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

时间:2024-06-23 16:20:51 苏轼 我要投稿

【精】苏轼的诗15篇

苏轼的诗1

  [宋] 苏轼

【精】苏轼的诗15篇

  旧说,房琯开元中尝宰卢氏,与道士邢和璞出游,过夏口村,入废佛寺,坐古松下。

  和璞使人凿地,得瓮中所藏娄师德与永禅师书,笑谓琯曰:“颇忆此耶?”琯因怅然,悟前生之为永师也。

  故人柳子玉宝此画,云是唐本,宋复古所临者。

  元祐六年三月十九日,予自杭州还朝,宿吴淞江,梦长老仲殊挟琴过予,弹之有异声,就视,琴颇损,而有十三弦。

  予方叹惜不已,殊曰:“虽损,尚可修。

  ”曰:“奈十三弦何?”殊不答,诵诗云:“度数形名本偶然,破琴今有十三弦。

  此生若遇邢和璞,方信秦筝是响泉。

  ”予梦中了然识其所谓,既觉而忘之。

  明日昼寝复梦,殊来理前语,再诵其诗,方惊觉而殊适至,意其非梦也。

  问之殊,盖不知。

  是岁六月,见子玉之子子文京师,求得其画,乃作诗并书所梦其上。

  子玉名瑾,善作诗及行草书。

  复古名迪,画山水草木,盖妙绝一时。

  仲殊本书生,弃家学佛,通脱无所著,皆奇士也。

  破琴虽未修,中有琴意足。

  谁云十三弦,音节如佩玉。

  新琴空高张,弦声不附木。

  宛然七弦筝,动与世好逐。

  陋矣房次律,因循堕流俗。

  悬知董庭兰,不识无弦曲。

苏轼的诗2

  惠崇《春江晓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晓:早晨。

  2.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晓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鱼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一句解竹外桃花三两枝这是一派和煦的风光,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生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春江水暖鸭先知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

  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蒌蒿满地芦芽短万物逢春气象新。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咏景物,而是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贴切地实写出这两种植物的情态,没有一字是闲笔。清人王士禛在《渔洋诗话》中赞赏这句诗说:“坡诗……非但风韵之妙,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正是河豚欲上时宋诗人梅尧臣描写这种景象云:“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诗的前三句是描写惠崇画里的景物,这最后一句则是即景生情的联想。

  作者这样写就把整个画面勾勒得更为完美了,给人以严冬已尽、春到人间的喜悦。作者不仅入乎画内,而且出乎画外,把画上所无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现出来。如果诗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则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后一句的处理,不但使全诗灵动鲜活,也使诗和画的意境都被大大地丰富了。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苏轼的诗3

  舟中夜起

  宋代 苏轼

  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

  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

  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

  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

  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臾。

  鸡鸣钟动百鸟散,船头击鼓还相呼。

  译文

  微风吹拂着湖中的菰蒲,沙沙作响;我还以为是下雨呢,打开舱门一望,却见到湖中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水鸟都栖息了,舟子也进入了梦乡,忽然听到泼剌水响,原来是一尾大鱼在水里游窜,仿佛是野狐奔走在丛莽。

