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吹笛子竖吹箫散文

时间:2022-06-29 20:17:25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横吹笛子竖吹箫散文

  箫,似乎总携带着些许文人雅士气质,所以古典小说中携箫者都非俗人。脍炙人口的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早从黄蓉初见梅超风的那一刻,就道出了桃花岛试剑亭上有副对联“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尽管四大宗师华山论剑,个个都是一方霸主,但只有东邪手中持一管玉箫,连出场也是未见其人,先闻箫声。究其原因,西毒欧阳锋太毒,北丐洪七公偏俗,南帝一灯入了佛门,与道家气质又不符,唯有东邪,琴棋书画、奇门遁甲无一不精,又隐居桃花岛避世,几乎不入江湖,是真真正正配得上玉箫的人。

横吹笛子竖吹箫散文

  “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前赤壁赋》

  箫又名洞箫,单管、竖吹,是中国非常古老的吹奏乐器。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骨笛,历史上亦曾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横吹笛子竖吹箫”,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正因箫具备这份文人雅士气质,所以古典小说中携箫者都非俗人。在脍炙人口的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东邪手中持一管玉箫出场,未见其人,先闻箫声。另外,今人所说的“乘龙快婿”,正是与萧有关。而古曲《梅花三弄》的开始部分,就是展示箫的凝重气质最好的范例。

  箫之源:箫笛同源唐代改为竖吹

  箫笛同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距今有七千多年历史,历史上亦称为笛,唐以后方专指竖吹之笛。“横吹笛子竖吹箫”,即笛箫之间最基本的差别。从字面上看,作为形声字的“箫”指的是“一种模拟风声漫天尖锐呼啸的竹制吹奏乐器”。

  《吕氏春秋》中有“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管”的记载,伶伦伐竹为管的记载,充分说明了用竹子做乐器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据传,后人将伶伦所制的律管编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箫。从秦汉至唐,箫一般都指编管的排箫。早在《尚书·益稷》中记载有“箾韶九成,凤凰来仪”,是说在虞舜时代曾出现过一部名为“箾韶”的古代乐舞,“箾”即是今天的“箫”字,因为这部乐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箫来演奏的。《风俗通》也记载:“舜作箫,其形参差,以象风翼。”舜作的排箫由长短不一的律管编排而成,形状像飞鸟张开的翅膀。

  箫曾被称为“篴”、“竖篴”或“羌笛”。张立忠介绍说,箫和笛的主要区别在于笛子横吹有膜孔,箫竖吹且没有膜孔,但有后音孔,现在也有短的竖笛,不贴膜,音色在笛箫之间,更接近笛子。那么在远古时代,不贴膜的横吹乐器与竖吹乐器各方面区别不大,而音色更接近箫。到了今天,笛与箫的概念已基本澄清:横吹为笛,竖吹为箫。

  数千年来人们将笛视为率直、悠扬、质朴、飘逸的田园之声,箫则是内敛、清幽、古朴、深沉的清虚之音。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宫中行乐辞》中曾用“龙凤”比喻笛箫,有“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之句,后来就分别将它们雅称为“龙笛”与“凤箫”。

  箫之形:洞箫最常见琴箫几失传

  据《周礼》记载,周代的雅乐中已用到“篴”,与笛同音同义,但篴为竖吹,并非横吹之笛,即箫的前身。最早这种乐器只有4孔,西汉时,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孔,出现5孔箫。而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与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乐队中使用。到了清代,箫的形制已与现在完全一样。清《律吕正义后编》记载:“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

  箫由一根竹管做成,较曲笛长且细,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管内去节中空,吹口开在上端边沿,由此处吹气发音。张立忠说,箫不设膜孔,有六孔箫和八孔箫之分,以“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两种类别。八孔箫为现代改进的产物,六孔箫的按音孔为前五后一,八孔箫则为前七后一。箫的音质优劣与选用的竹材和制作关系很大,一般用紫竹、黄枯竹或白竹制作,要选用冬至到春分期间采伐的竹子,以生长期在三年以上的老竹为佳,竹质应坚实、分量较重,紫竹以竹花均匀,呈紫褐色的为佳,无虫蛀等缺陷,管身圆满、纹理细密顺直。

  张立忠说,现代最常使用的是洞箫,早先也有一种琴箫,音量比洞箫小,通常用于与古琴合奏,不过今天已很少有人再用。金庸《笑傲江湖》中写到令狐冲与任盈盈琴箫合奏《笑傲江湖曲》,任盈盈用的大约就是这种箫了。张立忠表示,琴与箫之所以能合奏,是因为二者的情感和音色很融合,箫与琴一样都是音色高雅的乐器,而音量上又很接近,都是声音不大,却意境十足。

  箫之情:哀婉含蓄有冷艳之美

  “洞箫清吹最关情”,箫虽然可以表达各种情绪的音乐,但表现喜悦欢乐方面显然不如笛子那样嘹亮自如,表现悲恸凄苦情绪时又远不如琵琶那样激烈。但具有人声美的箫,在表现哀婉、含蓄的情绪时却比其他乐器更胜一筹,成为箫演奏的一大特色。

  张立忠称,箫不仅可以表达各种情感,还擅长表达人物和天、地、山、水的运动和形态美。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叠音和打音等,但灵敏度远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现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适于吹奏悠长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曾描绘说:“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音,是一种似远在深山,若入幽谷的空明,让箫好似孤独而不合群的避世者,别的乐器是声,而箫却是韵。

  箫和笛在性情上大不一样,笛是亮丽的,“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配上这一声笛,连月色都显得更皎洁,诗也不至于太凄冷,所以看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句子,不觉凄凉,只觉自在。而箫却永远带着“秋尽江南草未凋”的感觉,所谓“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怎么听都觉得是幽咽之声,有冷艳之美。

  箫之品:清虚淡远君子之风

  中国古代对于乐器历来讲求一个“品”字,即所谓“乐品”,是该乐器天生所具备的基本品质。中国有句古语曰: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焚不能毁其节。古人拿竹节比喻人的气节的诗词很多,历代文人都认为竹制的箫也应该具有竹的品格与气概。所以说箫的精神境界很高,文化底蕴亦很深。箫具有的君子之风,赋予它绕梁三日而不绝于耳的底蕴,对于表现端庄大方的风度,深沉醇厚的气韵是最合适不过。古曲《梅花三弄》的开始部分,就是展示箫的凝重气质最好的范例。

  中国古代文化受道家的影响很深,乐器也不例外,而清虚淡远正是道家所推崇的最高精神境界。清是清静无为,虚是虚无缥缈,具有浪漫想象的色彩。淡是淡泊、清心寡欲,将酒色财气置身度外。远是远离尘世、超凡脱俗、隐居山林、情寄山水而悠恬处得。因此清虚淡远即构成了我国古典音乐的最大特色,而箫堪称是最具备此种品格的乐器之一。而演奏箫这种乐器时一般不叫“吹箫”,而尊称为“品箫”,这个“品”字不是品尝之品,而是品位之“品”,品德之“品”,因此吹箫者的内涵、气质与修养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