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实录

时间:2024-02-29 12:26:13 劝学 我要投稿

《劝学》教学实录(12篇)

《劝学》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劝学》教学实录(12篇)

  1、认知目标:

  ⑴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 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 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设想】

  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语设计

  师:老师这几天遇到个难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我想个办法?

  生:愿意。

  师:是这样的,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学不学无所谓。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其实,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生: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认定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生:先熟读课文,然后对着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资料书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

  (学生回答。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导学达标

  一、竟读课文、自主强化

  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

  (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这节课老师还准备了最好的奖品,将给课堂上表现最优秀的同学,可不要错过机会哦!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二、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

  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讲述课文内容。)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生:“但当涉猎”怎样解释?

  师:谁来帮他解决?

  生:只是应当博览群书。但,只。

  生:“蒙辞以军中多务”怎样是什么意思?

  生: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辞,推托。以,用。这是一个倒装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蒙以军中多务辞”。

  生: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而别?

  生:鲁肃佩服吕蒙的才略。

  ……

  师:刚才老师还让同学们把你最欣赏的字词句划出来,我们共同欣赏,谁先来说说?

  生:“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师:你能不能读出孙权的这种坚决的语气?来读读看!(生读)读得不错。谁还想说说?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生@:那为什么不让他“治经为博士”呢?那样岂不更好?

  生:因为吕蒙,他是一员大将,读书不是他的主要任务。

  生@:那他学识渊博岂不更好?

  生:因为它原来才疏学浅,学好那是不可能的。

  生@:那这样严格要求他,岂不更好?

  师:同学们,韩维哲同学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课下再争论好吗?

  生:“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师:你赏析得非常好,能不能语重心长的读一读?(生读),读得非常好!

  生:“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师:你能不能读出鲁肃的这种吃惊的语气,来,试一试!

  生:“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师:那你再读读这句话,能不能读出吕蒙的这份自豪?试试看!

  生:“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师:这点发现非常了不起!

  (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编课本剧,体验感悟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演?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

  师:通过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生:我演的是孙权,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很严肃的,同时他对吕蒙也是非常关心的,对他寄予厚望。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生:我觉得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的人。

  生:我觉的吕蒙身为一员大将,能听从首领的规劝,努力读书,并才略大长,这种学习精神非常值得学习。

  (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生:我们要努力学习,打好文化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学习,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

  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生:多读点历史书,了解历史,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生:可以先给他讲讲吕蒙的故事。

  生:老师,你让我们背课文的时候,不是你自己先背下来吗?你让我们读书,你自己不是也在读书吗?你也可以像孙权一样,用现身的说法来教育他好好学习。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师:你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一定会采纳。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 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评议总结、积累巩固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师:大家谈得非常好,愿不愿意也听听老师的意见?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其实老师的总结也是受同学们发言的启发。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为读书教育。与此同时可作适当的板书)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还要把它积累下来,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下面利用最快的时间把这篇短文背下来,看谁记的最快?开始!

  (5分钟后检查,时间允许,可指名背,时间不允许,可集体齐背)

  师:一节课很快下来了,根据这节课的表现,大家看看我应该把奖品送给谁?(学生们自己推选出很多人选),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出色,我也不知道把奖品送给谁了?就送给大家吧!猜猜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什么奖品?(出示带有书和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的幻灯片)

  老师就把这书连同这些名言警句一块送给同学们,(学生齐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作业设置

  师: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劝学》教学实录2

  (课前准备:将全班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阅读《三国演义》并查找有关资料)

  师:(板书“刮目相看”)大家知道“刮目相看”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生1:擦亮眼睛看。

  生2:用新的眼光看待。

  师:很好,大家都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那么大家知道这一成语的出处吗?

  生:不知道。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了解这个成语的来由吧!(板书:孙权劝学)先请大家默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注释通译全文,组内互相讨论课文内容,划出有疑问的地方。

  (生默读,后组内讨论课文内容,释疑)

  师:这篇古文比较简单,同学们应该能轻松地理解,现请一位同学试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通译这篇课文。

  (生跃跃欲试,但没人敢举手)

  师:对不对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能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理解对了可以供同学们学习,错了出可以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啊!把自己的风采展现给同学们,来吧!

  (生情绪高涨起来,很多同学微笑着举起手来)

  生:我来试试,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出改正,我是这么理解的:开始的时候,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推辞以军中事务多。孙权说:“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但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你说你事务多,哪里像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谈论,大惊道:“你现在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下的阿蒙!”吕蒙得意的说道:“士别三日,就应该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老兄你知道这事怎这么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他结为朋友就走了。

  (下面马上有同学举起手)

  师:这位同学翻译的基本符合原文的意思,这可看了他仔细的读过课文,但好像还有些同学还有不同的看法,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声音。

  生1:我认为在“孰若孤”的“孰”字作“谁”来解更好,这句就是“谁像我呢”或“谁有我事务多呢”,这样更贴近整句话的意思。

  生2:我赞同他的意见,我有点疑问:在《〈论语〉十则》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里的“三”作“多、几”解表虚指,而“士别三日”中的“三”是实指还是虚指呢?

  生3:我认为是虚指,就是“分别了一段时间”,而不是分别了三天。

  师:对,文言文中“三”一般是虚指,可译成“几,多,屡次”等。

  生4:我听他翻译时把“蒙辞以军中多务”译得比较生硬,我认为应是“吕蒙用军中事务来推辞(孙权的劝学)。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意见非常中肯,也更能增进我们对课文的了解,那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孙权劝吕蒙学习。(板书:孙权劝学)

  师:孙权是怎样劝吕蒙的?

  生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这说明了吕蒙一定要学习的理由。

  师:成功了吗?

  生2:没,吕蒙推说事情太多了。但接着孙权以自己的例子来说明读书的好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才打动了吕蒙,吕蒙才开始读书。(板书:吕蒙就学)

  师:吕蒙的才学怎样了?

  生:有了很大的提高。

  师:文中有没提到吕蒙是如何的有才学呢?

  生:没有,只是通过鲁肃的赞叹看出吕蒙的教学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对,像这种描写方法就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侧面描写,通过鲁肃叹学就理能表明吕蒙经过学习之后才学有了很大的进步。(板书:鲁肃叹学)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地方。

  生1:“肃遂拜蒙母”这句通过鲁肃的行为从侧面表明吕蒙才学的长进。

  生2:对,还有最后的'“结友而别”,鲁肃为吕蒙的才学而惊讶,于是就与他结为朋友,这也是从侧面证明了吕蒙的才学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对,不知大家还有没注意到本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我们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

  (生朗读)

  生1:全文都是对话。

  生2:是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

  师:各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生1:孙权爱护部下。

  生2:鲁肃敬才爱才。

  生3:吕蒙的洋洋得意之情。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这说明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完整的了解。吕蒙从一个只有匹夫之勇的武夫成长为了一个才学较高的将军,这对我们是否有所启示呢?

  (组内讨论,各组纷纷举手)

  生1:我认为一个学习基础差不要紧,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生2:学习需要天资,但更需要后天的努力,吕蒙身上就验证了这一点,而方仲永也从反面说明了这个道理。

  生3:我认为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这样才会促进自己的进步。

  生4:要多看书,多看好书。

  生5:要多与学识好的人结为朋友,多向他们学习。

  生6:不要老是用旧眼光看问题,“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我们要注意到别人的变化。

  师:是啊,“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我们同学们更是“士别三分,即更刮目相看”啊,我们的社会在飞速发生变化,我们的周围在不断的变化,我们的同学也在每天快速的进步,时不我待啊。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点滴体会,其他同学肯定还有不同的想法,那么拿起你的笔,把你自己的认识写在日记本上,以此来鞭策、勉励自己。

  【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不是充当旁观者,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方向,寻找突破口,让学生多思考,相互全作,集思广益,大胆发言。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说话和应变能力。课内和课外要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服务,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出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劝学》教学实录3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讲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文章围绕“善劝”与“论议”展开。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今天,它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文学素养的极好教材。

  【学生分析】

  十三、四岁的七年级学生,平时爱听故事,看电视剧,看小说,而且《三国演义》又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因此,他们对其中的人物或多或少已有所了解,但这种了解不够深刻、全面,学习本文必须引导他们学会从读中悟,从悟中得以加深了解。

  通过多年的学习与积累,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诵读、欣赏和口头表达能力。基于此,在教学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遵守语文学习的规律,全过程引导学生读、悟、赏,一切从学情出发,制定、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只起组织、帮助、引导、监督的作用,体现语文教学新的理念:开放性、过程性、实践性、自主性、互动性的特点,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使学生获得真知,终生受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能初步翻译简单的文言句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道德情感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善于劝说别人和虚心接纳别人意见的美德。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曲)。谁能说说自己的感觉?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听了歌曲,我感觉到《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们豪迈的壮志,为天下的百姓没有过上好日子而流泪。

  生:听了歌曲“火烧赤壁”那扣人心弦的场面,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师:看来,这首歌曲已经深深地拨动了同学们的心弦。谁能说说《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大致内容?

