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乡愁》获奖教案(通用13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愁》获奖教案(通用1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愁》获奖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诵读欣赏课。它是一首文字浅显但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新格律诗。它语言质朴却富有生活气息,它意象简单却自有摇曳的韵致,它运笔平常却蕴含着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怀。从课型上看,《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是“学生在大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从所在单元教学的总目标来看,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使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乡愁》放在《散文家谈散文》《小说家谈小说》《诗人论诗》三篇极富个性的评论性文章后面,目的是将这首诗作为学生阅读实践,形成阅读感受,学会评价作品的材料。
二、学情分析
我们班级学生大部分来自县城的棚户区及农民家庭,他们的课外阅读积累有限,语文基础薄弱。从知识占有角度来说,他们必竟接受过八年正规的语文学习,对于诵读并积累这首诗,不成问题;从人生阅历来看,学生们缺乏深厚的感情体验,不能完全理解诗歌中逐渐递升的情感,要真正理解这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把余光中的乡愁变成自己的乡愁。这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从学生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来看,要把《乡愁》作为阅读实践材料,尝试着写评价性文章就更不容易了。我的设计理念是浅文深教,整体把握,重在领悟,将这首文质兼美的诗镌刻在学生心中。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诵读欣赏课的要求及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学会现代文的朗读技巧,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听读,品读,想象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对作品的独特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重点
在学生反复诵读中加深体会,形成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完成本单元的主题要求。
五、教学难点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说明中谈到: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看清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及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如果让学生写《<乡愁>诗评》太难,有四分之三的学生达不到要求,如果像以往散文或诗歌阅读那样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乡愁是…”的仿写,又没有体现出九年级学生的教学梯度,不利于学生们写作水平的提高。为此,我制定教学难点为:向朋友推荐《乡愁》诗,并说出推荐理由。
六、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学》理论中指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创新和智慧的欣赏者。本堂课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思想的碰撞,富有个性的品味表达,争论,点评,画面、音响等辅助手段,促进学生学习。
七、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八、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打开多媒体屏幕,播放画面。一轮皎洁的明月倒映在水中,水面波光粼动,伴随耳侧的是陈立新的《思乡曲》)
《乡愁》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诗行之间充溢着荡气回肠的浓浓的情绪,而这种浓浓的愁绪正是我们首先要让学生领会的东西,只有在理解这种愁绪的基础上,一切的创新才有实现的可能,为此创设情境,创设激发情境的导语很关键。
我们班级里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寄宿在亲戚家或是陌生人家里,有的十几天或者是一两个月才能回去一次,所以我设计的导语是这样的: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中有一些孩子离家在此地求学,今天老师想采访他们一下。“你们想家吗?”“想家的心情是怎样的?”(略)“是啊,想家。老师也想家,我从家乡来到林甸工作已经十七年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正是想家的时候。我想家中的父亲身体可好,我想院门前的柳树是否已经发芽……家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最浓重的牵挂,夜不成眠时,我就在心里默念王慧敏的《想家的心情》(课件展示诗歌,师配乐诵读)
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我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想家的心情谁也说不清,但想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拿起电话问候一声平安,可以坐上汽车常回家看看。可是啊——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之隔而亲人不得团聚,他们想家的心情才称得上真正的乡愁。下面我们就来朗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听一听他发自内心的呼唤。
(二)初步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首诗,画出重音、停顿,力求读准读顺,然后说说文章四个诗节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感,四个诗节的顺序可以调换吗?(在学生诵读过程中强调停顿、重音,明确”啊“的变音和叠词重音却轻读的处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掌握了诗歌诵读的语气、语调、重音和停顿,完成了知识与能力这个教学目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明确了——这是一首抒发不同年龄段的乡愁诗,是按照时间顺序成文的,各诗节之间的顺序不能调换。(板书关键词)
小时候——思念母亲
↓
长大后——思念妻子 时 间
↓
后来啊——孝子之心 顺 序
↓
而现在——热爱祖国
(三)合作探究
1、捕捉细节,再读文本
《新课程标准》第四阶段(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指出: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我设计的问题是,讨论:我们看黑板上作者的行文思路,作者是按照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行文的,如果我将“后来啊”改成“中年时”,将“而现在”改成 “老年后”怎么样?试读着看看。
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抒发自己的个性解读,明确不能更改的原因“后来啊”有种绵延的哀伤,仿佛凝聚了作者一生的乡愁。诵读时语气要低沉,压抑,语速要缓慢,音调要延长。黄土的内外是天人永隔,坟墓虽矮却无家书达意,此时的乡愁更悲哀,更浓稠。“而现在”中的“而”字是转折关系,文章由乡愁升至爱国,是全诗的高潮,诵读时语调要上扬。
教师总结:大家的意思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变幻了形式出现的时间词语,一起连缀成了一条变化有致的情感线索,它牵引着读者去领悟诗人坎坷的一生和复杂的乡愁。因为语言形式的变化,诗人的情感就呈现出了跌宕之势,诗人感情的高潮——热爱祖国,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就被烘托出来了。非常佩服大家很有个性的解读。现在,让我们再次朗诵第三节和第四节,读出思乡情感的跌宕和高潮。(指名生读后齐读)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加深文本的解读,顺序不能调换还因为空间的转换和感情的递增。(讨论时要注意品味与朗读指导相结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抒发情感,即兴诵读)
2、联系背景,加深感悟
我们再读文本,感情色彩增进了许多,各诗节的语气语调也有了极大的区别。但我觉得还是少些什么,少些什么呢?我们听一听余光中亲自诵读的《乡愁》,找找其中的差别。学生静听、静思、点评、分析,得出结论:余光中的诵读情绪更饱满,听起来更能感染别人,“矮矮的坟墓”用了颤音,多了一份诀别的凄凉和痛楚, “浅浅的海峡”多了一份恨别的沧桑和无助,多了一份自己的`经历。(学生通过品评作者富有表现力的诵读,不仅再次强化了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而且更深刻地感受了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
那么这份经历是怎样的?
