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唐宋诗词鉴赏
诗词,尤其是唐宋诗词,是用汉字码成的文本中审美价值最高的一类作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唐宋诗词鉴赏的内容,欢迎阅读!
唐宋诗词鉴赏1
浣溪沙
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宋张孝祥)
霜日①明霄水蘸空,鸣鞘。
②声里绣旗红。
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
③浊酒戍楼。
④东,酒阑。
⑤挥泪向悲风。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四川人。高宗时进士,殿试第一。曾因触犯秦桧,下狱。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有《于湖集》。
[注释]
①霜日:秋天。
②鸣鞘(shāo):响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
③尊:通樽,酒杯。
④戍楼:军队驻守的城楼。
⑤阑:将尽。
[赏析]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张孝祥正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驻守荆州。秋高气爽,约友登高,不由感叹中原沦陷,遂写成这首《浣溪沙》。
上片写景,烘托边塞气氛和作者心情。时当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远处水天相接。景是乐景,此处以乐景反衬哀情。诗人登监的是荆州城,荆州本是祖国内地的一座城池,而今却成边塞之地,时时有被胡虏侵略的危险,这本身就是让人痛心的事。诗人又有满腔爱国热忱,面对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危局,哪里还有心思欣赏秋日美景?更何况,极目远望,鸣鞘红旗,烟尘滚滚,金人的响鞭声声撕人心肺,作者心情就更加沉痛了。而澹烟衰草,满目萧疏,自然衬托了诗人的心情。
下片抒情,表达对中原故国的怀念。眼前遍地烽火,而大好河山,万里中原还在遥远的北方,受金人的践踏。作者思念故土,思念中原父老,心情愁闷,只好借酒浇愁。可一樽浊酒怎能消除满腔悲愤呢?酒尽愁不尽,面对萧瑟秋风,作者禁不住泪流满面了。
全词虽短短的四十二字,但写情真切,烘托巧妙,意境浑成。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
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①焙。
②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作者简介]
顾况,字逋翁,浙江海盐人。肃宗至德进士。曾任江南判官,著作郎、司户。性诙谐,有道家思想。携家隐居,自号华阳山人。诗多反映现实。诗风朴质冲淡。其诗吸收方言口语,为一特点。
[注释]
①嗔,嫌怨。
②焙,用微火烘。
[赏析]
这是一首访问山农的纪行六言绝句。作者描绘了江南山乡焙茶晒谷的劳动场景,刻画了山农爽直淳朴的形象。格调明朗,节奏轻快。诗作者按走访顺序,依次摄取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和晒谷四个镜头,层次清晰。
首句截取山行途中一景。作者走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有淙淙泉声相伴。没有山字,却烘托了山行环境。写泉声,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此句写出诗人步入幽境时的心旷神怡之情。
二句较之一句,时空上有了跳跃。作者来到农家,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山农家的鸡咯咯鸣叫,似在欢迎来客。鸡鸣声使深山农舍顿时充满喧闹的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句与上句均写三组情事,前后相对,表现出六言诗体特点。音节上富于节奏感,且音节响亮。
前二句从环境着笔,点出人物;第三句则从人物着笔,带出环境。此句是山农的致歉话,是在山农陪作者参观焙茶时说的,既写了劳动场景,又写出了山农的感情。莫嗔二字,入情入理而又富有情韵,反映了山农的爽直性格和劳动者本色。
第四句和前句连成一气。南方山区,收获季节云多雨盛,诗中写山农为天晴而欣喜,有典型意义。却喜二字呼应莫嗔,再次生动刻画山农感情淳朴和性格爽朗,也为全诗明朗色调增添了鲜明一笔。
这首诗由物及人,绘声绘色,仿佛不经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却写得饶有兴味,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塞下曲
(唐)李益
蕃州①部落能结束。
②朝暮驰猎黄河曲。
③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作者简介]
李益(748──827)字君虞,甘肃武威县人,大历进士。曾任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礼部尚书。其七绝为中唐诗人中一绝,音节神韵,不减王昌龄、李白。亲历塞上,写出不少边塞佳作,语言明净自然。每作一诗,教坊乐人竟相作为供奉歌词。
[注释]
①蕃州,泛指西北边地。
②结束,戎装打扮。
③黄河曲,黄河河套一带。
[赏析]
唐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以表现征戍之苦和思乡之怨为多。即令是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之情。而李益此诗,描写的是天高地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表现的是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
诗中的军中将士虽生活艰苦,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但又被磨练得十分坚强骁勇。首句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将士之善战不言而喻。二句写军中驰猎,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此句赞美了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前两句着重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示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这是西北高原的壮丽景色: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景象。三句写将士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中诚然有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但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燕歌,《燕歌行》的曲调),这开怀放歌中,未尝不包含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
这种情怀在四句中表现明显。牧马群嘶边草绿,作为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相媲美。风吹草低,写苍凉的高原秋色;牧马群嘶,写油然生意的高原之春。绿,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这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一样,以绿字取胜。江南之春,由啼鸟唤来;塞北之春,由马群的欢嘶迎接。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悠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诗中之壮美豪情着实感染人。
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①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②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
③如关塞长。
[作者简介]
