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读后感[共8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1
我一生以捕鱼为生,碰到的事不计其数,但是我最难忘的是那天……我划着我的小船静静地在湖上漂流,等待一群大鱼投入网中。不知过了多久,漂了多远,我忽然感到网向下一沉,我以为已经来了大鱼,当我把网拉上来的时候,我就傻了眼。满满一网都是小巧玲珑的桃花。当我正沉浸于思考——为什么只有桃花没有桃子的问题时。一股清香扑入我的鼻中。放眼四周,都是桃树,花和草都特别鲜美,桃花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隐约还有几只野兔在奔跑,好像不欢迎我这个来客。我对这里感到非常奇怪,我有用手轻轻地划动船。我从水里轻轻地拾起一朵,放鼻子上闻了闻,又添了一下。“好甜呀”我忍不住的说了出来。
我一定要到林子的尽头,看看到底怎么回事。我又向前划了不知多远,忽然看到了一座光秃秃的大山。在山下,我感到有一股暖风从我身边吹来。有一个半人多高的大灌木丛,上面的叶子还时不时的在摆动。这时的.我既害怕又好奇。
我害怕里面万一有什么怪兽怎么办?我好奇里面或许有什么宝藏,够我家吃喝一辈子。
我最终还是勇敢的拨开灌木丛,有一个小山洞里面有光。我慢慢地向里走有一股说不出的紧张。里面越来越窄,只能容一个人侧身走进去。突然我感觉光越来越亮,一下跳出山洞,来到一片小道上。
我惊呆了,里面有一片片肥沃的土地,上面长着一人高的庄稼。还有一座小池塘,荷塘上浮着几片荷叶,在荷叶上还有几只小乌龟在懒懒的晒太阳。在水中还有几只小鱼悠闲自在的游来游去,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安宁美好……
我看到里面有几个老人孩子,他们看到我都大惊失色。这时有一个老人走了过来,我问道:“这里是哪呀?”老人叹了一口气,说道:“小伙子,我是这里的村长,这里是桃花源,都好几百年了,还是有人进到桃园来了。小伙子你是怎么进来的?”我又把我进来的情况原原本本的告诉老村长。“既然你能进来也是一种缘分,你先跟我到我家吃顿饭吧!”
这时我刚刚从惊讶中缓过来。我看看他们的衣服,和我们差不多,其他东西和我们也相差无几。我在老村长家吃饭时,屋外面堆满了村人。“老伯,你们是怎么进来的呀?”
“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地方。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就再也没出去过,你是到现在第一个进来的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了?”“老伯,现在是晋朝。从晋朝到现在已经好几百年了。”我又把我所听说的事都告诉了村人。我又在桃源歇了几天,也在这看到了不少外面没有的东西。我就准备离开了。村人们对我说:“你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事。”
我从那以后就把这件事藏在心里,对谁也未提过。这神奇的经历好像过去很久,又好像发生在昨天。
桃花源记读后感2
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这句话是不是也能够理解成“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别人幻想的是什么我不明白,然而陶渊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那是一个花繁叶茂的地方,那里没有阶级之分,每一个人的收获都同他们的付出成正比,他们用自我的双手创造一切,虽是浓郁的鱼乡之气,却也饱含人情味。
这种唯美的社会风气几千年来都未构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个,那就是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或许我这样说太偏激了,毕竟我的社交圈只有这么点,我看到的只有这么多,其他的美丽或丑恶我都闻所未闻。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很浅显地谈。
我小的时候我自认为自我是个竞争欲和占有欲都很强的孩子。从来都是想什么就要什么,从和哥哥抢玩具到与同桌抢橡皮,从和老师争答案正确与否到和家教吵得面红耳赤。似乎从来都没委屈过自我。然而那时候的对手都是那么地和善、友好,过去就算了,又恢复原有的平静。随着年龄渐长,这种竞争欲日渐减少,显得与世无争一般,而也正是这样的日子更让我清楚地看到那些丑恶的欲望。原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状况也是会在我的生活中上演的。那些表面友好,背地里手段狠辣的小人;那些仗着人高马大就欺强凌弱的懦夫;那些自以为有钱
有势就高高在上的伪君子……这一切自然并非我亲眼所见,不然我会更愤世嫉俗些,但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却开始让我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确实,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于表面的东西,因为我浮在表面,浑浊的水域让一切都看不清楚,于是那些遥远的脸总是显得很亲切,因为没有人明白那究竟是不是一张面具,至于面具下面的嘴脸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个究竟。浮在上面有浮在上面的好处,那些污秽、丑陋、不堪入目的东西就能够眼不见为净。虽然我明白这是种软弱的行为,但是当我要触及它们的`时候我并不能像想象的那样,大义凛然地撕毁来者的面具,我怕看到我不愿意看到的东西,所以我只有逃,逃得越远越好。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似乎那些沉于水底的黑暗社会只是我做的一个恶梦,梦醒了,窗外依旧是生机盎然的大地美景。我再没有任何奢望,只是请求:“主啊,让我的梦快醒来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3
文字优美,故事动人,一篇桃花源记,大千世界有了诗情画意,芸芸众生有了陶醉向往。
巍巍权势终将被历史淹没,赫赫财富终将被时间流逝,煌煌功名终将被世人淡忘,浩浩学识终将被光阴尘封。
征战杀伐、皇图霸业何如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人生惬意,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何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界美好,廊腰缦回、矗不知乎几千万落何如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随意,能言善辩、才智超群何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真诚?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世界原本如此美丽,人类何须再有建设创造?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已经如此淳朴善良,人类何须再传春秋大义?