小组合作,共同归纳梳理课下搜集的关于余光中的资料。
诗人的创作与他的生平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无法对诗歌有透彻的了解。写作背景一味由老师来介绍,不免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懒惰和依赖的习惯,我发动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了解余光中,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他们课外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了解。然后,老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了解情况,在课堂上作适当的补充,应该侧重于余诗的特点以及终其一生的乡愁情结。
3、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余光中把几十年的情感沉淀下来,在十几行短诗的创作之中瞬间爆发。他许多作品都习惯于将说不清道不尽的细腻感情浓缩在几个简单的意象中,这种高度的凝练和抽象在余光中的《乡愁》中尤为明显。那么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个意象?你能具体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小组分工合作:一组:第一诗节、二组:第二诗节、三组:第三诗节、四组:第四诗节,老师也参与到活动中来)
特别说明的是:以下各组情况都是当堂生成的,“例如”是为了方便各位评委老师了解课堂情况,是根据自己的课堂讲解后生成的
例如:第一诗节:乍暖还寒时,一盏昏黄的油灯下,一个身材瘦弱的书生正在写信,信写好了,他又读了很多遍,有泪花滴下,溅在桌上,绽成一朵花。想起母亲,他向窗外望去,凝视的双眸写满憧憬和牵挂。
第二诗节:一个秋天的早晨,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他的妻子站在码头上,手中挥舞着洁白的手绢,依依不舍的目光就象悠悠的流水,脉脉的晨辉……
第三诗节:“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快步跑向自己家的祖屋,兴奋地推开房门,可是一切却都空荡荡的,再也看不到母亲忙碌的身影,再也听不到母亲慈爱的叮咛,再也不能享受到母亲温柔的抚摩,母亲用过的茶碗还在,母亲拄过的拐杖还在,母亲坐过的摇椅还兀自在风中摇动,但母亲却永远地去了,“我”跪倒在母亲的坟前,失声痛哭......
第四个诗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高高的山顶上,隔着浅浅的海峡,眺望着大陆的方向,心底在一遍遍地呼唤:“祖国,母亲,我要回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传说狐狸死的时候总是朝向它出生的地方,动物尚能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怎能忍受这种痛苦的折磨呢!每当老师读到第四个诗节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涌现出元老于右任先生的画像。(课件出示于右任晚年图片)于右任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而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的咸阳。于右任先生到了晚年,特别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地流淌。但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之前,曾写下一首哀诗——《望大陆》(课件出示,教师饱含深情地朗诵):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同学们,乡愁是余光中一个人的独特感受吗?“不是”“乡愁是所有台湾人共同的心声。那么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诗,共同企盼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我要求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这不仅是对文本的领悟,更重要的是在假想和想象的过程中,学生加进自己的情感体验,把余光中的乡愁迁移成自己的感受,完成教学目标2,突破教学重点。
4、归纳《乡愁》的背诵秘诀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四个意象抒发自己浓浓的乡愁。思念母亲,乡愁可人;夫爱妻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系祖国,着笔惊人!如此动人的乡愁曲,应该背下来。不要死记硬背,看有没有好的方法帮助我们快速背诵?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讨论。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出“这首诗四个诗节都很整齐,字数相等,句式一样,只是个别词语不同。”“每节诗的开头都有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其中‘乡愁是——’与 ‘在这头......在那(里)头’四次重复。”“每个意象前面的修饰语虽不一样,但都是叠词,分别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还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量词的使用位置相同”“每节诗都借助了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此环节是学生归纳本诗结构特点的过程,也是强化教学难点.为后文推荐理由寻找切入点。
(四)拓展延伸
1、推荐《乡愁》,阐述理由
《乡愁》选择了四个独特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个意象不仅含蓄深刻,富有美感,而且与作者的经历紧紧相连,富有时代与历史气息,是诗人对乡愁的独特感受。那么同学们,如果让你们向朋友推荐这首诗,你打算怎么写推荐的理由?学生思考后发言。(强调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富有个性)
例如:我推荐余光中的《乡愁》,我推荐的理由是:它将抽象的乡愁化为具体的意象,感染力很强。乡愁本身是难以表现的情绪,诗人从广远的空间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借助他们把乡愁表现得深刻感人。
