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故事

时间:2024-06-11 15:37:22 陶渊明 我要投稿

陶渊明的故事实用【15篇】

陶渊明的故事1

  陶渊明在彭泽县任县长时,通过邮件会见了一位督察。他傲慢专横,以权谋私。当陶渊明被命令离开去见他时,县长拦住了他,让他带着皮带去见他。所以陶渊明说,;我怎么能向乡下的孩子们低头,要五蒲式耳的大米呢;辞去公职。他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不与腐败官场交往的高尚品质,赢得了心灵的`自由、人格的尊严,创作了独具特色的诗歌,开创了田园诗派。他的代表作有《五流先生传》、《桃花源》和《还乡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和精神财富。

陶渊明的故事实用【15篇】

陶渊明的故事2

  陶渊明的生平故事

  青少年时期(28岁以前)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而贫苦。”他自述:“自余为人,逢运之贪。箪瓢屡罄,絺綌冬陈。”(《自祭文》)但物质生活虽然贫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而另一方面,匡庐山水和田园风景,也使他爱好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学仕时期(29-41岁)

  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

  归田时期(42-63岁)

  陶渊明归田之后,即在家乡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并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亲自撰写《五柳先生传》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这使他改变了鄙视劳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劳动的价值;也在与农民的共同劳动和交往中,对他们产生了亲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贫困,“老至更长饥”,但他不受“嗟来之食”,拒绝权贵的馈赠,表现出君子固穷的志气。

陶渊明的故事3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大将,要了解陶渊明的趣味、立场,就不得不提到陶侃在盘根错节的东晋王朝中的位置。陶侃出身贫寒士族,且可能有江南蛮族(溪族)血统,这在门阀贵族把持朝政的东晋王朝中是很难立足的。

  琅琊王氏家族中的大将军王敦主政其间,为了扩充势力而将陶侃排挤至边陲广州担任刺史,这无疑是门阀政治对陶侃的一次无情摧残。后来王敦叛乱被平定,陶侃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但琅琊王氏与陶侃之间的宿怨却一直难以弥合,以至于新兴贵族庾亮向琅琊王氏家族的宰相王导发难时,陶侃坚决站在了庾亮一边。应该说,与琅琊王氏的对立态度,成为了陶氏一脉的家族记忆,也最终导致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发生。

  研究魏晋文学的大家逯钦立先生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给出的一段考证,陶渊明29岁时任江州祭酒,但他的顶头上司江州刺史王凝之却恰恰是琅琊王氏的一个不肖子孙。王凝之信奉五斗米道,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其实应该理解为“不为信奉五斗米道的王凝之折腰”。

  当然,如果仅仅是家族记忆的牵绊,陶渊明的伟大还是有限的。陶渊明不仕祖仇只是其高风亮节的一部分,“不仕二姓”才是陶渊明隐居的最终原因。曾祖父陶侃虽然在东晋王朝仕途偃蹇,但毕竟是东晋王朝的臣子,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东晋王朝成全了作为寒门和蛮族的陶侃。对东晋王朝某些门阀贵族的不满,并不能盖过其对东晋王朝的忠诚。但东晋王朝最终却被刘裕建立的刘宋王朝取代,陶渊明偏偏经历了这一历史剧变。这使得陶渊明的隐居不仕由起初的书生意气变成了最终的遗民心态,家族记忆升华为更大的家国情怀。

  应该说,陶渊明的“不仕”经历了一个由相对到绝对的嬗变。在由鄙视王凝之造成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之后,陶渊明的仕途并没有从此断绝。隐居之后几年,陶渊明妻子去世,隐居的草庐也因失火而毁坏,穷困之中的陶渊明不得不再次出仕以求生存。34岁那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桓玄的邀请下出任幕府。桓玄谋反之际,陶渊明便趁机因母丧而辞职。桓玄不久篡晋,刘裕大破桓玄,并提拔陶渊明为镇军将军参军。后来陶渊明一度担任建威参军,在刘裕做大做强之后,陶渊明似乎嗅到了点什么,于是辞职,终身不仕。

  陶渊明的隐逸高名,使得他成为了权臣们争相笼络的金字招牌,但陶渊明对这两位“恩主”却一直处于依违观望之间。一方面,这个时候的桓玄、刘裕虽然已是权臣,但仍然是晋室的臣子,陶渊明接受他们的征召并不缺乏道义上的正当性;而另一方面,桓玄、刘裕二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他们既可能成为“治世之能臣”,也可能成为“乱世之奸雄”,当最终后者被证实,桓玄、刘裕均篡晋之后,陶渊明才选择了真正的归隐,从此不复出仕。

  刘裕篡晋建立刘宋王朝后,曾派人再次到山上邀请陶渊明做他的著作郎。陶渊明自然不会答应。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言:“陶靖节之不仕,不可仕也,不忍仕也。”“不可”是作为东晋遗民的陶渊明的绝对律令,而“不忍”则是作为诗人陶渊明的个体选择。“不可”和“不忍”构成了陶渊明作为政治诗人的底色。

