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孟浩然《宿建德江》教学设计(通用7篇)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离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仔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配乐朗读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2
一、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选自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写景作品。“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六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
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
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所以,我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导入新课时便引导学生朗诵积累的课内外的古诗,并回顾学习方法,即多读、借助注释和联系语境理解诗意。鼓励学生去独立阅读,加强积累。
四、教学过程
这首诗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这两诗具有山水田园一般特点,我设计了“整体通读,把握诗意分步解读,品悟诗情”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1、在“整体通读,把握诗意”这一环节中,由朗诵积累的古诗引入,既复习旧知,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再引导学生多次的有要求有层次的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从读正确、读出停顿读出古诗的韵味、到默读勾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现了读的目的性和层次性。接着让学生初步了解这首诗描写了是夜晚的景色,有那轮赋予文人墨客无数灵感的“明月”,对这首诗有个整体的了解。更交流了作者生平,为后面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学习“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打下基础。
2、在“分步解读,品悟诗情”这一环节中,宿建德江重在扣住“山水田园诗的宿建德江写了哪些景语呢?这些景语又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情语呢?”这一问题自读自悟,抓住诗眼“愁”字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愁啊?”从而体会诗人的羁旅之思、仕途失意寄情山水的满腹惆怅。“作者为什么只写了这些景物?”这一问题的设计,再次引导学生体会到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3、深刻体会作者人生经历,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归纳出“知人论诗”这一赏析古诗的重要方法,也再次感受到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送给学生新的山水田园诗,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也多体会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多运用“读、看注释、想象、知人论诗”这些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
4、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也紧紧扣住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和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把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作为主板书。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以读为主线,以情为核心,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在本堂课中会读会学会用。
孟浩然《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3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清幽境界,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孟浩然一生好学,交际广泛,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张九龄等交往甚密。其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等,收录于《孟浩然集》中。
2.介绍背景
宿建德江一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山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
3.解题: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作者“宿”的地方是小船。
二、诵读训练
1.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
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2.读出节奏,读通诗句,尝试划分停顿符号。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两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三、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学习生难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律。
过渡:同学们,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前两遍争取把字都念正确,后两遍争取把诗句读通念顺,可用铅笔试着断句。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易读错字。
生字:德。“德”的笔顺较多,注意右下部“心”上有一横,不要漏写。
易读错字:泊。“泊”是一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bó和pō,通过读诗句可知这里指的'是“停泊”,所以要读成“bó”。
四、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一)问题探究
赏析: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1.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吗?
(画面感)
2.渚是什么意思?
(水中小块陆地)
3.“愁新”是什么意思?
(为思乡而忧思不堪的心愁)
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下这是怎样的情景吗?
(充满诗意,日暮时分,行走了一天的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岸边。)
5.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忧愁、情绪低落)
孟浩然《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词“德、渚”,理解诗文意思。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诗歌意境,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忧愁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导入
谈话导入:分享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进而引入课题宿建德江
四、初读
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渚)、明确朗读节奏
2.解诗题:宿建德江以舟泊暮宿在建德江。
3.学生自读
五、析读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你的理由。
(一)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1.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吗?(画面感)
2.渚是什么意思?(水中小块陆地)
3.“愁新”是什么意思?(为思乡而忧思不堪的心愁)
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下这是怎样的情景吗?(充满诗意,日暮时分,行走了一天的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岸边。)
5.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忧愁、情绪低落)
6.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为我们读一读吗?
7.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呢?(意境深远)
2.你能想象此时的画面吗?(天地广袤,夜色宁静,一轮明月把天和树,还有水连接在了一体,漂泊的游子只有明月的陪伴,明月来慰藉。)
3.你们这样的场景是什么样子的吗?(视频)
4.让我们边想象画面,边进行朗读。
六、品读
让我们将自己想象成孟浩然,配着音乐,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七、小结
学生汇报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进行补充
八、作业
用画笔,将这首诗画出来。
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为我们读一读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赏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呢?
(意境深远)
2.你能想象此时的画面吗?
