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的重要性

时间:2024-08-24 23:44:40 内经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内经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内经的重要性,一起来看看吧。

  内经的重要性 篇1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我想讲三个问题,一个是《黄帝内经》的学术定位;一个是《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另外再讲一下《黄帝内经》的现实意义。

  《黄帝内经》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由广州电视台拍摄的60集大型纪录片《黄帝内经》中,各位专家的说法很多:焦树德先生说是一本养生的书;有人说是医学著作;还有人提出来是一部人文学著作,因为它包罗万象,里面有医学的、伦理学的、哲学的、天文学的、地理学的、心理学等等的内容。那么究竟怎么定位这本书呢?首先,它当然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现在要用科学的角度来看问题,我下一个不太恰当的定义,它可能是一部人文科学和生命科学相结合的书,或者说它是一部具有人文科学特色的医学著作,它创造了一个以人文科学为特征的医学体系。这个体系与西医是不同的,西医是以自然科学为特征的医学体系。《黄帝内经》里面讲到了藏象、经络,体现在哪些篇目呢?主要有《金匮真言论》、《灵兰秘典论》、《六节藏象论》、《五脏别论》,还有《经络论》、《皮部论》等等,这些是讲中医的生理的。《内经》还讲到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如《风论》、《痹论》、《咳论》、《痿论》、《疟论》、《厥论》等等。讲诊断治疗的篇目也有很多,如《素问》里就有《脉要精微论》、《三部九候论》、《诊要经终论》、《刺热论》、《刺齐论》、《刺禁论》等等。因此它无疑是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国传统生命科学的著作。

  第一、《黄帝内经》是人文的,而不是纯自然的。它是以人为核心,讲的都是人,而不是物质。它具有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具有人文性。

  第二、《黄帝内经》讲人的生命都是有差异的,而不是普遍的。比如说,它强调的是“辨证论治”,注重人的特异性、特殊性。它还非常强调人的体质,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所指。实际上,人还不止二十五种体质,还可以再扩展。《黄帝内经》就强调人的个体性,或者叫特殊性。

  第三、《黄帝内经》讲人的生命是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人和自然不能分割,人自身各脏象之间也是不能分割的。比如说《生气通天论》、《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等等篇章,都是强调人与天的不可分割性,整体性。

  第四、《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是可以感知、感受的,可以给它定性的。但是人的生命不是通过现在试验室里面试验分析的,不是可以用数学描述的,不是定量的。这可以称为直观性或模糊性。

  第五、《黄帝内经》认为人是生动的、鲜活的,不是冰冷的。也就是说,它不太重视尸体解剖。《黄帝内经》以前是讲解剖的,雷公学派就强调解剖。比如在《灵枢?经水篇》就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后来《黄帝内经》却不讲解剖了,这是一个转变。这一点可称为动态性。

  所以《黄帝内经》所建构的这门中医科学,是一种具有人文科学色彩的医学体系。人文科学不是社会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它具有主体性、独特性、个体性。《黄帝内经》以先秦人文哲学为基础,不仅将先秦人文哲学作为建构医学体系的指导,同时还把哲学的概念范畴直接运用于医学。我坚持认为只有明确了《黄帝内经》这种人文科学的医学著作的学术定位,才可以认清中医体系与西医体系的差别,传统中医是以人文科学为基础的医学体系,现代西医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医学体系。