  生:《三国演义》所叙的故事是曹操、刘备、孙权为了谋求一统天下,展开你争我夺的斗争,形成了曹、刘、孙三足鼎峙的局面。

  师:(导入新课)刚才这位同学向我们介绍了《三国演义》这部书,大家都知道它是明清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很大,的确是一部好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本书中的孙权、吕蒙、鲁肃三人故事的文章,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他们,了解《三国演义》。

  师: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简介文章出处《资冶通鉴》及主编司马光。

  生:《资冶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篡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朗读一遍课文,在读的时候,要把准感情基调,体会语感,要读好孙权的语重心长、吕蒙进步后的自豪感。

  生:(集体朗读)。

  师:谁愿意给大家诵读课文。

  生:(站起来,诵读课文。)

  师:还有谁想读,站起来为大家读。

  生:(纷纷举手,争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习诵读,读时要把握人物对话的表情、做到语言流畅。

  生:自由诵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好,你们真的很棒。

  师:请四位同学站起来,分角色诵读课文。

  生:(角色分工:孙权、吕蒙、鲁肃、叙述者4人。)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评议这四位同学的分角色诵读的效果。

  生:我的看法是:扮演孙权的那位同学在诵读过程中停顿不当。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正确的停顿应该是,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还把邪(yé)读成邪(xí )

  生:我的看法是:这四位角色扮演者的诵读语速过快。

  生:我的看法是:这四位角色扮演者重音掌握不准。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一句中的“事”字应该读重音。

  师:同学们刚才对这四位角色扮演者的诵读进行评议,老师也觉得你们的评价是正确的。

  三、悟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多,有了问题后,你可以举手,也可以写成纸条交给老师。

  (学生独立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生:老师,“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是什么意思?

  师:这位男同学第一个提问了,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师:对。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生:老师,“孰若孤?”这句是什么意思?

  师:好,谁来帮她解答,让大家共同分享。

  生:“孰若孤?”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谁能够比得上我呢?

  生:不对,我想应该是这样:谁比得上我呢?这是我的理解。

  师:好,出现不同看法了。同学们想想哪个意见更正确啊?

  众学生:后一种意见更正确。

  师:对,我也赞同后一种意见。

  生:老师,“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中的“孤”“治经”、“博士”“邪”是什么意思?“涉猎”、“见往事”又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他解答这些问题呢?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中“孤”的意思是“我”“治经”的意思是:研究,“博士”的意思是: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整句的意思是: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涉猎”的意思是: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见往事”意思是:认清事情,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师:同学们很不错,陆陆续续提出了这么多不理解的词句,说明大家已经开动了脑筋。好,哪位同学能为大家复述课文。请哪位男同学?

  生:(站起来复述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复述课文内容效果如何?

  众学生:很好,语言流畅,复述到位。

  师:同学们,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就必须认真思考,提出问题。问题越多,说明学习就有效果……又有同学举手了,请那位女同学提问。

  生:孙权、吕蒙、鲁肃三人各有什么特点?

  生:从文中可以看出,孙权博学多识、善于劝别人学习。吕蒙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习进步很快。鲁肃器重人才,爱护人才,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师:大家同意她的说法吗?

  众学生:同意。

  生: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师: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众生大笑)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

  生:我的见解是: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师:好,你很会动脑筋。谁还有问题?请那位女同学提问。

  生:本文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生:我的理解是:本文用了对话的方法刻画人物;语言特点: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师:说得很好。让我也向你们提出三个问题——我是和你们商量着上课,也是平等对话,当然我也有权利向你们提问。要回答这三个问题并不难,关键是肯动脑筋。

  1、课文中有两条成语典故,请摘录出来,并说说其含义。

  2、学习了本文你学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说说理由。

  3、本文与《伤仲永》一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小声讨论,教师巡视。)

  生:举手,我回答老师提的第一个问题,课文中两条成语典故是:“吴下阿蒙”含义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刮目相待”含义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众学生:同意。

  生:我回答老师第二个问题,学习了本文我学到了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与好的建议。悟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只要抓紧时间,任何人都会学有所获,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生:站起来,我回答老师提的第三个问题,《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篇文章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反一正,前面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后篇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写法也不同,前者从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师:同学们,你们回答问题,发表见解,非常积极,这很好。请同学们给予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同学掌声鼓励。

  四、赏

  师:好,刚才同学们回答问题很主动、很积极。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即兴进行表演。

  生:(自己选角色,三人分别扮演孙权、吕蒙、鲁肃。)

  师:总结:同学们演得真好,通过这节语文课,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老师衷心地说一句:“你们比我强,恭喜你们,你们真的‘动’起来了,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了,真正成为了语文爱好者。”

  谢谢同学们,下课。

  【课后反思】

  下课后,我感到很满意,心情轻松和愉悦。坐下来静思:这节课之所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引导”,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教学中,我没有扶着学生走路,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激发他们丰富、大胆、自由的学习灵感与兴趣,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进一步得到提高。

  其二,充分相信学生,还给学生自由思考讨论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地合作、探究,在语文学习的“殿堂”中自由飞翔。

  其三,放下老师的“架子”,搭建民主、平等、愉悦的交互式平台,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学习方向的导航者,情感的激发者,探究的合作者。

  其四,虽然这节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这节课也让我深思:在新课改理念下,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需要下更多的苦功夫。

《劝学》教学实录4

  师:古往今来,劝勉别人学习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礼记》有言曰:“学,然后知不足。”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有一首《劝学》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关于勉励学习的文章——《劝学》。

  二、走近荀子

  师: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与孟子在人性的问题上,持对立的观点: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但他们都很重视教育和学习的作用。荀子认为,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可以使人的本性由恶变为善,所以,他激励劝勉别人学习。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集体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文中有几个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有、知、生,这几个字都是通假字,朗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几分钟翻译课文,并完成屏幕上的练习。(幻灯片展示练习)(学生翻译课文并做练习)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完成屏幕上的'练习。

  生1: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转折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顺承

  生2:“跂”是踮起脚后跟;“跬”指半步。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两个字在字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足”字旁,那我们可以推断它们……

  生:与脚有关。

  师:很好。根据字形来推断字义,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再请一位同学说说屏幕上红色的字的活用现象。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名作状)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名作动)用心一也(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师:在文言文中,当名词放在动词前面时,便活用为状语,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的“面”,译为当面,作状语。最后,请一位同学说说这两个句式的特殊之处。

  生:取之于蓝(介宾短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师:判断特殊句式,可以将句子直译,再找出不符合句子正常语序的那部分,并加以判断。

  师:这是一篇关于学习的议论文,对于学习,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把各段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找出来。(学生读课文)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有节奏感,同学们找出各段的中心句了吗?

  生:

  第一段: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第三段: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师:第四段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呢?

  生:积累,坚持,专心。

  四、分析课文

  师:这些句子分别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学习的态度、方法来论述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对不重视学习和学习上有困惑的人都有很好的劝导作用。其实,学习很重要,这个道理谁都懂。自打我们上学以来,我们的父母亲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孩子,你要好好学习;老师也经常告诫我们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你们要将精力放在学习上。可是,依然有这么多的孩子不喜欢学习或学不得法。那么,如何将这简单的道理说到别人心坎上呢?现在,请同学们两个人为一组,一个扮演不爱学习或学不法的人,另一个同学对其进行劝导。

  要求:对话的时候双方要摆明自己的观点,而劝导者在劝导对方时,必须用上课文中荀子的话。

  (学生开始对话)

  师:同学们的对话进行得很热烈。请问哪一组同学愿意把你们刚才对话的过程展示给大家看?(指名一组学生回答)

  生:(不懂说)

  师:作为劝告者和被劝者,你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生:……

  师:这两位同学还没准备好,先请坐。有哪一组同学准备好了?

  生:……

  师:看来同学们还不大明白老师的要求。现在老师打个比方,假如老师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我的观点是:我已经参加工作了,学习对我来说没多大用处,不用那么辛苦学习了。作为劝导者,你们怎么劝导我呢?请用上荀子的话。

  生:老师,虽然你已经参加工作了,但你依然要学习。因为作为老师,不学习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不能传授给学生新的知识。通过学习,你可以提高自己的水平,上出更好的课,那样你的上司就会赏识你,你在学校的地位也就会得到提高,薪水也会增加了。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老师决定接受你的意见。其实,正如荀子所说:学不可以已。我们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古往今来,勤学苦读的故事不胜枚举,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吗?