  此后,陶渊明拒不使用刘宋王朝的年号,而以甲子纪年,这在以年号建元的王朝兴替中,无疑表达了对刘宋王朝合法性的否认。几乎所有研究陶渊明的文献都跳不开《南史陶渊明传》的这一段:“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异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这不是文人对陶渊明的定义,而是史家对陶渊明的定义。如果把传统史学当作善善恶恶、贤贱不肖的经学图解,就能领会这段文字的分量。

  可以补充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总被我们解读成一种遗世独立的趣味,但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别开生面地告诉我们,桃花源其实是东晋期间滞留在中原的汉人为抵御五胡乱华而构筑的坞堡,“避秦”所避的秦不是焚书坑儒的秦王朝,而是当时氐族人建立的蛮族政权前秦。这种传统的华夷之辨,乃是陶渊明家国情怀的延伸,也是陶渊明现世关怀的体现。

  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精神使得陶渊明不可能脱离天下国家去书写布尔乔亚式的田园牧歌,去政治化不是诗的升华而恰恰是诗的堕落。贺麟先生在《学术与政治》中说:“轻蔑政治比反对政治还要坏。”可以说,晚年的陶渊明的确是反对刘宋政权的僭政,但陶渊明并没有脱身,也没有逃避,因为不合作也是一种态度。写诗和归隐,都是以另一种形式对政治的参与。

陶渊明的故事4

  老陶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当然有其性情,有其气节,然则是不是真的“粪土当年万户侯”呢?这个难说。如果来彭泽县里检查工作的不是督邮,而是真的万户侯,老陶会不会帽子一掼,官服一脱,印把一扔,就走人呢?因为老陶刚当上官,还没有迎来送往过大官,第一次所迎的是这个督邮,他就不干了,所以不好判断,但我想,老陶很有可能不会是这么发气,不会是如此没有组织纪律。

  老陶不折腰,确实是因不“拳拳事乡里小人”,在老陶看来,这个督邮不是万户侯,只是个乡里小人。不但是老陶有这个看法,在他那整个时代,督邮之类的角色都是上不得台面的。从西晋开始,整个社会分为两个族群,一是世族,一是庶族,人群撕裂,之间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与天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种人群撕裂,不但是达官贵人不愿往棚户区人家里走的那种自我心理,而且已上升到国家意志,作为法律固定了。比如北魏拳文帝曾颁布皇帝令:皇族、贵族、士族不得“与非类婚偶”,且“著之律令,永为定准。”曾经官做到中书舍人的蔡兴宗,很受皇帝宋文帝喜欢,但出身庶族,虽官当得大,且皇帝宠爱,按理说来,应该是很尊贵了吧,可是开起会来其他世族官僚几不与他说话,更不坐一条凳子。宋文帝看不过,有心提高蔡兴宗地位,也只是出一个“馒主意”:叫蔡某去世族首领王球家。传达皇上圣旨,只要王球对蔡某以礼相待了,那么一切OK。老蔡高兴去了,站着传了皇上口谕,之后,准备借王球家凳子坐一下,正蹲臀,屁股将挨未挨凳子,王球横眼过来,举起扇子使劲挥:你可别坐。弄得蔡某一脸尴尬,悻悻而去,将情况跟宋文帝说了,宋文帝说:明天我找王球谈个话!次日上班,宋文帝先把王球喊到一边,做他思想工作,王球顶了回去:“士庶区别,国之章也。臣不敢奉诏。”宋文帝只是干瞪眼,再也没提起这事来。

  王球抗皇命,能算是很有气节的吗?他不但“拳拳不事乡里小儿”,而且更拳拳“不事皇帝身边红人宠儿”,可是王球之所为,无关气节,只关种族歧视!

  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但三代以上,我们都是农民。老陶祖父叫陶侃,当年身份低得很。西晋末年天下大乱,陶侃弃文从武,拉起一支队伍,冲出一条血路,当上了东晋名将,官至八州都督。可是陶侃都督之前也是督邮,在合肥那里当督邮,被人十分瞧不起,后来官当得越来越大了,在同样寒素出身的伏波将军那里当上了舍人。那次与同乡世族杨情一起坐了一回公车,吏部侍郎温雅却对杨情说:你怎么同小人坐在一起?即使陶侃不算是领导,与杨氏相比,最少也是上面来的人嘛,与督邮到彭泽县里督察,情形是差不多的`,但身份是“小人”,依然让人冷眼。

  从陶侃到陶渊明,应了三代之上是农民,应了三代打造一个贵族,老陶贵族身份意识是十分浓的,他在被推举为彭泽县长之前,曾经有几次当公务员的机会,一是任州主簿,一是参军。州主簿的职位不低,怎么着也是市政府秘书长,比县长要高,但老陶不去,原因是这个职位是“浊官”。在老陶那会,官吏被分为“清官”与“浊官”。清与浊不是按照廉与贪而分,基本上可以说是按照士与庶而分的,士族当清官,地位重要却不担当实际责任,也就是做做报告,讲讲话;庶旗当浊官,就是上传下达,送往迎来,公务杂务全挑。