  第二个问题,简单地介绍一下《黄帝内经》的文化渊源。我认为《黄帝内经》成书时间是在汉武帝以后,但不排除它的一些篇章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但最后出版的时间应该是在汉武帝以后。由此它必然受到汉武帝之前的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诸子百家对《黄帝内经》都有影响,但主要是儒家和道家。先看儒家,《周易》、《尚书》可以看成主要是儒家的著作(当然也有一些道家的思想)。《周易》里面的“阴阳”哲学,《尚书》里面的“五行”学说,还有《论语》里讲的“两端”、“中和”、“和为贵”、《孟子》、《中庸》的“阴阳五行”构成论、“中庸”方法论,对《黄帝内经》都有直接的影响。现存《孟子》、《中庸》里面虽然没有“阴阳五行”的记载,但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行篇》,学者经研究认为就是思孟学派的著作,思孟学派的五行是:仁义礼智圣(信)。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邹衍也可以看成是儒家。儒家思孟学派、邹衍阴阳五行派的“阴阳五行”学说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建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道家对《黄帝内经》的影响就更大了。比如王冰编的《黄帝内经》中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非常强调上古真人,这是道家的一种理想人格。还有为什么《黄帝内经》托名“黄帝”?这可能是受西汉初年黄老学派的影响。黄老也属于道家。《内经》重“道”,讲“阴阳之道”、“天地之道”、“升降之道”、“医之道”、“养生之道”、“养长之道”,这是受到《老子》万物源于“道”思想的影响。此外老子、庄子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聚气养气”、“求生之厚,长生久视”等思想,更是直接影响了《黄帝内经》的养生、预防、医疗等博大体系的形成。

  最后一个问题,讲一下《黄帝内经》的文化地位与现实意义。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说有儒家、道家,这个中间差一个医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阴阳角度来看,儒家是崇阳抑阴,道家是崇阴抑阳,医家是既崇阴又崇阳,既不抑阴也不抑阳。《易传》说:“一阴一阳之为道”,《黄帝内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强调了阴阳的不偏不倚。如果偏阴偏阳,那就是病态,中医的目的.就是调整阴阳,达到“平”“和”的状态,到了“和”的状态,病就治好了。医家是阴阳的和合派,可以看成是《周易》阴阳和合思想的最完美的继承者,它对中国历史上的君主治理国家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历史上的开明的君王都强调阴阳的和合。以至后来明朝的皇宫--紫禁城的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其取名就是出自《周易》的《乾卦?彖传》“保和太和,乃利贞”。“和”是一种调和的状态,“和”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价值趋向。

  《黄帝内经》在医学上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医的医疗思想、医疗方法,即非对抗性治疗的思想,和合的思想,以调和为主的治疗方法。《黄帝内经》在科学上的意义是建立了另外一种科学形态。科学也应该是多元的,科学绝对不仅仅是17世纪牛顿力学以后的现代科学这种形态。现代科学有三个特征:一是逻辑推理,二是数学描述,三是实验验证。它有一个物质实体和形态。而《黄帝内经》提供了以整体论、模型论、过程论等等为特征的科学形态。它具有人文科学的性质,强调个体性、特殊性,它不提供一种公理。西方科学是唯物论的,是建立在物的层面上的。陆广莘教授刚才提到了“唯实论”,陈立夫先生提出“唯生论”。实际上中国的哲学不能用西方哲学唯物、唯心的模子来套用,中国哲学是物心合一的,是生生不息的,不是物的哲学,而是人的哲学,是生命哲学。中医就是以这么一种哲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在这么一种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当然不可能等同于西方在唯物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长期的实践证明,中医学这种科学形态对解决人的生命问题是有用的、有效的。

  《黄帝内经》所建立起来的中医学在现代社会如何发展?这的确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中医学生死存亡的问题。面临现代化的挑战,现在提出了“中医现代化”的口号,我并不反对中医的现代化,问题的关键是怎样现代化?现在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医现代化就是要中医现代科学化,这是本人不敢苟同的。我曾经在1999年发表了一篇《中医现代化悖论》的文章,我想说明的是这样一个悖论:中医能够实现不改变自己非现代科学特色的现代科学化吗?毫无疑问中医不是现代科学的,其理论内涵、思维方式、学科特色都不同于现代自然科学,所以中医的现代科学化就必然要把中医的理论内涵、思维方式,把中医的特色都抛弃掉,试想这种“现代科学化”的结果,中医还存在吗?因此我给出了一个等式:中医现代科学化=中医西医化=中医毁灭化。因为在目前的医学领域,代表现代科学的学科就是现代西医,所谓中医现代科学化实际上就是中医的西医化。这在我看来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西医已经按照现代科学的模式在飞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只需要拿来为我所用,而不必要把自己变成他的样子。

