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有感

时间:2024-09-29 21:28:56 鲁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有感

  篇一: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有感

  在寒假期间,我抱着缅怀革命文人,继往开来的心态,参观了鲁迅纪念馆。它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了无比的震撼。

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有感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给我们这些晚辈留下的,不仅是文章、语言,更多地是精神和灵魂得感动。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财富,无人能及的是他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带来的革命,谁也不能替代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其中有一件展馆是专门介绍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的爱情经历的。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从1923年起,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执教期间,鲁迅发现许广平是最敢于淘气和放肆的一个。她坐在第一排,好提问题,有时竟会打断鲁迅先生的话。是她的聪明、才气以及肯动脑筋的好习惯打动了鲁迅先生,使鲁迅对她颇怀好感。后来与许广平相识、相知,并彼此倾心爱慕。

  鲁迅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父亲过世得早,从小是母亲带大的。从小是母亲带大的。所以当他得知母亲骗他回国娶亲的真相后,也没有拒绝,他说过,他说过,与朱安结婚是母亲送给他的一个意外的礼物,是母亲在娶儿媳妇,“我只能好好地保养她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于是和朱安的名义婚姻一直持续到了鲁迅去世。

  鲁迅的伟大体现在他的爱国上。他曾经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言并为此而奋斗着,弃医从文是他意识到从精神方面改变国民的重要性所做的决定,为此迈出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 当封建制度死灰复燃时,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给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有力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南京”、“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这段时光中,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忠实伴侣许广平。可以说,正是有了许广平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先生在“在上海”,也是生命的最后9年时间内,留下了浩卷繁帙的文学作品。

  鲁迅,这个名字永远烙印在我心里,每当听到这个名字,尊敬之情油然而生。如今有幸能够参观鲁迅纪念馆,兴奋之情难以言说。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简朴,他把他的一生致力于唤醒国民、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之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篇二: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有感

  从鲁迅路口向东,没几步就看见“咸亨大酒店”,华贵巍峨,门前盘踞着一排汽车。再往前,才是大家更熟悉的“咸亨酒店”,仍是小说中古色古香的模样。门前有孔已己手罩茴香豆,“多乎哉,不多也”的塑像,一个小女孩正依着它拍照。时值正午,人声鼎沸。每个顾客面前的桌上,大都摆着一小壶黄酒,一碟茴香豆。看看价格,却着实不菲。孔已己今天肯定是吃不起了,我也有点踌躇。站了一会,望望四下里喧哗的食客,一阵寂寞袭上尽头:原来我也是个上不上、下不下的读书人啊。

  鲁迅对自己的故乡非常熟悉。这句话有点像废话,谁不熟悉自己的故乡呢?但就有这样的人,比如徐志摩,他的故乡海宁从未在他笔下出现过,他更熟悉的是康桥。这令他的故乡人多少有些尴尬。鲁迅不。在鲁迅纪念馆,陈列着很多鲁迅整理、编撰过的绍兴史籍。从越王勾践到明朝遗民朱舜水,鲁迅了如指掌。他知道绍兴“不是藏污纳垢之地,而是报仇血耻之乡”。对故乡的体认就是对自己的体认。像一切优秀的作家那样,鲁迅知道自己的根。阿Q、孔已己、祥林嫂、长妈妈??是世界的,中国的,但,首先是,绍兴的。走进绍兴,你就走进了鲁迅的世界:咸亨酒店、三味书屋、阿Q酒、孔已己茴香豆、七斤嫂饭店、华老栓土特产??我下榻的旅馆叫:百草园招待所。你会感到鲁迅就是绍兴,绍兴就是鲁迅。一个地方如果出了个名人,如果这名人凑巧是个文人,如果这文人在作品中多次提到自己的故乡,这地方可就非常幸运了。绍兴就是这么一个幸运的地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鲁迅,就没有今天的绍兴。当然,反过来说也一样,没有绍兴,也就没有鲁迅。

  早就知道鲁迅最初是学医的,后来受到刺激愤而从文。但当我在纪念馆看到他在水师学堂、矿务学堂的讲义,在仙台医专所作的生理图,在杭州任教时采集的生物标本,著译的好几本科学著作,才明白学理学医对鲁迅意味着什么。他在其中倾注了多少心血啊!他并非学得不好。他之从文,完全是为了开启民智,唤醒国人。我们可以质疑他这种文学救国观念的有效性,却不能不承认,他的出发点是纯洁而高尚的。后来他不写小说了,只写犀利辛辣的杂文,许多人为之惋惜。这固然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我想,如果从医生的角度来看这一转变,倒是可以理解的.。他发现身边满是各种各样“有病”的人,只消把真实所见所闻写出来就达到“暴露国民性弱点”的目的了,又何必去绕圈子写什么小说呢?

  鲁迅笔名之多众所周知,但当我在纪念馆里,看到那张密密麻麻的笔名统计表时,还是吃了一惊。我没有细数,总在100左右吧。很多名字,如“阿二”、“敖者”等,我闻所未闻。这些名字,明显是随手署上的,毫无意义。笔名以三十年代为多。现在提到鲁迅,我们都觉得他是大人物,很风光似的,其实在他活着时远不是那么回事,东躲西藏,发表文章常常连名字都不能署。他为什么还要写呢?站在那密密麻麻、毫无意义、随时都会被人遗忘的笔名下面,我悟出鲁迅的伟大:他是彻底的视功名如浮云的人。

  走出纪念馆,看见两个小学生趴在墙上抄那些介绍性文字,文字何其多也,我担心他们不能坚持到底,更担心他们因此觉得鲁迅是个挺累人的家伙。这大概是老师或家长布置的作业。很多人对鲁迅有一种近乎本能的畏惧或反感,恐怕正与对鲁迅过早的被动性的接受有关吧。

【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有感】相关文章:

参观王维舟纪念馆作文07-21

参观鲁迅故居有感(通用27篇)02-17

元稹纪念馆04-23

对王安石纪念馆的感想01-12

鲁迅经典名句03-23

鲁迅简介04-22

鲁迅的诗句精选06-10

精选鲁迅的诗句12-08

鲁迅伤逝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