  夜深了,人与物都静悄悄地,只剩下我,站在船头,欣赏着这夜景,与身影相伴。

  潮水悄悄地上涨,那低咽的声息,恍如蚯蚓蠕动;一轮明月西坠,悬挂在岸边的柳条上,犹如蜘蛛悬挂在交织的蛛网。

  哎,我的一生老是忧愁不安,这清丽的境界,也只能是转眼过去,留作他年回想。

  你看,一会儿,鸡叫了,寺庙的钟声在湖面回荡,鸟儿惊起,散向四方。我的船,也在鼓声中,呼叫声中,解缆起航。

  注释

  萧萧:象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

  菰(gū)蒲:茭白和菖蒲,均为浅水植物。

  “开门”句:诗人初听到风吹菰蒲之声,误以为是雨,谁知开门视之,竟是月光洒满了湖面的景象。

  “舟人”句:意谓夜已很深,船工和水鸟均已进入了梦乡。

  惊窜:受惊而逃窜。

  渚:水边。

  吊:怜悯。

  寒蚓:即蚯蚓。

  “落月”句:意谓柳树如蛛网,落月如蜘蛛。

  忽忽:失意恍惚状。

  能须臾:如此之快。能,如此。

  鸡鸣钟动:指天已拂晓。

  击鼓:开船时打鼓招呼。

  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 (1079) 赴湖州知州任途中所作。诗人写完此诗不久,就发生了险些使苏轼丧生的 “乌台诗案”。

  赏析

  这是一个极美的夜境。“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诗人在舟中听到外面微风吹拂水草的声响,以为湖面上下起了蒙蒙细雨,于是,推开船门,去欣赏雨景,然而,看到的却是满湖月色,波光粼粼。这是诗人起首二句描绘的境界。它不但巧妙地点出了 “舟中夜起”之题,而且,写出了诗人的幻觉。这种手法,前人也曾使用过,如唐人释无可 《秋寄从兄岛》云: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但苏轼此二句,似比唐人之句更为成功。

  自“舟人水鸟”至“落月挂柳”六句,诗人描绘了舟中夜起后所观赏到的美丽画图, 曲折有致地表露了自己的心曲情怀。此六句可分三层,两句一折, 写出了 “静”、“独”、“冷”三种心境。

  “舟人水鸟”两句,诗人以动静相衬的手法,着重描绘夜境之静:此时,舟人、水鸟都已进入了梦境, 只有大鱼惊窜激起的水波声。这鱼声在静夜里格外响亮, 以致使诗人误以为是一只狐狸在草丛中惊窜而去。将 “大鱼”误作为“奔狐”,其中暗伏着将满是月华的湖面误作月光照耀下的草地,这是自“开门看雨月满湖”之后的又一次幻觉, 它是暗伏着的, 不易为人查觉。这境界,如梦如幻、极远极近、极奇极美, “静”字为其魂魄。诗人之所以如此喜爱这万籁俱寂的夜境,这需要多少了解一点儿苏轼当时的心情。苏轼早年曾“奋厉有当世志”,但二十余年仕宦生涯的`体验,使他对之产生了厌恶情绪,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与诗人“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的天性格格不入,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与诗人自身的“野性”始终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诗人曾说自己是: “尘容已似服辕驹, 野性犹同纵壑鱼”( 《游庐山次韵章传道》), 就正是这一矛盾的形象写照。

  苏东坡既不能真正归隐,丢弃自己 “致君尧舜”的本来志向, 又难以忍受污浊的官场生活,这就使他常常要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慰藉。“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的深层蕴涵也正在于此。白天,“举手摇足,辄有法禁”,那是 “野性”的囚牢,人性的桎梏,而现在,在这个静静的夜色里, 只有自己面对满湖的月光、惊窜的大鱼, 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形影互相嬉娱, 这是 “野性”的解脱,是骏马的脱羁,诗人手舞足蹈, 陶然醉之了。此二句“独”字为眼,不仅写出此时此际之独,而且从潜意识上讲,苏轼一生独立危行, “一肚皮不合时宜”,也正是一种人生的孤独,是一种时代先觉者的孤独。“独”字承上, 深化了 “静”界。

  诗人由 “静”至 “独”,总体来说,是陶醉自然,物我同一的境界,是一种愉悦的审美境界。然而,诗人是不能完全忘却尘世的,对人生、社会问题的深深思索, 会突然闪过心头。于是, 诗人的心境转至 “冷”字, 诗人面前的绝妙夜景也变得冷气袭人了: “暗潮生渚吊寒蚓, 落月挂柳看悬蛛”。来自洲渚边的潮水在暗涨,其声幽幽咽咽,有如寒蚓蠕动的声音;挂在柳条之下的落月, 犹如悬在丝端的蜘蛛。诗人使用 “暗潮”、“寒蚓”、“落月”、“悬蛛”这些充满暗色寒觉的意象,既进一步为这幅舟湖夜色图添画数笔, 又象征和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为下一段的议论作了渲染铺垫。

