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
《格林童话》让人了解了人性的真、善、美,同时也了解了人性丑陋的一面。下面是有关格林童话的一些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格林童话的主要内容
《格林童话》是德国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瑰丽多彩的世界童话王国中一株争奇斗艳的奇葩。
《格林童话》内容广泛,反映了正义与邪恶,善良与凶残、诚实与虚伪、智慧与愚昧、勇敢与怯懦、勤劳与懒惰等一系列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主题。
童话是适合孩子们看的。它语言质朴,内容浅显。大多数人小时侯都喜欢民间故事和童话,之所以喜欢它,因为简单易懂,阅读时没有障碍,作者总是把善恶对立起来描写,形象深刻,表达了鲜明的爱情和美好的愿望。大家可以从中懂得简单的人生哲理和基本的价值观念。
《格林童话》中有许多家喻户晓的名作。如《青蛙王子》、《渔夫和他的妻子》、《白雪公主》等。
《青蛙王子》说的是一个诚实守信的故事。一只井中的青蛙为小公主打捞上失落的金球,要求公主践行承诺,做它的伙伴,但公主嫌它难看,想毁约,没有带它回家。第二天青蛙来到王宫,要求公主履约。父王对公主说:“你答应了什么,就应该照办。”无奈之下,公主把青蛙带到了房间,把它提起来,朝墙上摔去,但当它落下来的时候,它不是一只青蛙,而是一个王子。他曾被一个恶毒的巫婆施了魔术,除了公主没有人能够把他从水井里救出来。至今,人们把如意郎君,称为青蛙王子。
《渔夫和他的妻子》说的是渔夫和他的妻子住在海边的破船里。有一次钓到了一条很大的比目鱼,比目鱼对渔夫说,他是一个被施了魔法的王子,要求渔夫放了他,善良的渔夫放了他,渔夫的妻子,认为应该向它要点东西。如说要一间草棚,它一定办得到。丈夫不愿意,但不敢反对妻子,于是来到海边,比目鱼游来,满足了他妻子的要求。过了两星期,妻子又不满足了,叫丈夫向比目鱼要一座石头造的宫殿,比目鱼又一次满足了渔夫妻子的愿望。渔夫的妻子对石头宫殿仍不满足,于是,要渔夫再向比目鱼要求做国王,就这样,渔夫的妻子得寸进尺,做了国王,还想做皇帝,做了皇帝,又想做教皇,做了教皇又想做上帝。比目鱼最后发怒了,于是一切又恢复到原样,他们住在破船里直到今天。
故事鞭挞了渔夫妻子贪得无厌的欲望。她的失败是因为她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非分之想,作出非分之求。
连渔夫的恩人也震怒了,造成了一切的得而复失,回到原点。整个内容看似简单,但内含的意义深刻,是《格林童话》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白雪公主》说的是白雪公主母亲死后,国王新娶了一个王后,新王后是美丽的女人,并且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但白雪公主渐渐长大,她的美丽超过了新王后,遭到了王后的妒忌、痛恨,她派猎人去杀死白雪公主,猎人不忍心杀死白雪公主,他放了白雪公主。白雪公主逃到荒野的森林里,在森林里他遇到七个小矮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生活在一起,她照料他们,替他们烧饭、铺床、洗衣服、缝衣服、织补,把房子的一切弄得很整齐、清洁,每天早晨七个小矮人到山里去找铜和金子,晚上回来饭食已经准备好了。
王后从魔镜中知道白雪公主没有死,于是扮做卖杂货的老太婆来到白雪公主处,用带子勒杀白雪公主,七个矮人晚上回家,见白雪公主躺在地上,便把带子剪断,白雪公主被救活了。
王后知道白雪公主没有死,又用她所懂得的妖术,做了一把有毒的梳子。于是扮做一个卖梳子的老婆婆,白雪公主买了这把梳子以后,老太婆给他梳了梳头发,梳子刚梳到头发,毒药马上起作用,白雪公主失去了知觉。但是,晚上矮人们回来拔出了梳子,白雪公主又恢复了知觉。
王后知道了白雪公主没有死,就做了一个毒苹果,这苹果做得非常巧妙,半红半白,红的一般有毒。王后化妆成一个农妇,自己吃了白的半个,白雪公主喜欢那只美丽的苹果,见没有毒,吃了红的一半,她刚吃了一半,倒地不醒。矮人们回家,见白雪公主躺在地上,不再呼吸,已经死去。他们哭了三天,想埋葬她,但看她样子,白雪公主还像活着时一样美丽,于是他们叫人做了一个透明的玻璃棺材,把他放了进去。直到后来一个王子来到这座森林,在七个矮人家里过夜,看见了棺材里美丽的白雪公主,他向矮人们说要把棺材卖给他,矮人们不卖,他表明自己像对待爱人一样对待白雪公主,善良矮人们听他这样说,就把棺材送给他,王子叫人把棺材抬走,不料他们在一个树桩上绊了一跤,震动了以下,白雪公主吃下的那片毒苹果,从喉咙里吐了出来,她睁开了眼睛。于是,王子和白雪公主举行了婚礼。恶毒的继母也被邀请去参加婚礼,进了王宫认出白雪公主,吓呆了,在那里她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白雪公主》的故事是一则大家耳目能详的美丽童话,在作品中善良与凶残成了鲜明的对照,凶残的王后虽然一时得逞,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美丽的善良的白雪公主得到了七个小矮人的帮助,冥冥中自有天助人助,天道好还,自有其因果关系。
