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玄宗谜考诗人孟浩然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唐玄宗谜考孟浩然
孟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唐玄宗谜考孟浩然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唐玄宗谜考孟浩然
唐朝开元年间的某年夏天,大诗人王维的办公室里传来阵阵笑声。难道,这无聊的官府里有什么乐事发生?
今天的确是个特殊的日子。两位盛唐时期杰出的田园山水派诗人——人称“王孟”的王维和孟浩然正在王维的办公室举办诗歌研讨会呢。双方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就诗歌的写作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换了意见。
但是,细听这笑声,却带了点压抑,有点不像是自由浪漫的诗人聚会,倒像是一次秘密会晤呢。原来,孟浩然这次是远道而来,想在京城谋个官职。王维和孟浩然原本就是好朋友,两人都擅长以五言诗吟诵自然景物。这次孟浩然来京,好友之间非常想念。可是见朋友也得有时间啊?王维虽然是名震朝野的大诗人,但那只是兼职、业余爱好。他的正业其实是大唐王朝的一名官员。王维等不及放假公休日了,正好上班觉得无聊,就偷偷请孟浩然来自己的官署一叙。
正当他们写诗、吟诗,聊到兴头上时,外面忽然传来下属的禀报,当今皇帝唐玄宗大驾光临!
王维的心头一紧,露出了惊讶的表情。领导突击查岗,怎么也不打个招呼?按当朝的官员管理制度规定,上班时间,官署是不准闲杂人等随意进出的。
孟浩然也急了,上班时间私自会客虽然没有什么严重后果,但是毕竟违反规定,万一皇上较真起来,对朋友、对自己都不好。孟浩然急得团团转,看到屋里有给值夜班的官员准备的床榻,他干脆躲到了床底下。
正在这时,唐玄宗大踏步走进来。“咦?怎么只有你一个人?联刚才明明听见两个人的声音啊?”唐玄宗疑惑地环顾四周,看到床下露出一个衣角,“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王维见状,不敢再隐瞒了。他连忙实话实话,如实禀告。没想到,唐玄宗不但没有生气,反而乐了。“原来是大诗人孟浩然啊,朕早就听说他的大名了,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认识,朕有那么可怕吗?为什么要藏起来呢?”
孟浩然听到这话,松了口气,他赶紧从床下出来,拜见唐玄宗。唐玄宗见到孟浩然,高兴地说:“今天借此机会,正好让朕欣赏欣赏你的大作吧。”于是,孟浩然吟诵起自己的诗作来,唐玄宗听了赞不绝口。孟浩然受到鼓励,诗兴大发,一首接一首地诵读,唐玄宗连连叫好。最后,唐玄宗又问道:“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诗篇,朕已经耳熟能详了,你有没有什么最新诗作,是朕没有听过的?”
孟浩然心想,最新作品倒是有一篇。于是他吟出了一首《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才归蔽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知道,孟浩然虽然在文学领域颇有成就,却一直未能入仕途,如今已是人到中年,这首诗已经写明了他的心情: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意思就是说,因为自己缺少才干,所以被明主遗弃;最近身体多病,连朋友也不常来往了。
这话听着怎么这么别扭?唐玄宗皱了皱眉头说:“好像是你不来争取做官,不是联弃置人才吧?这可怨不得联吧?”此时的唐玄宗已经没了聊诗的心情。他话锋一转,略带嘲讽地说:“既然孟大才子这么有才,却怀才不遇,朕倒想试试你的才学。”
他见到案上摆放着一件物品,就随口吟出了一句诗:“荷花露面才相识,梧桐落叶又离别。”
孟浩然一听,皇上不高兴了,后果很严重呀。他不听我的诗,却拿诗谜来考我了。
孟浩然想了想,又看了看案几上的物品,一下子就猜到谜底了。“荷花露面”说的是夏季,“梧桐落叶”指秋季。这首诗谜的谜底是“扇子”。诗中的意思说,扇子夏天来临时用,入了秋便收起来。
孟浩然没有直接说出谜底,他依然用诗来回答:
“一户没有墙,好汉内中藏。
人说像关公,吾云是霸王。”
唐玄宗笑着点了点头。接着,他不再说什么,转身离开了。
送走了唐玄宗,一旁的王维说话了:“孟兄,你二人刚才的诗谜谜底是不是‘扇’字?”