薛涛,字洪度,长安人。幼时随父入蜀。后为乐妓。能诗,人称万里桥边女校书。曾居浣花溪,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诗多赠人之作。
[注释]
①蒹葭,芦荻。蒹,荻。葭,芦。
②苍苍,鲜明之貌。
③杳,远得不见踪影。
[赏析]
薛涛向被人称道,工绝句,无雌声。此诗可与唐才子竞雄。初读此诗,只觉清空一气;细读,则见其中有无限蕴藉,无数曲折。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当为秋季。此时相送,别情深浓。诗人登山临水,见水国蒹葭,霜天寒月,月明山青,凛然生寒。此句暗用《诗经?蒹葭》诗意,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此处与王昌龄别诗中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长一样,借用《诗经?蒹葭》语句而兼包全篇之意。这种引用手法,使诗句内涵大为深厚。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佳期一夕休,写的是无限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一反那遗憾之意,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隐含的离别伤感之情构成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著。
诗中言及关塞,那再见自然不易,除非相遇梦中。可是,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长关塞使梦魂难以飞越;更何况是梦杳,梦也不易求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思念之苦推向高潮。此句之苦语,相对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杳如,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诗情,其调尤美,其味尤长。
看全诗的诗情发展,是先紧后宽,宽而复紧。先写思而不见之怀恋,最后却写思念的梦也做不来,远得如关塞,没有踪影。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委曲、含蓄。又化用各篇诗意,诗意更丰富。实不失为一篇赠人佳作。
唐宋诗词鉴赏2
望月怀远·赏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一首羁旅诗,写的是诗人客居他乡,望月思念远方亲人,表达其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怀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开始两句诗人用朴素自然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壮丽的月亮初升的景象。海面上冉冉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诗人此时想,与自己远隔天涯的亲人们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诗人由景入情,自然过渡联想到家中的亲人。在这里本应该是诗人非常想念亲人,而诗人却对面着墨,想到亲人在此时也在思念他的情形,可见诗人构思之巧妙,同时,亲人思念他的情形写得越清晰,表明诗人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越深切。其中一个“生”字,运用得非常生动恰当,动感十足。这和前面我们讲到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一样的精妙。“天涯共此时”暗用了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意,这句话之前的“海上”、“天涯”勾勒出的壮丽画面,使这一句“天涯共此时”展现的境界更为辽阔明朗。第一句写的是望月实景,第二句是诗人自己想到的,诗文在开始便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定格了整首诗的环境背景,总揽全诗,而之后的抒情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是诗人由前面的想象又转到现实生活,写诗人望月回来想要就寝却无法安眠的心理。这两句的意思是,多情人抱怨这漫漫长夜,一整夜对月相思,无法入眠。诗人因为思念而无法入睡,因为无法入睡所以抱怨夜晚太长。这一系列的动作体现了诗人内心烦躁,苦思无法安宁。一个“怨”字饱含了诗人内心因为思念而产生的深深的痛。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诗人思念远方的亲人,彻夜难眠,吹灭烛灯后,更喜爱月光的皎洁圆满,于是披衣走出屋外,望月凝思,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才从思念情绪中醒悟过来。此时诗人表面上是去欣赏月亮,实则是深深地沉浸在了对家乡亲人的怀想中,这更突出了诗人思亲之切。因望月而怀念亲人,因为怀念亲人而去望月,两相照应,表现出了诗人幽远的怀乡情。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两句写诗人思念亲人却不能相见,于是就产生了把月亮捧起送给亲人的`想法。这两句的意思是,但是怎么能赠给远方的亲人呢,还是回去安寝吧,也许在梦里能够有相见的机会。其中充斥了诗人无法见到亲人的无奈心情。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中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诗人借此更衬托出他思念远方亲人的真挚情感,使诗的怀远之情更含蕴、更细腻。诗文在诗人希望与失望的矛盾心情中结束了,余韵犹存,意味深远。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该诗通篇紧紧围绕“望月”和“怀远”这个线索,通过“望月”怀远,然后,又通过“怀远”无法入眠而“望月”,虽写思念而情绪不过度感伤,情深真纯。同时诗人无论是写月还是写诗人怀远的烦躁心理都是恰到好处,细致入微。颔联一改律诗工整的对偶,而是使用了流水对形式,使诗文显得更为自然、贴切、亲切感人。张九龄这种自然质朴的文风对之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人点评】
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增定评注唐诗正声》)
唐宋诗词鉴赏3
宿建德江·赏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曾前往长安、洛阳求取功名,求仕无成,于是,又游历吴越一带。这首诗就大概作于游历吴越的途中,诗中表达了羁旅愁思。
从“移舟泊烟渚”句可见诗人以行船停靠在烟雾迷茫的小洲边的画面为开头,不以或船行在途中,或诗人出发为背景,而是独辟蹊径,精取这样一个静谧的背景,烘托了整首诗的气氛,为诗文下边的抒情做铺垫。
“日暮客愁新”,这一句是整首诗的中心句,“日暮”两字承接上一句的'“泊”和“烟”,日暮西山,所以船要停泊靠岸。同时它又引出了“客愁新”,《王风·君子于役》中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写的是黄昏中妇人思夫的情景。可见这样黄昏的景色,总是会引起人们的愁绪,孟浩然也不例外。诗人虽然在这里露出一个“愁”字,但没有深写,而是笔调一转又开始描写景物。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用一对写景的句子,将自己的种种愁绪化入到无边无尽的景中。暮色苍苍,平野辽阔,天空好像比树木还要低;清澈江水中的月影,和游子好似最亲近。“旷”和“低”相互映衬,“清”和“近”相互衬托,诗人选取了这个只有在舟中才能领略到的独特江景,寄寓他内心的愁绪。在寂静的夜色中,诗人终于发现明月还和游子亲近,这顿然使愁苦的心情宽慰了许多。诗人看到水中明月又会想到什么呢?诗文写到此突然停止,言止而意未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虽然有明月陪伴可以稍稍安心,但是重重愁绪又怎么能是一个明月就能驱散得了的呢?诗人没有在最后铺陈写月就说明了这点。其实这其中不仅仅是乡愁,结合孟浩然苦读诗书三十多年,最后求取功名却处处碰壁、一事无成这个经历,可知他心中自然愁绪难消。在客居他乡之时,他思念家乡,也不免因为自己的坎坷求仕之路而惆怅满怀。整首诗中的幽静气氛,恰恰反衬了诗人心潮澎湃,内心无法平静。
孟浩然的这首五言绝句,短短四句,却情景交融,景色淡中有味,感情表达含而不露,意蕴无穷,思绪和景色和谐统一,精练巧妙,浑然天成。
【后人点评】
《唐人绝句精华》:诗家有情在景中之说,此诗是也。
唐宋诗词鉴赏4