  生:头悬梁,锥刺股。

  师:战国时期有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汉朝有公孙弘削竹简抄写《春秋》,有朱买臣负薪苦读;宋朝有杨时程门立雪,隋朝有李密挂角读书……他们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感受荀子对我们殷切的劝勉之情。

  (学生再读课文)

  小结:

  最后,老师将这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同学们能以此勉励自己在无边的学海中畅游。

  (幻灯片展示):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劝学》教学实录5

  师:谢谢大家。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关于学习的古代故事。说到学习,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同学。一开始的时候,这些同学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越往后走呢,成绩越差,到最后,这些同学干脆就放弃了。问他们为什么会退步这么快。他们是这样回答的:老师,我学不进去。老师,我听不进去。老师,我总是记不住――在这儿,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些同学成绩下降的原因。我认为,刚才这些同学所说的理由,其实都不能算作是理由。真正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的,是学习态度问题。是学习自信心问题。由于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所以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动力,自然就会后退。我不知道咱们在座的各位同学当中,有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自然最好,如果有,希望今天学习了这则故事,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示。一起走进――<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它的出处。这篇文章选自哪一本书?(资治通鉴)作者是谁?(司马光)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生: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时期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师:司马光呢?

  生: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人。

  师:嗯。资治通鉴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那么编年体是什么意思呢?

  生:编年体,就是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录历史。

  师:对,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国别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谁知道国别体和纪传体史书又是怎么回事?

  生:国别体,就是按照国家不同分别记史;

  生:纪传体,就是通过给历史人物写传记来记录历史。

  师:非常正确。再看作者,司马光,陕州夏县人。陕州夏县,在现在的哪儿呢?

  生:山西夏县。

  师:嗯。应该说和大家是地地道道的老乡。作为山西人,我们应该为有这样一位历史名人而骄傲。再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孙权劝学,孙权又是谁呢?

  生:(生答)

  师:谁知道关于孙权的故事?

  生:赤壁之战。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赤壁之战的呢?

  生:从三国演义里头。

  生:从小学课本里知道的。

  师:很好。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三国时期孙刘两家联合,在赤壁这个地方大败曹操。孙刘的孙,就是指的孙权。好,了解了这些历史之后,下来就让我们看看这个故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我相信在课前呢,大家一定都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来,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谁愿意把课文先给大家来读一遍?注意在他读的过程中,看有没有读错或者读的不标准的地方。

  生:(读)

  师:总体感觉不错。大家看他读的过程中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生:邪,应该读作爷(音),还有遂应该读作遂(四声)

  师:还有吗?

  生:还有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一句,他读成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该读作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师: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因为见事是一个词,我们在读的时候不能将一个词语分开。

  师:他说的对吗?

  生:对。

  师:那么下来谁还愿意读一读?注意将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些地方注意起来。

  (抽生读)

  师:嗯,我觉得这位同学比刚才那位同学读的要稍微好一些。不过,文言文的朗读除了要读准字音,更应该将人物的语气语调读出来。人常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希望同学们能将这篇文章再认真地读一读,读的过程中,注意人物的`语气语调。四个人一组,每个人在文中分别扮演一个角色,三个人物加一个旁白,该谁读谁读,注意衔接和语气。等下咱们要抽其中的几个组来给我们展示。比比看,看哪个组读的比较好。开始吧!

  (生读)

  师:好了,停下来。读的怎么样了?

  生:好了。

  师:既然好了,那么老师就抽几个组来读。请做好准备。

  (抽几组读)

  师:大家说说,这次这几位同学读的怎么样?

  生:读的很好。尤其是文章里人物的语气,我觉得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

  生:我觉得刚才**在读的过程中,惊讶的语气还不够强烈。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强烈?

  (生读)

  师:大家说他读的怎么样?

  生:好。

  师:看来,大家对这篇文章应该怎样读已经大体上明白了。不过,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刚才已经让大家分角色朗读了,现在,我们还是以刚才的组为基础,每个人还是自己原来的角色,不过,这一次我不要你们读,我要你们来表演。该哪个人物说话的时候,哪个人物就用白话文来说。看看哪个组表演的精彩,到位。来,行动!

  (生分组讨论、练习)

  师: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师:哪个组先打头炮?(抽组)

  生表演(仅限台词,没有动作和道具的要求)

  师:还有哪个组要来试试?

  (另一组表演)

  师:嗯,表演的很好,很到位。(抽生)如果你是老师,你觉得这篇文章里有哪些词语大家一定要会解释?

  生:(指出重要词语,师板书记录)

  师:谁来解释一下这些词语?

  (生释义)

  师: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补充)

  师: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如果没有了,那么老师就要考考大家,看看大家对这些词语是否真正掌握?(补充并板书)谁来解释这些词语?

  (抽生解释)

  师:看来大家对文章里的一些重要词语都掌握了。对于一些词语,我们不但要懂他的意思,更要能精确地对它们进行解释。尤其是课本下面的注释,一定要做到精确无误才可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够吗?(生:够)开始吧!

  师:好了。我们说,既然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个故事,哪位同学能用最简短的话将这个故事复述一下。

  (生复述)

  师:讲的非常精彩。这个故事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呢?

  生:三个。

  师:哪三个?

  生:孙权、吕蒙、鲁肃。(板书)

  师:对。那么,这三个人物在故事里头各做了哪些事呢?先说孙权。

  生:孙权劝吕蒙要学习。

  师:能不能用两个字来说孙权主要的事。

  生:劝学。

  师:对,我们题目就是孙权劝学。他主要做的事就是劝。再看,孙权劝吕蒙学习,那么吕蒙学习了吗?

  生:学习了。

  师:哪句话表明他学习了呢?

  生:蒙乃始就学。

  师:对,就学。(板书)就这一句吗?

  生:是。

  师:嗯,问题来了。按理说吕蒙是本文中学习的主体,理应在他身上多费点儿笔墨,将他如何如何地努力学习好好写写,但是作者为什么只用了这么一句话就完事了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安排恰当吗?

  生:恰当。

  师:为什么?

  生:......

  师:其实啊,作者这样安排是非常合理的。我们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人努力地学习,会是怎样个努力法呢?(生七嘴八舌)确实如大家所说,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苦字一条路。珍惜时间,勤学好问,废寝忘食。相信大家对这类型的词语耳朵都快磨出茧子来了。那么,既然我们一说努力学习大家就都知道了是怎么回事,那还用我们在这儿多费口舌吗?

  生:不用。

  师:所以,作者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而且是高明的。不该说的废话一句都不说。可能有些同学会问,作者这样安排是简洁了,但是能不能将吕蒙学习之后的变化表现出来呢?大家说能吗?

  生:能。

  师:作者是怎么表现吕蒙学习后的变化的?

  生:作者安排了鲁肃这个人物,用鲁肃的话来表现。

  师:鲁肃怎么说的?

  生: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师: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鲁肃这句话是在夸奖吕蒙。

  师:对,看来鲁肃这个人物在文章里头能不能缺少?

  生:不能。

  师:是的,不能。鲁肃作为吕蒙前后变化的见证者,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物。缺少了他,吕蒙学习的效果就无法呈现。现在,如果也让你用两个字来概括吕蒙做的事,你会用哪两个字?

  生:赞学(夸学)

  师:聪明。(板书)我们看,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三个人三个身份,三个职能。如果让你就依照这个情节来划分文章的结构,你能不能划分出来?

  生:能。(说划分结果)

  师:非常正确。我们再看,文章在写人物的时候,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

  生:语言(对话)

  师:对,语言描写。(板书)那么看看文章里头孙权的语言描写主要有哪些句子呢?读出来。

  (生读)

  师:你觉得孙权在说这些话的时候,用的是怎样的语气?

  生:苦口婆心,语重心长。

  生:现身说法,不生硬,不盛气凌人。

  师:是的。孙权作为吕蒙的主公,按理说他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权力来压吕蒙。说:吕蒙,你必须学习,你要还不学习,我撤你的职。他作为主公,有权力这样说吗?

  生:有。

  师:但他没说,为什么他没有这样说?