我推荐的理由是:《乡愁》中的四个意象典型而贴切,虽然简单却自有摇曳的韵致,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例如“邮票”让人联想到寄信、写信,联想到信上倾诉的思念,联想到孩子想家的心情,联想到母亲凝眸的眼睛,联想到寂静的深夜,一轮明月下,母子天各一方的思念。
我推荐的理由是:《乡愁》形式整齐,节奏感强。这首诗四个诗节都很整齐,字数相等,句式一样,只是个别词语不同,结构均衡匀称,每节诗的开头都有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四次重复,形成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2、归结所得,深刻领悟
同学们的推荐理由中包含了你们自己对这首诗的独特评价,读文章的时候,不仅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还要了解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要善于独立思考,有不拘于前说的精神。乡愁是一生的文化,老师相信,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你们对《乡愁》这首诗还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和认知,因为好诗是不倦读的。最后让我们在罗大佑的《乡愁四韵》中,再次领悟感受一下余光中的乡愁吧!让我们在心中默默地期盼,台湾早日回到母亲的回报,千千万万个台湾人民不再饱受思乡之苦。
教师的总结是对本课教学重点的再次强调,同时也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为今后孩子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乡愁四韵》的播放,渲染浓浓的愁绪,与课堂开头相呼应,使这首文质兼美的诗歌深深地隽刻在学生们的心理。
(五)作业(选择其中的一项完成,体现分层教学的特点)
1、搜集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歌(古诗与现代诗均可),按照意象进行分类
2、比较阅读席慕容的《乡愁》,从思想内容、结构形式、写作手法等方面,找其共同点,辨其不同点,品其表达效果。(从主旨、意象、意境等方面把握。)
3、尝试着写一首“乡愁诗”的评论文。
(六)板书设计
小时候——思念母亲 时间顺序
长大后——思念妻子 空间转换
后来啊——孝子之心 情感递增
而现在——热爱祖国
《乡愁》获奖教案 篇2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运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现意象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歌的朗诵技巧,较有感情的朗诵本诗。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积累思乡的对联。
情感目标:
体味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愁,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感悟诗歌主题,深化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导入
他,一首诗,道出了两岸共同的心声;他,多次往返海峡,却始终难圆故乡梦;他,一段陈词,成就故乡无尽的.佳话和荣耀。
他是谁呀?(乡愁诗人——余光中)
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教学过程
在以往学习诗歌的课堂上,老师说过,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呀?(朗读)
是的,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且,朗读时解读诗歌的 敲门砖。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1、自由读(强调:在读的时候,揣摩一下怎样才能读好。)
2、齐读
觉得自己读得好吗?
录音好在哪里?(强调:语速要慢,感情是忧郁的,节奏要放慢)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的朗读,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的。
3、个别读。
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象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能吸引人,打动人。
通过刚刚的朗读,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呢?(诗人融于诗歌中的浓浓思乡之情)
为什么诗人会有如此浓重的乡愁呢?这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才让余光中在接受大陆记者的采访时,脱口而出
让我们再次跟着录音朗读,体会诗中的乡愁。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思念一直萦绕在心间,让他怅惘叹息。那么,诗歌中那些词可以看出。
(如: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小小 窄窄 矮矮 浅浅 叠词,以事物的轻小衬托乡愁的浓重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物化乡愁,使其具体可感。)
愁绪在诗中弥漫,读来似乎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乡愁本来就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那么诗人又是如何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呢?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四个不同的人生阶段,作者分别选取了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那么这些意象分别表达的是怎样的乡愁呢?
所以,作者在选取这四个意象时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内涵,你觉得它们之间有无共同点呢?
(都显示着分离,漂泊,诀别,可望而不可即的离别情绪)
那么,真的都一样吗?在情感的归属上没有什么不同吗?
(由个人——国家)
是的,余光中曾说过:
在漫长的时光中,诗人的乡愁不仅仅是简单的思家恋乡,更是慢慢升华,成为对祖国的深深的爱恋,这份爱国情怀,深入诗人骨髓:
这是一份多么深沉的思念,多么刻骨的爱啊!