  最后一部分,诗人以议论抒情作结。诗人想到,良辰美景,转瞬即逝,天明之后,又要开始那令人痛苦的仕宦生活。你听: 在鸡鸣声和晨钟声的合奏里,夜里伴我度过了一个美好夜晚的百鸟都散去了,只有船头的鼓音与之呼应。苏轼此处用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中的 “猿鸣钟动不知曙”句, 反其意, 写自己对夜色清境的留恋, 暗示对白日 “忽忽忧患”生活的厌恶。

苏轼的诗4

  1、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3、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7、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9、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凤凰山上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0、《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

  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11、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2、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13、蝶恋花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14、渔家傲·送张元唐省亲秦州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

  白马皂貂留不住。

  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

  渐见靴刀迎夹路。

  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15、《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16、行香子·过七里滩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17、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8、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9、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

  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

  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20、满江红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苏轼的诗5

  《和桃源诗序 》

  苏轼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①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③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④,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⑤,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注释

  ①止:通只,只有。

  ②寿:长寿。

  ③或:有的(人)。

  ④醢(Xi):醋。

  ⑤焉:于此。

  译文

  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 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 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 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芳香而香甜,住了三十几户人家,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 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 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盐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的水就会长寿。 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 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 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赏析

  苏轼的这篇诗序中,一方面驳斥了过去把桃花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错误 另一方面把桃花源和仇池 青城 菊水并举寄托了他对这里的'一山一水的由衷赞许

  苏轼与众不同,他对桃花源的存在表示了怀疑 这是指桃花源那样的社会,而不是指桃花源这个风景区 先于苏轼的唐代韩愈也表示过怀疑,他在 桃源图诗里开笔就写道: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根本不相信有桃花源的存在,但是,他没有提出更多的根据加发否定唯有苏轼把否定传说中的桃花源存在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

  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陶渊明集》。

  相关问题

  作者列举了青城菊水,是为了说明?

  答: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举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罢了。

  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花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

  答:苏轼《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多过其实的。

  1、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 》。(1分)

  2、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4分)

  (1)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

  (2)饮其水皆寿。( )

  (3)或至百二三十岁。( )

  (4)使武陵太守得至焉。( )

  3、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参考答案】

  1、桃花源记(1分)

  2、 ①、只 (1分) ②、长寿(1分) ③、有的人(1分) ④、这里(1分)

  3、多过其实(2分)

  4、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水甘食简,人皆长寿。(3分)苏轼《西江月》《书杨朴事》阅读答案对比及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阅读答案附赏析苏轼《东栏梨花》阅读答案及赏析苏轼《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答案及赏析苏轼《海棠》阅读答案及赏析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阅读答案及赏析四菩萨阁记 阅读答案附翻译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阅读答案附赏析喜雨亭记 阅读答案附翻译游褒禅山记 苏轼《喜雨亭记》阅读答案附翻译宋史·苏轼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红梅 苏轼 阅读答案附赏析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阅读答案附赏析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 阅读答案叶嘉传 苏轼 阅读答案附翻译南堂 苏轼 阅读答案附赏析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阅读答案赏析江城子 苏轼 阅读答案附赏析范增论 苏轼 阅读答案翻译浣溪沙 苏轼 阅读答案水调歌头(苏轼)蝶恋花(苏轼)西江月(苏轼)水调歌头(苏轼)水龙吟(苏轼)念奴娇(苏轼)永遇乐(苏轼)

苏轼的诗6

  宋代:是指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通:是指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浓抹一作:是指浓妆淡抹)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①湖:是指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 yàn):是指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是指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是指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西子:是指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是指也显得十分美丽。