  再看目前的中医现代研究,很多人都是努力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寻找或证明在中医理论中、在《黄帝内经》里有很多观点和西医是一致的、相同的,以说明西医有的内容,我们中医也有,由此证明我们中医是科学的。这种研究的结果导致了西医的讥笑,因为在他们看来我们中医里那些和西医相同的内容,是西医里最粗浅的东西,如一些解剖常识等。如果从这方面去比较,就是用我们的短处比人家的长处,这是没有意义的。解剖可以说是最初级的,《黄帝内经》以前中国是讲解剖的,而到《黄帝内经》却不讲解剖了,可能这正是《内经》的伟大之处,因为它不是从物质层面,而是从信息层面来看待人的生命;不是用对抗性手段,而是用调节、调和的手段来处理生命问题。我认为中医应该对自己有信心,而且一定要以实践为评价标准,而不是以符合不符合现代科学为评价标准,要唯实,检验中医是否科学的标准不是西医,也不是现代科学,而是实践,只要有效、有用就是科学的。这次抗击sars过程中,中医就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它的科学性。

  总之,《黄帝内经》作为中医药文化的源头,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应做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下去。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就是四个字“顺其自然”。天地自然永远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这是一个固定的顺序。人体也应该按照这个顺序去生长、生发、收敛、收藏,这样你的身体才是健康的。这是《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的一个很原则的问题一一顺其自然。《黄帝内经》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首先它传达给我们一个信息,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在古代,人们是非常讲究养生之道的,而现在我们是把身体当作可以不断去消耗和损害的东西。在古代是养它,很认真、很爱惜的对待自己的身体,而现在的人对身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非常的不爱惜,真正好的理论是很难听到的,所以要学懂《黄帝内经》是非常不容易的。圣王为什么重视医学和生命学方面的书?实际上所谓圣王就是顺从自己本性的人,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生发、生长、收敛、收藏的这种人。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圣王通常是能够掌控自己的人,不仅能够掌控自己的身体,还可以掌控自己的欲望的人。要想真正做一代圣王,不仅要掌控自己的欲望,同时对自己的身体要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认知。可以看一下曲黎敏讲的黄帝内经。

  内经的重要性 篇2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与中医防治疾病技术的渊源。该书由《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62篇文章组成。其文章为春秋战国时代作品。而该书成编则于战国至西汉之际。从《汉书·艺文志》中看到,古时除《黄帝内经》之外,尚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等。但其他诸经“均已失传”,独《内经》传存于今世。又历代中医学家亦均尊《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为"经典”,而这些书均出自《内经》之后;此外,尚有一些古代医学文献,其撰著时代或并不晚于《内经》,如1973年湖南省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等,然而此类文献,无论其内容的丰富程度还是其理论的系统完整性,均不足以称之为“经典"而与《内经》相提并论。

