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花》杜牧唐诗鉴赏

时间:2024-03-05 10:55:14 林惜 唐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叹花》杜牧唐诗鉴赏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叹花》杜牧唐诗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叹花》杜牧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叹花》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四句二十八字。诗人借寻春迟到,芳华已逝,花开花落、子满枝头,喻少女青春已过,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惆怅之情。此诗通篇采用“比”的手法,形象生动,含蓄自然,耐人寻味。

  【原文】

  叹花

  自恨寻芳到已迟⑴,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籍⑵,绿叶成阴子满枝⑶。

  【注释】

  ⑴寻芳:游赏美景。唐姚合《游阳河岸》诗:“寻芳愁路尽,逢景畏人多。”

  ⑵狼籍:纵横散乱貌。《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

  ⑶绿叶成阴:比喻女子出嫁后已生儿育女。子满枝:双关语。即使是说花落结子,也暗指当年的妙龄少女如今已结婚生子。

  【白话译文】

  都怪自己寻访春色到得太晚,以前曾经见到的含苞欲放的花儿已然不见。如今风雨变迁使得鲜花凋谢零落,已是绿叶繁茂,果实累累,快到收获的季节了。

  【创作背景】

  杜牧外甥裴延翰所编《樊川文集》未载此诗。但唐宋人笔记小说中却载有与此诗相关的故事:杜牧早年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事见晚唐人高彦休《唐阙史》卷上,这是对此诗的最早记载。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确定的。

  【赏析1】

  此诗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全诗围绕“叹”字着笔。前两句写寻春之人的怅惘,是主人公的自叹自解,抒写自己寻春赏花去迟了,以至于春尽花谢,错失了美好的时机。首句的“春”犹下句的“芳”,指花。而开头一个“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花谢不用惆怅,也不必怨嗟。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却偏说“不须惆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极,却偏要自我宽慰,这在写法上是腾挪跌宕,在语意上是翻进一层,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

  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绿叶成阴,结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此诗主要用“比”的手法。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暗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但这种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又使此诗显得构思新颖巧妙,语意深曲蕴藉,耐人寻味。

  【赏析2】

  诗人借寻春迟到,芳华已逝,花开花落、子满枝头,比喻少女青春已过,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怅恨之情。这首诗通篇采用比拟手法,以寻春比喻寻访所爱之人,以花比喻女子,以绿叶成荫、子满枝头比喻女子结婚生子,既形象生动,又不露痕迹,含蓄自然,耐人寻味。

  全诗围绕一“叹”字展开,情感婉曲。诗中处处表现作者的“感叹”:春归太早、寻春去迟、狂风无情、落红遍地都使诗人感到深深地惋惜。感叹春花的遭遇,其实也是表达诗人自己的无奈。同时“叹”字还有另一层涵义,它透露出诗人的自我安慰之情,虽然春已归去,但他劝慰自己“不须惆怅”:看到落花的同时,还看到了枝头的果实,这种理性的思维,加深了他“感叹”的深刻程度。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叹惋之情和自我劝慰之意。首二句写诗人的怨叹与失意,是因为自己的延迟,才没有赶上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春天,想起了往日的春花满园,诗人更是平添了几多伤感。一个“迟”字表现出诗人为自己的迟到而自责。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因为他来寻找往日的姑娘,是带着美好的心愿、满怀希望而来,然而春已迟暮、女已嫁人,诗人的心顿时冷了下来。他一方面自怨自艾、懊恼不已,另一方面又并没有放任自责的感情,而是劝慰自己——事已无可奈何、不必过分惆怅,表现出感情宣泄中的理性思维。末二句写春天的狂风过后,留下了遍地的春花,曾经的万紫千红变成了遍地的落蕊,诗人为之一悲——姹紫嫣红的春天就这样离他而去。诗人借春花凋零,来表现自己对心目中女子已经嫁人生子这一现实的失落之情。然而春去之后,红花落尽,绿叶满枝,在绿荫丛中隐藏的还有累累果实。“绿叶成阴子满枝”这一句,诗人的情感又有一个转折,虽然看到春花被狂风吹落了,但换一个角度,又看到了掩映在浓荫下的果实。这是对诗人内心的一种无言安慰。全诗突出特点是巧妙的运用比喻手法。“春花”其实就是诗人“心中女子”的化身,诗人用“春花”的艳丽比喻少女的美丽,用“春花”的凋零比喻少女的嫁人,用花落结子比喻女子结婚生子。诗人对“花”的感情,其实就是对“心中女子”的感情。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具有一种形象生动、委婉含蓄的特点。与此诗同期还有另外一首诗《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比较两首诗。可以看出:第一首诗写得更加含蓄、婉致,而第二首诗写得更加形象、畅达。就诗中意象而言,第二首诗较好,因为风摆花落的动感和形象是第一首诗所不具有的;而就诗人的感情而言,第一首诗又似较佳,因为诗中在表现怨恨与怅惘之情的同时,又表现了一种自我劝慰之意,因此这首诗的感情内涵更加丰富。

  【赏析3】

  唐朝的大诗人杜牧家世显赫,多才多艺,在诗、赋、古文等方面都有许多传世佳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传说称杜牧风流却不同于凡俗。太和二年(西元828年),二十六岁的杜牧进士及第,授宏文馆校书郎,可谓春风得意。以后几年在各地任幕僚。