孟浩然解释道:“正是,关公的名字是关羽,西楚霸王则是项羽,这二位好汉的名字中都有一个‘羽’字,‘羽’字藏在‘户’中,不正是‘扇’字吗?”
“哈哈!好一个‘好汉内中藏’!”王维想到这首诗谜的妙处,忍不住笑了起来,“不过,皇上好像对你的《岁暮归南山》有些看法,会不会影响他对你的印象?”王维略显担忧地说。
“哈哈,我只是直抒胸臆,并不想说阿谀奉承之言,”孟浩然淡然地说,“既然如此,我不如继续做个隐士,作我的田园诗去了。”
不久,孟浩然告别了王维,离开京城,继续过起了自在的隐居生活。
孟浩然人物介绍
孟浩然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但是寄情山水并不是孟浩然的人生理想,他的抱负在于政治然而天不遂人愿,孟浩然至死都是布衣,却是身在江湖、心系仕途。
孟浩然的字是浩然,名不详,湖北襄阳人。相貌儒雅,风神散朗,友善警敏,宽厚大度,慷慨豪迈,常解人之难,救人于困,善写五言诗,被誉为天下无双。家有田产,不需为生计所困,日常以文学、交游为要务。这样一位人情练达、才华横溢之人在开元盛世始终未能释褐,实在是一大憾事。因此,虽然彼时许多大诗人被“大材小用”,屈居八、九品官位至生命终了者不算罕见,但孟浩然的运气比他们都差。对他怀才不遇的悲剧的同情,从他那个时期便已开始,持续至今。
在求仕的道路上,孟浩然不可谓不用心。初唐开始流行、在武则天时代愈演愈烈的以隐求仕的“终南捷径”,到了玄宗时仍方兴未艾。孟浩然最初走的也是这条路。他隐于家乡的鹿门山,故号鹿门处士。东汉的庞德公拒绝刘表的邀请,曾隐居于此,成为隐士之典范。选择鹿门山,也算步先贤之后尘。可能由于这里距长安、洛阳都太远,不容易被皇帝注意到,而且他隐居得比较清淡,没有效仿道士那一套求仙、炼丹,而是“以诗自适”,时而往返于家宅和山中,亦不是完全风餐露宿之隐居,故未引起玄宗的重视。
和他同隐于鹿门山的生死之交张子荣于712年下山,进士及第后被任用,一直未归襄樊。两三年后,二十五岁的孟浩然也走出襄樊,游历湖南、安徽等地。漫游各地结交朋友、寻求机会亦属当时文人之风气,李白是此中翘楚——即使在他被玄宗“赐金还山”离开长安后,“依然四处漫游干求,幻想着有朝一日东山再起,再次入仕”。显然,十年漫游江湖无显著成效,三十五岁时(724年)冬,孟浩然去了洛阳,开始了正式的干谒求仕之路。
干谒求仕即拜访朝中贵要、进献自己的作品以求推荐和重视,以此获金榜题名、被选拔为官,是大多数唐代文人登上政治舞台的必经之路。去洛阳未去长安是因为玄宗于当年十一月去洛阳,725年十月从洛阳去泰山封禅,朝廷官员都随行在东都洛阳。
玄宗离开洛阳,孟浩然也绕道四川返回故乡。此次洛阳之行并不顺利,在途中他作诗“十上耻还家,徘徊守归路”,以苏秦说秦王上书十次而未果自比,从中亦可见他在洛阳也确实下过不少工夫,但理想却落空了。
家居一段时日后,孟浩然于次年前往吴越。他在吴越停留了三年,见到了老友张子荣。期间写了数首思乡之作,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等,表达出欲回不得回的无奈。不得回乡是为了求仕的各种拜会,而非为江南山水所绊。这些拜会中,最重要的一项是结交天台山道士。唐代重道教,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从高宗、则天时就深受重视,玄宗及其胞妹玉真公主尊其为师。天台山是司马承祯的主要道场。孟浩然在天台山流连期间,司马承祯虽已被玄宗召去洛阳、在王屋山建阳台观并修行,但他与天台山旧观不会断掉联系。与天台山司马道士的门徒、道友交往,不失为迂回之策。
也许这段时间的交游有了起色,728年孟浩然返乡,与李白相识,稍作休整后动身前往长安。在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奔波往返,停留五年,虽结交张九龄、张说等政要,与王昌龄、王维等成了好友,佳作广为传颂,“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等名句被众人钦服,却仍未金榜题名。733年从洛阳直奔吴越,与崔国辅相聚,并相约隔年春天再聚于江南。短暂停留后,孟浩然返乡。735年春,依约三下江东去见崔国辅,路过江夏时,遇到李白,李白作名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可惜崔国辅已经应诏离开江南,孟浩然留有“我行穷水国,君使入京华。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之句。命运总是这样作弄孟浩然。他的两次赴京(东西二都)、三次下吴越,博取了盛名,与同期一批诗人订交,换来的现实却是骨感的。
然而,孟浩然并未气馁。在襄樊时,他仍一如既往地热心结交经过之官员、文人。“检点孟浩然集,现存的250多首作品中,有十之六七是寄赠、酬答、送别、留别、宴会、登高怀人等用于应酬、交游之作”。737年夏天,张九龄被贬至荆州任长史,孟浩然应邀去作张九龄的幕宾。一年多之后,他离开荆州返家。张九龄虽被贬,但政治声望仍在,孟浩然是抱着极大的希望去投奔其账下的,有诗“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为证。然而希望再次被摔得粉碎。他未受到提拔、重用,只承担了一次赴扬州的公出。在张九龄身边,也只是陪同观猎、游览、祠祭,无国事可商。张九龄是政治家,他明白进退尺度,不可能在荆州大张旗鼓地有什么作为,孟浩然却不懂,张九龄的韬光养晦加重了他的绝望。绝望之后,辞归襄樊。一年后背上生疮,初愈便接待了来访的王昌龄,因食海鲜病发而亡。
