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礼散文

时间:2024-10-30 16:06:26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情与礼散文

  情与理散文篇一:情与理的抉择

情与礼散文

  中国是一个个人的大国,无论何处都必须或多或少地谈论人的感觉。事实上,中国经历了长期的人民统治时代,人性的重大概念根深蒂固。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更多的人几千年来逐渐形成了一种人类文化,社会文化,甚至民族,民族文化。皇帝君王统治下的奴隶,父母亲在下的膝盖爱情,感情的稀疏,确实所有的时间在一个人的影响对待人的态度。俗话说,老虎不吃孩子,靠近人们靠近,当然是值得信赖的人,这是真的可以理解的。记得看电影看到这样的对话:中国和外国的魔鬼是不同的?是中国人是人道的!这句话我记得,我经常作为中国人,有机会体验人性是这种独特文化的骄傲。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我对更加严肃的理由,不要谈论到处都是困难的。这些看似真正的论据有疑问。社会是充满了,我们应该深深感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情感的感情不应该继续是对事物障碍的正确理解,相信在我的眼中的真实的年轻人没有经验的眼中年轻人应该比最近湖南省所有出发的郑培民同志的学习活动,记者会专门采访他的家人,这是他儿子的话让我感觉深深。他说: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想到靠自己父亲的位置帮助自己做,进入社区没有想过的关系,因为我知道,一旦父亲这个关了,我肯定不能。感情的亲密,没有影响郑培民如此意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公务员,他不是因为个人利益而放弃为人民服务的目的,仍然是勤奋,勤奋,无私奉献的父亲和儿子的这种崇高的爱情,虽然中国有悠久的大国历史,但我坚信,情感的感情不会成为我们新一代接班人正确认识事物的障碍!爱和理性,不难做出选择。虽然沉重是很难的,但作为未来的社会大师,我们有决心,有勇气,一定会有这道路的真理的道路,也是走向真理的道路。本文分析了中国是一个人类大国历史,然后提出人类不应该正确理解事物的障碍,引用郑培民同志的研究范例,分析密切相关的话题,最终提出自己的诉求。内容:24分;表达式:25分;发展水平打通了深入的本质:10分,总分:59分。--

  情与理散文篇二:散文解析

  第11题表面上好像考察的是引号的作用,但其实考查的是词语的作用和含义。着重强调过无论是小说的情节作用还是散文的句子作用一定要注意是否有对文中人物、事情、实物的对比烘托作用,这一点几乎每考作用题便是重要的踩分点,本次考试也不例外。具体分析这道题:首先,从含义的角度,要理解关键词“铁牛”“拖拉”的具体含义。铁牛很显然是比喻,指代拖拉机。那么为什么不直接说拖拉机,而说“铁牛”呢,显然是为了跟“水牛”相对比。“拖拉”是动词,我们说过很多遍动词要答出背后的情感态度,那拖拉的情感态度是什么?很显然根据上下文,“拖拉”应该是一种幽默的说法,而且和“拖拉机”相互呼应。那么为什么加引号呢?为了突出强调,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

  第12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鉴赏能力。这道题其实比较简单,按照赏析的步骤,手法、原文概括、效果、情感,很容易拿到满分。这里使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多角度描写(水深水浅不同),写出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与人相同的灵性,也写了人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人与动物相处的和谐。关于主题我们一旦看到写故乡的以前的东西,中心一定是怀旧伤感,有时怀的是过去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等,有时怀念的就是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命状态,而本文中反复提到的“利益”“拖拉机”等词明显提示了本文属于怀念传统生活(中间戏水的部分也有和谐共生的意味)。同时这种写故乡的千万不要忘记在主题中写上对家乡的怀念。

  第13题为概括题和含义题的结合,首先直接在文中寻找有用信息。原段中“黑色幽默”之前正是因“利益的驱动”产生的争夺和最后得不偿失的花费之间的反差造成了幽默的效果,这一点基本大家都能写出来,但是很多人会忘记我们还应该去考虑这里“黑色幽默”的深层含义,也就是与主题相联系,也就是作者从这种现代人(转载于:www.hnNscy.CoM:情与理散文)注重“利益”和乡间的传统之间的矛盾,虽是“幽默”,但作者明显是表示惋惜无奈伤感的,回答到这种深层的含义和作者的感情就可以了。