  据《唐阙史·卷上》记载,那时杜牧曾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当幕僚。他听说湖州的景色秀丽且美女如云,长眉纤腰有似神仙,所以在公事之余就去那里游览。当时的湖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且有兵权)是他的好朋友,所以就热情的款待他。刺史把全城的官妓都找来陪酒,但杜牧没有一个看得上眼的。杜牧在那玩了几天,临行之前,刺史又专门为他举行了一场赛船大会,引得全城的姑娘都出来观看,杜牧沿着两岸的景色一路物色过去,也看不到一个中意的姑娘,船会将散,杜牧突然看到曲岸上有一位中年妇人牵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款款走来,杜牧一看那小姑娘,就认为是绝色,忙命人到岸上请那对母女上彩船一叙。母女俩上船后看到有很多当官的在船上,惊慌失措的不敢说话。杜牧明说了要娶这位姑娘为妻,但那位中年妇人因为女孩年纪尚小而面露难色。杜牧不想为难这对母女,就说:不然这样,我留下聘书一封,十年内我一定要到湖州当刺史,到时再娶你家姑娘。如果我十年内不来,你家姑娘就嫁给他人吧。并送了那对母女一箱的绫罗绸缎为聘礼。中年妇人收下聘书和聘礼后带少女离去。杜牧后来被调到京城就职。十四年后才出任湖州刺史,到任后的第三天,即命人寻访当年的那对母女。手下的人回来告之,当年的那个女孩已经在三年前出嫁了,并生了两个儿子。杜牧伤心之余,又命人请那对母女到衙门来,想问问看是怎么回事。唐朝的刺史可是一个州(省)的军政长官,在初唐时期大多是由皇子担任,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几个弟弟都曾担任过刺史一职。那位姑娘的丈夫担心自己妻子会被刺史大人抢去,所以不敢让妻子去见杜牧,跟老太太一合计,姑娘的母亲和姑娘的丈夫抱着两个儿子来见杜牧。杜牧见了老太太就问:您女儿既然收了我的聘礼,为什么不遵守诺言却嫁给别人?老太太惶恐的说:我女儿等了大人十年都没来,到了第十一年才嫁人,三年内生了两个儿子,并非不守诺言啊!说着拿出当年杜牧亲笔写的聘书,杜牧仔细一看,发觉确实是这么回事;不仅没有生气,为了表彰这对母女信守诺言行为,杜牧当场写了一首《叹花》诗赠给那个老太太。全诗围绕叹字着笔,虽可感受到作者一句三叹的心情,却不见一个叹字;立意新颖而别致。头两句写了往年曾见花未开时的样子,可是现在自己寻芳去的太迟了。虽说有自我开解的意思在,看似豁达,但字句中却流露出无奈和惋惜的心情。后两句写大风把树上盛开的花朵吹的凋零而满地狼藉,只剩下已经形成绿荫的树叶和累累的果实。表面上是写花的变化,实际上是在写人。用花开花谢、果实满枝来比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并借花的变化暗示人与人之间的缘份,包括夫妻缘,都是天注定的,半点不由人。从《唐阙史》记载的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事者双方都能信守诺言;这对母女并没有因为杜牧是个新科进士或大官就刻意的巴结;杜牧也没有因为心愿未成而迁怒与她们。这十多年来,杜牧在历任黄、池、睦三州刺史后,又被调入京城为司勋员外郎,常兼史职,改吏部;可能是为了与姑娘完婚,杜牧才向朝廷请求为湖州刺史。虽然最终未能与自己的意中人谐成连理,但杜牧却能安于天定之缘份而不以官欺民。古人处世的态度及道德水值得现在的人学习。《叹花》 - 对比赏析“不须惆怅怨芳时”是原版,且较雅,故佳。“往年曾见未开时”较俗,欠佳。详下文:杜牧外甥裴延翰所编《樊川文集》未载此诗。但唐宋人笔记小说中却载有与此诗相关的故事。即杜牧早年游湖州时,见一十多岁少女,长得极美,就与她母亲约定:等我十年,不来再嫁。十四年后杜牧果然当了湖州刺史,但那女子已经嫁人生子了。杜牧怅然写成此诗。当时杜牧没有命题,时人命题为《怅诗》,原文为:“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事见晚唐人高彦休《唐阙史》卷上。这是唐人的最早记载,最可信。后来流传中又有将题目改为《叹花》,原文改为:“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叹花》 - 参考资料《唐阙史·卷上》、《全唐诗(中)》、《全唐诗·诗人小传·杜牧》。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

  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叹花》杜牧唐诗鉴赏】相关文章:

《秋夕》杜牧唐诗鉴赏08-09

杜牧唐诗《赤壁》全诗鉴赏03-17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唐诗鉴赏12-30

杜牧《江南春绝句》唐诗鉴赏11-03

《送国棋王逢》杜牧唐诗鉴赏05-26

《送隐者一绝》杜牧唐诗鉴赏07-20

皮日休《橡媪叹》唐诗鉴赏01-10

杜牧《赤壁》唐诗12-15

杜甫唐诗《赠花卿》鉴赏07-28

杜牧《清明》鉴赏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