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童年记忆散文

时间:2020-08-26 19:43:33 散文 我要投稿

美好的童年记忆散文

  “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轻吹……”我的八十年代是伴随着这首歌,从懵懂中渐渐长大起来的。每每听到这首歌,思绪总会不由得飘回那个遥远的时代……

美好的童年记忆散文

  【一】

  广播,在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时家家屋檐下都安着一个方方正正的广播盒,每到中午或黄昏,广播里便传出悠扬的声音。最喜欢的节目是每日中午的“评书”,现在想来很多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广播里的“评书”这个节目获得的。例如《水浒传》、《白眉大侠》、《三国演义》、《夜幕下的哈尔滨》、《杨家将》、《岳飞传》等等。刘兰芳、单田芳、袁阔成、田连元的精彩表演吸引着我,吸引着我们那一个时代的人。每天一放学,急匆匆赶回家,一分钟也不能耽误,端着碗,仰着脖子听评书是一天中内心感到最充实的时光。如遇特殊情况,没能及时回家,就会在半路广播杆子底下,蹲下来专心致志地听完才罢休。

  不仅是我,有一大批的人在迷着这个节目,直至现在依然有些喜欢怀旧的人还要下载来在手机里欣赏着这个有着时代烙印的节目。除了评书,还有许多的节目,诸如广播剧院、每周一歌、文苑漫步等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小小的广播盒,不仅丰富了我的生活,更为我后来爱好文学埋下了种子。

  当然,广播盒子除了这些功能之外,还是重要宣传工具,乡镇公社有什么消息与通知,便会从广播盒子里传出,让村民们知晓。村里也有广播,我们称为“大喇叭”,村里要开会,小孩子要打预防针,张三家的牛找不着了,村里有卖西瓜的了等等大事小情,都是用“大喇叭”来通知的。我现在都能想起那拖长的.吆喝:“喂,村民们注意一下了啊……”人们无论是在吃饭还是在干活,都会停下来,家里听不清楚的话还会跑到院子里听。

  在那个现代化信息很不发达的时候,电视在村里是稀罕物,全村就那么一两家有,再往后也是为数不多的几家,所以,看电视往往好几家的人聚集在一起看。天热的时候,会把电视搬到院里头,一边吃饭一边看,只有一个台,有节目的时间也有限,电视是黑白的,即使这样,观众也个个看得津津有味。如果信号不好的话就会有很多雪花点,弄不好还得几个在外头转天线。这种半村人老少一大群聚在一家院里看电视,是当时人们的一大乐事,现在看来,恐怕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特别景致吧。当下,手机、电脑、有线电视应有尽有,数字化时代的孩子们怕是对当年的那些情形无法想象吧?

  【二】

  中午放学,三两个相跟从学校往回走,小巷子里这里一簇那里一簇端着饭碗吃饭聊闲天的人们。很少独在家里吃饭,都是大人孩子几家聚在一起到谁家大门前,坐在大石小土堆上的,先是问问你家吃什么,他家吃什么,坐一起,大人会给别家的孩子挟几筷子自家饭,没有谁会觉得不卫生而不让孩子接受,也不用让孩子窘窘地说谢谢。一切都那么自然,自然得就像风吹树叶就会动一样。我们就在这些当中穿行而过,空气里飘着淡淡的饭香,许是葱花油菜的味道,许是炒土豆的味道,反正是诱人的,我们于是加快了回家的步伐。现在一家人团坐一桌吃饭的情形与那时相比,觉得还是那时的别有情味。

  那是一个白面大米匮乏的时代。早饭,多是米汤,干粮呢,常是“煮圪瘩”和“窝窝”,它们都是用玉米面做成,前者是煮的,后者是蒸的,做法有点不同。下饭的是老咸菜、酸菜。条件好点的,炒个土豆丝就美得不行。中午也一般是杂粮,高粱面、玉米面、豆面,我们把白面称为“好面”,这种面吃得很少,只有在客人的时候才吃,或是到过年才吃一顿“好面饺子”。我总觉得那时的母亲们特别能干,缺粮少菜的年月里也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家家院里有小平房。夏天的时候,把豆角、茄子、南瓜等切成丝或片,晒在平房顶。家家院里都种菜,大田间隙里也种,吃不了就用晒的办法来储存起来,到冬天或是开春,只可以吃到土豆和茴子白,添上一把干豆角,或是干茄子丝,都觉得无比可口。

  烧火做饭的时候,在热火堆里埋个土豆或是红薯,到睡觉的时候掏出来,把上面的灰扫去,轻轻的剥去皮,黄灿灿香喷喷,吃一个再喝碗水就美美地睡去了。

  有的人家喂着鸡,有的喂着猪,除了用来换些零用钱之外,偶而也可以用来改善生活。那时鸡蛋、鸡,还有猪,可都是无公害的放心食品。春天,杨树发芽,三五成群的孩子会相跟捋杨树叶子,用来做酸菜。星期天放假,一起去山坡上挖野菜,我记忆里有两种最好吃,一种是称为“苦苦菜”的,另一种是“小蒜”,吃起来都别有风味。

