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隐居在什么地方?

时间:2023-03-30 04:58:27 陶渊明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陶渊明隐居在什么地方?

  千古诗人陶渊明一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著名诗篇,也留下了出生、籍贯、居住地、隐居地等诸多谜团。仅陶渊明的隐居地,目前已有安徽黄山潜口、浙江九峰山、江西庐山、浔阳柴桑等多个说法。然而,据考证,江东姑孰横山才是陶渊明真正的隐居地。

陶渊明隐居在什么地方?

  江东姑孰横山地处今安徽马鞍山市与江苏南京市交界处,古称衡山、藩篱,也有吴山、隐居山之称。《史记》、《左传》、《越绝书》中“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而至于衡山”等吴楚大战之“衡山”即此;据说这里还是泰伯、仲雍给太王采药开创古吴的隐居之地。山麓丹阳古城,春秋以前就有,秦统一天下后在此设县,因这里有个盛长红杨柳的大湖泊——丹杨湖,县取名为丹杨(阳)。

  一、陶渊明来姑孰横山隐居,古代就有此说

  早在陶渊明去世时,颜延之在《陶征士诔并序》中就说陶渊明是“南岳幽居者”而非江西庐山,只是把同名的江东“衡山”依旧称作南岳“衡山”罢了。研究发现:湖南湘山改称“衡山”是隋朝之事,此前的“衡山”是汉朝被封为南岳的“潜霍之山”——天柱山,而汉代之前天柱山是副南岳,主南岳则是地处古吴越的江东“衡山”。颜延之在这里只是沿袭了江东衡山的“南岳”旧称。

  陶公死后一百年的南北朝时代,昭明太子萧统也曾以“悠忽比之白驹,寄遇谓之逆旅”(《陶渊明集序》)来描写陶渊明由江西到江东逆旅“寓居”的情况。

  大唐盛世是研究晋史、编写《晋书》的重要时代,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是对陶渊明、谢眺等晋代诗人仰慕有加的著名山水诗人。李白游遍名山大川,多次游居姑孰,最终定居当涂。他在姑孰周边的诗文中多次以“陶渊明”相喻(如:《题东溪公幽居》中“宅近青山同谢眺,门垂碧柳似陶潜”,《山中与幽人对酌》中“我醉欲眠卿且去”,《江上答崔宣城》中“陶令忽相逢”等),大家多以为引典借喻,而不被重视;其实,李白在此多次有感而发,并非偶然。

  李白的《九日登山》一诗,不仅对陶渊明隐居姑孰大地写的明确,还写出了陶渊明来此隐居的重要原因。诗中写道:“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寓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筑土接响山,俯临宛水湄。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从诗的内容来看,土接响山、水连宛水具有宣州地域的显著特征,而菊花秋色和孟嘉落帽之情景,与李白《九日龙山饮》中“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情景相同,这首诗明显写于姑孰龙山。诗的开头直截了当地写出了陶渊明辞官,不与世俗同流,又因为酒的原因“归去来”而寓居到姑孰大地(唐代属宣州)的事实。

  不仅如此,诗仙李白还认为,横山石门园田景致就是陶公《桃花源记》的模本。李白在横山所作《下途归石门旧居》诗中写道:“隐居寺,隐居山,陶公炼液栖其间。······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因南北朝陶弘景曾在横山隐居,有学者以为李白笔下“陶公”系指陶弘景;可是,“陶公”就像关公、包公一样,往往是对陶渊明的特称;诗中的“遍桃花”、“鸡豕”、“繁桑麻”,尤其“秦人家”等,更是陶翁笔下“桃花源”之景象。在李白看来,这里无疑是陶渊明笔下之桃花源。

  再说宋代,嘉祐进士、润州知州杨杰在公元1100年左右所作《横望山》诗中写道:“陶家旧宅寄山坳,七百年来此结茆”。一般以为“陶家旧宅”系指陶弘景住地,其实也应该是指陶渊明。因为陶弘景生于456年死于536年,以杨杰所称“七百年来”当在700多年前的公元300——400年更为贴切,此时应该是陶渊明的生活年代。