  第14题是非常明显的物象作用题,按照“线索+结构作用+象征含义+套话(鲜明生动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模板,很简单就能答出四点,一是全文线索,二是点题,三是象征乡村耕地的传统文化和我对家乡的情感,深化主旨,四是鲜明生动,富于艺术感染力,唯一可能不容易想到的是答案中的一句作用“形成背景旋律,增强文章感染力”。但是此处“术语”至少应该可以答出来。

  第15题主旨题加开放题,本题十分简单,结合之前说过的本文主题即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传统乡村生活的消失的惋惜。开放题再加上考生自己对与这种社会现象的了解和自己的情感感悟即可。

  散文《过岭》解析

  1.本题考查了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首先,我们要清楚句子的特点,一般而言,这类句子的特点有:含蓄蕴藉有意境,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图,在文章结构上起到特殊作用的句子。就题干这句而言,应属比较含蓄蕴藉的句子,当然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这需要透过显现表面,联系文章的中心主旨去理解。把“云端不能驰骋”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参透作者的本意——脚踏实地,面对现实。这样,我们的思路就有了,有时这种含蓄蕴藉的句子具有比喻和象征的特点,答题时需要综合考虑。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2.解答的思路,首先,我们要据题意理清“我”骑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提取属于“我”对骑马感悟的句子,也就是能体现“马性”特点的句子。在这个基

  础上进行概括。要注意要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失分的原因往往在于要点不全面,表述中关键词不准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3.本题仍是考查对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题干要求的范围很明确,和上题考查的角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重合。概括时,要特别注意选择能体现心理感受的概念,要做到全面准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

  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根据选文第③段“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说明河流并非“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根据选文第⑦段,作者重点说明了罗布泊消亡前后的情形,

  其断流的原因主要是塔里木河的断流,而对塔里木河、罗布泊断流的深层次原因只提及“人类自己饱尝苦果”,因此“从不同方面”错。

  16.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此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

  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作为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可从分析景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角度切入。先概括胡杨林的特点,再分析它在主题、结构方面的作用。作者用“郁郁苍苍”“高壮精神”“英姿勃发”“永远挺起胸膛在走”形容胡杨林,其坚韧顽强的特点就概括了出来。这样写,与文章讴歌生命的顽强,生命离开河流(水)后就枯萎(死亡)。从结构上看,河水→胡杨林→人,写胡杨林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

  17.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6分)

  情与理散文篇三: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第一节散文的内涵和类型

  一、散文的内涵

  散文是我国成熟最早的文体之一。不过,“散文”名称却出现较晚:南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甲编卷二)始有论及(引周益公语):“其立意措辞,贵于浑融有味,与散文同”。之后,罗氏又引杨东山的话说:“山谷(即黄庭坚)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丙编卷二)此时“散文”才作为文体之名被正式提出来。

  散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古代散文,是指除诗、词、曲等有韵之文以外的散体文章。这是一个“大散文”概念,涵盖范围广。根据刘勰《文心雕龙》的统计,属于散文的(当时称作“笔”)有十七种文体: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这些文体,包括记事的历史散文、记言的诸子散文、明理的论说文、施政的公务文和务实的应用文。正如有的

  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古代散文就是“一个包含有文学因素的非文学‘文章’系统”。它章法谨严,具有文言的“古雅之美”。至“五四”时期,散文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时的散文,即现代散文,是指用白话抒写、具有文学性的“美文”(或“小品文”、“小品散文”、“絮语散文”)。与古代散文不同的是:它排除了大量的实用文体,仅保留审美文体,范围缩小,是“小散文”;它强调作者个性的表现,公然与“文以载道”正统观念唱“对台戏”;它的写法比占代散文更为自由、洒脱:“可以发挥议论,可以畅泄衷情,可以摹绘人情,可以形容世故,可以札记琐屑,可以谈天说地??”它的风格更为多样:“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综论之,文学性的凸显是现代散文有别于古代散文的根本所在。而这种变化的产生是有因缘的。外因即英国Essay的输入,内缘即晚明公安派小品的承继。Essay的幽默、闲适,小品的自抒性灵、不拘格套,二者交融,构成了现代散文的新质,从而改变了正统“载道”散文的写作路向。现代散文的“亮相”,不再是传统的古雅与谨严,而是令人炫目的清新与疏放。