(天地广袤,夜色宁静,一轮明月把天和树,还有水连接在了一体,漂泊的游子只有明月的陪伴,明月来慰藉。)
(二)启示——共情共鸣,引发壮志。
1.请简析第二句中的“新”字。
1)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时时而生。(意对即可)
2.分析三、四两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这两句借景抒情,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我们能想象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种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意对即可)
3.思考: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杰出的政治家,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他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4."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理清思路,确立中心发言人。
是旅途中暂时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中小洲边上,苍茫的暮色给客旅之人增添了一缕新的愁绪。
五、拓展延伸
相关诗词例举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点绛唇·红杏飘香 》[宋]苏轼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慈姥竹》[唐]李白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其二)[唐]李商隐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独柳》[唐]杜牧
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忆杨十二》[唐]元稹
杨子爱言诗,春天好咏时。恋花从马滞,联句放杯迟。
日映含烟竹,风牵卧柳丝。南山更多兴,须作白云期。
六、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宿建德江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本诗一个“愁”字点出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充斥着与景物相衬的淡淡的愁绪。表达了诗人羁旅之思,异乡愁绪。
七、课文总结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因为思乡,李白曾经这样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为思亲,杜甫曾经这样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因为愁眠,张继曾经这样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也是因为满腔愁情,孟浩然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于是有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样的千古名句。同学们,愿你们志存高远,立求学报国之坚定志气;勇于担当,蓄建设祖国之蓬勃锐气;心胸宽广,养复兴中华之昂扬大气;践行初心,葆造福世界之浩然正气。
八、作业布置:
诗人笔下的月亮还有着怎样的寄托呢?大家可以课下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古诗中的意境美和画面美,一步步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中的诗情画意。宿建德江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愁”,体会诗人笔下景物的特点,感受诗人抒发的孤寂愁苦之情。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学法,并鼓励学生及时改写,进一步读懂诗人笔下描写的景物及表达的情感。
孟浩然《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教学目的: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课:
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图片)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出示古诗内容:(出示图片)
1)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理解诗意。
2)个体感知: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可小组内交流。
3)说一说:
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如果有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
4)比一比: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首诗的意思。(小组比赛)
5)问一问:
客人的“愁绪”有哪些?
后两句诗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读一读:
有感情朗读。
7)背一背:
比比谁背得快。
三、复习巩固:
对照图片,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先写后说)
四、古诗欣赏:《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课后作业:
背诵古诗。
孟浩然《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学习如何从字词中解读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思乡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难点: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深层含义及诗人的情感寄托。
教学准备
《宿建德江》的原文、注释及译文材料。
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可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江南水乡的风景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宁静美丽的自然景象中,然后引出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宿建德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约5分钟)
简要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创作风格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介绍《宿建德江》的创作背景,如孟浩然游历江南时的所见所感。
三、朗读与感知(约10分钟)
初读感知:教师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停顿,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自读:学生自由朗读,尝试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集体朗读:全班齐声朗读,进一步熟悉诗歌内容。
四、详细讲解(约15分钟)
字词解释:对诗歌中的关键词汇进行解释,确保学生理解每一句的意思。
意境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等诗句中的意象,如“烟渚”、“日暮”等,探讨这些意象如何共同营造出一种孤独、思乡的氛围。
情感解读:讨论诗人通过自然景物抒发的思乡之情,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所蕴含的孤独感与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五、拓展延伸(约10分钟)
比较阅读:选取孟浩然或其他诗人描写相似主题(如思乡、旅行)的诗歌,进行对比阅读,探讨不同诗人处理相同主题的手法与风格差异。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以《宿建德江》为灵感,写一篇短文或小诗,表达自己对家乡或旅途的感受。
六、总结回顾(约5分钟)
总结要点: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孟浩然诗歌的特点及其情感表达方式。
布置作业:背诵《宿建德江》并准备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或创作的作品。
课后反思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收集学生反馈,以便后续教学的调整与优化。
孟浩然《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自然美和诗人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美和情感表达。
难点: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理解其深层含义及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故事导入:简短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及其诗歌风格,可提及他热爱自然、常游历山水的生活背景,为学习本诗奠定情感基础。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约10分钟)
集体朗读:全班一起朗读《宿建德江》注意节奏和韵律。
个人试读:请几位同学个别朗读,教师适时纠正发音,强调五言诗的读法。
讨论初感:学生分享初次阅读的感受,引导学生注意诗歌营造的氛围。
三、诗歌解析(约20分钟)
字词解释:讲解诗中关键词汇,确保学生理解每句的基本含义。
意象分析:
“移舟泊烟渚”:分析“移舟”、“泊”、“烟渚”的画面感,感受诗人旅途的疲惫与停泊的静谧。
“日暮客愁新”:探讨“日暮”所暗示的`时间感与“客愁”情绪的联系。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分析自然景象与诗人情感的交融,理解“天低树”、“月近人”的象征意义。
情感解读:综合以上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孤独、思乡的情感。
四、小组讨论(约10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诗中的一句或一个意象进行深入讨论,准备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五、成果展示与交流(约10分钟)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促进课堂互动。
六、拓展延伸(约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宿建德江》与其它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有何异同?可以提到李白的《静夜思》等,比较不同诗人处理相同主题的手法。
【孟浩然《宿建德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07-31
孟浩然-诗词《宿建德江》09-10
孟浩然《宿建德江》赏析的内容08-14
孟浩然《宿建德江》翻译及赏析09-13
孟浩然诗《宿建德江》说课稿3篇06-05
孟浩然《宿建德江》唐诗译文及鉴赏答案08-26
有关孟浩然唐诗《宿建德江》优秀教案01-25
孟浩然宿建德江写作背景是什么11-20
孟浩然宿建德江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