象这样的故事,看似明白浅显,但说明的道理,对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普遍意义。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事实上这不是深奥的道理,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与年龄无关,与道德伦理有关,《格林童话》顽强的生命力就在此。
内容简介
1812年格林童话第一集出版,包含了86篇童话故事,第二集增加了70个故事,内容不断扩充,格林兄弟生前出版(第七版)的故事集有200则,加上圣徒传说多达210则,再加上补遗就有215则。其中以《灰姑娘》《玫瑰小姐》《受骗的青蛙》《雪白和玫瑰红》《猫和老鼠交朋友》《聪明的农家女》《三兄弟》《月亮》《熊皮人》《石竹》《白雪公主》《小红帽》《睡美人》《糖果屋》《青蛙王子》《渔夫和他的妻子》《野狼和七只小羊》《大拇指》《勇敢的小裁缝》《不莱梅的城市乐手》《穿靴子的猫》较为闻名。
《格林童话》内容广泛,体裁多样,除了童话外,还有民间故事、笑话、寓言等。其中故事大致分三类:一是神魔故事,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玫瑰公主》《青蛙王子》《小矮人与老鞋匠》《玻璃瓶中的妖怪》等,这些故事情节曲折、惊险奇异、变幻莫测。二是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拟人童话,如《猫和老鼠》《狼与七只小山羊》《金鸟》等,这些故事中的动物既富有人情,又具有动物特点,生动可爱。三是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故事,如《快乐的汉斯》《三兄弟》等,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勤劳质朴、幽默可爱。
时代背景
格林兄弟生活和创作的命运同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期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由法国大革命(1789—1794年)催生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18—19世纪之交席卷全欧,最先在德国这片混乱、落后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当时的德国,可谓欧洲最灾难深重的民族国家。自“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后,沦为主要战场的德国,其政治经济都分崩离析,虽然名义上还顶着“神圣罗马帝国”的名号,实质却分裂成由360多个大大小小的公国和自由城市组成的“布头封建帝国”’一个结构松散的混合体,社会发展严重迟缓。1806年,横扫欧洲的拿破仑战争彻底瓦解了神圣罗马帝国,在法国的征服和统治下,德国民众的民族意识被唤醒,要求德意志民族统一强大的渴望空前高涨。在这种状况下,大批知识分子投入到民族解放运动之中。但此时支离破碎的德国社会,诸多林立的公国之间存在的包括语言、文化等在内的差异成为民族统一的障碍,为了消除这一文化上的阻碍,德国知识界开始宣扬文化民族主义,希望借助古老的日耳曼民族文化来促成民族统一,这一时期的德国浪漫派在秉承浪漫主义文化精神的同时,亦将眼光转向民间文化传统领域,整理研究德国民间文学并使之发扬光大。
就这样,德国浪漫主义在整理研究德国民间文学中取得的卓越成就,有力推动了德意志民族文学的发展,提升了德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格林童话》就诞生在这样的.时代氛围和社会环境之中。
创作过程
俗称为格林童话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在1812年第1卷出版之前,经历了长达6年的收集工作。而从1812年初版至1857年终版,其间更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修订再版,以及数个不同版本。
格林童话不都是对口传故事的采录,其中有相当数量的篇幅是来自书面材料。格林童话也不是原汁原味的纯粹的德国民间童话,而是受到法国等欧洲其他国家民间童话的影响,甚至有些童话源于他国。那些口传故事的叙述者,也并非以没有受过教育的乡野村民为主,而是大部分来自出身良好的中产阶级家庭。
格林兄弟收集、发表这些民间童话,并不企图逐字逐句、机械照搬原材料。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保存所记下来的民间童话故事的本真性特征并把它们的意义和精神表达出来。他们一方面遵循忠实记录的原则,谨慎对待民间口头创作,保留故事的内容、主旨,情节发展的方式和方向,尽力保持童话的原始风貌,保留这些民间故事员天然质朴的一面,“我们力图保持童话的本来的全部纯洁性,其中的任何一个情节既没有捏造,没有渲染,也没有改变,因为我们力图避免对于本来就很丰富的情节根据任何类推法和想当然进行充实的企图。”另一方面格林兄弟又对于从不同的叙述人和记录者那里所得来的全部故事进行校订和语言修辞方面的修饰,以便保持统一的童话体裁、语言风格以及和谐的韵味,但决不做过多的文学加工。最终,格林童话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好像所有的故事都是由一个叙述者讲述的——以一种简单朴素而又生动活泼的民间口头语言的叙述风格。