  当代散文,近承现代,远接古代,但又与它们不同。其范围既不像古代散文那么“宽”,也不像现代散文那么“窄”,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如果要下个定义的话,当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并举,通过写人叙事、状物绘景来陈情达理的散体篇章。“与诗歌、小说、剧本并举”,是确立散文在文学体裁中的位置,标明散文的文学属性,显示“是什么”;“写人叙事、状物绘景”,明确散文的写作对象,解决“写什么”;“陈情达理”,交代散文的写作目的——表达作者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解答“为什么写”;“散体篇章”,指的是散文的载体形式,表明“按什么样子写”。

  二、散文的类型

  散文有许多分类方法。如性别分类法(“男性散文”和“女性散文”)、职业分类法(“学者散文”、“艺术家散文”、“企业家散文”、“政治家散文”和“学生散文”等)、内容分类法(“文化散文”、“思辨散文”和“情绪散文”等)和写作风格分类法(“传统散文”和“新潮散文”)等。从初学者的实际出发.本书立足于“怎么写”,将散文分为三类:

  (一)叙事散文

  即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就“写什么”而言,叙事散文和小说一样,都要写人和事,但二者在“怎么写”方面却是不同的。第一,叙事散文写的人和事是生活中存在的,不允许像小说那样以生活原型为基础进行大胆的虚构。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散文,文中的“我”和朱自清以及“游秦淮”一事都是真实的,虽有渲染、烘托,可不失其“本真”;刘鹗《老残游记》是小说.其中上小玉等人与“听书”之事写得生动传神,令人拍案,却是因文而生,是“拟真”,未必实有。第二,叙事散文写人叙事,是片段式的“轻捕淡写”,小中见大,淡中寓浓,重神轻形;不像小说那样

  “浓墨重彩”,追求人物的饱满性和事件的完整性。许多现代作家都写过《我的母亲》同题散文,尽管写法、风格各异,可异中有同:他们顿悟或渐悟了散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审美特征,从儿女的视角,选取几个感人至深的生活“片段”,表达对母亲的赞美、热爱和依恋。而没有采用“小说笔法”,多角度、多层次展现母亲的人生历程。第三,叙事散文写人叙事,讲究作者主观情思的寄托,不像小说那样注重人与事的描述和对客观事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发现。汪曾祺的《沈从文的寂寞——浅谈他的散文》,用较长的篇幅,刻画沈从文的“抒情气质”,其中一节是这样写的:

  仁者寿。因为这种抒情气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荣辱,沈先生才能经受了各种打击磨难,依旧还好好地活了下来。八十岁了,还是精力充沛,兴致勃勃。他后来“改行”搞文物研究,乐此不疲,每日孜孜,一坐下去是十几个小时,也跟这点诗人气质有关。他搞的那些东西,陶瓷、漆器、丝绸、服饰,都是“物”,但是他看到的是人,人的聪明,人的创造,人的艺术爱美心和坚持不懈的劳动。他说起这些东西时那样兴奋激动,赞叹不已,样子真是非常天真。他搞的文物工作,我真想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抒情考古学”。

  淡淡的文字,不仅表现了沈从文的“诗人”气韵,还沁出了作者由衷的敬佩、赞赏之情,与小说相对客观、冷静的笔调迥然不同。

  叙事散文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以人物为中心组织全篇。即人物居主位,事件居客位。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是该类型叙事散文的典范。此文以明代东林党人左光斗为“圆心”,写了三件“逸事”:第一件是“左公微行,庑下识才”,第二件是“左公入狱,可法探师”,第三件是“可法带兵,无愧恩师”,前两件事是正面描述,突出左光斗慧眼识才、以国事为重的优秀品质;后一件事明写史可法治军,暗写左光斗知人善任。方苞手写此处,而目注彼处,使“左忠毅公”的形象跃然纸上。二是以事件为中心经纬全篇。即事件居主位,人物居客位。林语堂的《我的戒烟》是该类型叙事散文的楷式。作品紧扣“戒烟”事件,选取三个片段,讲述了“我”三个星期的心路历程:立志戒烟—初期难受—中期忍受—恍然觉悟—最后破戒。就像标题一样,“戒烟”是中心词,“我”是修饰成分。作家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戒烟本身,而人(我)则退居次要位置。让读者感到仿佛有一位老朋友在向他(她)谈自己戒烟的故事——自然、轻松、幽默,颇有生活情趣。

