,一点一滴的成长总会在其中。反思不生动,有一点可以肯定,我正走在把它变成一种习惯的路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 篇5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诗歌遗产光辉灿烂,而古典诗词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由于古诗词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而小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词)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词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距甚远,而我们的多数古诗词教学仅仅满足于诗词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却忽视了对诗词意境的体味及其情趣和韵味的鉴赏,属于诗词的那些特质被一个个简单的符号所替换,对其美感的体验当然也就无从说起;还有的只重视理性分析,忽视感性体验和自我领悟,介绍一下时代背景、诗人生平就认为能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诗词了,至于诗词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首名作。词人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对于这样一首意美情浓的词怎么教?对于这首词,小学生读,中学生也读,甚至到了大学仍要读,那么对于不同层次的对象,对这首词的赏析该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依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应该教学到哪一步?着重解决哪些问题呢?学生课前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对词的意思有了大致的了解,但那是人家的东西,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通过自身的理解,体会进入意境,再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就像做数学题,仅有一个答案是不行的,如果在这基础上弄懂解题思路和方法呢?
我依据这样的学情进行了教学设计,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赏析,在表达中再现意境,做到:扣住语言、想象画面、体会意境,语言表达,达到情语互促的目的。
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学习活动:
1、课前背诵已学过的词,复习词的知识。这一个学习活动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心中对于古诗词的沉淀,在词的`情境中陶醉,让学生在深情投入的吟诵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2、读通诗词。“书不读熟不开讲”,面对文本,有急于理解与分析,以读入手,让学生先从整体上认知文本。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这首词的节奏,感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3、读懂诗词。要让学生通过读、交流、讨论与作者建构对话的空间,而且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感受、体验黄沙岭的美妙夜色,并由此感悟词人的心境,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得到情感熏陶。在读懂词的环节上,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新方式。
4、读透诗词。读透是古诗词学习的最高境界。它既可以引领我们去领略古诗词中所展现的无限风光,又可以使我们徜徉在这种浓浓的古诗词的氛围中与时空对话。甚至是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历史,走进诗词人,走进他们的心灵。把诗词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
5、课外拓展。
读辛弃疾的豪放派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感受他的豪放词风。
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一些可喜之处,达到了要实现的教学效果。
如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探究式阅读,本着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课堂上学生对“别枝”一词的解释产生了歧义,借用此契机,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词人深夜行走在黄沙岭的山间小道上,此时月亮已升得很高,但由于月光为山岭所挡,词人所处的位置和鹊儿所在的枝头还是比较昏暗的。随着月亮的上升,月光越过山顶泻向词人,词人忽然觉得眼前一亮,抬头一看,一轮皎洁的明月已然挂上了枝头,树枝上的鹊儿也因突然受到月光的刺激而惊动不安。适时地让学生进入情境,诵读诗词,在一片读书声中,学生走进了词人所描绘的词的意境中,见词人之所见,感词人之所感。
实践之后,感觉每个学生对诗词都有了自己不同程度上的新的收获,但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之处。在本节课上学生都能对诗词读得入情入境,但是在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文章时,有一些同学能想象到,却表达不出来,或表达得不好。教学时间显得紧张,总觉得有太多的东西要探究,课上的时间又不能让我们面面俱到,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协调、解决好这个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 篇6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我最喜欢的南宋杰出的军事家,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反映农村生活的词。这首词语言比较朴素,内容简单易懂,但意境非常美好。它描写了作者在夏天的晚上路过黄沙道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辛弃疾的一生,是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忠君爱国的一生,是至死豪情万丈丝毫不减一分的一生,他不但有军事上的才华,还是继苏轼之后,把豪放词发扬光大的人。我对他钦佩有加,强烈地想要把这种情绪传达给学生。于是在介绍作者这一块,我没有让学生站起来读他们搜集的材料,而是自己做了关于辛弃疾的一生的简介,展示给他们看。虽然我的概括更简明扼要,既有对他一生各个不同的阶段的经历的介绍,又有对他的词的分类及取得的成就赞颂,但是我忘记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不能大包大揽,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应该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来认识辛弃疾,他们说得不全面的,我再来补充。这样既锻炼学生搜集、概括资料的能力,又尊重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的把他们当作了课堂的主体。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而不是简单地教给他们一大堆知识。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起这个道理都知道,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却忽视了这一点。在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词义简单,只点了三个同学站起来朗读,作了简单评价之后,就让全班诵读,然后就草草结束了诵读这一环节。现在反思起来,自己首先没有对学生的学情有正确把握,我以为简单的`,其实对相当一大部分同学来说是有难度的,他们需要反复朗读,才会对词的意境有所体会。另一方面,不管哪首诗词,其实都需要多种形式的朗读,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是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走进意境的必要途径。读不出节拍,读不出感情,读不出韵味,读不出神彩,谈什么体会词的意境呢?朗读是学习一首词的基础,在这一环节是偷工减料,急功近利,只会给整节课带来事倍功半的反作用。在分析词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一环节时,我先出示图片,让学生们朗读诗句,进而说自己想到的画面。这个环节我又过于放手,引导不够。比如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一句,如果我给学生创设情境:青蛙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估计学生们的思路就打开了,会说出很多自己的想象,课堂气氛会活跃很多。又比如最后一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我只是
简单提问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如果提示学生们去想象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就能让学生对作者的喜悦之情感受更为深刻。学生是有无穷的想象力,但是如果没有老师巧妙的引导,智慧的点拨,也许这些想象力会一直沉睡。
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理论联系实际的差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努力,用新的课程理念来打造自己的课堂,做学生的倾听者,欣赏者,做他们的引导者,领路人,让他们在课堂中学会学会学习,体验成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 篇7
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学本词是我能围绕文章词句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自然奇妙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和体验词的精美意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恃趣,张扬了学生学习的个性,也丰富了课文的内容。 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注重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特别是诗歌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的起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争取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收获。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渎、范读、齐读 让同学单独朗读。 紧紧围绕“读”,这样的教学设计,这样就使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绪美的滋养和艺术美的熏陶。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
这节课,我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了不同的讨论环 节。以4个同学为一小组自主学习探讨课文难点重点。
第一次讨论设计了:上片首句描写哪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上片首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这些景物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现农村怎么样景象?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从什么角度来写这句话的?
