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歌的感想

时间:2022-03-18 16:04:17 诗歌 我要投稿

关于对诗歌的感想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诗歌的感想,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对诗歌的感想

  对诗歌的感想 篇1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出自于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古诗又把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拉回到了关于小学的童年回忆当中。那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季节,那是一个充满幻想的童年,那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校园,那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那美丽的岁月,那动人的吟诵,它就像是一个花季少女,美得让人心醉……

  “国破家何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千古名篇乃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不朽之作——《春望》,也是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习过的诗歌之一。这首诗产生于“安史之乱”之后,整篇诗文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同时,也反映出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历久不衰。在那样一个懵懂、叛逆而敏感于周遭事物的年代,这首诗真可谓是一场极具教育意义的“及时雨”,它教育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善待我们的亲人,对世间万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当我们一遍遍地吟诵它的时候,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会和诗人形成共鸣,我们仿佛会穿越千年的历史,和诗人秉烛夜谈,悉心聆听他的苦诉。爱莫大于亲属,恨莫大于家国……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江城子》乃宋代“三苏”之首苏轼之作,它是一首悼词,更是一首伤情爱歌。那一年,十六岁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轼,王弗聪慧沉静、知书达礼,而苏轼则是风华正茂、才华横溢。两个人恩爱有加、红袖添香、琴瑟和鸣。可惜的是,天嫉红颜,王弗于治平二年卒于京师。数年后,苏轼因政见之争,被流放密州,偶梦亡妻,作此篇以纪之。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在了一起,既是悼词,也是伤时,更是对曾经的那一段香甜如蜜的爱情的追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首词应该是在我们高中时学习过的。在我们十六七岁的年纪,很多人的内心都会不自然地对异性产生一种朦胧的好感,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幻想和向往。当然,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这样年纪的人过早地拥有了所谓的爱情,在没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情观的情况下,不可胜数的过失和悲剧也就随之而发生了。重要的是,在个性塑造的重要阶段,这首词从词人对自己亡妻的哀悼和思念当中,它从一个侧面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爱情,如何去对待爱情以及珍惜爱情的不易,从而为将来的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

  从小到大,自幼到老,诗歌伴随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成长……

  一直以来,我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位伟大的,非常杰出的文人,在这个群体里永远不乏优秀的文化作品,尤其是诗词歌赋,因为这是她用几千年的文明沉淀下来的精华,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之一”,只有“唯一”。但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该如何去对待老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些文化魁宝以及怎样去传承他们的文化精神,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国人需要深思的问题。因为,诗歌离我们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遥远。

  对于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随着生存和生活压力的逐渐变大,在很多时候,我们面对来自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压力显得是那么的无奈和无助,我们抱怨社会的不公,我们厌倦世事的复杂,我们愤慨人情的淡薄,我们惧怕物化的世界……总之,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总是拖着疲惫的身躯向前艰难地迈进着,同时,我们也在内心的最深处强烈地渴求着那种超然的灵魂释放。我想,每每在我们为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而一筹莫展、郁郁寡欢,或者是对生活失去信心,丧失斗志的时候,我们应该用心去为自己挑选一首合适的诗歌,然后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它,最好是能够身临其境地,融入感情地将其吟诵出来。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把自己的感情完全地投入进来,仿佛自己就是生活在历史上那个年代的那个人,面对那样的事情,抒发那样的情感;亦或许是自己就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人的身边,用眼睛见证着那个人的幸福或遭遇,体会着他的欢乐或痛苦;也有可能是自己就变成了诗歌里所描写的那个故事或场景的一个参与者,感同深受啊!这样以来,我们可能就会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心里原来压着的那块石头已经悄然而逝,顿时感觉心旷神怡,身轻如燕。这是由于我们的精神得到了释怀。久而久之,这就变成了一种习惯,进而这种豁达、明朗、积极、乐观就会渐渐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心土。人生莫过“好生”“乐生”,生活的快乐与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因此,诗歌应该成为我们这些生活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当中的一位密友。

  在古代中国,人们讲求“琴棋书画”和“诗文歌赋”,原因在于这些东西都是可以从内在逐渐地改善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提升他的素质涵养的,进而还可以升华一个人的人生境界。话又说回来,从牙牙学语到步履瞒珊,其实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的陪伴下度过的,只不过大多数人漠视了它的存在,忽略了它存在的意义。故而,我们这些现代人已经无情地使得这些本该闪闪发光的文化宝藏变得暗淡下来,同时也没有能够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更需要我们关心的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去写一些诗歌。难道这就仅仅是那些文化工作者的“专职工作”吗?难道我们这些平常人就没有丰富的情感要表达吗?我们可以不去和李白、杜甫去较劲,但我们可以呼唤出自己内心最为真挚、最为真实、最为真切的感情啊!因此,我们应该为这样的现象而感到担忧,对这样的现实也应该要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因为,这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丧失,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衰退。所以,为了自身的提升,为了民族的强盛,我们完全有理由去秉承这些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再给其中添加一些现代文化元素,使之大放光彩。

  诗歌,它不是某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时光也不会把它永远定格在遥远的唐代。诗歌,它不会离你很远,只缘你未曾呼唤!

  对诗歌的感想 篇2

  在我看来,诗歌是我们抒发自己内心感悟,感受的一种方法。几句几言,达到自己内心的舒畅,也就成功大半了。

  或许现在我们能够从网络,书籍等多种方式来找到让自己喜欢的文章,诗歌。但是,很少发现有是给自己写的用于单纯抒发的作品。当别人说:“我要写诗。”大家可能会用一种鄙夷的,不相信的心态去对待。但是,如果让你去做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诗歌时。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不行,即使是作出一篇作品也会挑挑拣拣,用词,造句,句式……越挑感觉越奇怪,越挑越不满,随之也就慢慢放弃。

  而我认为的诗歌是一种自由的释放,是一种内心的解脱。为什么要那么拘泥于句式,格式,只要表达出自己的内心就好,只要达到抒发自己想抒发的就好,有何必在乎别人对你字词的看法。正像鲁迅所说:“这世上本来是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前人给我们开辟了诗歌这一个让我们灵魂得以解脱的方式,我们又何必要拘泥于前人的规矩,不自己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规矩固然重要,正所谓“无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但是规矩有时又何尝不是一种束缚。只有在不违背事物本意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才能让我们的内心得到真正的自由,使我们的内心得以飞翔。

  随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压抑,得以发泄的空间也越开越小。精神病患者的人数也是不断增加。内心的解放,抒发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显得愈发重要。而诗歌作为,只用只言片语就能抒发大量情感的方式也是越发重要。但是由于它的修辞,格式等方面的要求,让人们觉得这种文体存在距离感。因此,我主张一种自由的诗歌,一种随心的表达,一种只要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属于自己的诗歌。这就是我的诗歌。

  对诗歌的感想 篇3

  《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这首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宝玉之后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和曹雪芹同时期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红学研究者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从此绝句中可以看出,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像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可想而知,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极为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贾宝玉已有他属。起黛玉沉痼毫无作用。续红丝当然不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

【关于对诗歌的感想】相关文章:

乡愁诗歌感想10-27

对王安石纪念馆的感想11-15

道教对刘禹锡诗歌的影响11-25

对祖国赞美的诗歌11-29

李贺诗歌对杜诗的承传11-20

老师对学生鼓励的诗歌五篇11-08

关于乡愁的诗歌10-29

关于廉政的诗歌12-13

关于元旦的诗歌01-04

关于冰心的诗歌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