桃花美景,人生何求?淳朴善良,战乱何来?
四代昏聩,三国杀伐,两晋混乱,一代英明,怎如生活在桃花源神仙般的人生?
求索终极人生,寻觅世外桃源。
道家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儒家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美丽的桃花相陪,有淳朴的善良相伴,有酒喝,有肉吃,幸福的.人生已经完美,生命的价值已经没有缺憾,一切的努力和追求都将失去意义和价值,一切奋斗和执着都将破坏美丽和幸福。
美丽和幸福是一件轻松和简单的事情,丑恶和痛苦是一件沉重和复杂的事情,而我们总是把美丽和幸福的人生努力奋斗成丑恶和痛苦的生活。
放下红尘归隐田园,叩问心灵探索真谛,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人生不能失却真善美,生命不需要追求假恶丑。
一千六百年后,重读桃花源记,依旧有世界上最美丽的桃花,最淳朴的善良,有世界上最真诚的向往,最明达的智慧,有世界上最完美的人生,最幸福的生活。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桃花源记,净化了人类的心灵,升华了人类的生命,重新定义了价值,再度规划了人生,为世界带来了春天,为人类带来了智慧。
一篇桃花源记改变了追求,改变了人生,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民族。从此,天空有了彩虹,沙漠有了绿洲,世界变得美丽,人生变得幸福。
桃花源记读后感4
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这句话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别人幻想的是什么我不知道,然而陶渊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那是一个花繁叶茂的地方,那里没有阶级之分,每一个人的收获都同他们的付出成正比,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切,虽是浓郁的鱼乡之气,却也饱含人情味。
这种唯美的社会风气几千年来都未形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个,那就是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或许我这样说太偏激了,毕竟我的社交圈只有这么点,我看到的只有这么多,其他的美丽或丑恶我都闻所未闻。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很浅显地谈。
我小的时候我自认为自己是个竞争欲和占有欲都很强的孩子。从来都是想什么就要什么,从和哥哥抢玩具到与同桌抢橡皮,从和老师争答案正确与否到和家教吵得面红耳赤。似乎从来都没委屈过自己。然而那时候的对手都是那么地和善、友好,过去就算了,又恢复原有的平静。随着年龄渐长,这种竞争欲日渐减少,显得与世无争一般,而也正是这样的日子更让我清楚地看到那些丑恶的欲望。原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情况也是会在我的生活中上演的。那些表面友好,背地里手段狠辣的小人;那些仗着人高马大就欺强凌弱的懦夫;那些自以为有钱
有势就高高在上的`伪君子……这一切自然并非我亲眼所见,不然我会更愤世嫉俗些,但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却开始让我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确实,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于表面的东西,因为我浮在表面,浑浊的水域让一切都看不清楚,于是那些遥远的脸总是显得很亲切,因为没有人知道那究竟是不是一张面具,至于面具下面的嘴脸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个究竟。浮在上面有浮在上面的好处,那些污秽、丑陋、不堪入目的东西就可以眼不见为净。虽然我知道这是种软弱的行为,但是当我要触及它们的时候我并不能像想象的那样,大义凛然地撕毁来者的面具,我怕看到我不愿意看到的东西,所以我只有逃,逃得越远越好。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似乎那些沉于水底的黑暗社会只是我做的一个恶梦,梦醒了,窗外依旧是生机盎然的大地美景。我再没有任何奢望,只是请求:“主啊,让我的梦快醒来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5
理想化的情境很美好,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是在当时有几个人能像陶渊明一样呢?又有几个人有他那样的境界呢?所以,在那个黑暗的社会我们忽略了除他以外的所有人只记住了陶渊明,美其名曰他超凡脱俗。
现实往往很残酷,如《桃花源中》的那些人,他们也只是逃避现实,而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逃避现实谁都可以做到,但是很多时候社会并不允许。
就像现实中的我们,所遇到的学生比杰哥文中的学生还低几个档次,初三了,竟然还有除了自己名字其他字都不会写的(和只记住陶渊明对比[呲牙])。义务教育的车轮把这些都滚到了我们农村初中,我们别无选择。
虽说我的课堂我做主可以,但是“外界”的压力如牛毛一般压着,想只带着学生读书慢慢的读书,不用做那些个专为考试而设置的题目,可是学校领导不允许,家长不允许,就连学生自己都不允许。学生明明知道自己不喜欢上课,不喜欢写作业,但是他们喜欢分数,尤其喜欢高分数啊!