  《内经》之所以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是因为它不仅包含有丰富而科学的医学理论﹑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与技术,同时还从宏观的角度论证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v并且运用古代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课题一一生命规律,从而建立起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两千年来,历代医学家正是在《内经》所创建的理论、确立的原则,应用的技术及其所采取的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与创新,使中医学术得到持续发展的。一部雄伟壮阔的中国医学史,无处不体现着《内经》的指导作用;光彩纷呈的众多医学流派,无不以《内经》的理论为其渊源;古今无数的中医学大家,或者理论上独树一帜,或者防治疾病效验如神,然而究其成功之路,均未离开研习《内经》以为立说之根本;即以专门研究《内经》而垂示后世者亦不乏其人,如唐·杨上善、唐·王冰、明·马元台﹔在全面研究《内经》基础上攻克某类疾病而著书者尤多。如汉·张机撰《伤寒杂病论》清·叶桂留给后人《临证指南医案》;参透《内经》某方面的要旨。据之加以发挥而标立新说的代有人在,如金元时期刘、张、李、朱“四大家"因之各有建树,明清间喻昌则以《秋燥论》《大气论》而名著医林;现代中医教育家任应秋,一生著作30余部,多以《内经》为基础,专门以《内经》为研究对象者即有《病机临证分析》《黄帝内经研究论丛》、《内经章句索引》等。正是由于《内经》科学地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因而。迄今为止的历代有成就的中医学家,尚无一人不是精研《内经》者,这一事实即足以证明《内经》在中医学中的至尊地位。直至今天,中医高等院校仍把《内经》列为本科生和部分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尤其不可忽略的是。研究《内经》的'不仅仅限于中医学界,自古以来,众多其他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都自觉加人《内经》研究者的行列,其中许多人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同样为人类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中国中医药学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医学宝藏,而《黄帝内经》则是这座宝藏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中之宝。历代医家。凡是勇于开拓。勤于挖掘、善于采撷者,均能从《内经》中不断地获取治病活人之妙术而造福人类。事尚不止于此,深人研究"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的《黄帝内经》,不仅能探索生命的奥秘,还能从中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凡此种种,都是《内经》研究工作历两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深人研究《黄帝内经》,不仅对中医学健康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而且将为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完善,从基础理论及方法论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与支持。

  论内经学

  《黄帝内经》,从其内容、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以及历代研究者所取得的成果和当代对其研究之现状来看,它已不再是单纯的一部医书,而是已经形成中医学中的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学科一“内经学”。

  有关内经学的名称,前辈医家早已经提出,并设想了其大体结构,如秦伯未先生1934年编著的《秦氏内经学》一书便以此为名﹔任应秋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又提出内经学的结构及研究方法与范围的设想。只是由于秦氏之书系属“教材”性质,未能反映出内经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条件与特点﹔任氏虽有内经学之构想,惜未能落实笔端,即郜然长逝,以致内经学之名称不仅在整个科学界很少有人知晓,即使在中医界亦未取得一致的认识。这一现实,不仅障碍着内经学学科自身的发展建设,同时也不利于中医学的发展与提高,因而有必要对内经学的确立加以论证。

  (一)确立学科的基本条件

  所谓“学"即学科之意。任何学问,其能够称之为“学”者,均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特定的研究范围,并且这个领域、对象与范围的研究工作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它必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不是零散的知识、技术的堆砌;其主要任务是揭示其研究领域内的重要规律。这些规律不仅是从众多实践中提取的,并且应在相关实践活动中得到验证。作为学科,有些则是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分支,如物理学中的力学等。内经学除具备上述条件外,因其以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为主体,同时还具有如下的条件: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有一批专门的研究论著与成果,其内容博大精深;有一支活跃而有成效的学术研究队伍;对众多学科的发展具有长远的和现实的意义。

  从古至今,对《内经》的研究已经全面地具备了上述各种条件,称之为“内经学”是当之无愧的。本《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一书,正是从对内经学的基本认识出发,以阐述内经学的研究领域、对象、范围、理论体系及其重要规律为基本任务而撰著的。