作品主题
善恶观
《格林童话》蕴涵着深刻的道德主题,浓缩了19世纪朴素的善恶观。《格林童话》中的形象粗略地分为三种:非人全兽形象、半人半兽形象和人的伦理形象。儿童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三位一体,是兽类、半人半兽、人类的三位一体,而且这三类形象按时间顺序发展变化。当然凡事旨有例外,它们有时也不按时间顾序而是直接以三位一体示人。儿童身上有原始初民的影子,有动物本真的影子。格林兄弟在处理这些形象时,大都写得善恶分明,好坏黑白,一目了然,没有灰色地带,善恶好坏向两极夸张。这显然在照顾儿童的认知能力。《格林童话》的故事让儿童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故事中主人公不同的人生经历与冒险,而这些奇妙的经历正是儿童在可以独碰的日常环境中难以实现的。这些内容丰富又饱含趣味性的童话故事扩展了儿童的思维世界,在轻松愉说的阅读中总结经验教训,唤起儿童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激发儿童善恶观的形成。
《格林童话》用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来影射善与恶,将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表达善恶观,让儿童引发对自我的追问,形成正确的善恶观。童话中对童话形象的设置和对话的建构,体现了格林兄弟对儿童的成长和人类自身的关注,《格林童话》遵循了儿童本位,重视JL童的内在需求,关注入的成长,帮助构建儿童正面的伦理观善恶观。其着眼点在于让儿童成长为真正的“人”,教人“扬善避恶”,进行正确的伦理选择。对“人”的强调、关注和尊重无疑在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中都会吸引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思考。在物质文化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对“人”的再发现变得日益迫切,走出伊甸园太久而迷失了自我和天性的人们寻求着精神上的回归。《格林童话》对人和社会都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还原,使人远离尘嚣,回归人最本真的状态。《格林童话》童话的纯真、原型的灵性为儿童创造了一个伦理的伊甸园,具有精神启蒙和文化回归的意义。
结婚母题
结婚母题具有象征性与隐喻性特点。有关结婚的童话故事主要注重整个事件的叙述过程,尤其是英雄的冒险过程,开端、发展、结局等,而不注重其中个别人物性格的刻画。母题部分地割裂了和现实的联系,不关注现实生活的逻辑,很多故事讲得并不圆满,呈现出来的甚至只是一个片断,难以理解。因而故事中的结婚母题并非为人们提供现实的婚姻状况,它仅仅被当做故事的结局,是获得幸福达到圆满的标志。结婚母题往往表现出弃恶从善的道德意识。
《格林童话》中的童话往往是十分简单、明晰的故事,品德高尚的主人公最终以结婚作为其幸福生活的开端,歌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轮回观念,童话故事重在于教育孩子们要弃恶从善,提高道德伦理观念。在《格林童话》中,许多故事经常用主人公和反面角色的鲜明对比体现善恶意识,善在主人公身上体现的是他得到结婚的美好结局是由于他具有善良、乐于助人、品德高尚的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传承了基督教的传统思想一一爱人。如《林中的圣约瑟》中三女儿帮助化成平民的圣约瑟,获得了一大袋金钱而大女儿由于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而被烁蝎和毒蛇咬死。第三是要诚实守信。诚实也是故事中人物的重要美德,这种美好的品德和善良的气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善良的人必然诚实,不欺瞒、不好诈,即使他完全不知道面临的结果,做任何事情都要对上帝负责,否则就失去一切。《灰姑娘》中的灰姑娘得到了仙女的帮助,但要信守承诺,要在午夜12点前离开王子。如果做不到,就什么都得不到了。
艺术特色
森林意象
在《格林童话》中,主人公多受到迫害或驱赶被迫进入森林,获得栖居之所和安全的依靠,这样的意象体现在《格林童话》半数以上的篇章中,例如《灰姑娘》《杂毛丫头》等。
守护型的森林形象在《圣母玛利亚的孩子》的故事中如是体现小姑娘由于贫困被圣母玛利亚收养,打开了禁忌之门被圣母驱赶。女孩在森林里度过了无数个夜晚她钻进枯叶堆寻求保暖,采摘野萄子和果子充饥。与其相似的还有《杂毛丫头》: “……她终于走进了一片大森林,因为很疲倦,便夺进一根空树干里,睡着了。”这个树林成为了她的另一个家,带给她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充盈,更是精神绝佳的依靠。森林的神秘感源于人类对森林“未知”的探索,这种神秘印象通过童话传承了下来。《格林童话全集》对于神秘意象的表现有《苗芭姑娘》《森林中的三个小人儿》《勇敢的小裁缝》等。