再者,如我一般的年轻的“老教师”16年来一直被浸泡在这样的环境中,周围没有人认可你,鼓励你,甚至还有意想不到的被打压和被嫉妒。真的都快把自己练成神了,但毕竟是“凡人”,控制不住自己不去想不去做,但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却又没有能改变一丁点。对于负责任的人来说,或许最好的办法就是逃离,可是放眼望去,哪怕是单凭幻想,环境都一样,往哪里去呢?
或许我这样的想法过于消极,太过悲观。可现实就摆在那里,不动,甚至还越演越烈。
昨天晚上看到以前文章说,为什么我们现在教不好学生,因为我们改变的速度爱学生差太多了,深以为然。
思想指引着行动。我们的思想还没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可是学生的思想早已变得甩我们好几条街了。如此剧烈的矛盾我们确实是无能为力了。
最重要的`是,杰哥只是上了一节课,我们是天天都如此。不是有句话说“习惯成自然了”吗?更多时候不是我们放弃,而是学生自己,学生家长早已放弃了。部分家长(学生)的指导思想是在学校呆着安全,不会出事,三年过后等长大点就可以打工或者做其他事了,真的是思想决定行动。他们没有哪怕一丁点的目标和动力,这就是现实。这也是生活。
我们每天都是如此。难道我们也要像梭罗一样跑道瓦尔登湖旁边去?或者如陶渊明一样写出哥《桃花源记》,然后自己去开垦“荒地”?再或者如李白一样豪放的吼几句?
我觉得我们更像是杜甫,眼睛看到的都是现实,但是我们没有杜甫的胸襟,更没有杜甫的家庭背景。我们需要苟且的活着,仅此而已。
理想很美好,可现实太残酷。
桃花源记读后感6
文章的作者陶渊明,关于他,应当说是历史上的一个名人,不仅因为他为我们留下了美丽的诗文,最重要的是他的品行,“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安贫乐道”这已成为历代知识分子心中的高风亮节。其实作为陶渊明来讲,何尝不想“兼济天下”,只是因为晋朝时的黑暗,司马兄弟视正直的知识分子如洪水猛兽,一再地镇压打击。这才使陶渊明走上了“老庄之路”正是他弃官为民的这段时间,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流传至今的`诗歌,散文,这些已经成为我们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
一个是不为世人所知的“桃花源”,另一个则是不为桃花源中的人所知的“汉与魏晋”作者没有在文章中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如一幅白描的画卷,展示给读者,孰优孰劣,全在读文章的人。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迹可寻。
由于“武陵打鱼人”的进入,使得桃花源里的人知道了外面的世界,那麽,他们是羡慕那还是想往,其中有一句话可以表明他们的态度:“此中人语云:不足与外人道也”由此可见,他们并不想让外面的人知道他们,实际上就是表明:他们并不愿意走出去。由此,作者的立场显现了出来。
“比较”或许是人们普遍的心态,正是从有了这篇文章开始,不知有多少人把他们生活中的世界与“桃花源”相比,结果越来越多的人将“桃花源”看做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更有甚者,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与马克思描写的“共产主义”相差无几,只是“物质”贫乏了一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者描写桃花源的本意,实际上是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社会进行了鞭笞。而我们从历史的记载中,也可以得出“汉朝”尽管创立了一个强大的封建社会,但是有多少无辜的百姓死于战乱中,多少英雄豪杰死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规则里;魏晋更是充满了权利的争夺,以至于“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与其生活在一个这样的乱世,真不如终老在桃花源里。
常见有的朋友,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提将出来,做一比喻,来讽刺那些“孤陋寡闻”“不知道外面还有更美好的事物”的人。细细想来,这种比喻实在是与原文作者的主旨不符。作者之所以写出这篇文章,并不是讽刺“桃花源里的人是井底之蛙”恰恰相反,它告诉人们,汉朝与魏晋的人们没有福气生活在“桃花源”里实在是一种遗憾啊。
桃花源记读后感7
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这句话是不是也能够理解成“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别人幻想的是什么我不明白,然而陶渊明把他的梦想世界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那是一个花繁叶茂的地方,那里没有阶级之分,每一个人的收获都同他们的付出成正比,他们用自我的双手创造一切,虽是浓郁的鱼乡之气,却也饱含人情味。
这种唯美的社会风气几千年来都未构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个,那就是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或许我这样说太偏激了,毕竟我的社交圈仅有这么点,我看到的仅有这么多,其他的美丽或丑恶我都闻所未闻。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很浅显地谈。