  (二)言情散文

  即以抒发情感为主的散文。言情散文和叙事散文都注重“情”字,两者有时交叉在一起,难以分辨。实际上它们还是有区别的:第一,言情散文的写作对象大多为景物,而叙事散文的写作对象主要是人事。像春雨夏荷、秋月冬雪、高山烟霞、钓台晚亭、柳影虫唱、市井万象等,是言情散文的吟咏对象;而严父慈母、良师益友、长亭惜别、负笈求学、异乡漂泊、身边琐事等,是叙事散文的讲述对象。第二,言情散文对景抒情,较为空灵;叙事散文由事见情,较为平实。请看陆蠡《囚绿记》中的对景抒情: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作家面对常春藤,抒写了自己对绿色的珍爱、渴盼,并把它当作忘记孤独、困倦和烦恼,能进行交流、对话的异乡“知己”。文章洒脱、灵动,不像叙事散文那样平实表达对特定人和事的质朴感受。第三,言情散文的审美追求是写出“情调”,叙事散文则是写出“情趣”。“情调”指言情散文中呈现的作者情感格调。“情趣”指叙事散文中表露的作者情感趣味。余光中在冷雨里抒写了对故土的执著

  热爱,“情调”美好、高尚;萧红在回忆中捕捉鲁迅吸烟的细节,“情趣”生动、温馨。

  言情散文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直抒式言情散文。即作者在文中直接抒发情感。叶梦的《羞女山》就是直接抒情的:

  我曾经十分珍爱希腊断臂的维纳斯,可相形之下,那毕竟是人工的雕琢,即算栩栩如生罢,也不过人师造化而已。而羞女山呢,她不仅有惟妙惟肖的形体,还具备着豪放、坦荡的气质和神韵。她得天独厚的魅力在于:她是大自然的杰作,她是大地的女儿。她就是造化本身,这正是古往今来一切艺术家苦心追求的。然而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她露宿苍天之下,饮露餐风,同世纪争寿,与宇宙共存,她才是真正的艺术、永恒的艺术!

  作者被羞女山“性妙惟肖的形体”、“豪放、坦荡的气质和神韵”所震撼,率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礼赞——羞女山具有“同世纪争寿,与宇宙共存”的永恒之美,是“古往今来一切艺术家苦心追求的,然而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这种直接抒情集中、浓烈,是作者情感发展到高潮的自然流露。

  二是寄寓式言情散文。即作者将情感巧妙地融进景物的描述中。何其芳的《黄昏》是融情于景的范例:

  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至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我立住。一乘古旧的黑色马车,空无乘人,纡徐地从我身侧走过。疑惑是载着黄昏,沿途散下它阴暗的影子,遂又自近至远地消失了。

  这段文字颇耐人寻味。作者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对周围景物带有主观色彩的描述,把自己的感受委曲、含蓄地透露出来:在“沉默”的人生道路上,作者像马蹄声“孤独又忧郁”,他怀着“白色小花朵”般的希望,追问,探寻??可没有人告诉他未来是什么(“空无乘人”)。他犹豫,只好徘徊??文中的街道、古旧的黑色马车、黄昏等,已不是客观物象,而是作者的主观意象(情感载体);其格调、神韵近似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三)明理散文