  督邮也算浊官之列,但这浊官,却是位卑而权重,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这个职责可了不得:要提拔一个人,他没那能耐,但要搞倒一个人,却是他的权力范围。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全靠他了。我们现在对这类官吏下界来,接待规格那是很高的,教育部一个秘书,带着大学评级的使命而来,级别远在其上的大学校长、副校长等一千人马与班子人员,都得到机场去迎接,这规矩可是老传统,马虎不得。陶县长不愿以绅士身份对“小人”折腰,所以,只能自动辞职了。

陶渊明的故事5

  王勃《九日》原文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王勃《九日》赏析前两句,只说重阳节有菊花,为下两句引出喜欢喝酒喜欢菊花的'陶渊明作一个铺垫。东晋诗人陶渊明,曾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因喜欢菊花,住宅前遍植菊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他嗜酒,饮必醉,“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为古代文人所欣赏。“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犹如菊花般品格的赞叹。

  作者王勃介绍王勃,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陶渊明的故事6

  陶渊明有趣的故事《不为五蒲式耳大米低头》展现了陶渊明傲慢的性格。他不愿与贪污受贿为伍。在一个诱人而黑暗的官场和世界习俗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高尚品格。

  关于“不为五蒲式耳大米低头”的故事发生在义熙元年。陶渊明刚过40岁,现在在家。在好朋友的劝说下,他又当上了彭泽县长。任职三个月后,朝阳派人到陶渊明所在的彭泽县考察公务。代表团来的人是邮政主管刘云。邮政局长刘云是个凶猛的人。他利用职务之便,去打油打水,刮民间的油膏。在检查了他的公务后,他收到了不少于一千美元的贿赂。此外,如果当地人和县长不给他“礼物”,他会因此陷害他。因此,省长刘云在彭泽县声名狼藉。陶渊明不想忍受

陶渊明的故事7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又:靖节先生,南朝宋初期的文学家、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他出生于一个曾经显赫的家庭,但家族衰落,他在年幼时失去了父亲,与母亲和妹妹一起生活。

  “桃源仙境”

  尽管生活艰苦,但他在外祖父孟嘉家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阅读了大量的古籍,了解了历史和哲学。这些经历和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猛志和逸趣,以及对自然和山水的热爱。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充满了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感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少年时期,陶渊明怀揣着改善世界的理想,希望能够为“大济苍生”而努力。成年后,他担任江州祭酒,但由于门阀制度的限制和庶族身份的轻视,他选择了辞职回家。在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前往荆州,成为桓玄的属吏。当时,桓玄掌控着长江中上游地区,企图篡夺东晋政权。然而,陶渊明并不愿意与桓玄同流,于隆安五年冬天因母亲去世而再次辞职回家。

  田园风光

  在彭泽县令任职期间,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积极推行减税减赋政策,改善民生。他还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推广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生产力。在他的努力下,彭泽县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年轻时,陶渊明怀抱着远大的理想,接受了儒家思想,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然而,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官场生涯后,他深感现实的残酷和无奈,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于是选择了一条退隐归田的道路。在这段田园生活中,他与夫人翟氏一起过着贫困而简朴的生活,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志向。427年,陶渊明结束了他63年的人生旅程,与世长辞,长眠于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今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在他的一生中,老庄哲学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间真情的追求,表达了他对自由、平等、公正的向往和追求。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的表达。

  陶渊明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范式和思想启示。他的诗歌饮酒,或者是用“醉人”的语言来指责上流社会的是非颠倒、毁誉雷同;或者揭示世俗的腐朽和黑暗;或者反映仕途的危险;或者表达诗人在官场之外的愉悦和陶醉;或者表达诗人在困境中的不满和抱怨。

  田园风光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和《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多表现了他归隐后政治上的苦闷和志向难以实现,表达了他高洁的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表明诗人内心深处的无限忧愤情感。《读山海经》则通过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来表达相同的内容,如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以表达和表明他的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田园诗人之一,他的田园诗数量众多,成就非常高。这些诗歌充分展现了他高远的志向和高尚的品格,他鄙视功名利禄,对黑暗的官场深恶痛绝,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这样的思想感情和内容,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

  除了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情感,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反映了他晚年的困顿状况,这些诗歌间接地反映了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其中,《桃花源诗并记》是一篇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彻底否定和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人,他的诗歌以纯朴自然的语言和高远拔俗的意境为特点,开创了中国诗坛的新天地。他的田园诗不仅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更标志着他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比喻为“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而退隐田园则被他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由于他有实际劳动经验,他的诗中充满了劳动者的喜悦和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诗人

