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王昌龄《塞下曲》全诗翻译赏析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①足:满。 ②蓬:蓬草,枯后根断,遇风飞旋,也称“飞蓬”。 ③蒿:蒿子。
原诗为乐府诗,是一首边塞诗。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荒漠、凄凉、目不忍睹的“沙场图”——滚滚黄尘充满天地,风沙不息,自古依然;极目远望,别无所见,唯有森森白骨与蓬蒿零乱混杂而已。两句诗集中反映了对连年拓边战争的厌倦和愤怨情绪,形象逼真,情景交融。“足”、“乱”二字加强了凄凉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很有特色。
【诗文解释】
让马喝完水渡过秋水,河水冰冷,寒风吹过来像刀割一样。一片大漠上太阳还没有落下,昏暗中隐隐约约看到临洮。昔日长城脚下的战争,都说战士们士气高昂。自古至今,这里都是黄沙弥漫,没有什么不同,将士们遗下的白骨散落在蓬蒿间。
译文1: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译文2:
饮完战马度过秋天的江水,江水冰冷寒风似尖利钢刀。无边沙漠天边残日还未落,昏暗中隐约地能看见临洮。想起昔日长城脚下麝战急,都说将士们当年的斗志高。从古到今这里是黄沙弥漫,战士的白骨在蒿草中乱抛。
译文3: 秋凉了,戍边的将士们饮马渡江,水冰凉风似刀割。放眼望去,太阳还没西落,只见一片沙漠。远望临洮已是昏暗不清。联想到从前在这一带进行的激烈的战斗,将士们意气风发,斗志高昂。这里从古到今都是黄沙充塞的征战之地,战死者的白骨混迹在野草之中。
【词语解释】
饮马:给马喝水。
平沙:茫茫无际的沙漠。
没:落。
临洮:甘肃地名。古长城的起点。
长城战:指开元二年,唐将杀敌数万,“洮水为之不流”事。
咸:都。
乱蓬嵩:散乱在乱野之中。
【诗文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反战情绪。荒凉的塞外,散落在蓬蒿里的将士白骨触目惊心,寄托了诗人对征战将士的无限同情。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王昌龄《塞下曲》全诗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塞下曲_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11-08
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06-29
《宿王昌龄隐居》全诗翻译赏析06-07
王昌龄《长信怨》全诗翻译赏析08-06
塞下曲四首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9-29
李白《塞下曲》之三全诗翻译赏析07-05
王昌龄《送魏二》全诗赏析及翻译08-05
《塞下曲》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8-04
王昌龄出塞全诗赏析10-16
王昌龄出塞全诗赏析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