  二、陶渊明自己诗文中也有隐居横山的相关记录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望)南山”是陶渊明著名诗篇《饮酒》当中的名句;而横山古称“藩篱”,因地处江东、在古丹阳湖的东岸又被唤作“东篱”。尤其是在孙权筑姑孰城以后的魏晋时代,丹阳湖地区的政治中心由丹阳(秦县、汉郡,古称丹杨、曲阿),分治姑孰,在姑孰一带(桓温、桓玄、孟嘉、刘裕等活动中心龙山、九井、白纻、尼山等地)看丹阳横山,更是以“东篱”相称。直至南宋,对横山仍有人沿袭“东篱”的称谓:南宋赵构由杭州乘船到姑孰龙山赏秋色遇雨,群臣扫兴,赵构命随行的秦(桧)门十客之一康与之作诗词助兴,康与之东望归途,随即作词《望江南·重九遇雨》:“重阳日,阴雨四效垂。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挤。直浸到东篱。茱萸胖,菊蕊湿滋滋。落帽孟嘉寻篛笠,休官陶令觅蓑衣。都道不如归。”因“孟嘉落帽”龙山之典故及“孟嘉”、“陶令”都曾在此生活,而有触景生情之借喻。词中提到的“直浸到东篱”,则明显系指秋水茫茫,丹阳湖水浸漫横山的景象。由于大家不知道“东篱”和“南山”(宣城一带的山峦)都是丹阳湖地区特定的地名,而把“东篱”理解成了“东边的篱笆墙”。试想一下,以陶公的个性,受篱笆墙园囿下的“采菊”,何来见南山的“悠然”意境?而诗人在山清水秀的横山——“东篱”下采菊,放眼茫茫丹阳湖,遥望南山或隐或现,又是何等的悠然!

  《游斜川并序》是陶渊明隐居时的游记,也是陶渊明唯一一首写景的游记性诗文,诗序中提到的“斜川”、“长流”、“曾城”、“南阜”等地名,在丹阳湖周边都有对印,尤其是“长流”古村,至今仍在横山脚下的石臼湖边。

  《归园田居·五首》是陶渊明归隐时所写的著名诗篇,从“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往来;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其二)、“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其四)等诗文中不难看出,陶渊明的隐居地有族亲、祖坟,有园田、井灶、桑麻。

  关于陶渊明的族亲和祖宅荒墟:横山脚下自古有众多陶氏“墟坟堆”之说。当涂旧志也载:唐宣州刺史陶世长“叙述先茔,刻于陶大举德政碑阴云,自汉至唐凡三百七十七所皆大官勋爵,吁亦盛矣。”查阅《太平府志》、《当涂县志》得知,横山脚下陶氏祖茔,有据说是陶渊明父亲的陶回墓和祖上陶谦(汉)、陶基(三国)、陶璜(晋)及陶侃祖上陶敦(汉)等名人墓地。

  关于园田: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分别有“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等感慨,还有“绵绵归思纡”、“心念山泽居”、“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等思念情节,江西宜丰《秀溪陶氏族谱》之《靖节公家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乙巳岁三月,敬宣改宣城内使,公军使都还,经钱溪,复邦族,家贫甚····”,而曲阿是丹阳古称,介于南京与江西之间的丹阳应该是横山脚下古丹杨(阳);因丹阳产铜铁,晋代在丹杨设铸钱的“钱监”,河流被称作钱溪。

  关于井灶、桑麻:“丹灶灰井”、“丹灶寒烟”乃姑孰横山著名历史遗迹和古景,其中“丹灶寒烟”位列“姑孰八景”之中;横山地区历来是优质桑麻产地,李白在写横山石门“桃花源”——“秦人家”时,也有“就中仍见繁桑麻”的诗句。

  还有,陶渊明在其诗文中多次提到的南山、山泽等地名,在横山、丹阳湖周边也有对应。在当涂横山脚下写有宋代李刚、文天祥序文的姑孰陶姓“思成堂”族谱中,唯一收录的陶渊明诗文是《葵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其间有“寝迹衡门下,逸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等内容。很显然,这首诗应该与当地有关。“衡门”可能是指横山(衡山及石门),而“荆扉昼常闭”则与《归园田居·其二》中的“白日掩荆扉”相同。

  三、陶渊明来姑孰横山脚下隐居至少有以下理由:

  (一)、横山周边有陶渊明的故土情节。

  陶渊明对故土之地有怀念情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而江东横山地区系其祖居之地。

  《万姓统谱》中就有“(汉末)陶氏宗族居于吴,晋时盛于丹阳”的说法。南宋文天祥属江西人,他在江西任筠州知府时曾为江西宜丰秀溪陶氏族谱写过序,文天祥此前也曾为姑孰陶氏族谱写序,他在姑孰《陶氏重修谱谍序》中写道:陶姓子孙“迁徙甚多,难以悉举,唯姑孰横山一支,旧谱中有可据者录之”。而姑孰横山陶姓族谱中有陶姓子孙避乱江东,宦迁淮、饶等处的记载。