我小的'时候我自认为自我是个竞争欲和占有欲都很强的孩子。从来都是想什么就要什么,从和哥哥抢玩具到与同桌抢橡皮,从和教师争答案正确与否到和家教吵得面红耳赤。似乎从来都没委屈过自我。然而那时候的对手都是那么地和善、友好,过去就算了,又恢复原有的平静。随着年龄渐长,这种竞争欲日渐减少,显得与世无争一般,而也正是这样的日子更让我清楚地看到那些丑恶的欲望。原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情景也是会在我的生活中上演的。那些表面友好,背地里手段狠辣的小人;那些仗着人高马大就欺强凌弱的懦夫;那些自以为有钱
有势就高高在上的伪君子……这一切自然并非我亲眼所见,不然我会更愤世嫉俗些,但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却开始让我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确实,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于表面的东西,因为我浮在表面,浑浊的水域让一切都看不清楚,于是那些遥远的脸总是显得很亲切,因为没有人明白那究竟是不是一张面具,至于面具下头的嘴脸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个究竟。浮在上头有浮在上头的好处,那些污秽、丑陋、不堪入目的东西就能够眼不见为净。虽然我明白这是种软弱的行为,可是当我要触及它们的时候我并不能像想象的那样,大义凛然地撕毁来者的面具,我怕看到我不愿意看到的东西,所以我仅有逃,逃得越远越好。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欢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似乎那些沉于水底的黑暗社会只是我做的一个恶梦,梦醒了,窗外依旧是生机盎然的大地美景。我再没有任何奢望,只是请求:“主啊,让我的梦快醒来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8
怀着小小的激动心情,我阅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么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有时候我也不时的在幻想,要是有一天我也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那该是多么美好啊。可是那就是仅仅只是幻想,当我缓过神来,就会有一种道不明的失落感,人类的破坏,人类的不和谐,造成现实社会已经冷冰冰的了。在那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仿佛我已经深入其中。小溪两岸群山连绵,顺着小溪走,一个神秘的地方出现了,桃花盛开,到处生机勃勃。那粉红色的桃花一朵紧挨一朵,挤满了整个枝丫,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拥着,它们像一群顽童,争先恐后地让人们来观赏自己的艳丽丰姿。小草带着泥土的芳香钻了出来,一丛丛,一簇簇,又嫩又绿花儿也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探出了小脑袋;小朋友们都脱掉了笨重的冬衣,换上了既轻便又鲜艳的春装;小鸟们从家里飞了出来,唱着动听的歌。
跟着陶渊明的踪迹,我们来到了充满和平宁静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好一幅和平宁静的景象。土地平坦宽阔,肥沃的土地上种满了庄稼,年轻的小伙子下田耕种,不畏炎热,都在努力的为自己的生活播种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除了那可爱的桃花,还有一群群小动物,小鱼和小虾嬉戏着,来来回回,都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时候还朝着我们眨眨眼。 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涟涟秋水,给人几丝凉意;瞧!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把桃花源人们的幸福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设酒杀鸡作食’对于一个外来人,老百姓们热情招待他,热热闹闹,并没有觉得他是个外人,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他们那么淳朴,善良,可是这个武陵人却不记恩德,恩将仇报,妄想打扰他们的安宁生活,以为可以得到一大笔财富。他们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只活在钱财之中。我们用心想想,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有吗?多吗?确实,多。多的`数不胜数。社会上正是有了那么多这种人,社会才变的那么乱。如果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都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不要只想着自己,那么‘桃花源’将不再是梦想,而是现实。
想到这里美好的感觉戛然而止,黑暗已经笼罩了整个天空,笼罩了人们的心灵。我们不应该让黑暗继续蔓延下去,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担当起保护家园的责任,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只有欢笑,没有压迫,没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户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恶,肮脏的思想通通从灵魂里清楚。
作为现代的中学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