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案例

时间:2023-04-17 15:22:23 题西林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案例

  导语:《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案例,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 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 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 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三、 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 教师泛读。

  2、 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 指名读诗,正音。

  4、 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 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 作业

  1、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 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教学总结

  教学时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到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

  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运用电教创设良好的情境,让诗中的画面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体会是人的感情,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附录:《题西林壁》改编

  庐山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不晓得,因为之前我从未去过庐山,从未见识过它的真面目。今天我有幸路过庐山,可以尽情地欣赏它的雄姿,感受它的壮美。

  来到庐山脚下,一座高耸入云的山让我惊艳,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山顶笼罩在云雾中,山瀑的声音清晰可闻……我站在庐山的前面横着看它,它是崇山峻岭的雄奇;站在它的侧面看,它是奇峰陡峭的壮观。站在远处看庐山,走近细看庐山,从高处俯瞰庐山,从山脚仰望庐山,所看到的景象各不相同。为什么我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一点也不一样呢?

  我思索复思索,一位游人的话点醒了我这位梦中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细细推敲、揣摩这句话,觉得在理。看来对待事物应全面分析,不能被片面的、局部的现象所迷惑。

  后来我离开了庐山,在离它很远的地方左看右看,这时我看到的庐山的雄姿就不再是千姿百态了,而是高耸入云的样貌。

  马上到吃饭的时间了,我走到了西林寺,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了一首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希望人们都能全面地看待、分析事物,不要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片面或单面看待事物。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案例】相关文章: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01-03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2-09

苏轼题西林壁教学设计03-24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1-29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01-03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01-04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12-10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12-10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15篇12-11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