  生:因为这样说是在强迫吕蒙,即使吕蒙表面答应了,但也不一定能学下那么好。

  生:俗话强扭的瓜不甜。学习不学习,还得看自愿,吕蒙如果他不想学习,你就是杀了他,他也学不下样子。

  师:嗯,分析的有道理。孙权这样做,无非是要以理服人,让吕蒙真心的去学习。从孙权劝学的语言上,我们也应该得出这样的启示,在劝一个人应该做什么事或者不应该做什么事的时候,最好能够将心比心,多举一些对方能接受的例子,而不是只一味的说教。不然的话,不但起不到劝的效果,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再看吕蒙。吕蒙的语言描写有哪些句子?

  (生读)

  师:吕蒙在说这些话的时候,用的又是怎样的语气呢?

  生:骄傲。

  生:自豪。

  生:得意。

  师:那么请大家就用骄傲、自豪、得意的语气读一读吕蒙所说的话。

  (生读)

  师:就是这样的语气。通过大家的读,我仿佛看到吕蒙在那儿得意洋洋,眉飞色舞,完全是成功者的样子。再看,鲁肃呢?

  (生读鲁肃句)

  师:文章在描写鲁肃的时候,用了一个词,哪个词呢?

  生:大惊。

  师:谁能用大惊的语气把鲁肃的话读一读?

  (抽生读)

  师:我觉得还不够味,没有把表情带出来。谁能把表情也带出来呢?

  (抽生再读)

  师:这一次还不错,来大家呱叽呱叽,向他表示敬意。

  (生鼓掌)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故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这则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呢?

  (生自由表达)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不错。看来,大家对这则故事已经理解的非常透彻了。那么接下来,老师想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下孙权、吕蒙和鲁肃,或者说,我们来召开一次记者招待会。谁是孙权?谁是吕蒙和鲁肃呢?刚才呢,我已经让大家各自扮演角色,讨论了文章的内容。那么等下记者招待会开始之后,你刚才扮演什么角色,现在还扮演什么角色。我问哪个人,哪个人就从你的角色的角度来回答问题。至于问什么,暂且保密。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准备,想想,我可能会问你什么问题。开始吧!

  (生积极讨论)

  师:好了,记者招待会现在开始,请各位孙权把手举起来。(生笑,举手)

  师:(走近其中一名学生,手持钢笔,作采访状)孙权先生您好(握手众笑),请问:您觉得吕蒙在学习上有如此大的变化,靠的是什么?

  生:靠的是他自身的努力。

  师:(问另一名孙权扮演者)你说说。

  生:靠的是孙权的劝导。

  师:您扮演的是谁?

  生:孙权。

  师:我觉得你一点儿都不谦虚(笑)。哪儿有自己夸自己的?

  生:靠的是吕蒙自己努力的学习。

  师:好,请各位孙权坐下。鲁肃先生们请把手举起。(生举手)

  师:鲁肃先生您好。您觉得,吕蒙先生能有如此大的变化,除了他自身的努力外,还有哪一点也很关键?

  生:关键是孙权劝的好。

  生:关键是孙权教给了吕蒙一种好的读书方法。

  师:什么方法?

  生:涉猎法(此处为意外收获)

  师:嗯,思考问题独到。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一点。接下来,吕蒙先生请把手举起来。(生举手)

  师:吕蒙先生,作为一名成功人士,您有什么话要给在座的各位晚生说呢?或者说提一些忠告吧。

  生:我希望大家好好学。

  师:嗯,言简意赅。

  生:我希望大家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师:对,信心最重要。

  生:我希望大家都能把学习重视起来。

  师:你要强调的是学习态度,以吧?

  生:对。

  师:好,谢谢吕蒙先生。同学们,刚才吕蒙先生的话,我想大家应该时刻牢记。学习苦吗?的确苦,但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没有苦,又哪来的甜?以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应该说已经非常优越了。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产生厌学情绪?一句话,学习态度问题。话题再回到我们刚开始,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学当中已经有了厌学或者正在有着厌学的情绪,那么希望在这节课之后,能够端正起学习的态度,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你的父母和师长。在分别之际,老师再赠送大家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板书)希望同学们能牢记在心。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

《劝学》教学实录6

  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一、 语文课前活动

  师:今天语文素养培养的第一个环节,大家一起来看两名同学书写的生字。评出书写规范的字。

  生:共同评价出书写规范,结构好的字。

  师:进入第二个环节课前诵读。

  生:今天我为大家朗诵的是汉乐府诗歌《长歌行》,请大家配合我齐诵。

  生:这首古诗的名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从中我们领悟到了我们每一个中学生都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希望我们2.1班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珍惜时间发奋学习。

  

  二、 导入新课(语言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师: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孙权劝学》。

  师: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生:大声朗读学习目标。

  三、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东吴的霸主是如何来劝学的。在朗读时,大家注意到本文有许多对话描写。

  师:多媒体出示朗读要求。

  师:2分钟自由大声朗读。

  生:自由朗读课文。(声音洪亮,饱含感情,组内朗读)

  师:下面我们来分配角色朗读一下好不好。

  生:非常活跃,齐声答好。

  师:男生,老师希望你们都能像孙权一样有雄才大略,所以男生读孙权,我希望2年1班的女生都能成为才女,你们读鲁肃,吕蒙全班齐读,旁白史玉爽同学来承担。

  师:大家评价一下,哪个角色读得比较好?

  生:女生。读得比较有气势。

  师:男生继续加强。

  [评: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的,通过分角色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热爱朗读的情感,并且有利于把握人物形象。]

  (二)预习交流

  师:预习交流,三分钟互学。(多媒体出示要求)

  生:1.2.3组到黑板前听写,4.5.6组在组内互考。(气氛热烈)

  [评:通过小组互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师:大家在预习交流的过程中有没有需要特别强调的地方。

  生:有。(一生到黑板前书写并强调本课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师:看来项燕同学做了充分的预习,这两个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希望同学们把握好。

  师:大家看课文串译和研读赏析问题2分钟组内交流。

  师:各组1号到台前领取展示任务。(抽签领取任务)

  (抽到孙权的同学本小组完成课文的串译,抽到吕蒙的同学本小组完成研读赏析的1题,抽到鲁肃的同学完成2.3题。四题,吕蒙给大家的启示,老师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都有所启示,大家一起来完成。1分钟小组内准备)

  (三)展示环节

  展示一: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经的意思是研究儒家经典,博士是当时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生:这里的经指什么?

  生:《诗》《书》《礼》《易》《春秋》。

  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的五经。齐读一遍。

  师:学法指导中要求课本剧表演,同学们课下有准备的吗?(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强强联合)

  生:准备了。

  生:课本剧表演。

  [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使课文内容再现,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展示二:

  生1:通过串译课文和课本剧表演我们可以发现,文中都是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本文中的三个人物的性格又是什么样的呢?由我们组带领大家分析。

  生2:我带领大家了解孙权这个人物,字仲谋,战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生1:鲁肃,东吴谋士,相当于诸葛亮在蜀国的位置。周瑜死后,他担任吴国的大将军,是一位饱学之士。

  生3:吕蒙,孙权手下的爱将,曾与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后关羽败走麦城被他所擒。

  生2:孙权关心下属,谦虚好学。

  生3:吕蒙,知错能改,好学。

  生:我认为吕蒙还很有自信。

  师:哪能体现?

  生: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体现了他的自信。

  生:这是他与鲁肃的对话,他通过学习,大有长进,我们读时应该是自豪的语气,这时的他非常自信了。

  生:我认为他还有坦诚豪爽的性格,因为孙权第一次劝吕蒙学习时没有接受,但是后来自己虚心接受,他作为一名武将,可见他有坦诚豪爽的性格。

  生1: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肃敬才爱才。

  展示三:

  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所以说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生:我认为这里有一个出自本课的成语。刮目相待。

  师:我们也可以说刮目相看。

  生:刮目相待什么意思?(一名学生解答)

  生:本文还有什么成语?

  生:吴下阿蒙。(一名学生解释)

  生:我认为本文中鲁肃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侧面描写。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因为鲁肃非常有学问,那从他的角度说吕蒙有变化,那就侧面烘托了吕蒙的学问大有长进。

  师:非常准确。

  生:本文通过描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本文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总结,是什么呢?

  生:齐答开卷有益。

  师:吕蒙的变化给我们大家什么启示呢?

  生: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学习对我们很重要,而且我认为每学习一个知识点时就像结交了一个好朋友,所以今后我要多结交好朋友。

  师:多充实自己是吗?