  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诗歌、辞赋多以自然景色和农村生活为主题,其中不乏对官场和世俗社会的不满和厌倦之情。他倡导洁身自好,不屈身逢迎,但也表达了“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他的作品平淡而爽朗,语言质朴自然,极为精炼,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以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主题。他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然而,在他去世后几十年里,他的地位在我国文学史上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甚至在《文心雕龙》中也未被提及。萧统,梁朝昭明太子,对陶渊明的诗文情有独钟,深受启发。他亲自为陶渊明编纂、作序、作传,最终形成了《陶渊明集》,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专集,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尽管在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但他的诗文作品却逐渐传播开来,影响越来越广泛。到了隋唐时期,越来越多的诗人开始欣赏陶渊明的诗文,对他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黄昏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深受陶渊明的影响。他崇拜陶渊明的诗作和人格,而李白则更是仰慕陶渊明的精神和思想。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相呼应。在安史之乱后,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将陶渊明视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白居易也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曾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故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到了北宋,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的地位不可撼动。他的诗歌和辞赋,被誉为晋代文学的瑰宝。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文坛巨匠,都对陶渊明的才华和为人所倾倒。欧阳修曾赞叹《归去来兮辞》是晋代无文学作品中的佼佼者,而王安石则深受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的启发。苏轼更是将陶渊明视为良师益友,一生都在学习他的思想和文学风格。这些文学巨匠的推崇,使得陶渊明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更加巩固。从元朝到现代,人们对陶渊明的赞誉和崇敬,从未间断。

  王安石

  他的诗篇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妙和哲理的深邃,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陶渊明的创作之路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自然和人性的热爱,这也是他伟大的原因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影响了后世文人,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陶渊明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真理、关爱自然、珍视生命。

陶渊明的故事8

  李白有一首诗叫做《山中与幽人对酌》是这样写的: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我醉欲眠卿且去是大酒鬼陶渊明的名言,陶渊明平生好酒,最喜欢把别人拉到自己家里喝酒,一旦自己先喝醉了,就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多了要睡觉去了,您请自便吧。

  陶渊明二十九岁那年,曾做过江州祭酒的小官,因为当时官场黑暗,陶渊明看不惯,决心去职归隐。此后一直隐居,可是陶渊明种菊花还可以,种田的本事却不佳,加上好酒,到中年后连饭都吃不上了,迫于生计,陶渊明再次复出,先后担任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务。在做彭泽令时,他看不惯当时督邮的作派,很干脆的来了一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之后愤然辞官归隐,结束了仕途生活,再也没有复出过。相传,陶渊明弃官后隐居于庐山下,每日自耕自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凿井而饮。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这个时候陶渊明新娶了夫人翟氏,翟氏种田是把好手,粮食年年丰收,因此陶渊明又有酒可喝了,每到闲暇时,他就和一帮朋友到两里外的庐山南麓虎爪崖下饮酒作乐。崖下有一条名为醒泉的溪涧,涧中横卧着一块巨大的黑褐色花岗岩石,高约3米,长约6米,宽约4米,石面平滑,是一个天然的大酒桌。陶渊明和朋友们每次都坐在这里饮酒作诗,一同取乐。他每饮必醉,每醉必赋诗文,醉倒后便挥手对同伴说:“我醉欲眠,卿且去!”说完就睡倒在石上。日复一日,这块石头的.中间竟然凹了下去,留下了枕痕。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为醉石。陶渊明的这个故事和马克思把图书馆踩出脚印的故事差不多,但是马克思可能每次都坐在图书馆的同一个地方,难道陶渊明每次也都坐在石头的同一个地方?最大的可能是石头上本来就有枕痕,陶渊明喝酒不带枕头,每次往有坑的地方一躺就睡,天长地久,这个坑越来越深,于是醉石就形成了。

  陶渊明一辈子喝酒太多,自己没什么事,五个儿子却都有些呆傻,可能是陶渊明喝酒留下的后遗症,他的《责子》一诗是这样写的: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艺.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从诗里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儿子们十三岁还不识数,九岁的只知道吃,可是他老先生还不赶快戒酒,还来了句,天命就是这样,我还是继续喝吧。唉,真是可惜,一个文学世家就这么被酒给毁了。

陶渊明的故事9

  陶渊明任职彭泽县令时,遇一督邮来督察,其人嚣张跋扈,以权谋私。陶渊明奉命准备动身前往见他时,被县吏拦住要求其束带见之,于是,陶渊明发出了:“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便辞去官职。他这种为官清正,淡泊名利,不愿为腐败官场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独具风格的诗文,开创了田园诗派。他代表作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珍贵的.精神财富。

陶渊明的故事10

  淝水一战的胜利,谢安虽然为东晋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时机,但是,从此东晋王朝更加急剧地衰落下去,内乱不止,动荡不安.公元403年,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发兵攻入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三四个月后,北府兵将领刘裕击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从此,东晋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了,就在这个时期,却出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陶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就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时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小还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了寡言少语、厌恶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这种个性影响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当中断断续续地做了几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岁时,陶渊明才谋得江州祭酒一职,却因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早早辞了职.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三十五岁时,到了荆州,在刺史桓玄属下当一名小吏,不到一年功夫,又因母亲去世辞职归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陶渊明终究是名将的后代,官场里知道他的人很多.公元405年,当他四十一岁时,又被推荐到彭泽(今江西九江东北)当了县令.好不容易在彭泽当了几十天县令,一天,陶渊明得到一个消息:东晋的权臣刘裕已封自己为车骑将军,总督各州军事;这个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夺取皇位了.