  零食也是的,自家栽种的向日葵,到秋天的时候收了,晒干,冬天在炉火上支一铁锅,还没等炒好,就迫不及待地取一个来吃,烫得在左右手里来回倒几趟,常常是边吃边炒,手上嘴上都是黑,却感觉到满口的香。豆子和玉米也可以炒,只是要费事些,如果在锅里放些沙,炒出的东西会更酥脆,南瓜子是最快熟的。这些炒货,成了冬天里最抢手的零食。当然,到每年的腊月初一,这种炒货场景是最盛大的,要支一口大锅来炒。腊月初一这一天,我们称为“咬炒节”,所谓“腊月初一不咬炒,一个起来一个倒”、“腊月初一炒一炒,大人小孩儿不得病”,这个节日意味着消灾去病。当然,我记得只是那炒各种东西时的乐趣和吃着时的美味可口。

  现在想来也没有觉得那时候吃得多么单调,相反与现在吃相比,倒很有些怀念从前了。

  【三】

  大人们都在忙地里的事情,小孩子是不怎么管的,小点的由哥哥姐姐带着,大点自己出来,反正是除了吃饭睡觉,一天不着家的玩,袅袅炊烟里,时此彼伏的叫孩子回家的声音,一直是记忆里最温馨的情景。

  爬山上树下河,刨药材捞鱼虾,偷桃杏打酸枣逮山雀儿,还有那无穷无尽的游戏,是怎么玩也玩不够,天天开开心心高高兴兴,不是一身土就是两手泥。没有大大书包和做也做不完的作业,放学很多时间就是玩。但是“春风吹,天气暖,冰雪融化,种子发芽”和“小溪小溪你到哪里去,我要流到大河里,大河大河你到哪里去,我要流到大江里,大江大江你到哪里去,我到流到大海里”这样的课文,几十年过去了依然是那么的清晰。

  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时代里,有些特殊的学习用具。比如石板,上学的孩子纸笔都是比较金贵的,每人便带一块四方如四开纸大小的黑板,写的工具是状如火柴棍的石笔。这些当下无论想象力多丰富的孩子,都无法想出那是怎样的学习用具。还有玩具,男孩子的玻璃球,女孩子的沙包包,还有杏核儿和羊前膝关节的骨头,玩具虽然简单,却乐此不疲乐趣无穷。

  “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绕着彩云飞……”青山绿水,白云悠悠。鸡鸣狗欢蹦。生活虽然不富裕,但在我们孩子的眼里,却有着无穷无尽的乐趣。除了山上河里满村子的玩之外,参加农事也是一大乐趣。家家的孩子都会帮家里做点农活,学校为了配合秋收还会在农忙时放十天左右的秋徦。我们虽然做不了重活,但都可以参与其中。比如春天的播种栽菜,就帮着浇水抬肥的。夏天的锄镂,拿着小锄就帮着间苗去杂草的。秋天收割,也会提着镰刀去割谷收玉米的。自然,在帮农的同时也忘不了玩,采蘑菇、打酸枣、挖野蒜,在地里吃萝卜烤玉米捉迷藏,或是在打粮的场子里跑,不觉得半点倦累,只觉得乐趣无穷。

  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既增长了劳动技能,又懂得了体谅父母的辛劳,更在各种劳动中得到了思想上身体上的锻炼。没有谁家的孩子会与父母顶撞,更不会因为父母的管教而离家出走。孩子们除了正常生活,家里也没有多少钱给买这买那,倒是不少孩子在假期里会去刨药材或是捡杏核儿,赚点学费和买本本的钱。回想起来,那时的父母与孩子之间,邻里之间,村里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都简单纯朴,相互理解与宽容。现在也为人父母了,看着一个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守着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却一点也不快乐,不是电脑就是电视,再不然就是无聊的不知该做什么,开学就是大堆的作业。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但却不一定是快乐的。

  “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自豪而充满激情的歌声还在耳畔回响,往事却已依稀,时光的转轮已到了2015年的春天。的确,现在的生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记忆似乎已在时光里尘封,但其实,每当风起,这些碎片还是会叮铛摇曳,情不自禁地将思绪拉回,在追念那逝去的美好中小憩,不失为一种喧嚣里的宁静之雅。

  ……

【美好的童年记忆散文】相关文章:

来自童年记忆里的美妙味道散文12-12

美好的散文08-23

记忆中的暑假-散文10-06

描述童年的散文随笔08-03

我的记忆席慕蓉06-14

童年的好句12-18

美好的邂逅诗歌07-04

美好的秋天诗歌07-03

寓意美好的诗句04-08

林清玄散文集的经典散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