让我们携带着诗人的这份情,再来齐读全诗,感受诗歌中的浓浓乡愁。
三、总结
板书:
读(诗歌)──赏(意境 )──悟(情感)
《乡愁》获奖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
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
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
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学生朗读)
2、齐读
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学生齐读)
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
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3、生答师归纳
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
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5、来,捧起课本,读1、3小节,读出递进感来,读出作者内心感情的变化。(生齐读)6、这位母亲,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战乱时代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越南,到昆明,到重庆,但是从没有放弃教育儿子,而就是这样一个母亲,他如今却已经是阴阳两隔,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揪心的感觉……
一男生读(很不错的感觉)女生再读,“——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一小节。
四、优美解读,读出诗境
1、通过朗读,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思乡、对祖国的思念)
2、在作者眼里乡愁都是什么?(生说师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人借助的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4、板书:邮票--母子情、船票--夫妻情、坟墓--生死别、海峡--家国恋再次朗读这首诗,读出意境和感情(生齐读)
5、大家发现没有,这首诗中“头”字重复了很多次,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你觉得还可以用其他的词语吗?(我们一般用的是“这边”、“那边”、“外边”、“里边”)
6、那我们把全诗的“头”都换成“边”再来朗读一下全诗,体会一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生齐读),1 / 4(“这头那头”给人的感觉是在两段距离的尽头,很遥远。“这边那边”似乎隔得很近,没有那么遥远。)
7、说得不错。再来读一、二两个小节,除了距离的远,体会一下还有什么不同?(生换读一二小节)(“这头那头”语音上给人的感觉要厚重一些,而“这边那边”发音却是轻飘飘的,厚度不够。)8、说得妙极了!来,再比较着读最后一小节,读出距离的遥远和情感的沉痛。(齐读)
五、丰富连读,读出诗情
1、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结。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请看大屏幕: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了《乡愁》,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2、齐读全诗,体会诗人蕴藏了20年的'思乡之情。(生齐读)
六、寻美之旅,竞聘"审美家"
读得好美啊!现在我们来竞聘"审美家"。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觉得写得好,好在"(小组深入地讨论,待会儿我们来交流)比如说,我觉得"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选得好,好在它们都代表着分离,如油画的着色逐渐加深,层层推进了诗情的抒发。
★我认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地表示了人的成长历程。
★这几个词还准确表达了情感的变化。感情随时间推移而越来越浓,逐渐升华。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几个方位词用得好,好在空间变化。
★我认为"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几个词用得好,好在准确形容事物的形状,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教师引导:邮票小小,乡愁“大大”学生回答:船票窄窄,乡愁“宽宽”
坟墓矮矮,乡愁“高高”、海峡浅浅,乡愁“深深”
★美在结构,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每节内部长短句错落有致,显现出层叠式的建筑美。
★美在韵律。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
★美在对称。"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美在俭约、凝炼。作者精心选择了四个意象,凝聚了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七、寻美之旅,竞聘"摄影家"
1、诗可以读,可以唱,可以画,还可以演。我们来竞聘"摄影家"。你愿成为一位导演吗?如果让你把这首诗拍成"MTV",你选哪一节?想一想,该拍什么画面?配什么音乐?演读,说想象的话(学生分组讨论)
★我选第2节。我的镜头里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秋天的早晨,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手拿一张窄窄的船票,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晚上,躺在船舱里,他甜蜜地回忆着与妻子共同劳动,一起高兴地端望着自己的孩子的情景。我配二胡曲《江河水》。
★我也选第2节。慢镜头推出:"我"与妻子跑着,跑着……终于,手握在了一起!
★我选第1节。我采用倒叙手法拍摄,时间是春天。
★第3节。"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跪倒在母亲的坟前,……我配贝多芬的《安魂曲》。
★第4节。我把时间定为除夕,"我"的一家人贴"福"字,过大年!,2 / 4 ★我这样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白沙滩,指着大陆方向,对孙子说:"这,--才是咱们的家!"我选配《彩云追月》这支曲子。
2、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很多,谁能背出几句?(几生背诵)
3、又如现代席慕容的诗《乡愁》(多媒体展示),品析
八、联想想象,体会乡情
1、读一首诗,不但要去品味、去体验、去想象,还要去再创造。让我们放飞想象,就"乡愁是……"这个话题书写自己离家时的真切感受。
比如说:乡愁是故乡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
★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
★乡愁是父亲宽广而厚实的脊背,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尽牵挂。
★乡愁是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悠悠思绪;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绝唱。
★乡愁是一枚青苹果,它在幼小时,有一种酸涩的味道,它一旦成熟,就有一种叶落归根的冲动。
★乡愁是一部戏,是一部别开生面的戏;乡愁是一本书,是一本包蕴丰富、耐人寻味的书。
★乡愁是什么?燕子的呢喃?月亮的哭泣?还是重复的记忆?
2、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的心扉;乡愁是一杯月色,斟满的是绵绵的思念;乡愁是颗颗露珠,折射长途跋涉的身影;乡愁是悠悠涟漪,让岁月在心湖荡漾……
九、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1、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海峡彼岸同胞回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乡思和望乡的歌声。或许是一朵浮云,或许是一段乐曲,或许是一幅画面,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请同学们一起静思片刻,然后选择这首小诗的任何一小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你细腻、优美而又抒情的笔触描绘出属于你心中的那一幅优美图画,不少于150字。(课件展示)
教师示范一:
“夕阳西下,我坐在沙滩的礁石上,倾听着来自远方的声音。夕阳就像是一团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尽,但我知道,夕阳会离我远去,就像这海浪一样,有一天我也会听不到它的声音。一串串脚印在沙滩上,望不到边,那正是我走向家乡的路。我问苍天,向着大海母亲喊道:‘妈妈!’可是我却听不到任何的回答。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我听见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这海浪是来自祖国的,可对面的亲人们,你们听见这里的声音吗?”