  陶渊明预感到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他十分灰心,便离开衙门回家去了.妻子翟氏见陶渊明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不好多问.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渊明却不动筷,仍然坐在那里叹气.过了一会,陶渊明冷不丁地说:“我想辞职回家乡!”翟氏一听就知道他又在官场上受气了,因为像这种辞职回家的话,陶渊明不知讲过多少次了.几个月前,陶渊明曾想辞职,还是翟氏提醒他,上百亩官田就要种上稻子了,待收成以后再辞职吧.当时陶渊明总算听了妻子的话,口气缓了下来.这次翟氏仍然用官田收稻之事来劝他,陶渊明听了以后,长长叹了一口气:“唉,真没办法,难道我还是要做粮食的奴隶!”在翟氏体贴的慰劝下,陶渊明这才举起了酒杯.

  时局的因素,加上陶渊明一副傲骨,他的辞官念头始终没有打消过.一天,衙役来报:过几天郡里派的督邮要到彭泽来视察.那个督邮陶渊明认识,是个专门依仗权势、阿谀逢迎,却又无知无识的花花公子.陶渊明想到自己将要整冠束带、强作笑脸去迎候这种小人,实在忍受不了.他的倔脾气又发作了:“我怎么能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种卑鄙小人折腰呢?”

  于是,陶渊明离开衙门,板着脸回到了家,冲着翟氏:“收拾行装,回乡!”

  翟氏告诉他,稻谷只差几天就要收割了.“随它去吧!”这回陶渊明已经铁了心要辞职了.翟氏问清原由后,也就不再劝说了,默默地去收拾行装.

  第二天,陶渊明乘船离开了彭泽.他出任彭泽令,在任仅八十余日,十三年的仕途生涯终于结束.

  从此,陶渊明在家乡过着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辞官后,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他归田后的二十多年,是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归田园居五首》、《桃花源记》、《饮酒二十首》、《挽歌诗三首》等等.

  其中,《桃花源记》更体现了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高度.诗文中通过虚构的手法,把桃花源描绘成一个鲜花盛开,绿树成行,男女老幼,辛勤耕织,祥和无忧的安定社会.陶渊明以此寄托他的美好向往,以及对当时混乱时世、黑暗政治现实的不满.

  陶渊明的诗文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陶渊明的故事11

  陶渊明是东晋最著名的大诗人。他是东晋大司马道坎的后裔。年轻时,他有一个“帮助平民”的宏伟愿望。不幸的是,当时政治混乱,仪式和音乐崩溃。陶渊明有一个空洞的野心,但完全不可能实现。起初,他是州和县的一个小官员,但他的性格是正直、诚实和诚实的。他讨厌肮脏成员的官场气氛,不愿向权力低头,因此他的官场生涯坎坷。

  为了生存,也因为梦想没有被彻底摧毁,陶渊明在义熙元年(405)终于当上了官,成了彭泽龄。这时,他已经过了“毫无疑问”的年龄。然而,他刚愎自用的性格和正直,使他成为官员后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有一次,该县派了一位州长去了解情况。他的同事告诉陶渊明,他是从上层派来的,应该穿得整洁,受到尊重。陶渊明听后队长叹了口气,感慨地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了一个小县长的五斗工资,我不想小声去见这些家伙“他结束工作后,辞掉了官职回家了,他已经永远脱离了官场。

  回到家乡,陶渊明写了著名的《重返花园》”这表明了他不想加入世俗世界而想贫穷的决心。从那时起,他在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参加了农业劳动。由于农田的灾难和房屋的烧毁,他的家庭状况变得越来越糟。但他从来都不愿意向世俗世界低头,甚至连米饭和面包都不愿意江州州长送来的肉被坚决拒绝。朝廷重视他的才华,聘请他为作家,但他也被拒绝。

  陶渊明并不悲观。在他的文章中,他构建了自己的梦想社会,追求自己的人生梦想。受老子思想的启发,他在桃花园中创建了一个与世隔绝、简朴而宁静的村庄:“ldquo;土地平坦,房子很像,有一块好田地,一个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子。田野里的交通,鸡和狗都能听到对方的声音。其中,男人和女人穿着像局外人。黄毛下垂,快乐“这几乎是老子“小国寡民”梦想社会的一个详细描述。”

  然而,这样一个完美的`地方没有办法,以及;没有访客。也许这就是陶渊明的感悟和内心的悲哀。桃园梦只能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当时,欲望猖獗,贪婪猖獗,根本无法实现。陶渊明死于贫困和疾病。然而,他的《桃园》却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一个灵魂的寄托。李白的“古风”诗中说:“我喜欢它;一到桃花源,千泉隔水“杜甫在诗《北伐记》中说:“当我想念桃园时,我会感叹我的糟糕生活经历“明代张黄岩的一首诗,题为《献给鲁木舟的伟大司马》:”;滨州有人来找苏旺。我不忍说桃园可以避开秦朝“桃花园是陶渊明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里不仅有宁静祥和的生活,还有独立自由的人格,它让千百年来的梦想家在这里安心安逸。

  老子的“国小民少”和“老死不联系”的梦想在现实中可能很难实现,但老子提到的完美品质;任何控制局面的斗争、防止傲慢和急躁、少说话和友善等都不能由人们亲自实践。只要你试着这样做,桃源