  即以说明事理为主的散文。就“理”而言,它和议论文相近,但在具体写法上却不一样。第一,明理散文从个案人手,形象说理;议论文则遵循逻辑规则,抽象论理。许地山的明理散文《面具》从“人面”和“面具”的对比切入,形象说明了二者的区别:无论你褒奖或弃嫌,面具是不变的:“红的还是红的,白的还是白的,目眦欲裂的还是目眦欲裂”;而人面则不同:褒奖他时,“他虽是高兴,脸上却装出很不愿意的样子;你指摘他的时候,他虽是懊脑,脸上偏要显示勇于纳言的颜色”。表明人面的虚伪和面具的纯真。《面具》倘若按照议论文的写法,则应先从理性角度,抽象出人面与面具的若干条不同,而后充分论证,层层推进,最后得出“做人要学面具,弃伪存真”的结论。第二,明理散文融情人理,追求情与理的统一;议论文冷静论述,讲求认识精微和义理圆通。刘墉的《真好》列举了同窗、少女、妻子、老朋友对“真好”的不同感悟,结尾动情地写道:“从追求年轻的奔跃、肉体的激情、金钱的力量,到仅仅是活着,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吗?”以反问作结,增强了气势,给这篇明理散文涂了一层情感的色彩。融情入理,使读者得到的不仅是作者对人生的体悟,还有情感的撞击。相比较而言,议论文则冷静得多,它以理性思辨见长,注意把道理讲透说圆。第三,明理散文崇尚“理趣”,议论文推崇“以理服人”。“理趣”指明理散文具有耐人寻味的哲理性。李霁野的《试谈人生》是明理散文的力作。文中分析了人生应该避免的早熟、早衰、早亡三种现象,对怎样生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末宕开一笔,颇具“理趣”:

  有人将人生比作古希腊的火炬竞走,是颇有意味的比喻。我们从黑暗中来,一闪就回到黑暗中去。我们的责任是从以前的人接过火炬,再将它传给后来者。使火炬不灭熄,或更进一步增加它的光,便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由“有人将人生比作古希腊的火炬竞走”生发开来,形象、生动说明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承前启后,薪火相传。文字哲理性强,令人回味。而议论文追求的是以雄辩的逻辑力量折服人。

  总之,叙事散文宜寓情于事,写出情趣;言情散文宜融情于景,写出情调;明理散文宜托物言志,融情人理,写出理趣。

  第二节散文的特征

  英国作家毛姆说:“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散文和诗不同,原是一种文雅的艺术。有人说过,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散文的特征,即是指散文这种“文雅的艺术”的文体标志。从写作角度考察,散文主要有三个特征:

  一、自我的写真性

  散文是作者“自我体验”的物化形态。它最能反映作者的精神、性情和情感:“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所谓自我的写真性,主要有两层含义:

  (一)真心

  即写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从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看,散文是“交心”的文体,“最难作假,最逃不过读者明眼的”。作者只有把他(她)的精神世界呈现给读者,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进而获得认可和激赏;否则,为文而造情,无病呻吟,与读者“隔”着,无法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因此,写散文要有真情实感。真情实感,首先是指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席慕容的《种种可爱》,从一个市民的角度,列举了市井的种种现象:蜜豆冰店的对联,面馆的广告,执拗的洗衣妇,祭祀的老太太,卖大饼的北方人,毒蛇店,公立医院的牌子??表明生活中固然“有种种令人生气的事——但幸亏还有种种可爱,让人忍不住的高兴”。作家热爱生活,别具慧眼,从平凡的各种小事发现“亮点”,写得单纯,率真。因此,散文不一定都写得很深,关键是写“真”,只要“真”,浅显有趣,亦不失为一篇好散文。其次是指对人生的体验、参悟。杏林子的《朋友和其他》,写邀请朋友在家小聚,抒发对人生的感悟:

  人生一世,无非是尽心。对自己尽心,对所爱的人尽心,对生活的这块土地尽心。既然尽心了,便无所谓得失,无所谓成败荣辱。很多事情便舍得下,放得开,包括人事的是非恩怨,金钱与感情的纠葛。懂得舍,懂得放,自然春风和煦,月明风清。

  已经过了大喜大悲的岁月,已经过了伤感流泪的年华,知道了聚散原来是这样的自然和顺理成章,懂得这点,便懂得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温馨,离别便也欢喜。

  得失荣辱、是非恩怨、离合聚散,作家都“参透”了。作家对人生的这种深刻、真切的体验,彻悟、通达的人生态度,无疑对读者具有启迪作用。

  (二)真性

  即写出作者的独特性灵。散文不仅要写出真情实感,而且要写出与众不同的性灵。性灵,也称性情,“指人在生理素质基础上,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性格特征”。中国自古有“文如其人”之说,可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文体。如前所述,小说是再现型文体,它写的是想象的他人与他事,反映的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客观看法,而非作者的“自我观照”。以四大名著为例,读者可以读出其中繁华散尽的悲凉与空幻(《红楼梦》),英雄末路和历史循环(《三国演义》),好汉的忠义与愤怒(《水浒传》),取经坎坷与信念执著(《西游记》),可四位作家的性灵却被深深“遮蔽”了。散文则不然,它是“文如其人”,借再现真人、真事、真景和真物来“澄明”自我,用林语堂的