在《勇敢的小裁缝》故事中,小裁缝在森林打败了危害不法的巨人,独角兽,野猪,赢得了荣誉与半个江山。相同的奇遇在《六好汉走遍天下》和《斯默里山》等故事的森林中,神奇的人和事物层出不穷。人们无法解释森林的迷雾中闪烁的浮光掠影,也无法解读人类走进森林缘何下落不明,出此当森林意象世界在人的审美观照中涌现出来时,也必然带有了人的情感一一对森林的神秘探索。《格林童话》经过威廉·格林的多次润色,“赋予一般的东西以高尚的含义,给普通以神秘的外表,给已知以位置的价值,给有限以无限的表象”。主人公与魔幻世界得到了融合,次元性趋于统一,平行世界变戊了交叉世界
人物形象
《格林童话》中的形象的特征鲜明,价值取向明显,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情弱小,歌颂善良勇敢,讽刺虚伪愚塞,鞭挞贪婪自私,符合人类社会一致的道德价值观,这种善恶观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显现出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理解能力。格林童话中所宣扬的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是非观、善恶观、真伪观、道德观甚至人生现。《格林童话》寄托了人世间最美好的善,也揭示了人本身潜藏的恶。它指引儿童进行正确的伦理选择,形成正确的善恶观,故事的完美结局为儿童构建了充满希望和理想的乌托邦。有学者认为“在童话中,假、恶、丑虽然常常与其、善、美并存于世,并互相发生冲突,但最终的结局基本上都是正面的。
从整体上来看,童话展示的正是一个从冲突走向和谐的过程,从中看到了其对现实社会和谐伦理观的追求”,《格林童话》中非人全兽形象、半人半兽形象、人的伦理形象三个类型代表了儿童理性的三个阶段。
作品影响
1812年,这些故事结集成《儿童和家庭童话集》的第一卷,于圣诞节前夕在柏林问世,大受欢迎。此后直到1857年,格林兄弟不断补充故事,并一再修订,共推出七个版次。第七版后来成为在各国流传的原著版本,已译成数十种语言,许多故事都广为流传。
《格林童话》获选为世界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赞为“欧洲和东方童话传统划时代的汇编作品”。
《格林童话》还被加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中。
在中国,至少有100种以上的译本和译改本。在西方基督教国家中,他的销量仅次于《圣经》。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作者简介
雅各布·格林(1785年1月4日—1863年9月20日),德国语言学家,和弟弟威廉·格林(1786年2月24日—1859年12月16日)曾同浪漫主义者交往,思想却倾向于资产阶级自由派。
从1806年开始,格林兄弟就致力于民间童话和传说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出版了《儿童和家庭童话集》(两卷集)和《德国传说集》(两卷)。雅各布还出版了《德国神话》,威廉出版了《论德国古代民歌》和《德国英雄传说 》。1806—1826年间雅科布同时还研究语言学 ,编写 了4卷巨著《德语语法》,是一部历史语法,后人称为日耳曼格语言的基本教程。1838年底格林兄弟开始编写《德语词典》,1854—1862 年共出版第一至三卷。这项浩大的工程兄弟俩生前未能完成 ,后来德国语言学家继续这项工作,至1961年才全部完成。
格林兄弟对民间文学发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受浪漫派作家布仑坦诺和阿尔尼姆的影响。他们收集民间童话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善于鉴别真伪,他们的童话一方面保持了民间文学原有的特色和风格,同时又进行了提炼和润色,赋予它们以简朴、明快、风趣的形式。这些童话表达了德国人民的心愿、幻想和信仰,反映了德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格林童话集》于1857年格林兄弟生前出了最后一版,共收童话216篇,为世界文学宝 库增添了瑰宝 。格林兄弟在语言学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他们是日耳曼语言学的奠基人。
【格林童话】相关文章:
格林童话故事:月亮12-10
格林童话故事:谜语03-29
格林童话故事15篇04-11
格林童话故事:生命之水12-10
格林童话故事:猫和老鼠12-10
【格林童话故事】画眉嘴国王12-10
格林童话故事:霍勒大妈12-10
格林童话故事两则12-10
格林童话故事之莴苣姑娘12-10
格林童话故事(通用15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