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评课稿【优秀5篇】
《水调歌头》评课稿1
下面我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材的处理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两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教材的处理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的风格介于婉约与豪放之间,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内心矛盾的徬徨、自我宽慰的豁达,更有将个人荣辱上升到对天下人美好祝福的情怀,有人认为词中的“宫阙”“琼楼玉宇”暗指朝廷,这首词表现了作者谒望回到朝中又担心遭到排挤,打击的苦闷与矛盾。总之,这是一篇比较难上的课文,关键在于“度”很难把握。如何科学、合理地确立教学目标,灵活地处理教材,是一大难题。《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对于初一的新生来说,理解起来更是有不小的难度。
洪老师确立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全面,“三维目标”明确。洪老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确立了如下几个目标:
①知识目标:在诵读中熟悉词,了解词中所写的内容。
②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初步学会阅读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③情感目标:感受苏轼身处逆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但从目标的达成度来看,情感的渗透略显不足,学生对作者虽然身处逆境,但仍乐观、豁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理解不深。
2、具体,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和导向性。从教学流程来看,本节课共分为七个板块:新课导入、了解背景,朗读成诵、品味字句,联想想象、音乐欣赏,作业布置,板块清晰。
3、适宜,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
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洪老师有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而必要的充实,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并且准确地把握住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这节课上,洪老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是较成功的,主要表现在: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洪老师播放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悠扬的旋律把学生带入古典的'意境中,非常自然地营造了与课文内容契合的课堂氛围。洪老师把“东坡赏月图”作为课件主菜单的页面,也是非常好的,使学生对苏轼的形象有感性的认识。在结尾部分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虽然曲作者和演唱者对这首千古流传的词理解未必很深,而且将“绮”字唱成了“yǐ”字,但这首歌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学生与这首词的距离,起到了再现形象的作用。
2、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结构。最突出的是课堂容量大,这不是传统课堂所能相比的,而且课堂结构紧凑。借助多媒体,本节课七个板块的转换快捷而自然。初悟感情,渐入意境,获得评价,再现形象四个层次很分明。
《水调歌头》评课稿2
《水调歌头》一课,教学设计非常好,其优点大致总结如下:
一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到位。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诗句,然后对学生的读进行评价,借机向学生指明哪个字应该重读,哪个应该拖音读,才能读出感情来。如“久”、“娟”读得慢一点儿、悠长一点儿,留给人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进而再让学生读,从而步步提高朗读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更是注重让更多的孩子投入到朗读中,给更多的孩子起来朗读的机会,用音乐营造朗读氛围,调动孩子的朗读积极性。
二是评价语贴切到位。让每个孩子起来读一句的时候,教师评价说每个孩子都在努力试着读出自己的'味道,对孩子们的读进行肯定和鼓励。当理解课文内容时,学生说借助资料了解到的内容,教师马上强化“结合资料是学习古诗词的好办法”。
三是教学步骤清晰,由读引入到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使学生对词感情的把握步步引向深入。充分读课文之后,让孩子自己先看注释,了解课文的内容。思考苏轼“身”在哪,“心”在哪,由浅层次的“身在密州,心怀子由”,让学生体会当时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然后通过老师的朗读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看到了“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望月祝愿”四幅画面。进而注重对孩子句式的训练,按句式来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循循善诱,通过的步步深入学习,让学生最终体会到“身处失意,心怀天下”的情感,写时只是“兼怀自由”。最后,更是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留下诗意的美。