教师示范二: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2、请同学们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聆听最精彩的想象。学生结合写作要求进行评价。
3、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图画,诗中还有语言与新奇的美,正是这一切构成了诗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诗充满了意境之美。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的情感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这里有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我们发现,作者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助这些意象所要表达的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忧伤,更是一种民族的忧伤,国家的忧伤。所以说,虽然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是一浓浓的意境之美啊!(课件展示)
4、让我们一起再次通过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崇高的情感。(学生齐读)
5、央视曾经对余光中进行过采访,诗人说:“故乡已经找不到了,那种感觉已经找不到了,
3 / 4长江黄了,胡同不在了……沧桑感也不一样了……”。他再也回不到那个……故乡了,见不到……母亲了,回不到那个最初的岁月了,《乡愁》里有回不去的乡愁啊,周杰伦有歌词说,到不了的地方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这种回不去的感觉就是乡愁,我们每个人都有回不去的岁月啊,他们回不到天真的搬个梯子就能摘到星星的童年,回不到钓凉凉的云的天真烂漫,所以这是每一个人的乡愁,我们心中每一个人都有乡愁,它呼唤我们回归,回到心中的那个故乡,回到那个永远也不肯老去的最初……,最后我们让我们用心用情地再读课文:小时候……
6、实在不忍心打断我们同学满是“乡愁”的思绪。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
7、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谢谢大家!
《乡愁》获奖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乡愁》)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根据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谱曲改编的。他写的《乡愁》让他红遍了海峡两岸,享誉华人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乡愁》,去感受诗人那浓浓的情思,去体会这首诗的独特魅力。(板书:乡愁余光中)
二、一唱三叹诉乡愁
请大家齐声朗读一遍.想想诗中哪些离别触动了他的乡愁?他的乡愁具体指什么?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初步感受到余光中先生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生: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语速来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遍,感受诗人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哪位同学来朗读一下余光中的《乡愁》?
师提醒:注意“这头和那头”,“啊”读作“ya”。这几个字的读音可以在课本上批注一下。指导学生放慢语速。
师:这两个同学越读越越有感觉,??读诗就应当透过文字读出其中所蕴涵的感情。虽然这首诗只有四个小节,短短的十六行,但是,我们读的时候会发现,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结构相似,有些句子重复------师:这就是我们曾经在《诗经》学过的重章叠句,这样的句式表现诗人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
师:下面我们分角色来朗读,第一组读第一小节,第二组读第二小节,第三组读第三小节,全班读第四小节。让我们用声音来传达出不同人生阶段的四种感情
师:从刚才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顺序?
师:是的,诗人是按时间顺来写的,诗人一生的乡愁就浓缩在这四个时间里了。随着时间的变化作者思乡的情绪越来越浓,越来越厚。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乡愁的情感逐渐变浓、变重、变强,最后由故乡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情。前面三小节写的是过去的的乡愁,那么与现在的乡愁是什么关系呢?
生说:诗人由小家到大家,前面三小节个人的故乡之思是为了衬托他的思想爱国之情。
三、巧借意向诉乡愁
师:同学们,乡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诗文中又是通过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这种感情的呢?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不同时期的浓浓的乡愁。师:我们把诗歌中寄托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具体事物称作“意象”。(板书:意象)
师:这四个意象分别表达了他对母亲、新娘、母亲和大陆的感情。请四个同学来分别读一读这四小节。
师:在他们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人生不同阶段那浓浓的乡愁。这其中最沉痛最感人的乡愁出现在第三小节,让我们来读一读,品一品其中深沉的感情。(生齐读)师:这个小节的结尾和其他三小节在用词上有一个变化,同学们发现了没有?生2:这个小节和其他小节不同的是把“这头”、“那头”换成了“外头”、“里头”。师:那“外头”和“里头”的距离有多远呢?