  生:要成才就要学习,学习永远也不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点一滴积累,总有一天我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师:请同学们结合自身实际来谈一谈你获得的启示。

  生:在小学时我学习很差,但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我立志努力学习,用我自己的实力去证明刮目相待这个成语。

  师:一定让同学们对你刮目相看。

  生:小学的时候,我不是出类拔萃的,成绩一般,仅仅是停留在中流阶段,随着时间的脚步,我步入了初中的大门,两年的时间里,我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奋斗,我终于赢得了成绩,而且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自己才会变得更强大,所以请老师和同学们相信我,两年之后的我一定会叩响一中的大门,向人生的新阶梯迈进。(热烈掌声)

  师:齐钰已经凭借自己的努力考进学年第一名了。我相信,两年之后你一定能考上市一中。

  生:没学这篇课文之前,老师父母对我劝学,我都不学,我自从学完这篇课文,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我要努力学习,让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

  师:老师希望你把语言化为行动。

  师: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大家看拓展延伸部分,要求大家搜集关于读书名言还有劝学的故事。

  师: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前写下你搜集的名言警句,组内的同学交流,也可串组交流,记忆。(2分钟计时)

  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生: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生:书犹药也,善读可医愚。——刘向

  [评:课外知识积累是语文资源充分利用的一个方面,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孙权劝学,我们明确了学习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一分钟时间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可以从课文内容,文学常识等方面归纳。)

  (四)课堂检测(2分钟)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孙权劝学》老师也要向大家劝学,借用开篇同学朗诵的两句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请大家齐诵。

《劝学》教学实录7

  [说明]:

  我的好友魏智渊先生几度催我写一篇课堂实录,我都没有时间。现在绿色课堂开通了,我想,得写上一篇了。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文中另起一行的括号里的文字是我的自评,或者说是夫子自道地介绍自己的上课特点。)

  师:上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齐)姜老师好!

  (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对家长微笑颔首]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

  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

  (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

  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我们曾谈过,这两本书,应该

  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

  师:很好。我们接触的诸子人物还有

  生1:道家的庄子。

  师:不错。那时候,儒与道,可以说是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老子与庄子。儒家的情况其实比较复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家体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则提出了

  生2:仁政。

  师:对,孟子发展了仁的学说。这两个老祖宗都以天下为念。孔子不用说了,他怎么说?他主张

  生:(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师:还有

  生:(齐)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

  师:很好。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充分了解了孟子关于国家的学说和民本的思想。可以说,儒家情怀之所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想,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维护政权的工具,主要是依据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从而引发了一代代的知识分子甘愿放弃个人的思想而以天下为念。

  (这里本想引发大家思考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很少具有个性是因为儒家那里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影响,但考虑到学习内容,我把话岔开了。)

  师:今天,我们学习《荀子》里的文章,我们看一看,这位战国最后一个大儒,又有着怎样的思想。

  师: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孔子那里,他是如何认识天与命运的?

  生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师:不错。在孔子那里,天是一个不可挑战的神圣的东西。而现在到了荀子这里,天的概念与内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首先,天,是指自然。荀子说,人定胜天。又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板书这八个字,并请同学作解释。)

  师:我请***来解释一下这八个字的意义。

  生4、5、6:(三人合作翻译出来)自然的变化有它自己固有的规律,不因为此时是贤明的尧当家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此时是暴虐的桀主政就不存在。

  师:翻译得太好了。

  师:看来,荀子与孔子倒有点意见相左了。可是,同学们,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啊。可见,我国儒家的思想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一直在演绎着变化着。现在,我们简单地将儒家在不同时期的几个代表人物分别作一些介绍,请同学们用心记下来。孔子、孟子之后有荀子。汉代是董仲舒,再接着,唐代是韩愈。董仲舒与秦始皇有点相似,赋予了儒家以集权的色彩,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了学术垄断。韩愈这个人不错,文起八代之衰,抗颜而为人师,恢复古道,主张学习六艺经传。再后来,儒家的发展情况就更其复杂了,它有了理学的成份,南宋的代表人物朱熹,他将儒家经典著作统统作了一次注解,也就是集传。(边说边板书上述大儒的名字在黑板的右侧。)我们说过,传是什么意思的?

  生:(齐)解释经书的著作。

  师:我们今天研究《荀子劝学》。首先,我想问,劝学之学是什么意思?

  生:(齐)学习。

  师:学习什么?是不是像我们今天一样学习数理化啊语数外啊什么的?

  生:(齐笑)不是的。(家长们也在笑)

  师:那学习什么呢?我们只有了解到学习的内容才能最终确定荀子他老人家为什么要劝勉大家学习的。

  生7、8:(思考讨论)刚才老师讲到的六艺。

  师:不错。六艺。但这个六艺除了六本典籍之外,还有一解,也是学习的内容,那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是很讲求这些东西的。他觉得这些做人方面的内容尤其需要学习,他甚至割不正不食。也就是肉没切成方方正正 的,他老人家都不吃了。

  生9:孔子对学生要求太严格了。

  师:你这话既对也不对。其实,这是仅就人的习惯养成来谈的。但《侍坐》里我们看到了,孔子是非常人性化的。只不过,他对学生要求高。孔子的学生吗,应该做大事,否则谁做大事呢?

  (学生笑,家长笑)

  师:好了,我们得转入到我们今天的正题上来了。刚才我们说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话题,那么,我就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

  生10:荀子讲了,学不可以已。

  师:如果已了,又怎么样呢?

  生11:学习一旦停止了,可能就出问题了。

  师:出什么问题?

  生11:成绩要落后。

  师:还有呢?

  生11:做人就不好了。

  师:有这么严重?那大家的父母还有老师,都是参加工作的人,学习的时间肯定很少很少,那做人就不好了?

  (全班笑)

  生11:那不是。老师你跟我们讲过,孔子讲过的,吾日三省吾身。你们肯定每天在省自己。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太了不起了。

  (是不是觉得我这样夸奖学生太夸张了?其实不然。我们的学生基础很差,适时夸奖是对的。更何况这个学生引发出了教学高潮。)

  师:看来,你所说的省,其实也是一种学习。那么为什么要每天省察自己呢?

  生:12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人是要渐渐地变坏的。

  师:噢,是吗?那么,我想问一问同学们,既然大家认为人是渐渐地变坏的,那么看来,人一生下来就是非常善良的了?

  生:(大部分齐)那当然。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良的嘛。总不至于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坏啊!

  师: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善良?真的吗?想想!

  师:***,你的意见如何?

  生13:我觉得人一生下来是善良的。人后来变坏了,是有各种原因的,譬如说,交了坏朋友,看了坏书,人就会开始变坏。

  师:***,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生14:我大体同意***(生13)的意见。

  师:很好。是不是所有同学都同意这样的观点的呢?

  (在我的理解中,语文课有时候一如相声,需要抖包袱。特别是在学生对一些问题判断得不是很准确时,更要用点心眼。语文教学上的术语就是启发。但启发要在适当时候,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生15:对呀!这样的看法有什么不对的呢?人一生来,不可能就很坏吧?老师,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必要问的。

  (我这个班的学生,思想状态比较舒展,课堂上随意发言的情况屡有发生。但我从来没有加以批评过。我觉得应该让他们讲话。)

  师:说得好,这里,我很想表扬一下大家。因为,大家的观点与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一致的。孟子就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是孟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他有着重要的民本思想。今天,我们还要了解他的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圣贤之人,是因为他能坚持他的本我之心,不让他心灵中的善的力量流失,因而这样的人便是圣人。我们一般的人都会持这样的观点,人一生下来,赤条条地,充满了善良与纯真。但是,假如我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很坏的,是恶的,有谁不同意呢?

  生:(大多数议论纷纷)这怎么可能,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的嘛。

  (部分家长开始用眼睛相互探讨,有的则回过头来悄悄地议论)

  师:你们可以认为是善的,为什么不允许我认为是恶的呢?刚才我们用了个词,人是会变的,变坏了,是说人原来是善;我说有人变好了,不是说人本性是恶的吗?

  生:(讨论)应该说有一部分人坏,有一部分人好。

  师:我刚才说的也不是我的观点,另一个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荀子,他的学说,就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之下的。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强调后天学习的原因。他认为,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就要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去除掉恶的部分。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第二小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文字:青,取之于蓝

  生:(齐读)

  师:同学们有几处读音需要仔细辨正一下。好,下面跟着我读一遍。

  师:(领读课文,生跟读)

  师:现在,我们再齐读一遍。相信会比刚才读得好。

  生:(齐读)

  (我一直强调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于诵读,有一次,我在课堂领学生读书,我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种做法,在我小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常常这样做。我后来也经常这样做。我相信,教师的感情处理会在读的过程中传达给学生。可是,就在那一次,听我课的教师非常惊讶,他们说,哇,你是这样教学生读啊?有创新!我真的没有想到,很多教师其实不这样教学生读书。我也很惊讶。)

  师:还有几个字要注意一下,一是于字,这个字怎么解?