四是不仅注重课文讲解深入到位,更是注重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把酒问天”的画面详细讲解,让孩子思考“问”的内容,想象其动作,想象其心理活动,通过想象画面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后三个画面,先让孩子们自己分小组讨论想象,注重从动作、心态、语言几个角度去想象画面,然后把想象到的内容用笔写下来,并配乐营造氛围。紧接着分画面交流体会,通过每个画面学生的描写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每个画面所代表的心情“矛盾—坦然—怨恨—豁达”的变化过程。
五是教师的素质极好,善于对孩子引导,板书字迹非常好,板书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板书内容注重师生共同完成,发挥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
《水调歌头》评课稿3
读诗赏词首先要学习朗读,这是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诗歌那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便“渗透”到了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讲析与学生诵读相结合的,这种方式是诗歌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何老师的《水调歌头》一课再次为我们展示了鉴赏教学的魅力。
本节课何老师制定了三个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品味语言,借助想象,感悟意境。学习古人旷达的胸襟。3、背诵《明月几时有》。下面的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这三个学习目标展开,学习目标明确、具体,表述规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
下面说说何老师的这一节课是怎么教的。
1 、课前交流积累写月的诗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在一种很和谐的环境下教师启发谈话,进入新课。
2、进入文本,何老师重视了学生“读”的训练。何力所能及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反复朗读的机会。学生朗读次数多,而且形式多样,有齐读,男女生齐读,个别朗诵,自由读等。可以说,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我认为,对于诗歌教学,能注重诵读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多种形式来实施诵读,这是很关键的一环,何老师做得很好。
3 、在赏读诗歌时,由方法引路,学生对照方法进行阅读实践,何老师每一步操作都是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完成了上一个目标接着又完成下一个目标,实践阅读中学生有目标可循,有方法可依。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个人认为这节课还存在着以两点不足之处:
1、“读”的.方面。教师虽然非常注重学生的反复朗读,但有感情的朗读还做的不够,只有一次提到要注意节奏,语气。这样会使部分学生“有口无心”,更不用说培养兴趣。
2、“讲”的方面。分析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讲解显得比较多。分析上阕写景时我觉得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对词中文字进行再创作;在分析诗人内心情感时,只做必要的提示和点拨,如一“欲”一“恐”的矛盾心情可稍作点拨,不必讲析太多,否则就会挤掉学生思考体会的时间。
总之,诗歌教学中讲与读的合理把握至关重要。如何做到“以讲导读,以读导讲”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水调歌头》评课稿4
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这首词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这一千古名篇,意境壮美,而又结构新颖,富含这里和人情。这首流传千古的诗词经过老师的解析与渲染,学生更从深层次理解并作者产生共鸣。这节课特色十分明显。
首先,在诗词的朗诵指导方面。教师先从让学生自己尝试去读文。读文时老师明确表达了要求要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哪个字需要重读哪个字需要拖长音读,学生在自己读时就能加进自己的理解。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们就知道读这首词的应有的抑扬顿挫的意义。尤其是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时,把“久”和“娟”声音拖长,中间更添加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让学生明白这首词所要表达的诗人在中秋佳节思念亲人的浓烈的感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反复练读本词,在词所构造的意境中和诗人进行精神上的共鸣。
其次,在理解文本内容方面。一开始教师就营造背景氛围,在学生充分读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尝试从注释中了解文本的内容,而不是急于去讲解诗词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此时写词人苏轼所处的地方“身”在哪里,“心”在哪里,在这层次中让学生明白,此时诗人是在思念弟弟。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由教师的范读去理解四幅画面(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望月祝愿)把酒问天,词人问的是什么?学生从词人问的内容中去想想词人的内心,词人的动作。化身为词人后想想后三个画面中词人在想些什么,这也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和学生对于文本理解的综合体现。在层层深入的理解与引导下,矛盾——坦然——怨恨——豁达学生最终体会到词人身在密州、心怀子由其实是想表达身在失意、心怀天下。