  目前,学术界大都认为陶侃是陶渊明的曾祖父,而陶侃祖父陶同是丹阳陶敦的孙子,在吴孙亮时,因职守而由丹阳徙居鄱阳,陶同之子陶丹——陶侃的父亲才徙居浔阳,也就是说陶侃的祖父是丹阳人、父亲还是丹阳籍。又据江西宜丰所在的古《新昌县志》记载,陶渊明父亲陶回,初为安城太守,以军功封康乐侯。另据可信度较高的姑孰陶氏族谱记载及相关考证,陶渊明系陶回孙“一三”(名失考)的儿子。而据《晋书》及当涂和江西的相关府县志记载:东晋康乐侯陶回是丹阳陶谦从子——陶基的后代,更是世居横山脚下。总之,不管怎么说,江东横山都是陶渊明的祖居地。

  另有专家认为,陶渊明在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之后,曾回归故里,并随外公孟嘉在姑孰大地生活。

  横山还与“南山”(当涂对宣城一带的称呼)隔水相望。江东陶姓历代有人在古宛陵(宣城)任职、居住,而且陶回之子、后来继嗣爵位的陶汪在咸康年间也曾任宣城内使。(据本人考证,陶渊明系陶回曾孙、陶汪是其祖父)

  (二)、横山交通发达,地位特殊。

  江东横山、丹阳湖地区,古代有个位居“五湖四海”第三位(见《幼学琼林》)的大湖泊——丹阳湖(也称丹杨湖,《史记》中,秦始皇“过丹阳,达钱塘”即此;《方舆纪要》载:“丹阳湖在府东南七十里。旧志云:应天、广德、徽、宁境内之水汇而为三湖。曰石臼、曰固城、曰丹阳,而丹阳最大,东西七十五里,南北九十里”。明《太平府志》仍载:“府东南巨浸曰丹阳湖,徽、池、江宁、宁国、广德诸溪所汇也。……百川汇通为三湖:一石臼,二固城,三丹阳。而丹阳最大,盖总名也”。),因盛长红杨柳而得名。这里北邻金陵(横山到南京步行不过半日),南通江西,东达浙江,西望江淮,不仅交通便捷,还因为靠近金陵而具有许多政治信息。

  隐居者也关心政治(如诸葛亮、陶弘景),陶渊明也曾对隐居发出过“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九日闲居》)的感慨。

  (三)、横山山清水秀适宜隐居。

  姑孰大地山水秀美,曾被谢眺誉为“山水都”。横山自古有名,虽然位置特殊、交通发达,却又与闹市保持一定距离,山中景色优美,有峡谷、古洞、飞瀑、清流,山脚下有大泽、大江,山水之间气候宜人,有理想的田舍,还有貌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秦人家。(汉代丁令威、晋代葛洪及后来的陶弘景、李白等众多名人也曾来此隐居)

  (四)、姑孰大地有好酒。

  姑孰大地因为是“鱼米之乡”而有粮仓,丹阳湖龙骨草籽是上好的酒曲,因而盛产米酒,众多嗜酒名人垂亲姑孰。在陶渊明之前,有毕卓“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的感慨,后来死后葬在姑孰龙山;有桓温龙山宴集、孟嘉落帽等醉酒韵事。在陶渊明之后,有酒仙李白多次到当涂,最后定居当涂。姑孰酒风之盛,以至于南北朝时代齐武帝曾下诏命令姑孰“可权断酒。”陶渊明少时随孟嘉在姑孰养成了嗜酒习惯,后来把这里“有好酒”作为归来故地的理由之一,也是理所当然。李白在姑孰龙山所写《九日登山》诗中“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寓本州牧。”的诗句,就说明了这一点。

【陶渊明隐居在什么地方?】相关文章:

陶渊明是真心隐士还是被迫隐居?09-06

孟浩然的隐居06-02

咏隐居的诗句整理04-13

宿王昌龄隐居原文及赏析02-05

(精选)宿王昌龄隐居原文及赏析07-04

隐居的老鼠寓言故事07-02

宿王昌龄隐居阅读答案11-08

《宿王昌龄隐居》唐诗鉴赏01-09

隐居于心经典散文05-30

陶渊明的故事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