陶渊明的故事12

  为什么陶渊明在陶渊明任内被降职

  ,他在许多大大小小的官职上工作过。因为他诚实,不了解官场的黑暗,他多次被降职和辞职。陶渊明最后在彭泽县当官时,对刘云的腐败感到不满。他最终被降级回国,不再担任官员。

  陶渊明有正直和正直。受祖父的影响,他从小就有帮助平民的雄心壮志。陶渊明从20岁开始了他的宦官生涯,走上了救济百姓的道路。在这条路上,陶渊明担任江州酒神,建伟参军,振军参军,彭泽县长,并担任过许多小官吏和人生规划的小职位。陶渊明对阴郁的官场极度失望,无法承担重任,多次被降职回家。直到义喜元年,在朋友们的劝说下,陶渊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仕途。在他任职的三个月里,他碰巧遇到了旬阳县派往陶渊明的地方检察官。刘云省长是一个非常凶猛的人。他那贪婪而可恨的名字在一百英里之内人人都知道。美国称其名称为检察公共服务。事实上,它开始理解贿赂和腐败。如果你不贿赂他,他会陷害他的。陶渊明不喜欢这种风格。当他向刘云打招呼时,他没有奉承或贿赂刘云。他带着“不为五蒲式耳大米低头”的高尚气节毅然离去。刘云对陶渊明怀恨在心,陷害了他。陶渊明被降职了。

  虽然陶渊明受到了委屈,但他并不在意。他最大的失望是他死了。陶渊明被降职后,他意识到自己原来追求的野心是空洞的。隐居在农村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更好。

陶渊明的故事13

  公元365年,东晋大司马的陶侃的孙子陶逸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过说,此子根骨不凡,当成大器。陶逸给儿子起名陶渊明。

  童年的陶渊明同学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度过,锦衣玉食自不待言。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童年的陶渊明。他自视极高,这是他后来去做官以求兼济天下,同时也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来由。

  可惜到了陶渊明同学九岁的时候,老爹死了,一家人的顶梁柱没了,最主要是银子来源没了,家里只剩下老娘和妹妹。一家人坐吃山空,就穷下来了。(想了半天也没有明白,老爷爷是国家政治局的常委,爷爷是市委的书记,老爹也是市委的书记,应该是标准富好几代啊,国内外的房产、存款、名车、股票什么的稍稍变卖一下,怎么就能穷下来了呢?真让人纳罕。)爱信不信,反正就穷下来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寄养在外祖父孟嘉家里(让我想起了林妹妹,莫哭)。

  鲁迅老师说过:“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陶渊明同学今也如是,更何况是从大康到困顿呢,这段经历,对陶渊明同学心理成长历程起到重要作用,一个眸子里隐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长大了。(掉一个心理书包:童年的印记对人一生的影响巨大。)

  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已经过世,据说是“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但不妨碍这个老先生成了陶渊明同学后来学习的榜样。陶渊明在这里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衣食无忧,祖父家里藏书极多,陶渊明同学学习很努力,读了一肚子书,为后来成为真正伟大的田园师祖陶渊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陶渊明的故事14

  1.陶潜得酒

  民俗的起源是多重的,为何重阳节要登高,另说,这与古时农人的“小秋收”风俗有关。重阳时节,秋收已完,农事空闲,此时,正值山野果实、药材成熟,所以农民纷纷上山采撷,称为“小秋收”。相沿历久,与重阳登临强身风俗合流,产生重阳登高的习惯。

  重阳是秋菊绽放、清新宜人的节日,诗、酒、菊历来是重阳故事中最重要的要素。重阳的传说故事很多,著名的如盂嘉落帽和白衣送酒等。

  2.陶渊明与菊花

  陶渊明迷上了菊花,在东园辟了个花圃,专门用来栽培菊花。凡经过渊明亲手莳弄过的菊花,株株壮健,枝枝挺拨,花色艳丽,更奇妙的是一般菊花通常是春生夏长,秋季开花,而渊明的菊圃之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有菊花在盛开,一茬接着一茬,可以说是常盛不衰,四季如秋。每当秋风一起,东园中的菊花竞相开放,花朵黄白相间,青红错杂,引得满园蜂蝶纷飞。一些倾慕者又给渊明加了一个雅号,尊称他为“菊仙”,也有人暗地里称他为“菊痴”。

  大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陶渊明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那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陶渊明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差人,特地送酒来给陶渊明的。陶渊明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尽醉方休。

