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桃花源记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教案 篇1
①范读课文
②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研读理解
① 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选贤与能:通“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e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f皆有所养:供养
g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h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谋闭而不兴:发生
k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l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②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b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c全班交流
③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a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提示:
a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老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作总结归纳
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b“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指导诵读
①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②男有分,女有养;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②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a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c“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d“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e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③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④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作业
①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②背诵并默写全文
桃花源记教案 篇2
本次《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我根据单元教学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了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精心设计课堂的细节来突破重点难点。整个课堂有几个值得肯定的地方:
1、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
2、我将课堂流程设计为三大板块。辩读文字板块,析读文意板块和品读文情板块。
3、在导入环节,我使用成语导入的方法,让学生在积累成语的同时,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精练、语言容量大的特点。
4、在课堂教学中凸显语文教学的特点以及文言文的教学特点。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在自主阅读中积累知识,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传达的感情,在读的过程中独断发现问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也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从长远看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能力。
5、在教学《桃花源记》的朗读和翻译时,就特意让那些不爱发言的人,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或者写给大家看,让每个人都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自己的作用,体会到自己在组内的存在价值。许多学生从过去不敢读、不敢写,到主动上台,而且表现很不错。
但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有部分不如人意的地方。
1、虽然安排了不同层次的阅读活动,但因课堂容量大,文言文诵读积累本身比较枯燥,所以学生读书的激情不够,读得比较被动。
2、学生对课堂上设计的小组活动很感兴趣,积极参入,但组织纪律性不够好。多体现在急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任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针对上述情况,我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多种朗读竞赛,调动大家读书的兴致,让课堂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2、注重教学细节。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表述。
3、提高自己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使课堂充实活跃的同时井然有序。
桃花源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点。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教学时数:用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老师范读课文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要求:一 句读分明;二 节奏合理;三 语速适中,四 语句流畅;五 注意音韵铿锵。老师也可以边提要求边做示范。)5.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6.第一段翻译与评点: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评点: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7.读第2段课文,翻译并评点: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
朗读第3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诉。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住了几天,渔人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叮嘱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2、3段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
朗读第4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告诉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先前所作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来的那条路。
读第5段,翻译并评点
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明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听了这件事。很高兴地前往,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
桃花源记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第一课。第五单元是在第四单元(科普说明)之后,对文言文的又一轮学习,目的在于理解作者写作的愿望和人物的不同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并客观的评价古代人。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听说读写与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大多数是“留守学生”但他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多数喜欢流行音乐,喜欢韩国明星,但是对历史、对传统仅仅局限于穿越剧,本单元的学习是对此一个不错的填补。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5.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世外桃源”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成语,它是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那么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从中来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学生根据自查的资料讲述,老师作补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学生与教材对话
四、研读与欣赏,精读与精讲
1.桃花源美在哪里?[自然环境美、生活环境美、风俗人情美]
①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生活环境的美。(师可先做示范)
②用表演的形式再现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场面,展示风俗人情美。
2.桃花源那么美好,桃花源人为什么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3.渔人来过一次,回去时又“处处志之”,按理说,应该找得到,怎么就找不到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热门】桃花源记教案四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