师:“生死两隔的距离”,让我们想象一下,母亲在矮矮的坟墓里静静地长眠,外面站着泣不成声的诗人。我想这世界上最痛苦的滋味,最遥远的距离,最永久的悔恨,莫过于这样近在咫尺,却阴阳两隔了。
我们课前都认真聆听了由毛阿敏演唱的《乡愁》。大家或许不知道,当时毛阿敏在录这首歌时,录了两次都没有成功,原因是每当她唱到“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时就痛哭不止,没办法往下录。当时毛阿敏的母亲刚去世不久,她唱到此处,感同身受,情不能自已,所以不得不停下来。我们应该从这个幕后故事中明白: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设身处地地体察、品味语言,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
那么我们怎么通过“外头”和“里头”这两个词语,把母子阴阳两隔的悲痛情感读出来呢?请同学们自己先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把握好。
师:这位学生读得很动情,效果非常好,说明她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而这正是品味现代诗歌需要达到的境界。老师建议大家在读这两句的时候把语速放缓,读出停顿,想象着诗人在墓前慢慢回忆母子共处时光的情景,重读“我”、“母亲”、“里头”,把“外”和“里”拖长,把作者心头的沉痛之感表达出来。(生齐读)
师:我们在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读出一个“呵”。这个小小的语气词,通过这个“呵”,我们可以想象出诗人放电影般追念自己和母亲共处时的温暖,还有母亲去世后的无限唏嘘、黯然神伤的悲凉。朗读时,可以先吸一口气,再把它慢慢吐出来,谁来试一试。(生读)
师:这位同学对诗歌停顿、节奏、重音、语气的处理不错,从她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先生对母亲啼血般的爱。那么是怎样的人生经历让她对母亲怀着如此炽烈的深情呢?
余光中的重大人生经历。
1928年,10月21日(重阳节)生于南京。
1937年,9岁,日寇的铁蹄践踏南京,他随着母亲逃亡,辗转苏州、上海,经香港、越南、昆明到重庆。1947年,19岁,考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58年,30岁,赴美国进修。这一年,他的母亲孙秀君女士在台北去世。
1971年,43岁,在台北写出《乡愁》。此时,他已离开大陆满20年,而母亲也已经去世13年了。
1992年,64岁,离开大陆已经整整43年后第一次访问北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师:从上面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余光中最最挚爱的母亲,不仅给予他生命,更在那战火纷飞的年月用自己瘦小的身躯悉心呵护孩子的成长。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这位母亲还千方百计地支持他求学。如今,孩子功成名就,想要尽心竭力地报答亲恩,可母亲就在那矮矮的坟墓里头再也听不到孩子的呼唤了。此情此景,怎能不让先生痛断肝肠呢?带着“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永远的悔,诗人余光中写了很多诗来怀念他的母亲。老师找了两首诗,让我们朗读一下,用心去感受诗人这种乡愁的沉痛。(播放配乐,教师读《天国地府》生读《今生今世》。)
师:通过刚才我们对诗歌第三节的反复深入的品读,大家都感悟到“坟墓”一词中浓浓的深情。其实“邮票”、“船票”、“海峡”这三个意向也包含着深情,因为诗歌就是借助意向来表达感情的`。
四、妙用叠词诉乡愁
师:那么除了借助,作者还使用了哪些独特的词语来表达他浓浓的乡愁呢?生:“小小的”等
师:这几个词在形式上有一个重复,这就叫做——叠词。(板书:叠词)
师:我国古典诗歌,特别是《诗经》,大量运用叠词,为什么要运用叠词呢?我们来做个比较,男读左边,女读右边。乡愁是一枚小邮票——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船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坟墓——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海峡——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师:比较一下,为什么用叠词?生:用叠词比一个字读起来声音拖长啦!
师:一个字,又叠了同一个字,读起来声音自然要拖长,而乡愁的深情也就随着声音的拖长变得绵延、弥漫开来了。我们慢慢地来读这些叠词,就仿佛聆听着诗人内心的叹息,悠远、绵长,有独特的味道。
生:运用叠词,感情变深,加重了。生:第三声的字叠起来
师:上声字叠起来,就会让人回环曲折,低回婉转,恰恰把作者作者那种百转千回,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表达出来。
师:一层叠一层,层层叠叠,乡愁自然随着感情的叠加变浓加重,下面我们就重点来品味第四小节。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这头,这浅浅的海峡到底有多浅呢?
补充:台湾海峡长38千米,宽19千米,平均深度100米,这么深的海峡却说“浅浅的”,矛盾吗?
生:“浅浅”的海峡反衬出乡愁之深,对祖国的眷恋之深。)
师:海峡是浅浅的,可是它却成了诗人返回大陆看一看的巨大阻隔。“浅浅”这个词恰好表达出作者有家不能回的沉痛感。1949年离开大陆,1972年写这首诗,23年不能踏入故土一步,那种感觉,那种滋味,向谁倾诉,又有谁能体会得到呢?在这个时候让我们一起把第四节再读一遍。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海峡浅浅,乡愁深深;坟墓矮矮,乡愁高高;船票窄窄,乡愁宽宽;邮票小小,乡愁大大。这其实就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板书以小见大)
师:这四个简简单单的叠词,把诗人乡愁的浓重,绵长和百转不回表达出来,难怪有人说余光中是听觉的诗,音乐的诗。还有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心灵?预设三还有对诗中的词有新的发现?生:一枚、一张等
师:诗人选择这独特的数量词,把大世界,大情感融于方寸之间以“一枚”等之小,反衬了内心深处乡愁之重。
五:总结拓展
通过刚才的反复品读,我们发现从“邮票”这些饱蘸深情的意向,到“矮矮”那些低回婉转的叠词,从“小时候”“长大后”这浓缩悲欢离合的漂泊人生,再到“外头”“里头”之间遥不可及的生死距离。这些独特的词语无不寄托了诗人那血浓于水的的乡愁深情。乡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却能巧借意向,妙用叠词,以小见大,一唱三叹,化抽象为具体,让这首诗风靡全球。
余光中说:“我庆幸自己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的《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过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在心中。”“如果乡愁只是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现实无法穿越,但诗歌是自由的。他在诗歌里写那段历史,那段文化,写自己的回家梦,这里,老师另找了他的一首诗。(链接《春天,遂想起》)
其实,在那么我们能不能也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呢?
