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译文赏析

时间:2024-07-18 17:29:45 劝学 我要投稿

《劝学》译文赏析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荀子》中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着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课文全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名家点评】

  本文形象清新、脍炙人口,于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五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选自《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有删节)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 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

  3.词类活用

  (1) 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3)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4)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 輮这种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

  二、文言虚词

  1. 而

  (1)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2)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4)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5)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于

  (1)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

  3.倒装句

  (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劝学》译文赏析】相关文章:

《劝学》原文译文赏析11-27

《劝学》原文、译文及赏析04-17

颜真卿《劝学》原文译文及赏析04-17

荀子《劝学》的译文10-10

朱熹《劝学》翻译及译文08-11

荀况《劝学》原文及译文10-09

《孙权劝学》原文及译文03-07

荀子《劝学》全篇及译文07-22

荀子《劝学》 全篇及译文05-08

《劝学》赏析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