  话说,是作者“个人之性灵之表现”。周作人的平淡、苦涩,冰心的纯真、秀丽,徐志摩的奔放、洒脱,郁达夫的忧郁、率真,朱自清的平和、细腻,俞平伯的淡雅、含蓄,林语堂的坦诚、幽默,梁实秋的宽厚、睿智,叶绍钧的平易、朴实,都鲜明地表现在他们各自的散文中。即使遮住作家的名字,细心的读者依然能分辨出作品的各自归属。所以,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明确指出:“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个评论是“到位”的,它揭示了以个人为本位的现代散文与以忠君、载道为旨归的古代散文的本质差异。

  此外,自我的写真性还表现在第一人称“我”的运用上。许多散文作者喜欢用“我”来写人叙事,状物绘景,这里的“我”与小说的“我”有着根本的不同:散文的“我”是作者本人;小说的“我”则是作者选定的故事叙述者,仅仅表示作品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内视角,并不等于作者。徐志摩《谒见哈代的一个下午》中的“我”就是他本人,而《孔乙己》中的那个小伙计“我”只是一个视点,不能视为鲁迅本人。

  二、对象的广泛性

  比起诗歌、小说、戏剧文学来,散文在“写什么”上是相当自由的。它的写作对象囊括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实、宇宙与人生。毫不夸张地说,它可以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从散文的写作实践看,通常的写作对象有四类。

  (一)人

  散文中的“人”,不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形象,而是真实的人:超脱隐士(《左传·介之推不言禄》),善辩策士(《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仗义侠士(《史记·游侠列传》),狂傲文士(袁宏道《徐文长传》),下层乡民(柳宗元《捕蛇者说》),爱心保姆(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世外高僧(叶绍钧《两法师》),江湖大王(沈从文《一个大王》),故乡亲人(老舍《我的母亲》),至诚友人(林淡秋《忆柔石》)等。古今中外,士农工商,男女老幼,都可以作为散文的写作材料。

  (二)事

  散文中的“事”,不是小说家想象的故事.而是真实的事:王室争斗(《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两国交战(《左传·曹刿沦战》),文臣进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讷谏》),往事追忆(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时代风云(叶绍钧《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士人逸事(老舍《四位先生》),童年乐趣(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初恋(周作人《初恋》),购书甘苦(阿英《海上买书记》),异域见闻(朱自清《荷兰》)等。人生悲欢,政治时世,生活趣事,都可以进入散文的写作视野。

  (三)景

  散文中的“景”,不是诗歌的狭义之景,而是广义之景:暮春兰亭(王羲之《兰亭集序》),寒冬乡趣(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古代战场(李华《吊古战场文》),天目山色(徐志摩《天目山中笔记》),西湖雪景(钟敬文《西湖的雪景》),北国秋韵(郁达夫《故都的秋》),上海书市(阿英《城隍庙的书市》),乡间风土(沈从文《常德的船》),金陵十景(朱自清《南京》),海天佛国(倪贻德《佛国巡礼》)等。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地域风情,都可以纳入散文的写作范围。

  (四)物

  散文中的“物”,则更为广泛:亭(欧阳修《丰乐亭记》)台(苏轼《超然台记》)楼(王禹偁《黄冈竹楼记》)阁(王勃《滕王阁序》),花(叶绍钧《牵牛花》)鸟(老舍《小麻雀》)鱼(周作人《金鱼》)虫(吴秋山《蟋蟀》),日(巴金《海上的日出》)月(叶绍钧《看月》)草(夏衍《野草》)木(周作人《两株树》),山(郁达夫《桐君山再到》)湖(钟敬文《太湖游记》)雨(周作人《苦雨》)雪(俞平伯《陶

【情与礼散文】相关文章:

少年情散文10-27

海棠情散文11-03

问情经典散文09-24

向晚情散文07-16

情在何处散文10-08

雪情散文06-30

婆媳情散文07-29

情罪散文07-10

情已逝散文10-03

老街情散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