  3.陶渊明的家世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在东晋初年,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忠心为国,曾在平定杜韬和苏峻的叛乱中,立下了盖世功勋,被朝廷任为太尉之职,封为长沙郡公。渊明的祖父陶茂字梅九,是陶侃的第七子,由于不满兄弟相争,早年就愤而辞去了武昌太守之职,回到寻阳柴桑旧宅隐居,陶渊明之父陶敏是陶茂的第二个儿子,从小聪明伶俐,好学上进,为陶茂所钟爱,陶渊明的母亲孟氏是当时的大名士孟嘉之女,婚后一年,即在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六月,产下一子,取名渊明,字元亮。渊明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而且性格沉稳,遇事不慌,双亲视为掌上明珠,亲自对他加以指导,在八、九岁时,就已能诵读诗书,通晓《论语》。晋废帝太和五年(公元370年),渊明6岁时,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他和妹妹就跟随父母来到桓温征西府驻地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后来又迁往父亲所任的安成(今江西安福)太守任上,读书习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孝武帝太元六年(公元367年),渊明十二岁时,父亲因操劳过度,一病不起。父亲过世后,母亲孟氏即带着渊明兄妹二人,扶丧回到了寻阳柴桑,靠仅有的一二百亩田租维持家庭生计。陶渊明在少年时代就“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常以曾祖陶侃自强不息,终于建立功勋,成为国家栋梁的事例来勉励自己,暗自发奋,努力学习。每日清晨,鸡鸣即起,习武练剑,晚上则常常秉烛夜读,直到夜半之时。到了十七八岁,已是文韬武略,多所通晓。?

  4.彭泽挂印

  彭泽是个在藉人口只有2万多人的小县,这里水网稠密,沼泽湖泊星罗棋布,气温冷热适中,土地肥沃,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因此物产丰富,各种资源繁多,人民的生活也较为安定。陶渊明来到彭泽任职,开始心里是很满意的,因为这里离家不远,只要从彭泽乘船,仅二天时间就可抵达上京里附近的内河渡口;按照当时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个县令可以拥有三百亩公田收支的支配权,收入也归县令所有,足以维持家里生活。同时,凭他的才能,治理一个小小彭泽县,他也是踌躇满志,信心十足的。他憧憬自己到了彭泽县,一定要体恤民情,爱护人民,尽自己的所能,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当时彭泽县,自从孝武帝太元年间起,由于实行了每个成年男丁收租米五石的口税制以后,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一般农民的负担大大增加,农民们不愿意更多的拥有土地。一些荒芜的山林沼泽地也无人愿意开垦,甚至有的农户还将一些贫瘠的土地丢弃,抛荒不种。二是隐匿人口情况严重,出现了在藉人口远远少于实际人口的怪现象,导致了政府税收减少,官府负担转嫁到了普通农民身上。面临这种情况,陶渊明上任后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查户口。

  清查户口在彭泽县已有十几年没有开展过了,原因是前几任的地方官员,有的不深入民间探访民情,对其中内情不甚了解,故而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有的是看出了问题,也抓了,但由于种种干扰而中途夭折。其主要干扰者有两种人,一是财大气粗的大地主,因为有钱,就用钱贿赂清查的衙役,帮他们隐瞒人口;二是当地的土豪劣绅,或与执法人员胡搅蛮缠,使其无法清查,或利用家族中有人在洲衙做官,以势压人,使清查人员不敢进行正常工作,只是象征性的登记完事。例如城北的何泰,有良田数百顷,家中成年奴仆有几百人。因为何泰的弟弟何隆长期担任寻阳郡的郡丞,是太守的副职,所以历任县令都对何家格外优待,只登记在藉男丁20名,与实际数字悬殊很大。所以其它大地主也效而仿之,清查人口工作只能半途而废。而陶渊明在这次清查人口工作中,却是“擒贼先擒王”,敢啃硬骨头,第一下子就从何家开刀,他通过突然拜会何泰,带领衙役进何府,当场责成何泰管家拿出花名册,逐一核对,共查出何泰家隐瞒成年男丁200余名,一举震动了全县,仅半个月的时间就清查出被财主豪绅隐瞒的成年男丁3000多名。初战告捷之后,他又布告周知各地,宣布从次年开始,每个成年男丁所缴纳的税米由原来的五石减少为三石,县民齐声欢呼,纷纷赞扬新县令的英明和爱民如子的美德。?

  而陶渊明就因为这次清查户口,得罪了寻阳郡丞何隆。何隆为出胸中一口恶气,便设计利用督邮刘云的手去惩戒一下陶渊明,督邮是郡中的属官,负责具体监察和考核郡中所属各县官员的政绩,对各县官员的升降任免有着直接的影响。寻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冬夏二季,他都要巡视各县,称作行部,而每次行部,都是满载而归。刘云受何隆之命,依计来到彭泽,他事先没有行文通知,而是突然闯进县衙,以便给陶渊明一个措手不及。恰在这时,陶渊明正和几个幕僚喝酒闲聊,听说何云驾到,立即撤席出迎,不料刘云却怒气冲冲,不仅不还礼,还喝斥道:“本官行部来到贵县,你等衣冠不整,形态懒散,是何道理?目前国家正是多事之秋,你等不思国恩,励精图治,为民造福,反而白日聚众豪饮,不理政事,朝庭要你等滥官污吏何用?”说罢扬长而去,给了陶渊明一个下马威。刘云走后,渊明问众“督邮今日发怒,不知究竟为了何事?”一幕僚答:“督邮一向贪婪,照卑职看来,他不过是借题发挥,索要贿赂罢了”。渊明听后愤然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索要贿赂,他是找错人了”。?