  译文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注释

  潋滟:是指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是指正显得美。

  空濛:是指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是指也。奇:是指奇妙。

  欲:是指可以;如果。西子:是指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是指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是指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是指“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于是诗人赞叹说:是指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是指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是指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是指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

苏轼的诗7

  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

  宋代 苏轼

  我本糜鹿性,谅非伏辕姿。

  君如汗血马,作驹已权奇。

  齐驱大道中,并带銮镳驰。

  闻声自决骤,那复受絷维。

  谓君朝发燕,秣楚日未欹。

  云何中道止,连蹇驴骡随。

  金鞍冒翠锦,玉勒垂青丝。

  旁观信美矣,自揣良厌之。

  均为人所势,何必陋盐辎。

  君看立仗马,不敢鸣且窥。

  调习困鞭箠,仅存骨与皮。

  人生各有志,此论我久持。

  他人闻定笑,聊与吾子期。

  空斋卧积雨,病骨烦撑支。

  秋草上垣墙,霜叶鸣阶墀。

  门前自无客,敢作扬雄麾。

  候吏报君来,弭节江之湄。

  一对高人谈,稍忘俗吏卑。

  今朝枉诗句,粲如凤来仪。

  上山绝梯磴,坠海迷津涯。

  怜我枯槁质,借润生华滋。

  肯效世俗人,洗刮求瘢痍。

  贤明日登用,清庙歌缉熙。

  胡不学长卿,预作封禅词。

苏轼的诗8

  原文

  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俯鹊巢。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新曲曰《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嶷。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

  (选自《玉局文》)作者:苏东坡

  阅读训练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酣___俗___腰___既___袖___从___

  二、翻译:

  1.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2.坐客皆引满醉倒。

  三、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四字格成语概括这件事。_________。

  四、李委“得一绝句足矣”。试查阅、抄写、背诵苏轼的两首著名绝句:《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

  参考答案:

  一、酣(喝得痛快,酒兴正浓)俗(一般、普通)腰(腰间插着)既(已经,以后)。袖(从袖子里)从(听从,答应)

  二、1.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音乐。

  2.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

  三、抛砖引玉

  四、《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翻译∶

  宋神宗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是苏东坡的生日。苏东坡在黄州赤壁矶摆酒庆贺。大家盘坐在江边高峰上,俯视着鹊巢,酒兴正浓时,忽然听到江面上传来了悠扬的笛声。来客的还有姓郭和尤的两位宾客,他们十分通晓音律,就对东坡说:“这笛声有新意,可不是普通的`乐工吹奏的。”于是苏东坡派人去询问吹笛的是什么人。原来是位进士,名叫李委,他听说今天是苏东坡的生日,特意谱写并吹奏了新的笛曲《鹤南飞》以示庆贺。东坡把他请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位头戴青巾,身着紫裘,腰里插着横笛的普通书生罢了。他已经吹奏新曲,就再请他吹几首曲子,那笛声,高入云霄,震石欲裂,宾客们边饮酒边聆听动人的笛声,一个个都痴醉了,于是李委从袖子里掏出一幅绝好的纸,说:“我对您别无所求,但愿得到您亲手题的一首绝句就十分满足了。”东坡笑着答应了他,诗曰:“山头孤鹤向南飞去,载我去遨游九嶷山。人间是什么人在吹着笛子?可喜的还变换着龟兹的乐调。”

  释义∶

  1.酣:喝得痛快,酒兴正浓。

  2.俗:一般的,普通的。

  3.腰:腰间插着。

  4.既:已经,以后。

  5.袖:从袖子里。

  6.使:让

  7.作:创作

  8.元丰:北宋神宗赵琐年号

  9.东坡: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下文中的“坡”,是作者自称

  10.嘉纸:很好的纸张。嘉,美好的

  启示:

  一个人能得到大师的真迹是幸运的,但难在如何巧求“千金一字”,《献曲求诗》不失为一个“金点子”。

  这个故事可用“抛砖引玉”或“醉翁之意不在酒”来概括。

苏轼的诗9

  次韵子由除日见寄

  宋代 苏轼

  薄宦驱我西,远别不容惜。

  方愁後会远,未暇忧岁夕。

  强欢虽有酒,冷酌不成席。

  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念为儿童岁,屈指已成昔。

  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释。

  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府卒来驱傩,矍铄惊远客。

  愁来岂有魔,烦汝为攘磔。

  寒梅与冻杏,嫩萼初似麦。

  攀条为惆怅,玉蕊何时折。

  不忧春艳晚,行见弃夏核。

  人生行乐耳,安用声名籍。

  胡为独多感,不见膏自炙。

  诗来苦相宽,子意远可射。

  依依见其面,疑子在咫尺。

  兄今虽小官,幸忝佐方伯。

  北池近所凿,中有汧水碧。

  临池饮美酒,尚可消永日。

  但恐诗力弱,斗健未免馘。

  诗成十日到,谁谓千里隔。

  一月寄一篇,忧愁何足掷。

苏轼的诗10

  [宋]苏轼

  浮生知几何,仅熟一釜羹。

  那于俯仰间,用此委曲情。

  自怜无他肠,偶亦得此生,悬知当去客,中有不亡存。

  但恐宿缘重,每为习气昏。

  似闻梅子真,近在吴市门。

  未能肩拍洪,但欲目击温。

  不敢叩门呼,恐作逾垣奔。

  且令绍介先,徐以方便论。

  不学刘更生,黄金铸尚方。

  不学房次律,身事问颍阳。

  王烈亦何人,叔夜未可量。

  独见神山开,遽餐石髓香。

  至道尚听莹,粗才终蹶张。

  先生喜而笑,幅巾登我堂。

  苦誓指黄壤,要言刻青琅。

  蓬莱在何许,弱水空相望。

  且当従嵇阮,聊复数山王。

  达人友四海,曲士守一疆。

  慎勿使形谍,儿童惊夜光。

苏轼的诗11

  [宋]苏轼

  相如有家山,缥缈在眉绿。

  谁云千里远,寄此一颦足。

  平生锦绣肠,早岁藜苋腹。

  从教四壁空,未遣两峰蹙。

  吾今况衰病,义不忘樵牧。

  逝将仇池石,归泝岷山渎。

  守子不贪宝,完我无瑕玉。

  故人诗相戒,妙语予所伏。

  一篇独异论,三占从两卜。

  君家画可数,天骥纷相逐。

  风騣掠原野,电尾捎涧谷。

  君如许相易,是亦我所欲。

  今朝安西守,来听阳关曲。

  劝我留此峰,他日来不速。

苏轼的诗12

  就是这么一个人,让我翻来翻去

  从仁宗翻到神宗,再翻到哲宗、徽宗

  中间,还有曹太后、高太后的彩色插图

  这并不影响我,用双手搀扶一下

  一个带着脚镣、枷锁

  被押解着走南闯北的老人

  走进大宋的黄州,没有看到东坡雪堂

  却吃了一顿东坡肉,感叹

  一蓑烟雨任平生

  如果有可能,大小官员都要走走苏堤

  脚下踏过的何止浪漫

  还有潜藏了一千多年的亲政、爱民

  再到惠州、儋州走上一遭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古来今往,有人焦虑,有人在疯狂

  唯有一人,旷达自我,悠然不拘

  手中的'书已被打湿,夜空泛着星光

  读着读着,书又没有了

  书中的我,祭起一杯浊酒

  朝向一颗恒星,希望摘下来

  时刻悬挂在我的书房,我的天空

  20xx年10月25日

苏轼的诗13

  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置酒赤壁矶下,踞高峰,酒酣,笛声起于江上。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谓坡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李委闻坡生日,作南曲目《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笛而已。既奏新曲,又快作数弄,嘹然有穿云石之声,坐客皆引满醉倒。委袖出嘉纸一幅曰:“吾无求于公,得一绝句足矣。”坡笑而从之。