  生:可以解释为从,还可以解释为比。

  师:很好。我们这里不妨作一次小归纳。以前我们知道这个字解为:在,到,向,对。现在,我们又接触了它的新义。(在黑板右侧板书于的几个义项,并要求同学们也在书边上将例句也写上)

  师:还有,这里有一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人认为,这个参省是叁省之误。如果是这样,我觉得也非常好,这说明荀子对孔子思想是有着继承的。我们讲过吾日三省吾身的话,今天老师为大家把这句话补全了。所谓三省吾身,主要是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好,同学们记下来。这些东西很管用的。做人用得着,作文也用得着。(在黑板右侧写下三省内容,同学们在书边上记下来。)

  师:本段中还有一些词,需要大家能够熟练把握,就、中、以、为、而、有,这些字是经常用到的,要认真把握。另有一些词,我们要明白他们的含意,如:金、就槁暴、复、乎。请同学们来谈谈这些字词的具体意义。

  生:(讨论回答,教师在这期间于行间巡视,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的研究情况很好。特别是乎字,这里相当于于字。这一点,同学们也都提出来了。很好。这个字,在很多情况下与于有通解。以后我们还会碰到。现在,我们再将第一段诵读一遍。

  生:(齐读。因为在加深理解了的基础上进行的诵读,所以,朗读效果非常好。有家长和孩子一起细声朗读。师、生、家长形成了良性互动。)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吗?

  生16:这一段里交代了,学习能改变人。

  师:怎么样改变?

  生17:像金就砺则利,木受绳则直那样得到改变。

  师:这是一句比喻了,这用来说明人的话,表明了人原初的`状态其实与《三字经》中的并不一样。《三字经》里怎么说的?

  生:(齐)人之初,性本善。

  师:现在看来,这句话大有考究。在荀子这里,就受到了挑战。但我想问一句,孔子及孟子的观点固然有错,但荀子的说法是不是就对呢?人之初,真的性恶吗?

  生18:(思考后举手)老师,我觉得,人一生下来,其实是一张白纸,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对人性来说,他一无所知。之所以善或恶,完全是后天决定了的。

  师:后天如何决定呢?

  生18:后天如何影响他,他就会往哪一个方向上走。这就使我想到,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塑造人。父母将我们送到学校来,就是因为我们一开始一无所知,所以我们要来学习,使原本一张白纸的本性变得优秀起来,从而接受人类的文明,并进而在这种文明的熏陶下成长起来。

  师:你说得太好了。我提议大家为***鼓掌。

  生、家长:(鼓掌)

  师:***同学的分析实在太精彩了,我觉得这样的演讲再经过精心组织一番,完全可以参加国际大专辩论。我没有想到我们的同学这么精彩。你们今天让老师看到了你们的精彩纷呈的一面。

  人一生下来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或者说是无所谓善恶,我们课后还可以进行讨论。但是,我认为,即使荀子人性本恶的观点是错的,他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有没有错?

  生:(齐)这是不错的。

  师:学习能改变一个人这一点是对是错呢?

  生:(齐)也不错啊!

  师:是啊。什么样的出发点不重要。撇开他的哲学、伦理思想基础,他的这一论证仍然是极有价值的。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小节,是在谈学习的重要性,在谈学习能够让人向好的方向发展。(板书:第二小节 谈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不妨再将这一小节重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将这两段文字背诵一下。不会背的地方,到时候可以偷偷地看一看。

  生:(非常兴奋,将书反扣桌面上,开始背书。家长们脸上露出微笑,欣喜地看着学生背书,部分家长也在尝试背诵。课堂到结束阶段再度出现一个小小的高潮。)

  师:我看我们的同学真的不简单。深入地研究了这两段文字,还又能初步地背诵下来。看来,荀子的学不可以已这样的看法,确实已经为大家所接受了。

  刚才,我们通过研究,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学习具体有什么作用以及应该如何学习,我们还没有涉及。这是文章后一部分所要讲述的内容。课后请同学们认真预习。明天上课的时候,我检查全文背诵,如何?

  生:(齐)好!

  师: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姜老师再见!

  师:(向学生鞠躬,示意学生下课)

  教后感:

  我是一个喜欢讲的人。我的表达欲望特别强。面对一篇篇课文,我很愿意将我所理解的独到而入微的地方告诉我的学生。但我的这些我自认为具有独到的见解,我却不急于告诉学生,我要让它们在高潮之时呈现出来,也就是说,我上课时,高潮感非常强。我觉得人在这种时候能够更容易接受知识与观点。而对我来说,我也更容易记住这些课堂细节。我教了十八年语文,很多我上的课,我到现在都还能记得。

  我的课堂,我一直认为如同一篇小说或者散文,像水一样漫开,又像花儿一样开放。在常态化之中,自有它的形态结构与亮丽所在。当学生或者听课的教师在经过了我的一节课后,不经意间,他们会发现,刚才,他们确实置身于一道风景之中。譬如,《劝学》一文,我抓取了人性本恶这样的思想来进行展开,巧设机关,引领学生带着好奇与探究的心态进行学习,听课者始终被一样东西吸引着激发着。

  我的课可能经不住评。我从某一个时间开始,也不再让一些自以为是的评论者在立场上干扰了我的课堂设计。评是他人的事,上课是我和我的对话体之间的事。只要有生命意识、文本意识、课堂意义意识与课堂结构意识,我就觉得我已经完成了一节课的任务。上述几种意识,可能只是我的杜撰,但未尝不是我的创新。我一直相信,一堂课有一堂课的意义。我觉得有时候,我们一节课,不应该只讲求信息量,更要注意解决问题,哪怕一个问题。我现在面对的学生,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很多时候我只能将一个问题讲得很细才成。我所教过的学生都认为,上我的课,最有感觉的是,他们被我调动起了情感。

  我的课也是从某一个时间开始再无法看出具体的段落痕迹的。这些都被我有意地掩埋了。我怎么能让人觉得这一节课不是浑然一体而是分成了各个阶段的呢?在我,可以目无全牛,意识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牛若非全牛,又岂能有生命?有人说,对时间的专注,意识到时间是被钟表表面的圆形刻度划分出来的,只能是心智有问题。那么一节课,被割成几段,是不是同样出了什么问题呢?

《劝学》教学实录8

  讲完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古文二则:《孙权劝学》《祖逖北伐》,课后练习处理完了,还有不少时间,于是我即兴来了下一段:

  师:“同学们,这两篇文章都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老师说过,他的这本书是想给谁看的呀?”

  生齐:“皇帝。”

  师:“好,今天你们读了其中两篇,也是皇帝了。”

  师做下跪状:“臣向各位‘小皇帝’请安!”

  学生哄笑。

  师:“敢问各位皇帝,读懂了吗?”

  生兴奋地齐声:“懂了。”

  师:“好。先就《孙权劝说》来说吧,你们如果真是皇帝,应该得到什么借鉴呢?”

  学生沉默。

  师:“换句话说,有什么启发什么认识。”

  生:“要关心手下人。”

  师:“怎么关心,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他?”

  生:“不是,让他们多掌握知识。”

  师:“哦,在学识上关心手下人。对,皇帝手下的人有了知识就能帮助他治国了,孙权真聪明。”

  师:“还有吗?”

  学生沉默。

  师提示:“如果孙权是个不学无术的君主,吕蒙会听他的吗?”

  学生齐声:“不会”

  师:“为什么?”

  生:“只有自己有知识,才能说服别人。”

  师:“哦,这么回事。事事要从自己做起,才能给别人树立榜样。臣懂了,各位皇帝,你们懂么?”

  学生们快活地大声:“懂……了!”

  师:“那从《祖逖北伐》中皇帝们又能得到什么借鉴呢?”

  下课铃响。

  师:“哦,各位皇帝累了,容臣告辞,明日上朝再来聆听。”

  ……

  第二天上课。

  师:“我们接着上堂课的问题来讨论,如果一个皇帝读《资治通鉴》,读到《祖逖北伐》,他会想到什么呢?大家先讨论五分种。”

  学生讨论。

  师:“谁来先说?”

  生:“要重用人才。”

  师:“哦,哪重用唐老师吧,唐老师在唐朝就是人才了。”

  学生哄笑。

  师:“这种认识应该与文章有关系吧,文中有重视人才的内容吗?”