  恰在这天的晚上,武昌来人报丧。陶渊明的妹妹不幸突发疾病去世,渊明心中顿时升起了一种莫名的悲哀。他回想白天所发生的`一切,以及官场尔虞我诈的黑暗现状,又进而联想多年以来自己所追求的归隐田园的愿望始终未能真正实现,不由得使他最终下定了退出官场、归隐田园的决心,遂即吩咐陶兴到城外找来船只,自己收拾了一下行李,又独自一人踏进了县衙大门,望着“明镜高悬”的金匾,冷笑了几声,接着将大印放在案桌上,大步走出了县衙,向着江边码头走去,乘着溶溶月色,与陶兴乘船回到了上京里。

  5.五柳先生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东晋朝廷的大官,祖父也当过太守。可是,他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官场上的习气,而把主要精力用在读书上。

  陶渊明年轻的时候,曾经在自己住的房子前边栽了五棵柳树。他经常在柳荫下读书,读到高兴的地方,连饭也忘了吃。遇到使人忧愁的事,他就借酒浇愁。家里穷,没钱买酒,那也不要紧,自有好友相送。于是,只管痛痛快快地喝,喝醉了,睡一觉,醒来,散散步,围着院子转圈儿。他的院子是什么样的啊?残墙断壁,处处长满了野草,绿生生的一片,草地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微风习习,掀起了他那破旧的衣衫。肚子饿了,看看碗,碗是空的;看看锅,锅里面也是空的。虽然庄院残破,并且经常挨饿,可他的心情是愉快的。

  陶渊明博览群书,什么诸子百家,什么诗词歌赋,他尽情浏览,百读不厌。

  所以,他的思想十分开阔,见解也高明。周围人都佩服他。

陶渊明的故事15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后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而田园诗以其质朴自然、优美恬静一枝独秀。在众多的田园诗人中,尤以陶渊明为代表,甚至可以说是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流派。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做过县令、参军一类小官,但他生活在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时代,仕途中对这种官场黑暗渐有认识,不愿同流合污,终在四十一岁那年辞官归隐,以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诗歌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事而作"。他的这些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

  首先来看他的思想特点

  陶渊明看到当时官场的污浊腐败,毅然辞官归隐,以示反抗。诗人在《归园田居》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常恐霰雪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深恶痛绝,并决心与之决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则反映了诗人"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尚情操。在《咏荆轲》中,诗人对荆轲不畏强暴的豪侠行为作了高度评价。"雄发指危冠,猛气冲天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可谓是豪气冲天壮志凌云,足见诗人并未完全忘怀政治,一味清淡。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难得而且是进步的,从而也使得诗人的作品得以流传千古。

  古语说:"人无好恶是非之分,非人也。"陶渊明首先作为一个人,然后才是诗人。他虽然认识到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腐朽,不愿同流合污,但却没有孔子所说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决心,采取消极避世的隐居方式,所谓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只不过是他为自己辩解的一个借口而已,而在他的.另一作品《桃花源记》中这种消极避世的思想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不能不由他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这就决定了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作为一个地主阶级的没落分子,他也曾梦想过自己仕途腾达,平步青云,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官场的黑暗,仕途的不得志,使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风光旖旎的田园中求得心理平衡和精神寄托。

  再来看他的艺术风格

  清代诗人龚自珍在《舟中读陶》中写道: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从此诗句可见陶渊明艺术风格的特色。

  1、典型的田园风格,开创了一代诗风。归隐以后,陶渊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密切了与农民的联系,他的作品也因此在表现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和描写优美恬静的农村自然景色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千古绝唱道出了农民生活的悠闲自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令人无限向往的田园风光。

  2、田园豪放相媲美,使其作品魅力永存。在表现恬淡、朴素的田园风格的同时,诗人的一些作品也表现了"金刚怒目"式的激越和高亢。《咏荆轲》中"渐离击悲筑,宋意唱合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可与史记《荆轲列传》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相媲美,一幅易水饯行的悲壮场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艺术风格并没有仅仅拘泥于田园一派,还有着激越豪放的一面,这或许是他的艺术形象至今不老的缘故吧。

  陶渊明是一个有着惊人才华的诗人,他在田园诗上的造诣决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他的反抗精神和隐居思想也影响了后世文人。

  陶渊明的主要成就

  田园诗

  两晋时盛行玄言诗,思想内容空虚狭隘,浮浅乏味。而陶诗异军突起,平淡自然,为当时沉闷的文坛吹进清新的春风,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诗表现了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描写了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既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又表现出坚决与污浊政治决裂的情操。他的诗描写乡居生活,讴歌劳动和躬耕自给,这些都是以前的封建文学中所没有的,如《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咏怀诗

  以及叙写时事的诗,如《饮酒》、《杂诗》《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表现了陶渊明归隐后对政治的关心。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其它诗作

  部分诗作有“乐天知命”,“委任自然”,消极避世的消极思想。

【陶渊明的故事】相关文章:

陶渊明的故事12-12

(经典)陶渊明的故事12-13

陶渊明的故事05-06

陶渊明的故事11-03

陶渊明的故事12-05

陶渊明的故事(通用)02-10

[优]陶渊明的故事05-08

陶渊明的故事古诗05-22

陶渊明的故事趣闻04-17

名人陶渊明的故事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