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劝学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4-10-13 14:44:48 劝学 我要投稿

高中劝学原文及翻译

  在时光的长河中回溯,古老的智慧如明珠闪耀。《劝学》穿越千年的岁月,带着先哲的谆谆教诲翩然而至。当我们轻轻翻开这篇经典之作,仿佛能听到历史深处传来的朗朗书声。那简洁而有力的文字,蕴含着怎样对知识的渴望、对成长的追求?下面小编为你带来高中劝学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劝学》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翻译

  有道德品行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的标准了,假如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它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所以使它成为这样的。因此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过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也就能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并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以前整天地思考,却没有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更为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加长,但是人们在远处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的人,脚步并不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逗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并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变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水流汇积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诞生了;积累善行从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因此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实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聚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越,也不足十步之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可以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的走。雕刻一件物品但最后放弃了,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若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蟹有六条腿与两个蟹钳,但是若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就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劝学》赏析

  该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说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出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的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吕蒙的谦虚好学,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劝学》考点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二、古今异义

  1.劝学古义:

  今义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今义: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

  今义: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

  今义: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古义:

  今义:

  6.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寄托]古义:

  今义:

  [用心]古义:

  今义: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古义:

  今义:

  8.金就砺则利

  古义:

  今义:

  三、一词多义

  1.学:①学习;②学问,学识

  (1)学()不可以已

  (2)其学()甚博(《韩非子·外储说上》)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4)成语“鹦鹉学()舌”

  2.闻:①听,听到:②见闻,学识:③闻名;④使…闻:⑤名声,声望。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博闻()强志

  (3)事母以孝闻()

  (4)闻()寡人之耳者

  (5)成语“久闻()大名”“默默无闻()”

  3.望:①向远处看,远望;②盼望,期望,指望;③名望,声望;④观察;⑤埋怨,责怪;⑥农历每月十五日。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

  (6)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7)壬戌之初,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8)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报任安书》)

  (9)成语“德高望()重”“不负众望()”“得陇望()蜀”“望()风披靡”“望()门投止”“喜出望()外”

  4.疾:①病,疾病;②生病,患病;③痛苦,疾苦;④缺点,毛病;⑤厌恶,憎恨;⑥快速,急速;⑦妒忌:⑧强。

  (1)声非加疾()也

  (2)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3)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祭十二郎文》)

  (4)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5)(海瑞)素疾()大户兼并

  (6)成语“疾()恶如仇”“痛心疾()首”“讳疾()忌医”“疾()言厉色”“眼疾()手快”“奋笔疾()书“大声疾()呼”“积劳成疾()

  5.假:①借;②凭借,借助,利用,③给下,④如果,如;⑤jià,假期,休假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高朋满座(《滕王阁序》)

  (3)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4)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

  (5)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7)成语“久假()不归”“狐假()虎威”““不假()思索”“假()公济私”“()以时日”

  6.绝:①断,断绝:②隔绝,隔断:③穿越,越过:④横渡;⑤断绝往来,绝交:⑥绝命,死:①副词,极,非常,到了极点。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2)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3)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孔雀东南飞》)

  (6)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逍遥游》)

  (7)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8)以为妙绝()(《口技》)

  (9)成语“韦编三绝()”“悲痛欲绝()”“络绎不绝()”

  四、重点虚词

  1.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苛政猛于()虎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者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而

  (1)君将哀而()生之乎

  (2)吾尝终日而()思矣

  (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形容词作名词

  其曲()中规

  4.使动用法

  (1)木直中绳,()以为轮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2.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固定句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参考答案

  一、1.[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2.[知]通“智”,明智,聪慧,聪明;3.[生]通“性”,资质,天赋;4.[有]通“又”。

  二、1.[劝]古:劝勉,勉励,鼓励;今:劝说,劝阻。

  2.[博学]古:指广博地、广泛地学习;今:指知识、学识的渊博。

  3.[江河]古:特指长江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

  4.[爪牙]古:爪子和牙齿;今:比喻帮凶、走狗。

  5.[黄泉]古:指黄土下面的泉水;今: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6.[寄托]古:指寄居存身;今:把抽象的思想情感放在具体的人身上或事物上。[用心]古:指思想意识活动;今:指读书用功或对某事物肯动脑筋。

  7.[自得]古:动词短语,自然得到;今:形容词,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

  8.[金]古:金属,这里指金属制成的刀剑;今:黄金

  三、1.(1)学习;(2)学问,学识;(3)学习;(4)学习。

  2.(1)听,听到;(2)见闻,学识;(3)闻名:(4)使…闻;(5)听,听到/名声,声望。

  3.(1)盼望,期望,指望;(2)向远处看,远望;

  (3)观察;(4)盼望;(5)名望,声望;(6)农历每月十五日;(7)农历每月十五日;(8)埋怨,责怪;(9)名望,声望/期望/盼望,期望/望见/望见/盼望,期望。

  4.(1)强;(2)厌恶,憎恨;(3)病,疾病;(4)妒忌;

  (5)厌恶,憎恨;(6)厌恶,憎恨/痛苦/疾病/急速/急速/急速/急速/疾病。

  5.(1)凭借,借助,利用;(2)假期,休假;(3)假期;(4)给予;(5)如果,假如;(6)借;(7)借/借助/利用/借助/给予。

  6.(1)隔绝,隔断;(2)极,非常;(3)断,断绝;

  (4)横渡;(5)绝命,死;(6)穿越,越过;(7)断绝往来,绝交;(8)到了极点;(9)断/绝命,死/断绝。

  四、1.(1)介词,从;(2)介词,比;(3)介词,向。

  2.(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

  3.(1)连词,并列关系;(2)连词,修饰关系;

  (3)连词,转折关系;(4)连词,顺接关系。

  五、1.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游泳。名词在能愿动词后,这个名词一般用作动词。

  2.(1)日:名词作状语,每日。(2)上:名词作状语,向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下。方位名词用在动词谓语前,一般作状语。

  3.曲: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孤度。

  4.(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六、1.(1)无标志的判断句;(2)“…者,…也”表判断;(3)“…也”表判断;(4)“…也”表判断。

  2.(1)第一个“于蓝”放在动词“取”的后面,表动作“取”的处所;第二个“于蓝”用于形容词“青”的后面,表比较。(2)“于水”用于形容词“寒”的后面,表比较。(3)“于物”用于动词“假”的后面,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作补语。

  3.“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4.“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高中劝学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高中《劝学》原文及翻译07-22

高中荀子劝学原文翻译02-11

《劝学》原文及翻译09-20

劝学原文翻译10-24

《劝学》的原文及翻译10-20

劝学原文翻译01-10

劝学原文翻译01-26

劝学原文及翻译11-30

劝学原文及翻译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