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仙霞杂记的经典散文
千年古道,锦绣江山。素有“东南锁钥,浙西咽喉”之称的仙霞山。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志书所载:唐乾符五年,黄巢率兵所刊。从此,仙霞山便成了举足轻重之地。
仙霞古道,北从江山清湖码头始起,至福建浦城而终。全程约三百里,千百年以来,这里成了商贾必经之地。有一种说法叫:“挑浦城担”,挑浦城担的汉子,他们头戴竹笠,脚穿草鞋,肩挑百余斤的货物——丝绸、食盐等,从清湖码头出发,直至福建、江西。然后又从福建、江西踏上征程,挑回木耳、香菇、山药、瓷器等。无论春夏秋冬,任凭风吹雨淋,也要爬山涉水,越沟攀岩。遥想当年那些在仙霞道上的挑夫们,多么艰难,经受着千辛万苦的磨砺。
仙霞古道,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睐,宋代诗人陆游写了一首《宿仙霞岭下》诗,吾生真是一枯篷,行遍人间路未穷。暂听朝鸡双阙下,又骑羸马万山中。重裘不敌晨霜力,老木争号夜谷风。切勿重寻散关梦,朱颜改尽改壮图空。在明朝,又有政客刘基经过,作了一首《过闽关》诗,关头雾露白濛濛,关下斜阳照树红。过了秋风浑未觉,满山秔稻入闽中。据传,刘基是江山人,七、八岁时还不会走路、说话。某日,来了个异人,对他父母说:“你孩儿不宜祖居,不如让我带去云游,做个徒弟吧。”他的父母觉得残疾儿子无大用处,何况还要连累自己,遂让异人领走了。到了村外,异人附耳说了几句话,又揉了揉刘基膝盖,登时便会说、会走了。后来刘基帮朱元璋南征北讨十八年,定明朝天下。也许这是无稽之谈,但刘基确实在仙霞留下足迹,这是毫无疑问的。到了清朝,吟诵仙霞诗词更多,如诗人施闰章诗《仙霞雾雨》重雾成微雨,浮云暗远峰。路危迷一线,岩滑转千重。荒戍塞无火,层冰白在松。欲寻僧舍宿,何处有疏钟。历代文人吟咏仙霞诗词,大约有三百五十余首。世事的变迁,道出仙霞的沧桑,这些诗词,给仙霞山带来无限的风采。
仙霞岭,有三百六十级台阶,二十四曲,五道雄关:仙霞关、枫岭关、梨岭关、安民关、二渡关。关关皆险,遥相对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江山曾经是个神奇的地方。将级军官二十二人,校级军官近百人,军统局长戴笠便出生在仙霞山下。据说:当年,日寇侵犯中华大地,到处横行。日寇攻占江山后,一面沿浙赣线进犯,一面试图南侵福建。时任军统局长的戴笠,劝他母亲蓝月喜移家躲避。蓝氏说:“老娘我哪儿也不去,要死也在家里!你身为国家官员,却为何不保家乡百姓和妻儿娘亲?”戴笠听了,如芒刺背,大汗淋漓。于是,下令国军二十六师和一零五师,驻守仙霞山,打得日寇人仰马翻,闻风丧胆。
如今的仙霞山,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在当地政府的打扮下,成了风景旅游胜地。三年前,我有幸来此一游,总是走马观花,尚不能品出仙霞的滋味来。仙霞山的绿茶,相传为明代贡品。略胜于西湖的龙井,武夷岩茶。据说在全国三十种名茶中,排名第二。仙霞山的毛竹,可奇可喜,根根毛竹,翠绿欲流,山农们斩去竹尖(头),极像鸡毛弹子,仿佛要弹去世间的尘埃,迎接游客的到来。在仙霞山半腰中,一条宽阔的柏油路——京台高速公路,穿山而过。这是一条盛世的路,这是一条母亲盼儿回归的路。斜阳照在仙霞山上,好像照在一个十八岁的妙龄女郎红扑扑的脸上。啊,多么年青的仙霞,不到此地,真不知仙霞之妙喂。
【仙霞杂记的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大宁杂记散文07-06
城市杂记散文09-30
朱自清散文《旅行杂记》09-09
朱自清《南行杂记》赏阅散文08-31
朱自清散文《海行杂记》06-18
朱自清散文《旅行杂记》原文09-05
旧年流逝散文随笔杂记06-10
小谈杂记散文800字08-06
紫霞庵一夜散文08-06
海行杂记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