孟浩然得年五十二岁,不算长寿。对他貌似波澜不兴,实则暗流涌动的一生,学界的看法是相似的,“诗人一生遑遑无宁,孜孜以求地奔走于干谒求仕的道路上”。但孟浩然仍然是一位隐士,施蛰存说:“并不是说孟浩然不配称为隐士。他还是隐士。唐代知识分子由进士及第而从政,叫作入仕。落第回家,终生不得官职叫归隐。唐代所谓隐士,仅仅意味着此人没有功名,不像宋以后的隐士,根本不参加考试,不求功名,甚至韬光养晦,甘心使自己默默无闻,老死无人知道。”只是不同于王维的大隐于朝,孟浩然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小隐于野。他有那么多经世济国的抱负从来都没有被展开。
诗歌成就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田园诗派,后人为了突出两人对田园诗派的突出作用也称为:“王孟诗派”。该派有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诗描写逼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气势磅礴,格调浑成。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在孟浩然这里,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简单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现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划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气质的展现合而为一,因而使其山水诗中形象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诗中的形象提升为艺术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亦即‘意象’。可以说在孟浩然之前,还没有哪位诗人在山水诗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气质的个性印记。
清淡自然的诗风
孟浩然的诗歌主要表达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则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他的诗经常写到漫游于南国水乡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情趣,如《耶溪泛舟》。
房日晰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一文中指出:“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大致有三: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彩的淡,没有绚丽色彩的描绘。
丰富的山水诗歌意境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庐山》。清人潘德舆以此诗和《早发渔浦潭》为例,说孟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养一斋诗话》),正道出了其意兴勃郁的重要特征。盛唐著名诗评家殷璠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见《河岳英灵集》)。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普遍的特点。这通过几首不同的作品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宿建德江》这三首诗都写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异。第一首作于孟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他为自己的抱负能够有一试的机会而兴奋,曾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之类诗句。正是这种昂奋的情绪,使他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名句。第二、三首均作于落第后南游吴越之日,前者以风鸣江急的激越动荡之景写自己悲凉的内心骚动,后者则以野旷江清的静景写寂寞的游子情怀,它们的神采气韵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这是孟浩然写景诗的重要贡献。
创造性的诗歌表现
出入古近的体格饶有洒脱自在的情致,也是孟诗创造性的表现之一。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通篇侃侃叙来,似说家常,和陶渊明的《饮酒》等诗风格相近,但陶写的是古体,这首诗却是近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联句,画龙点睛地勾勒出一个环抱在青山绿树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环境。还有那一首妇孺能诵的五绝《春晓》,也是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言,写出微妙的惜春之情。
