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春夜》鉴赏
【创作背景】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祐三年)上变法万言书,未被采纳。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进京面对。经过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变法主张未能实现。此时形势突变,遇到了赏识他主张的锐意变法的新帝,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鸿图,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
春夜
金炉香烬漏声残,
春色恼人眠不得,
月移花影上栏杆。
赏析
夜深人静之时,人们沉沉睡去,香炉里的香长久没有人添加了,烧得只剩下灰烬。偶尔几声更鸣,孤独地响在静寂的夜里,愈发衬出夜的寂寥。一个“残” 字,是香烬,是夜深,是更孤……
春来临,北风已尽,自然是翦翦轻风,但乍暖还寒时候,特别是深夜,还是让人感到阵阵寒意。
最是叫人奇怪的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一句。春暖花开,春光灿烂,万紫千红之时,美得不得了,怎么会使人烦恼呢?还恼得不轻,在“春眠不觉晓”的春困之时,却是难以成眠。难以入睡之人还是以改革家著称的王介甫。作为政治家,一定是理性之人,如何会为月影花容之类伤怀?到底是因睡不着而看到了“月移花影上栏杆”之景,还是“月移花影上栏杆”之景让介甫触景生情,百感交加以至无法入眠?境由心生,于是我们猜测,介甫恼的不是春色,而是发生在这美好春光里的烦心事烦心人。两相对比,越是美好的春光,岂不越是让人烦忧!
“月移花影上栏杆”,叹的是月还是花,主动的是月还是花?放在喜欢附会的人那里,是否又成了保守派和改革派的党争?
总之,在这个春夜里,我们看不到苏东坡“春宵一刻值千金”的美好,看到的是在那淡淡的`月色中,昏暗的灯影里,王介甫那无法入眠的孤单身影……
读了这首《春夜》,回头再看苏东坡的《春宵》,不知怎么就觉得《春宵》不只是赞美春夜的美妙,感叹美好春夜的短暂,让人好好珍惜,似乎多少有了些淫迷之色。姑且不去计较这种感觉是否真实,两诗比较,苏东坡比王介甫多情总是不会错的,所以东坡成不了介甫那样的改革家。
鉴赏
这首绝句和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宿左省》属于同一题材:“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这首诗的前两句相当于杜诗的前两联,都是写景。首句是视觉加听觉,以动衬静。王安石写的是春天拂晓时的景象;杜甫则因仿佛听到有人开宫门的钥匙声,和百官上朝的马铃声而睡不着,其意义相对要小些,这是由于两人的地位悬殊太大造成的。次句以触觉写出了香尽漏残、黎明破晓时分的夜寒意。第三句叙事夹抒情,诗人所追求的是杜甫所想要的“君臣已与时际会”,这激动人心的时候就要到来,他不只是像杜甫“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那样睡不着觉。但诗人留下问题:为什么“眠不得”,春色为何“恼人”,诗人故意不说原因。“恼”字在此处是反义正用,不能作恼恨的“恼”理解,应作“撩”解,杜甫诗“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中的“恼”字即是“撩”的意思,绝不是苦恼得不能成眠。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但只见月亮移动,照出花影,斜映在庭院里的栏干上。诗贵含蓄,此诗除第三句外,字字写景,情隐词外。
这首诗的内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却是春夜清幽美景,创作手法高明。诗中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余而不尽之意。
诗人所描写的皇宫春晓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贾至“禁城春色晓苍苍”,岑参“莺啭皇州春色阑”的用意是一样的,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征大好的形势。如果没有“月傍九霄多”,就不会有“花影上栏干”,由此可见,王安石是参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后才动笔的。
所以说,这一首政治抒情诗。王安石是借用爱情诗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春风得意之情。
【王安石《春夜》鉴赏】相关文章:
春夜古诗王安石11-06
宋 王安石《春夜》06-22
古诗春夜王安石06-20
王安石春夜译文及赏析02-21
王安石《春夜 / 夜直》译文及赏析11-20
梅花(王安石)鉴赏11-15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唐诗鉴赏11-08
王安石《河北民》鉴赏11-10
王安石的诗鉴赏12-21
王安石春风诗歌鉴赏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