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时间:2024-05-22 18:28:00 嘉璇 苏轼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雨具先前被带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创作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

  这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穿林打叶”指雨急风骤;“何妨”,是我行我素;吟啸,徐行,指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是平民生涯;骑“马”是官宦气派。“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风雨中行走,乃平生常风,任其自然,有何可怕?表露“我心坦然”的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将全词意境和情绪作一总收束。通过冒风雨前行的活动经历,悟出人生哲理,表明处世态度。

  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注释】

  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评点】

  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何妨”二字写出一丝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战的意味。前两句是全词的枢纽,以下词句皆是由此发出。“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从容之意,“谁怕”二字诙谐可爱,值得玩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进一步写到整个人生,表达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迈。

  下片写雨停后的情景,“料峭春风吹酒醒”写醉酒被春风吹醒,暗示雨停。“微冷”,风吹雨停,词人突然感觉有点冷,抬头一看“山头斜照却相迎”,已雨过天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发出感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乃本篇的点睛之笔,道出词人对天气微妙变化的顿悟,表达了词人宠辱不惊的超然情怀。“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是大自然的风雨,又暗喻了政治风雨和人生的荣辱得失。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幽默诙谐,值得一读再读。

  苏轼《定风波》诗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词人苏轼生平与思想及其重要作品。

  2、学习通过“知任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3、学习词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4、理解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法学法

  教法:

  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学法: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布置学生在课前诵读该词,结合注解和序了解该词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轼其人。

  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介绍了作者,为下面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做铺垫。

  环节二:第一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所应注意的节奏,示范朗读技巧检测学生预习情况设计有以下问题:

  A、 从词前的序中知道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B、 词的内容哪些地方体现了序中所写之事?

  C、 词人写这首词的原因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提出“知人论世”鉴赏方法,介绍作者。

  朗读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借助文字,共同参与的思想交流活动,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多朗读才能让学生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环节三:介绍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以及结合词的内容得出词人要表达的人生态度,词人为什么有这种人生态度。

  先展示学生非常熟悉的郑板桥《竹石》,回忆其中所用的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定风波》中“风雨”的象征意义。

  苏轼并不是要写自己的人生坎坷,而是要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学生自读课文,互相讨论,找出能表达词人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并加以分析是何种态度可能学生能找出“莫听、何妨、吟啸且徐行”,老师补充归纳总结这首词词人所要表达的人生态度。

  环节四: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带感情的朗诵该词,朗诵要符合当时词人的情感,学生各自朗诵,然后请几位学生朗诵,以便教师指出存在的不足,也能让其他学生把他们与自己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然后全班一齐朗诵。

  环节五:学生阐述对此种人生态度的见解参考“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环节六:课堂小结由学习该词提及我们该以何种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布置作业1、背诵全词多积累古典诗词有利于提高文学素养。

  2、相关练习完成。

  苏轼《定风波》教学反思

  在开这堂课之前,我做了很充足的准备,收集大量的关于苏轼的材料,执教苏轼《定风波》,让我感慨良多。课程是完整地上下来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暴露出了很多的不足,我才发现其实自己还存在着不少应该继续完善的地方,有很多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下面,结合各位老师的点评作教学反思。

  首先,在阅读朗诵部分,自己的朗诵缺少气势,比如在读到“业务风雨也无晴”的时候可以任由感情宣泄,但自己在朗读这一部分的时候缺乏力度,这也造成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出现很大的问题,在朗诵和知道朗诵部分是今后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其次,最初的设计总是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因为是借班上课,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学生,所以“备学生”总是难以到位的,只好在“备教材”方面尽量做到位。作为新教师我发现临场的把握能力不强,在讲到苏轼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时候提问同学:“归去哪里?”学生的回答在答案之外的时候,很难去引导他们回归到正确的思路来。课堂更需要的是老师能够随机应变,抓住学生回答的契机来驾驭课堂,但能做到这点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充分的准备。

  最后:课堂提问评价的语言太过随意,不够凝练。作为一个老师,要做到明确清晰地表达你的问题和合理地做出对学生的评价,所以教师有“教师”的语言。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提问和评价都有些随意,与学生没有距离感。这是我的毛病,在以后讲课的过程中要逐步改正。 课上完了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教学反思,写下了上面的文字,也给自己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虽然以后的课堂还是不会很完美,最起码这些问题或相类似的问题会尽可能的避免,从而成为我一生的财富。

  苏轼《定风波》诗词说课稿

  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5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苏词都是在其被贬黄州后而作,其中的《定风波》词人用一件生活小事,以事喻理,表达了词人豁然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为了提高学生摸索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达观积极的心理素养。

  二、说学习目标。

  我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

  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乐观、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三、说重点、难点、课时。

  学习重点:

  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学习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1课时。

  四、说教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五、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

  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3、 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认识与理解。

  六、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独学,圈点、勾画、思考,自己完成导学案“自研自探”环节中的问题。

  1、写作背景。

  2、苏轼被贬官的路线图:

  3、诵读全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狼狈,遂晴,吟啸,芒鞋,一蓑,烟雨,料峭,萧瑟。

  4、诵读全词,解释下列词语:

  已而:吟啸:芒鞋:料峭:向来:

  5、反复诵读本词,体会词人思想感情。

  此环节重在让学生自学,借助相关注释、读文,排除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诗意,弄清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重在突破重难点)。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2、朗读词的上阕,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词人心态,怎样的心态?

  3、下阕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4、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中的“风雨”?

  6、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也就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本环节为本节课的重难点之所在,教师要充分引导、点拨思路阻滞的学生,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熟识的生活事例与经验推动学生感悟本词主题。

  (四)展示提升、质疑评价各组展示,其它小组质疑、补充、评价。促进课堂的生成性。

  (五)学案整理。

  (六)完成检测案中的题目。

  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并积累“战胜苦难”的名言佳句。

  2、《优化设计》相关练习完成。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翻译赏析03-26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翻译赏析12-28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翻译06-09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翻译08-05

苏轼的诗词定风波11-24

花影苏轼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13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苏轼08-02

赤壁赋苏轼原文翻译及赏析11-10

苏轼晁错论原文翻译及赏析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