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望江南》赏析

时间:2024-09-27 01:41:48 苏轼 我要投稿

苏轼《望江南》赏析

  这首词与名作《望江南超然台作》不仅词调相同,起句也极为相似,只是以未、已一字之差显示了创作时间的某种差异性。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苏轼《望江南》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望江南》赏析

  望江南

  苏轼

  春已老,春服几时成。曲水浪低蕉叶①稳,舞雩风软纻罗轻。酣咏乐升平。

  微雨过,何处不催耕。百舌②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呜。春色属芜菁。

  【注】①蕉叶,指形如蕉叶的酒杯。②百舌,一种只在春天呜叫的鸟。

  1.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曲水浪低蕉叶稳这一句形象化用曲水流觞的典故。

  B.舞雩风软纻罗轻很细腻地描写了季节给人的感受。

  C.柘林深处鹁鸪鸣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春去的萧条。

  D.全词捕捉了许多生活细节和自然意象,画面清新优美。

  2.面对暮春,词人表现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说明。(4分)

  答案:

  1.C(春去的萧条有误)

  2.本词上片写自己的酣咏场面,赞美升平景象;下片写自然美景和春耕,补充升平的内涵;词尾词人发现,虽已暮春,春光犹在。(2分)表现了词人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寄情山水田园、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情怀。(2分)(答表现词人儒家的礼乐教化思想,可酌情给分)

  赏析

  不过,两篇写景的艺术视角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如果把作者比作一位高明的摄影师,那么前篇是登高览景,作者在进行定点拍摄,本篇则写晚春游兴,作者兴之所至,移步换景,因而不断变换拍摄的方位、角度和距离。

  上阕以城中曲水、亭台两个景点为中心,展开叙写。起笔点明题意,并借用《论语》中的典故,写出了初试春服的心理,很像是现代影视中的画外音。接着用对仗分别写两个景点:在一弯曲水上,波浪微微涌动,流杯在水面上平稳地行进,这里再现了曲水流觞的动态景物,像是在高处拍摄的鸟瞰式的镜头;在春游的亭台上,春风柔和,将人们轻便的春服轻轻飘起,这是一个近镜头,同时伴随着人们的触觉感受(软)。出现在作者笔下的这两处景物,都扣住暮春的季节特点,并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春游的乐趣。纻罗轻与前文春服几时成暗相呼应,这是作品章法细密之处,也值得注意。歇拍一句是即景兴感,有歌颂升平之意,固然略嫌庸俗与陈腐,但第一,作者自熙宁七年冬移守密州,政绩斐然,社会稳定,因而在作品中感到欣慰,这恐怕是酣咏乐升平的实际意义指向;第二,此句重在一个乐字,明白地点出了作者此刻的情绪心理。所以还是差强人意的。

  下阕空间背景转为郊野,写来另是一番景象。过片两句,写来到郊野后的第一印象:一场小雨过后,处处呈现出催耕的忙碌气象。作者虽未表露身份,却隐隐传达出作为地方长官的他对农事的关心。接着,他还是像摄影师那样把镜头对准了晚春的景物:百舌不再啼鸣,桃花、李花都已凋谢,只是从灌木林深处传来了水鹁鸪的叫声。这里所有的景物也都扣住了晚春的季节特点,并伴之以人的听觉感受。当作者一眼看到大片盛开的芜菁菜花时,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这时的春色应当是属于芜菁的!韩愈《感春三首》之三云:黄黄芜菁花,桃李事已退。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亦云: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这篇东坡词歇拍一句可能从中化出,但更是当时情景的实录,是与镜头相配合的最强的画外音。纵观作者其人,喜怒哀乐固然时或有之,但总有一分无往而不乐的超然之趣,密州时期的作者更是如此。因此,春色属芜菁实在是作者对晚春风光,以至于对自然界的一个独特的发现,透露出作者游春的满足感和游兴的浓酣。

  如果说百舌无言桃李尽一句略带伤春的情调,那么至此已一扫而空了的确,接受者可以超越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合理的再创造。不论苏轼有意与否,春色属芜菁一句道出了某种自然的哲理。这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一是贬抑:大好春光已荡然无存,其余皆不足观,芜菁本不值一提,春色属芜菁是以丑充美,可怜之至,也可恶之至;二是褒扬:春天众香国虽极可观,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未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惟有芜菁生命力最强,在晚春时节最富于生机和活力,因而春色最终属于它。

【苏轼《望江南》赏析】相关文章:

苏轼经典古诗赏析《望江南》09-06

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06-19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11-09

苏轼《望江南》全词翻译赏析09-15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词赏析03-27

苏轼望江南阅读答案09-07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阅读习题答案附赏析09-12

苏轼《望江南·暮春》全文及鉴赏09-20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_宋代04-23

温庭筠的望江南赏析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