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

时间:2022-01-28 20:01:00 劝学 我要投稿

劝学教案范文锦集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劝学教案范文锦集八篇

劝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 谓 岂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 先同桌练习

  ② 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 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 试背课文(比赛)

  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劝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

  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原因),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利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累,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累。正反对比,阐明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比,朽木与金石对比,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7.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8.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1、检查:

  (1)学生口头回答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 (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通假字)

  (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3.布置作业 :

  (1)作文(任选一题)

  谈学习

  试论“锲而不舍”

  (2)预习《秋水》。

劝学教案 篇3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预习、解释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

  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领会劝说的艺术。

  2、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播放《刮目相待》动画视频。

  2、 出示课题。

  3、 补充介绍作品、作者。

  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朗读欣赏(听准字音和停顿)。

  2、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 预习汇报:解释部分没有注释的词语。

  4、 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5、 结合图片,概括本文内容要点。

  三、 研读课文,朗读加深体会。

  1、 分析第一层:(1)一劝:揣摩:“不可不学! ”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

  (2)二劝:思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劝说好吗?为什么?

  (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

  2、分析第二层:(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

  (2)揣摩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总结全文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

  4、谈谈学习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迪;欣赏读书的名人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分别解释并各造一个句子。

  2、搜集三国故事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个(条)。成语、熟语请查明并写出意义,典故请简要写出事情。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上课经常违反纪律,学习没有上进心,你打算怎么劝说他?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

劝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朗读成诵。

  2、反复朗读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意。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揭题

  板块二:风采展示

  (1)学法交流 要求: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2)预习检测 要求:学生到黑板前展示预习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文学常识、正确读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重点字词句、多义同词

  (3)我有我风采 要求:共享预习中的收获、探讨预习中的疑问

  板块三:感悟文本

  (1) 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点评朗读得失 。

  (2) 品读课文,探讨人物神态、心理, 概括人物性格。

  板块四:拓展延伸

  要求:从孙权的劝说艺术、吕蒙虚心学习等角度谈自己的思考。

  板块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关心下属

  吕蒙——就学——知错就改

  鲁肃——赞学——赏识进步

劝学教案 篇5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

  见往事:知道

  以为:认为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一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一就学一议论一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⑧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题.

  2.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3.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一就

  (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

  (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

  (自得、自豪)

劝学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能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3、能在熟练朗读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4、通过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5、能够从文中得到有关人生方面的启示。 投影展示的目标是对学生所定目标的规范、补充和加深,这样学生学起来才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投影设计之二 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此环节可训练学生断句和停顿之能力,且有助于熟练朗读。

  投影设计之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劝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研习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处。

  2、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3、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 ,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④輮:使……弯曲 ⑤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 ,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 ④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 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④知:通“智”,智慧 ⑤过:过错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加工 冷冻

  明确:蓝————青 水————冰

  胜于 寒于

  輮 绳 砺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

  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4、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

  ①须臾:片刻 ②跂:提起脚后跟 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 ②舆:车 ③利足:脚步快 ④致:达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绝:渡 ⑦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1-3段。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劝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文部分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运用设喻、对比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等道理

  3.探究“学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

  学习设喻论证方法

  【教学设想】

  《劝学》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况及其门人言论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其中“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对今人仍有教育意义

  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本文,拟从这三个层面入手:文言——文章——文化

  文言文语言层面上通过诵读,识记课文通假字,掌握“已、中、参省、假、生”等文言词汇,初步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

  文章层面上通过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设喻论证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

  文化层面上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探讨“学不可以已”对于今人的意义并获得生活启迪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由“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锲而舍之”导入

  二、解题:

  《劝学》,劝,劝勉;学,学习

  三、读课文,作文言积累

  一读,读准字音:(方法指导:通假字、易错字、生僻字、多音字)

  请学生朗读

  二读,读准节奏:(方法指导:以字为词,理解词义,准确译句)

  教师范读

  三读,读出语气:循循善诱、谆谆劝勉

  请学生朗读

  四读,读出语势:(排比、对偶句,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变化流畅)

  感知句式整齐、读来琅琅上口的特点

  四、析手法,理文章思路

  1.在文章中,我们能看到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常事物或现象这些语句是想讲什么道理?

  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2.这篇文章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论证

  3.这篇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4.小结(见板书)

  五、近荀子,明文化内涵

  1.简单介绍荀子

  《劝学》主张“学莫便乎近其人”

  2.“学不可以已”在当时有什么先进意义?

  通过比较,介绍诸子百家对待学习的观点的异同

  3.“学不可以已”对今人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课后作业:

  请你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

  再请你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

  附板书设计:

【劝学教案范文锦集八篇】相关文章:

劝学教案范文锦集5篇01-17

劝学教案范文锦集九篇01-12

劝学教案范文锦集六篇01-08

《劝学》教案范文锦集九篇01-06

劝学教案范文锦集7篇01-04

劝学教案范文锦集9篇12-31

《劝学》教案范文锦集10篇12-25

劝学教案锦集八篇12-27

《劝学》教案锦集九篇12-18

劝学教案锦集5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