第二次讨论设计了:下片首句写了怎么样的气象情况?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熟悉的茅店却忘记了,这表达了什么意思? 又说明了什么? 此环节的安排同学充分的调动其学习的`自主能动性,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来, 真正的让学生去研究分析课文。 收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次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表现了田园风光的美丽。课文开头导入时的图片和<<油菜花的季节>>的音乐,都很好的展示了田园的美丽景色。这些都可以引导,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的认识。
“教学有法,教无法定“,这只是我诗歌教学的一次尝试,其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还需要我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 篇8
课堂开始我就利用学生头脑中积累的古诗词知识,激起了学生热爱诗词的情感,学习诗词的欲望。随后让学生在风格迥异的两段辛词中(配上不同的音乐与画面)真切感受到辛词的艺术魅力,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入新课。
课上“读”字当头,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如:个别读、赛读、齐读、配乐读、摇头晃脑读、手舞足蹈读等。一方面通过读,让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那些独特的历史时空;另一方面通过读,读出意、味、形、神,准确地感悟作者的.感情。
营造开放民主的教学情境。我努力以情激情,以智启智,以“鹊儿因什么而惊?”“谁在说丰年?”这有趣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潜心思考、争鸣与辩论,鼓励各抒己见、自圆其说。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充满了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它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发展。课堂上辩论声、笑声、掌声,不绝于耳。随之而来的情感朗读更是饶有情趣。
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适时地指导品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并且了解他的爱国情怀以及英雄闲置的愤懑。
体会词的意境,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以及古诗词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通过推荐阅读,本课有效地做到了诗词教学的“三拓展”:把诗文读宽、读深、读美。如果课前布置学生多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诗词的话,我想,学生在体会词人的情感会更顺畅一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 篇9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热爱农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创设诗意课堂中。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相信你们也积累了不少,老师来考考大家,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接着我出示诗词卡片。学生很快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然后,我让学生在风格迥异的两段音乐“中国功夫”、和“明月几时有”中真切感受到词豪放、婉约的不同风格,引出作者和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诗词《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诗,然后指读。当我发现该同学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采访同学:“你觉得自己读的怎么样?我来采访采访你。”借机强调了生字字音,“转”、“见”,使同学对字的读音印象十分的深刻。接着,我引导同学们读诗要有节奏,古人读诗手舞足蹈,于是我就让同学们拍手读诗,又学着古人“踏歌”而读。后来我让同学们借歌曲《明月几时有?》来唱唱这首词,又是朗读方式的延伸。
第三个环节:品读诗文,体会情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根据古诗讲究“诗情画意”的特点,在读好的基础上,设计想象画面、说一说等方法,为古诗和今天的理解,作者和今天的学生搭设一个桥梁。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预设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如在本课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原文欣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 篇10
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西江月教学反思。”教学本词是我能围绕文章词句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自然奇妙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和体验词的精美意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恃趣,张扬了学生学习的个性,也丰富了课文的内容.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注重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特别是诗歌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的起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争取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收获。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渎、范读、齐读让同学单独朗读.紧紧围绕“读”,这样的教学设计,这样就使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绪美的滋养和艺术美的熏陶。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
这节课,我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了不同的讨论环节。以4个同学为一小组自主学习探讨课文难点重点。
第一次讨论设计了:上片首句描写哪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上片首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这些景物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现农村怎么样景象?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从什么角度来写这句话的?第二次讨论设计了:下片首句写了怎么样的气象情况?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熟悉的茅店却忘记了,这表达了什么意思?又说明了什么? 此环节的安排同学充分的'调动其学习的自主能动性,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来, 真正的让学生去研究分析课文.收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表现了田园风光的美丽.课文开头导入时的图片和《油菜花的季节》的音乐,都很好的展示了田园的美丽景色.这些都可以引导,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的认识。
“教学有法,教无法定“,这只是我诗歌教学的一次尝试,其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还需要我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03-24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04-19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09-15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经典教学设计04-18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04-19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要求03-24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案04-19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与反思04-06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赏析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