  生:“有,司马睿重用祖逖,派他北伐。”

  师:“是这样吗?大家看书,谁看懂了谁举手。”

  学生看书。

  一生举手:“司马睿并不想北伐,是祖逖自己组织军队北伐的。”

  师:“很好!读得细心。其实,祖逖确也是人才,司马睿没有给他军队,没有重视 他。如果他早点主动派祖逖去北伐,不会‘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了。这也可以从反面来说明重用人才是重要的,所以文中是有这个内容的。”

  师:“皇帝们读了这篇文章还能认识到什么,借鉴些什么呢?”

  学生沉默。

  师读:“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师:“大家想一想,皇帝们读到这一段,会想到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有生举手。

  生:“要内部团结,才能打败敌人。”

  师:“对,文中说到‘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这也是从反面来说明的团结是重要的。孟子就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学们,干什么事,都要团结一致啊。”

  师:“还有没有要发言的?不是皇帝的人读了这篇文章,应该也有很多感受。”

  学生们纷纷举手。

  生:“祖逖少有大志,后来率军北伐,说明要从小立志,长大才能做大事。”

《劝学》教学实录9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劝学》教学实录10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师: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幻灯演示)。

  三、解读

  师:《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幻灯演示)

  生甲:当涂、辞、治经、涉猎、见往事

  生乙:即更

  (解说: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及积累是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先疏通文意,再作重点记忆,合乎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整体感知

  师: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生: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听劝开始学习,学业大有长进的故事。

  生:这个故事讲孙权两次劝学,吕蒙始就学,后大有长进。

  师: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生: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师: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解说: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自读及概括能力)

  五、课文研析

  师: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生: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师: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师: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

  生:不一样。孙权第一次劝学时态度非常坚决。“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第二次时隐隐有不满、责备。鲁肃与吕蒙对话表现的是惊异。

  生:孙权第二次劝学是有不满,但我以为更多的是关心、爱护。现身说教,语重心长。

  生:鲁肃与吕蒙对话时,鲁肃是惊异,吕蒙是自豪。

  师: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挑人物读,大家注意听,看他读的好不好?哪句话读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通过有感情的读,学生容易理解把握人物)

  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哪位同学敢挑战他?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精彩!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读出了感情。

  师:读出了感情,恰当的说应该是读出了“语气”。哪个词体现了语气?

  生:“邪”

  师:什么语气?

  生:反问。

  师:“邪”是表示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吗”。文中还有其他语气词吗?

  生:有。“耳”、“乎”。

  师:分别表什么语气?

  生:“耳”是表示限制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罢了”,

  “乎”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啊”。

  (语气虚词的积累)

  师:根据刚才我们分析的,分小组有感情的读文章,一会儿找同学分角色读。(两组同学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哪一组同学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表演。(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白话《孙权劝学》,让我们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表演能力)

  师: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生: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幻灯演示)

  六、体验反思

  师: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生:学习对一个人来说,确实很重要。

  生:仲永受于天而不受于人,最终泯然众人;吕蒙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人刮目相看。通过对比体现出开卷有益。

  生:活到老学到老。吕蒙那么大年龄才开始学习都让人刮目相待,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师:好,活到老学到老,我把这句话送给大家。仲永天资聪颖,因后天没有学习,最终泯然众人;吕蒙那么大年纪才开始就读,但经过努力,让人刮目相待。看来读书确实有益。

  (解说: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感情体验,注重学生表达能力培养。把这两篇课文比较阅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开卷有益的中心,引起学生感情共鸣,避免教条式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七、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生: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

  生:书到用时方恨少。

  师:“书到用时方恨少”,让我们一起

  多读书,读好书。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师生共勉“穷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解说:课外知识积累是语文资源充分利用的一个方面,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是

  提高学生

  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

  (恳切)

  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

  (关心)

  刮目相待

  论议————结友

  (惊赞)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劝学》教学实录1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步骤与方法:

  1、看“预习提示”,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

  2、教师出示应掌握的实词和虚词,让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答。

  3、同位(桌)轮流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对方应指出来加以纠正或共同讨论;二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集体解决。

  4、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上课)

  师:同学们,荀况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板书:学不可以已)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一自然段。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君子博不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请问本段论述了什么内容?(学生举手)××同学回答。

  生(1):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师:运用什么方法论述的?

  生(1):比喻。

  师:很好。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者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板书:青青于蓝,冰寒水)××同学,请你回答。

  生(2):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2):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板书:直木为轮)(学生举手)××同学。

  生(3):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学生举手)××同学。

  生(4):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若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板书:金就砺、木受绳)

  生:(集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板书:知明而行无过)

  师: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生:(集体)“学不可以已。”

  师: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请××同学背诵第二自然段。

  生(5):“吾尝终日而思矣……善假于物也。”

  师:很好。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段写了几层内容?××同学回答。

  生(6):分三层。第1句为第一层,第2、3句为第二层,第4句为第三层。

  师:对。第一层阐明什么内容?××同学。

  生(7):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师:对。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同学。

  生(8):分总关系。

  师:对。第二层是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第三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联系前文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生:(部分)学习。

  师:对。由此看来,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生:(集体)比喻。

  师:用哪几个比喻?××同学。

  生(9):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板书: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善假于物)

  师: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三段,“积土成山”,开始。

  生:“积土成山……用心躁也。”

  师: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学生举手)××同学回答。

  生(10):这段主要论述学习态度。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到“金石可镂”,阐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阐述学习要专心。(板书:学习态度—积累、恒心、专心)

  师:很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同学。

  生(11):比喻。

  师:每一层的两个比喻句是什么关系?

  生(11):对比关系。

  师:对。本段的三层内容都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这样的写法什么好处?××同学,你说说。

  生(12):使中心论点更生动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师:很好。请同学们拿出纸来,按要求作练习。要求: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学生动笔写,5分钟)。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谁说?(学生举手)××同学。

  生(13):知识如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就会枯竭。

  师:比喻贴切吗?(学生答:“贴切。”)××同学,你怎样写的。

  生(14):空虚的头脑若以知识来充实,犹如雨水浇灌着干旱的土地,使它能恢复生气。

  师:很好。××同学,你说一个。

  生(15):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的生活,犹如在黑暗中的远征。

  师:好。××同学。

  生(16):没有知识的头脑,像不长谷物的`荒地。

  师:他从反面设喻,也很好。××同学。

  生(17):没有知识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东摇西晃,虚度年华。

  师:请同学们推敲一下是否贴切。××同学,说说你的意见。

  生(18):不贴切。“断线的风筝,东摇西晃”主要是说无明确的飞行方向,与“没有知识”无相似之处。

  师:若将本体改动一下,就是一个很好的比喻句,请你改一下。

  生(19):将“知识”改为“志向”。

  师:对。改为“志向”“目标”“理想”等,就是个很生动贴切的比喻。好的比喻必须符合合理、生动、新颖的要求。

  师:再请同学们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学生写,6分钟)

  师:我看同学们基本上作完了,下面分成几个小组交流一下,写得好的向全班同学推荐一下。(6人一组,交流7分钟)

  师:哪些同学写得不错,请组长推荐一下(第二组组长举手说:××同学),请××同学读读。

  生(20):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朗自大。

  师:好。这是以对比设喻阐述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还有好的吗?(第五组组长站起来说:××同学请××同学读一下。

  生(21):勤奋的人,像一颗明珠,无时不刻不放出光芒;而懒惰的人,像生了锈的铁,毫无用处。

  师:不错。这是以对比设喻阐述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还有组长举手)(下课铃响)还有好的句子,请课代表收集起来,贴在学习专栏里。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论述人要有崇高的理想。适当运用比喻论证法。下课。

《劝学》教学实录12

  (导入及背景介绍,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

  师: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下面,就请同桌两人为小组,边读边译。

  (生译读课文,互相解决疑难。)

  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句子,老师也准备了几个句子。大家看看,这几个句子会翻译吗?

  (屏显。)

  蒙辞以军中多务。

  生1: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好,那这个“以”字是什么意思?

  生2:“用”的意思。

  师:这个句子的完整翻译应该是———

  生3: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师:对,翻译句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翻译完整。再来看第二个句子。

  (屏显。)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生1:我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师:这句中“, 岂”和“欲”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2:“岂”是难道的意思,“欲”是想要的意思。

  师:那这句话应该如何翻译?

  生3: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

  师:很好,“博士”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生4: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师:现代汉语中“博士”是什么意思?

  生5:是对一种学位的称呼。

  师:哦,原来是个古今异义词。那就让我们拿起笔,积累下来吧。再来看下一个句子。

  (屏显。)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生1: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

  师:很好,看来刚才同学们听课都很认真。那么,在这个句子中“但”字该如何翻译呢?