另外,孟浩然在诗体的运用上往往突破固有程式的拘限,读来别有滋味。例如《舟中晓望》诗,平仄声律全合五律格式,但中两联不作骈偶,似古似律。胡应麟《诗薮》认为此类诗“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又如《夜归鹿门山歌》,这是一首歌行体的诗,但通篇只是把夜归的行程一路写下来,不事铺张。其篇制规模类似近体,并吸收了近体诗语言简约的特点,而突出歌行体的蝉联句法,读来颇有行云流水之妙。
独特的诗歌美学观
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主张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意旨。读者“弃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来闍黎新亭作》诗中写道:“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忘言”说,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孟浩然还主张作诗不必受近体格律的束缚,应当“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孟浩然集》有诗267首,其中五言古诗63首,七言古诗6首,五言律诗130首,七言律诗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绝句19首,七言绝句8首。从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风外,全是近体诗,而五言律诗又最多。可以说他是盛唐诗人大量写作近体诗的第一人。但这些诗大都不能算是严格合律的近体诗。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还扬州》《洞庭湖寄阎九》《都下送辛大之鄂》《与诸子登岘山》等诗,皆与五言律诗的对偶不合。但诗品家对它们的评价却相当高。严羽《沧浪诗话》就说:“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
近体诗的律式,在孟浩然之前的杜审言那里已经完全成熟了。杜审言也是襄阳人,他不能不知道。那么,他为什么不沿着老杜的路子走呢?对此施补华《岘佣说诗》认为:“五言律有中二语不对者,有全不对者,须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初学人当讲究对仗,不能臻此化境。”这就是说,孟浩然五言律不合律有其深层次的美学原因。他追求自然美,是对初唐过多追求形式美的矫正。他把古风与近体来了一次整合,他的近体多为古风化的近体。将近体诗的格律精神与古风的自然平和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一种“兴象玲珑”的艺术境界。读孟浩然的诗,看不到近体格律的束缚,而是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体格律,有不被近体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为第一标准。
人物评价
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杜甫《解闷十二首》: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殷璠《河岳英灵集》:浩然诗,文采丰萁,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
皮日休: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何逊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早寒江上有怀》《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一味妙悟而已。
苏轼:子瞻谓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樊泽:故处士孟浩然,文质杰美,殒落岁久,门裔陵迟,丘陇颓没,永怀若人,行路慨然。前公欲更筑大墓,阖州搢绅,闻风竦动。而今外迫军旅,内劳宾客,牵耗岁时,或有未遑。诚令好事者乘而有之,负公夙志矣。
蔡传:孟浩然诗组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王士禛曾举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
闻一多: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
【唐玄宗谜考孟浩然】相关文章:
唐玄宗谜考诗人孟浩然08-0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散考10-18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散考07-19
李白为什么被唐玄宗炒鱿鱼06-21
历史上的真实的唐玄宗与李白08-15
唐玄宗李隆基为何迷恋杨玉环05-17
揭秘唐玄宗李隆基为何迷恋杨玉环08-01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唐玄宗05-19
唐玄宗为何敢娶儿媳杨玉环10-17
孟浩然的诗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