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
⑴直:柳阴连成一条直线。
⑵烟:薄雾。弄:飘拂。
⑶隋堤: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修。
⑷飘绵:指柳絮随风飘扬。行色:行为出发时情状。
⑸京华:京师。
⑹长亭:路旁供行人休息或送别的亭子。
⑺柔条:柳枝。古人有折柳赠别之习。
⑻旧踪迹:过去的情状。
⑼趁:逐,追随。哀弦:哀怨的乐声。
⑽离席:送别的筵席。
⑾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榆火:朝廷于清明节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
⑿迢递:遥远。驿:驿站。
⒀望人:送行人。
⒁凄恻:悲伤。
⒂渐:正当。别浦:水流分支的地方。
⒃津堠:码头上守望的地方。津:渡口。堠:哨所。岑寂:空寂静谧。
⒄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
⒅念:想到。月榭:月光下的楼台。
⒆露桥:布满露珠的桥梁。
【译文】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
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
在古老的隋堤上,
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
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了望,
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
旅居京城使我厌倦,
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
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
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
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
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
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
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
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
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
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
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
频频地朝前撑动。
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
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
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
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哟,
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
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
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
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
春色一天天浓了,
斜阳挂在半空。
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
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
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
听人吹笛到曲终……
唉,回忆往事,
如同是一场大梦。
我暗中不断垂泪,
难以排遣的是那永远的隐痛。
【赏析】
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注家多采其说,认为是一首送别词。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更进而认为是“借送别来表达自己‘京华倦客’的抑郁心情。”把它解释为送别词固然不是讲不通,但毕竟不算十分贴切。其实这首词是周邦彦写自己离开京华时的心情。此时他已倦游京华,却还留恋着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来往的旧事,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宋张端义《贵耳集》说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门。李师师置酒送别时,周邦彦写了这首词。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在宋代,人们是把它理解为周邦彦离开京华时所作。那段风流故事当然不可信,但这样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谁送行色呢?柳。怎样送行色呢?“拂水飘绵。”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
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容易忽略。那“寻”字,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寻找。“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为什么说“闲”呢?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现代人也会有类似的经验,亲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车开动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动和热闹。等车开动以后,坐在车上静下心来,便去回想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细节。这就是“闲寻旧踪迹”。那么,此时周邦彦想起了什么呢?“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注释说这是写眼前的送别,恐不妥。眼前如是“灯照离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说“斜阳冉冉”,时间如何接得上?所以这应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此情此景真是难以忘怀啊!这里的“又”字告诉读者,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岁月匆匆,别期已至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周济《宋四家词选》曰:“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他认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这样曲折的解释。但细细体会,这四句很有实感,不像设想之辞,应当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凄恻,恨堆积!”“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伤。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唐宋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唐宋诗词大全10-11
唐宋诗词集锦09-11
精美唐宋诗词11-02
唐宋古典诗词(精选20首)09-12
唐宋诗词汇总10-05
中秋唐宋诗词大全06-03
唐宋诗词15首08-05
诗词的鉴赏06-29
诗词鉴赏07-06
唐宋诗词欣赏(精选15首)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