《乡愁》获奖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3.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乡愁,是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它是我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人们的脑海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把学生找的诗句用投影打出)
2、作者简介。
二、诗歌的赏析
1.整齐的结构美
形式上: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长短句错落有致,反复和重叠交相辉映。
内容上: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2.质朴的语言美
四个时间段:小时候 → 长大后 → 后 来 → 现 在(平平淡淡)
四个对应物:邮 票 → 船 票 → 坟 墓 → 海 峡(实实在在)
四个数量词:一 枚 → 一 张 → 一 方 → 一 湾(微乎其微)
四个形容词:小小的 → 窄窄的→ 矮矮的 → 浅浅的(轻描淡写)
3.和谐的的音乐美: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 而现在↘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大陆/在那头 ↘
4.深沉的意境美
时间线索: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这头 这头 外头 这头
空间线索: { { { {
那头 那头 里头 那头
人物线索: 母亲 新娘 母亲 大陆
(祖国母亲)
抒情线索: 母子情 夫妻情 母子情 思乡情
感情基调:愁(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乡愁》获奖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三、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同学们将收集的“乡愁”诗和大家分享。
二、走近作者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0年出生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陵少年”。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集有《舟子悲歌》、《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指导诵读,品味欣赏
1.通过反复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4.学习了余光中老先生的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
四、反复吟咏,揣摩精妙
请从不同词性揣摩《乡愁》的美: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
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方位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乡愁》反思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
首先,导入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积累的表达乡愁的诗句,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然后引出新课。
其次,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等。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与诗人在诗歌中所迸发的思乡爱国之情产生共鸣。其间的听课文朗读录音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给学生有一个模仿的标准,对下一环节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从教学过程看,朗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学生的自由朗读,有学生的个人试读,还有听课文朗读录音,全班同学的集体朗读。学生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渐深入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正因为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再次,在品味诗歌的意境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在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画面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其中的仿写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不足之处:课堂节奏有点前松后紧,在仿写指导上做得还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努力探讨并改进。
《乡愁》获奖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乡愁》获奖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乡愁》以独特的想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设想】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 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经历吗?当时的感觉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谈谈吗?(请两个寄宿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言,教师适当启发)
对于思乡之情,离别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诗作表达这种愁思了。你们能举出一些抒写“乡愁”的古诗句吗?(请两个学生举例)
老师也收集了几句,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 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3、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各自浓郁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余光中一起走进他的乡愁设计。
(二)作者简介
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P100注释对诗人先作一定的了解。把注释画下来。 生补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和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余光中一首《乡愁》诗抒发了强烈浓厚的思乡之情,表达出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心声。
(二) 初读感知
1、 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乡愁》配乐诗朗诵,在音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听完
后说说他读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录音——使用语文版配备的录音带)
2、 通过听录音朗读,同学们一定也融入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请同
学们一起模仿录音朗读。
3、 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录音朗读读得好在哪里?(指导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三,划分诗歌的节奏。(板书:①节奏)划完的同学可以
再小声地把这首诗多朗读几遍。(出示幻灯片)
(2)除了要注意朗读节奏,还要注意什么?谁可以说一说?
——重读(板书:②重音)
(3)谁知道要把诗歌读得好,还应该注意什么?
——感情(板书:③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指导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激愤、昂扬和略带哀伤。
5.全班同学一起来有感情郎读全诗。
(四)研读诗歌,品味意象。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板书: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2.四个时间词语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
(板书:童年 青年 中年 老年)
3.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将思乡的愁思寄寓在“明月”当中。读了余光中的这首诗,你觉得诗人在这几个人生阶段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乡愁的?(板书: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4.我们以第一节为例,具体感知意象的创设效果。读一读,想一想,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
(1)请一位同学示范读第一节
教师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读,而将一首诗读出感情,离不开对诗歌的理解。如:“小小”二字必须重读才能凸现其丰富的内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2)邮票如何能表现乡愁?(学生朗读体会)
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诗人少年在外求学,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眷恋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着诗人的乡愁。(板书:思念母亲) 师:为什么选择邮票呢?如果把邮票改成信纸可以吗?