  (二)内经学的概念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其内容虽然十分广泛。但却是以医学为主体的,包含理论与临床两大部分。其临床部分的养生防病、诊断治疗技术等内容十分丰富具体,语言朴素无华,事实信而有征,其中尤有不少是世界医学史上的首创,如《灵枢·四时气》篇所载“放腹水"疗法,其具体操作与注意事项,与现今临床所用者实无大差异﹔有关针刺方法,《内经》已记载二十余种,后世医家曾对之进行广泛研究,即使研究文献中不多见的刺法,今天验之临床亦常有奇效,如运用《灵枢·刺节真邪》之“振埃"刺法治疗“过敏性"哮喘等。《内经》所论治病法·虽以针刺法最多,但亦包含有灸法、药物疗法、饮食疗法﹑饥饿疗法、寒冷疗法﹑精神疗法、熨贴疗法。熏蒸疗法﹑洗浴疗法﹑取嚏疗法、吹耳疗法﹑按摩导引疗法等﹔尤其可贵的是《内经》明确训示医生”去故就新﹑乃得真人”应"杂合以治v各得其所宜”'不得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两千年来。中医学家们正是遵循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内经》的基础上使临床医学得以发展丰富·真正形成不拘一格。“百花齐放"的形势。近年来,许多人发出中医“规范化”的呼声,并认为这是发展中医学并使之与世界较通用的"西医学”相互“接轨”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丰富多采的中医治疗技术与方法v正是"规范化"所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内经》的理论部分,是历代医家以及其他学科专家研究探讨的重点。较之对《内经》临床部分的研究更受重视v这一点可以从古今400余部有关研究专著与大批学术论文得到充分的证明。正是这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研究者及其不断取得的研究成果,才使中医学理论得以持续发展与提高,同时也维护并推动着中医临床医学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进步,使得中医学在自然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仅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西医学家及其他学科专家加入中医药学的研究者行列。总之,内经学确实是中医学基础学科之一。

  作为中医学的基础学科,内经学涉及到中医的临床与理论各个学科,如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以及养生康复﹑内、妇、儿、外等各科,即为各个学科提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v从宏观角度提供各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当然,内经学对中医其他学科而言仅能起“基础”的作用,而不能全面反映其他学科的特点v也不能代替其他学科的独立发展;同样地,中医学其他学科的理论与临床不仅不能包含内经学这个广大的领域,而且也不可能代替内经学在整个中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内经学的研究领域与范围,并不局限于医学本身。《内经》分析与认识医学问题时运用了当时有关文字学、语言学、哲学、天文学、地理学﹑历法学、生物学、气象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手段与方法。古人将这些手段与方法概括、抽象为“天地人”。“天地人”,在《内经》时代虽然是作为方法与手段加以应用的,但是在后世对《内经》的研究工作中,即在内经学形成过程中,则不再单纯是方法与手段。同时也是研究的对象。因为,只有正确认识并运用“天地人”的方法与手段,才能深刻理解《内经》关于“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的论述。从宏观整体的角度认识人体自身(包括表里上下)的以及人与外在环境(包括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并进而研究与论证生命的规律,即生、长、壮、老、死的规律。健康与疾病的规律。防病保健与诊治疾病的规律等。

  无可置疑,内经学的研究工作是以研究《黄帝内经》一书为主体的v这一点古今皆然。即使将来对有关《内经》的全部历史、文献、语言,对其所涉及的古代多种学科,对其所运用的方法。对其所记载的理论、原则﹑技术,对其在中医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对其所包含的精华与糟粕等等都整理﹑阐述、验证得清清楚楚,可以将《内经》束之高阁”之时,该书也仍将不失为内经学的基础而犹有宝贵价值。当然,这也正是《内经》研究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同时,内经学的研究对象还必须包括古今研究《内经》的主要成果及其经验,即各个时代从各个方面研究所取得的足以发明经旨并启示后人的重大成果,而研究工作中成功的与失败的经验亦在研究总结之列。事实上。仅以古今研究《内经》的400余部专著内容分析,各书都有其成功之处,立下丰功伟绩者不在少数。但也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瑕疵。只有指陈其得失,才有可能吸取其所长。扬弃其所短。

  据此,试对内经学的概念做如下表述:所谓内经学,是一门以研究《黄帝内经》及其有关研究成果为对象,以探索人体生命规律为主要任务的中医基础学科。

【内经的重要性】相关文章:

内经与伤寒07-31

《内经》与天癸06-07

内经感悟07-14

内经精要诀07-03

内经养生原理09-23

内经饮食养生10-05

《内经》与《易经》的精髓09-11

内经的生命规律06-07

《内经》养生法则09-16

内经的修道境界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