再次,对于学生的评价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做的很到位。对于学生的回答尤其是自己理解的诗词的'独特之处,教师都及时进行鼓励性的反馈,尤其是学生说到自己学习诗词是借助资料了解到的时候,教师立刻鼓励总结“结合资料是学习古诗词的好办法”。这也是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认可。
这节课,教师在充分展现自己的高水准的素质的同时,也让我感受的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凸显,教师注重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自己的体会感悟,让我不仅称赞这真是真正的和谐的交流的课堂。
《水调歌头》评课稿5
读诗赏词首先要学习朗读,这是诗歌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在朗读背诵的过程中,诗歌那优美的韵律,如画的意境便“渗透”到了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讲析与学生诵读相结合的讲读课可以以讲导读,以读导讲,这种方式也是诗歌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陈老师的《水调歌头》一课再次为我们展示了鉴赏教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原则,力所能及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反复朗读的机会。纵观这节课,学生朗读次数达十次之多,而且形式多样,有齐读,男女生齐读,个别朗诵,自由读等。可以说,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教室里不时地回响着同学们的琅琅书声,这种氛围,让我们想起语文课那种最简单而又最真切自然的特色。我认为,对于诗歌教学,能注重诵读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多种形式来实施诵读,这是很关键的一环,陈老师做得非常好。
其次教师注重诵读与讲析的结合。在朗读中实现了字词教学,如对“阙、琼、婵娟”等词的正音解释(可惜教师自己读错了“阕”字音)。由女同学的朗读导入对上阕的分析,设计过度语为“作者对天上的美景作了哪些描写,微妙的心理有什么变化?”,从而讲析诗人的矛盾心境。又由男同学的朗读导入对下阕的分析,讲析诗人在词中表现出来的开阔胸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整首词。经过以上环节,相信绝大多数同学能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诗人起伏的心理变化和旷达胸襟。
再次,能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达到鉴赏的教学目的。阅读诗歌,贵在于自我体验自我感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影”说的大概也就是这种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陈老师在这节课中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在分析下阕时,教师在要求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三遍的同时提问:“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并简说理由。”此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反应热烈,回答也多结合了自己的感受,更多地谈了自己对本词的理解,基本把握了这首词的精华。从而出现了本节课的高潮。我觉得学生的这种看似零碎的回答恰恰反映了学生对诗歌的真正体会,阅读一首诗或词,能有那么一两点的自己的体会已经足够了,而这要比我们老师作再多的分析要好得多。
诗歌教学中如能合理把握讲与读的关系,我相信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实现诗歌教学的目标。但同时我觉得教师的`讲析要体现出叶老“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忌多贵精,重在抓点子,指路子,教法子,点拨启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在讲与读中还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读”的方面。教师虽然非常注重了学生的反复朗读,但对于朗读教学这一环节还不够加强,只有一次提到要注意节奏,其它几次都没有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包括语气语调、停顿等,教师又没有范读,也没有借助其它媒体,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朗读的效果,甚至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为朗读而朗读的不良印象。时间一长,也会使部分学生“有口无心”,更不用说培养兴趣。在朗读形式上,齐读过多,个别朗诵不够。总觉得,朗读次数虽多,学生似乎依然没有学会如何朗读这首词。原因是读中缺少“导”。
“讲”的方面。总的来说,一节课中,除了学生的十次左右的齐读以外,其余的绝大部分就是教师的讲析了。导入时讲了比较多,分析上阕过程中教师讲解也比较多。这首词的上阕有一定难度,必要的提示如作者当时的处境,一“欲”一“恐”的矛盾心情可稍作点拨,不必讲析太多。讲中应有“导”的作用,否则只能挤掉学生思考体会的时间。
总之,诗歌教学中讲与读的合理把握至关重要。如何做到“以讲导读,以读导讲”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水调歌头》评课稿】相关文章:
《水调歌头》评课稿08-12
水调歌头的评课稿12-03
水调歌头的评课稿(精)07-04
《水调歌头》评课稿5篇08-12
《水调歌头》评课稿(5篇)08-13
水调歌头的评课稿5篇12-03
《水调歌头》评课稿合集5篇11-17
《水调歌头》评课稿(汇编5篇)11-17
《水调歌头》评课稿集合5篇11-17
《水调歌头》评课稿(通用5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