师:为什么诗人用小小来形容邮票?(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畅所欲言。) 师帮助理解释疑:
小小不仅用来形容邮票的大小,也用来形容情感的程度。这时的思乡之情是比较淡的,如轻烟似的,一缕,两缕。
(3)诵读第一节。
5.根据第一节的学习方法,分别说说“船票”、“坟墓”、“海峡”是如何表现乡愁的?(组织形式:以前后桌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派代表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1)邮票是书信来往,而船票则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凝结着诗人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比邮票有着更浓的乡愁;(板书:夫妻分离)
(2)坟墓将母亲和“我”生死隔绝,愁思更是浓的化不开,(板书:母子死别)这些都是诗人的“家愁”。
(3)而海峡则把感情推向最高潮,由“家愁”上升到“国愁”。(板书:故乡之思→家国之情)一湾浅浅海峡,将台湾和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绵绵的思念。(板书:游子与大陆分离)
6.请同学们跟着伴奏一起诵读全诗。
(五)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习诗歌要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模仿。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友谊是
母爱是
【板书设计】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童年 邮票 家愁
(母子分离)
长大后青年 船票
(夫妻分离)
后来啊中年 坟墓
(母子死别)
而现在老年 海峡 国愁
(游子与大陆分离)
《乡愁》获奖教案 篇9
一、走近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 (点击下一页)
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这首诗中,我认为,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换颜色)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板书)。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平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 。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 (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乡愁 ザ杂诔谄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首相关的乡愁诗。
①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
②台湾诗人非马的《醉汉》
③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重点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小结:我们欣赏的这四首诗,写法不同,但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即希望家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将澳门、香港、台湾和其他四块与大陆隔离的土地并称为祖国母亲的“七子”,发出“母亲,我要回来!”的悲愤呐喊。让我们一起倾听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结束语:《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那时,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 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乡愁》获奖教案 篇10
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研习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乡愁》获奖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乡愁》获奖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
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
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
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
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
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
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
(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
(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
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
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明确:步步扩大,层层深入,节节升华。
3.联系诗中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体会这些词语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的用词拓宽了空间,诗人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阻隔,时空迢遥,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乡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个比喻,让这种复杂的复调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为具体,表达自己的乡愁。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是对妻子的思念,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是希望台湾早日和祖国团圆的热切期盼。读完全诗,我们受到感动。
五、读诗之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词性的具体事物。这四个比喻句的喻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来替换诗中原来的喻体,仿写一个新的比喻句(诗中其他语句可以稍做变化)。
教师示范:小时候/乡愁是一封薄薄的家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节,仿写一个小节中的比喻句。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及时判断,指出其正误优劣,相机指导;全班交流。)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旧旧的自行车/我在后头/母亲在前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场旧旧的电影/我在外头/记忆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照片/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不恰当的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长长的信纸/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长长的”不符合原诗意象前修饰语的语境。
长大后/乡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信封”与原诗第一节“邮票”重复,没有显示原作不同生命阶段意象选择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后来啊/乡愁是一张黑白的遗照/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点拨:过于直白,让读者一览无余,不够含蓄。可以换成“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镜框”。
(二)组织学生讨论将改写与原作做细致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原诗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创造、意象选择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结:原作意象选择得精美圆熟,鲜明突出。意象前修饰语对意象的反衬,形成情感表达的张力: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作者把意象写得小巧精致,那份浓浓的乡愁却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邮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长长;坟墓矮矮,痛苦无穷。尤其是浅浅的海峡,读到“浅浅”二字,我们似乎瞬间感受到了来自诗歌的一种虹吸,一种纠缠,一种撕裂,读到了许许多多的审美快意,这就是诗歌的张力。
(三)背诵诗歌。
六、布置课后作业
1、阅读余光中《乡愁四韵》《民歌》,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加以赏析。
2、模仿《乡愁》的格式,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首三段构成的诗歌。
选择题目:“友谊”“青春”
PPT:
【友谊示例】
小时候/友谊是一颗甜甜的糖果(面包、饼干)/我吃这头/好友吃那头
长大后/友谊是一本轻轻的书册/我看这头/老师看那头
后来呀/友谊是一串小小的数字/我在这头/同学在电话那头
【青春示例】
小时候/青春是一张五彩的画卷/我在外头/向往在里头
长大后/青春是一段长长的旅途/我在这头/理想在那头
后来啊/青春是一张斑驳的照片/我在里头/泪滴在外头
《乡愁》获奖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学习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朗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地联读。
《乡愁》赏析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乡愁》知识点
创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文章赏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
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嗯。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乡愁》获奖教案】相关文章:
乡愁席慕容教案01-07
《乡愁》教案(通用10篇)08-15
《乡愁》试讲教案(通用7篇)05-16
关于《乡愁》的教案(通用13篇)11-26
《乡愁》教案设计(通用11篇)06-13
乡愁的诗句12-07
《乡愁》的鉴赏08-04
乡愁赏析09-13
乡愁的鉴赏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