  生2:是“只”的意思。

  师:很好,其实在我们学过的《木兰诗》中也有个“但”字翻译为“只”的意思。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句吗?

  生3:“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还有“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师:同学们非常棒!学习就应该举一反三。来看最后一个句子。

  (屏显。)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生1: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师:在这个句子中“乎”字是什么意思?

  生2:是感叹词“啊”的意思。

  师:本课中出现了很多语气词,请大家标注出来,朗读时注意这些语气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走近文中的人物。对课文的语句翻译我们解决了,哪位同学能够概括一下这篇文章的大意?

  生3:课文讲述了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而读书学习,最终大有进步,受到鲁肃刮目相看的故事。

  师:在这则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生1:这则故事中有三个人物,分别是孙权、吕蒙和鲁肃。

  师:文中最先出现了哪些人物?

  生2:孙权和吕蒙。

  师:孙权、吕蒙何许人也?

  生3:孙权是吴国的创建者。

  师:那吕蒙呢?

  生4:三国时有名的大将。

  师:具体是哪一国的大将?

  生5:吴国。

  师:也就是说吕蒙是孙权的部下,吴国的君主在劝他的部下学习,不同身份的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自然不同。下面,请同学们找出两人对话的句子,试着揣摩这两人说话时的语气、语调,读一读,品一品。

  (生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试读。)

  师:能说说你选择这种语气读的理由吗?

  生1:我认为孙权作为君主,是想让吕蒙多学习,否则以后怎么带好他的部下,因此有警告的语气在里面。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生2:这句话中的“不可不学”,用了双重否定,表现了孙权语气坚决,不能质疑的态度。

  师:哦,这位同学想要读出君王的威严,这种语气是坚决的。就像今天你很累,回家不想写作业,这时你的妈妈对你说:“写作业是你身为一名学生的本职任务,你不能不写!”

  生3:这种语气太坚决,让人很难接受。我认为孙权对吕蒙是一种劝导的语气。

  师:那你能不能试着将这种劝导的语气读出来?

  生3:“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师:大家同意他的这种语气吗?

  生(齐):同意!

  师:这位同学的劝导,让人很乐意去接受。看来,掌握说话的语气很重要。既然大家都认同刚才这位同学读句子的语气,那就让我们全体男生做一回君主,来试着规劝自己的臣子。

  (男生齐读。)

  师:这样一位为下属着想的君主,又是用规劝的语气在劝导,吕蒙听了应该欣然接受吧?

  生1:吕蒙用军中事务多而推辞了。

  师:这吕蒙,好大的胆子!君主

  劝说他学习,他居然敢推脱。如果你是孙权,这时你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

  生2:会气愤、无奈、失望。

  师:如果我是孙权,劝说不成,那就命令,君命不可违,这样做多省事啊!孙权是不是这样做的呢?

  生3:我认为孙权是把吕蒙当做很好的朋友来规劝的,所以他不会用命令的方式来逼吕蒙学习。

  生4:孙权的语气比较恳切,寄寓了对吕蒙的关心和殷切的希望,让吕蒙觉得无法推辞。

  师:也就是说,孙权用恳切的语气,让吕蒙心甘情愿地接受学习。你能试着将你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为我们重现当年那一幕吗?

  (生试读。)

  生5:我认为“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很幽默,有点调侃的意味。

  师: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生齐读。)

  师:注意句子中的两个语气词“邪”和“耳”。我们前面说过,它们分别相当于“吗”和“罢了”,再读一遍,将这两个词语的表现力读出来。

  (生再读。)

  师:我想,听到孙权这样一说,吕蒙心里一定轻松了不少。紧接着,孙权又是如何劝说的?

  生1:孙权紧接着用自己的经历来劝说,他自己经常读书,认为大有所益。

  师:哦,孙权用自身的经历来劝说,很有说服力。

  生2:“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还否定了吕蒙前面推脱的理由。

  师:这时候的吕蒙应该是哑口无言,再也不会用“军中多务”来推脱了吧。

  生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句话还透露出孙权对吕蒙的鼓励,让他知道读书还是很有好处的。

  师:同学们体味得很到位,再劝吕蒙,孙权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怒,也没有用君主的特权去逼迫吕蒙学习,而是以自身的学习经历来鼓励、劝说吕蒙学习。孙权认为读书“大有所益”。如何才能让吕蒙觉得读书很有诱惑力,并且心甘情愿地学习?“大有所益”应当怎样读?

  (生1 范读。)

  师:当我们向他人介绍一种很具诱惑力的事物的时候,应当用怎样的语气?

  生2:“自以为大有所益!”

  师:非常聪慧的同学,他抓住了表示程度的“大”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读书的益处。这时的吕蒙还推脱吗?

  生3:吕蒙不推脱了。“蒙乃始就学”,当孙权告诉他读书的益处时,他不再推脱,体现出吕蒙很果断。

  师:这都是孙权的功劳啊!到这里,我们对这位君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家说说你眼中的孙权是个怎样的人。

  生1:他是个机智、聪慧的人,用平和的语气劝说他人,让人很乐意接受他的'建议。

  生2:他平易近人,对属下像朋友一样,并没有摆君主的架子。

  生3:他是个善于劝学,掌握高超劝说技巧的人。

  生4:他是个很有耐心的人,一劝不学,他会再劝,直到吕蒙心甘情愿地学习。

  生5:他还是个重视学习的人,因为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吕蒙学习。

  生6:他重视属下的全面发展,如果只会打仗,空有一身蛮力,在战争中一定会吃亏,而用知识武装自己,就会有勇有谋。

  师:难怪当年连曹操都如此评价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连敌人都如此赞赏,可见孙权真是位德才兼备的君主。听了孙权的劝说,吕蒙开始学习了,成果如何?

  生(众):“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师:鲁肃又是何许人也?他和吕蒙是什么关系?

  (屏显吕蒙与鲁肃的相关资料。)

  生1:吕蒙是鲁肃的部下,鲁肃是吴国的名将、政治家。

  师:这位文武双全的名将,除了对吕蒙言语上的夸赞,还有其他的表现吗?

  生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师:鲁肃不仅在语言上,更在行动上对吕蒙的学习成果进行了肯定和夸赞。吕蒙听了是什么反应?

  生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师:受到了上司的夸赞,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说这句话?同桌之间一个扮演吕蒙,一个扮演鲁肃,可加上神态、动作,试着读一读。

  (生读。)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

  (生展示。)

  师:请同学们点评一下。

  生1:扮演鲁肃的同学读出了惊讶的语气,扮演吕蒙的同学没有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

  生2:扮演吕蒙的同学的动作还是体现了内心的那种自豪感。

  师:读鲁肃的话时,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

  生3:惊讶。因为在鲁肃的心目中,吕蒙只是一介勇夫,现在居然在与他讲论文义时,发现他有这么大的进步,因此很是惊讶。

  师:听了鲁肃的夸赞,吕蒙心里是怎样的感受?

  生4:自豪,骄傲,自得。

  师:全班一起读一下。

  (生读。)

  师:吕蒙的变化得到了鲁肃的赞赏。这种赞赏不仅仅是言语上的,更有行动上的,这都得益于谁?

  生1:得益于孙权的劝解和开导。

  生2:还得益于吕蒙自己的努力。

  师:是的,在这则故事中,孙权耐心劝导,吕蒙虚心接受学习,鲁肃不吝啬对他人的夸赞,每个人物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下面,大家谈谈你们的收获。

  生1:我从吕蒙身上学到了只要愿意学,就一定会挤出时间来学习,就一定会有所成就。

  师:是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生2:我从孙权身上学到了不论权力有多大,要想别人接受你的建议,就要像朋友一样真诚地劝说。

  师: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坦诚,是让他人接受你的先决条件。

  生3:我从鲁肃身上学到了要学会赞赏他人的成功,在这样的鼓励下,他人会进步得更快。

  师:不吝啬对他人的夸赞也是一种美德。

  生4:要想他人接受你的建议,要运用你的智慧和恰当的语气。

  师:掌握一定的劝说技巧,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对话也可以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今天的作业就请同学们以对话的形式,对公交车上的人物进行描写,字数不少于300 字。下课。

【《劝学》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劝学》教学实录04-20

劝学教学实录03-10

劝学教学实录12篇03-10

《劝学》课堂实录12-20

劝学的课堂实录06-25

《劝学》课堂实录片段06-28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02-08

《劝学》课堂实录9篇12-21

《劝学》课堂实录(精选14篇)11-29

劝学特级教师教学实录(精选11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