  [注释]:

  嘉纸:很好的纸张。嘉:美好的。

  13、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1)酣( ) (2)腰( )

  (3)既( ) (4)袖( )

  答案:

  喝得痛快 腰间插着 已经 从袖子里

  14、翻译(4分)

  (1) 客有郭、尤二生,颇知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坐客皆引满醉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翻译这两个句子时,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知音”这里是懂音乐的意思。

  答案:

  (1)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音乐。

  (2)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

  15、李委仰慕苏东坡的.诗名,遂借东坡生日而作新曲吹笛于江上,并以此求诗。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件事。(3分)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理解全文内容后,用相关成语概括这件事。

  答案:

  抛砖引玉或醉翁之意不在酒。

苏轼的诗14

  宋代苏轼《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

  黄鹤楼前月满川,抱关老卒饥不眠。

  夜闻三人笑语言,羽衣着屐响空山。

  非鬼非人意其仙,石扉三叩声清圆。

  洞中铿鈜落门关,缥缈入石如飞烟。

  鸡鸣月落风驭还,迎拜稽首愿执鞭。

  汝非其人骨腥膻,黄金乞得重莫肩。

  持归包裹敝席毡,夜穿茅屋光射天。

  里闾来观已变迁,似石非石铅非铅。

  或取而有众愤喧,讼归有司今几年。

  无功暴得喜欲颠,神人戏汝真可怜。

  愿君为考然不然,此语可信冯公传。

苏轼的诗15

  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

  宋代 苏轼

  旧闻靖长官、贺水部,皆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

  章圣皇帝东封,有谒于道左者,其谒云晋水部员外郎贺亢,再拜而去,上不知也。

  已而阅谒,见之,大惊,物色求之不可得。

  天圣初,又使其弟子喻澄者诣阙进佛道像,直数千万。

  张公安道与澄游,具得其事。

  又有乔仝者,少得大风疾几死,贺使学道,今年八十,益壮盛。

  人无复见贺者,而仝数见之。

  元祐二年十二月,仝来京师十许日,余留之不可,曰贺以上元期我于蒙山,又曰吾师尝游密州,识君于常山道上,意若喜君者。

  作是诗以送之,且作五绝句以寄贺。

  君年二十美且都,初得恶疾堕眉须。

  红颜白发惊妻孥,览镜自嫌欲弃躯。

  结茅穷山啖松腴,路逢逃秦博士卢。

  方瞳照野清而臞,再拜未起烦一呼。

  觉知此身了非吾,炯然莲花出泥涂。

  随师东游渡潍邞,(潍、邞,密州二水名。)山头见我两轮朱。

  岂知仙人混屠沽,尔来八十胸垂胡。

  上山如飞嗔人扶,东归有约不敢渝。

  新年当参老仙儒,秋风西来下双凫,得枣如瓜分我无。

  生长兵间早脱身,晚为元祐太平人。

  不惊渤澥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

  曾谒东封玉辂尘,幅巾短褐亦逡巡。

  行宫夜奏空名姓,怅望云霞缥缈人。

  垂老区区岂为身,微言一发重千钧。

  始知不见高皇帝,正似商山四老人。

  旧闻父老晋郎官,已作飞腾变化看。

  闻道东蒙有居处,愿供薪水看烧丹。

  千古风流贺季真,最怜嗜酒谪仙人。

  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间养神。

【苏轼的诗】相关文章:

苏轼的经典诗02-02

苏轼的诗05-25

(优)苏轼的诗06-05

苏轼写的诗12-08

秦观给苏轼的诗08-23

苏轼写的诗05-25

苏轼的诗【精华】06-11

苏轼写西湖的诗01-07

苏轼的诗有哪些10-11

苏轼写的送别诗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