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鲁迅鲜为人知的一面
提起鲁迅先生,很多人脑海中显现的应该是《狂人日记》、《呐喊》等经典作品,还有那刚正不阿、爱恨分明的个性也让我们这些后人印象深刻。他鲜为人知的一面是什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迅鲜为人知的一面,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鲁迅鲜为人知的一面
今天提起鲁迅,人们往往将他想象成是一个拿着匕首和投枪的战士,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天天跟人打笔仗的作家,一个至死也不肯宽容和饶恕的世故老人;其实并不尽然,除了“金刚怒目”,鲁迅也有“菩萨低眉”的一面。
鲁迅并不像一些人传言的那样自私、冷酷和无情,相反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以至于受伤后仍“以德报怨”。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说,有位青年学生,因仰慕鲁迅来到上海,到上海后,鲁迅不但收留了他,还收留了他找的女友,给他们提供吃住。这位青年学生不但心安理得地享用了这一切,甚至还提出要鲁迅为他谋一出路。鲁迅没法子,只好找到郁达夫,请他为这位青年学生去谋一职业,假使真的找不到,那么就请一家书店或报馆在名义上用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则由鲁迅自己出,让郁达夫转交书局或报馆,作为月薪来发给这位学生。
郑振铎回忆:一次,一位素不相识的青年寄来一篇稿子请鲁迅修改。鲁迅花了几天几夜的时间仔仔细细的改了并寄了回去。不料,那青年却写信将鲁迅骂了一顿,说稿子改得太多。不久,那人又寄来稿子,鲁迅照旧替他修改了并寄了回去。结果,那人回信又责备鲁迅改得太少了。如此反复,以至于鲁迅禁不住感慨“现在做事真是难极了!”荆有麟先生在《鲁迅回忆断片》中讲过这样一则故事:北大有个学生,有天跑到鲁迅先生家里,往床上一坐,将两脚跷起说,把我这双破鞋拿去修修。鲁迅先生毫不迟疑地将破鞋拿去修,修好回来还替他套到脚上。有人找先生求证此事,先生悠然笑曰:有这回事!”
鲁迅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呆板、枯燥,了无生机,相反他是个很有趣的人,是一个颇有人情味的人。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说:“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从那圆转椅上鲁迅先生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萧红回忆有一次从鲁迅家出来时,已是深夜一点,鲁迅先生嘱咐出来送她的许广平,“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有一次在鲁迅家里闲谈,萧军看见桌子上有一具小孩钓鱼的人型玩具,为了试试钓竿到底有多大弹力,他用粗大的手指不停地摁起来,终于“咔”的一下钓竿断了。鲁迅先生望了萧军一眼,萧军直觉到先生“瞪”他,便感到自尊心受伤害了,从此就不到先生家里去了。萧红却照样欢欢喜喜地前去。鲁迅先生很快察觉了,问萧红:“那一位(指萧军)怎么好几天没有来?”“他说你瞪他了,他不来了。”鲁迅温和且宽厚地笑了,说:“告诉他,还是来吧!我没‘瞪’他,我看人就是那个样子……还是来吧!”萧红回去转达了鲁迅的话,萧军正苦于找不到台阶,一听这话,第二天赶忙跑到鲁迅那里。开始他还有点不自然,但鲁迅压根就不提萧军怄气的事,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渐渐地萧军又恢复常态,同鲁迅高谈阔论起来。鲁迅家里有两个保姆,不知何故,发生了几次口角。鲁迅受不了整天的吵闹,竟病倒了,晚上经常失眠。隔壁的俞芳小姑娘问道:“大先生,你为什么不喝止她们?”鲁迅微笑着说:“她们闹口角是因为彼此心里都有气,虽然可以暂时压下去,但心里那股‘气’是压不下去的,恐怕也要失眠,与其三个人或两个人失眠,那么还不如让我一个人失眠算了。”
鲁迅塑造的阿Q革命就证明鲁迅的急躁
鲁迅在阿Q正传里说,革命之后小镇还是那样,带兵的还是老把总,其他富人穷人照旧。而阿Q这样的流氓无产者很容易就把革命转变成破坏,并且参与进去了,所以被枪毙了。鲁迅指出辛亥革命是一个小规模的革命,中层资产阶级,和中下层知识分子,只希望夺取满清贵族的统治权,和他们的特权。不打算进行那种从下而上的彻底的变革。
底层民众的有些人自然是喜欢那种变革的,穷人成了富人,弱势群体掌握了权力,富人被剥夺财产,被剥夺生命,他们屠杀阿Q多少年之后,自己也被屠杀了。
这种情景虽然在偏激的人说起来很解气,但是被冷酷的认真实行一次,就血粼粼的非常怕人了,包括鲁迅大概也不敢看那样的场面。虽然他很急躁。
谁也不愿意等待一个渐变的过程,从一开始的一切照旧然后出现小的变化,然后磕磕碰碰地反复修正,最后终于雕琢成型,这个过程非常长,问题非常多,无论谁都会觉得不满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可能很脆弱,比原来更容易遭到攻击。除非有拿破仑那样的军事天才保护,否则国家可能会遭到灭顶之灾。
当然实际上突变之后,也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矫枉过正,就得用更多的矫枉过正来修补。流血之后,还得流更多的血才能洗刷干净。这个过程和渐变一样地漫长,虽然让很多激进的人解气了,但是也不见得能落到什么好处。
鲁迅塑造的啊Q虽然被挖苦出很多毛病,但是其实啊Q对中国历史还知道不少,比如被吴妈拒绝后,他还说了不少红颜祸水的历史故事。说明这个人还有点历史头脑。
他的处境虽然穷困,生活虽然潦倒,但是还真和朱元璋李自成的生存条件差不多。他这样的人在过去的封建王朝更替时代,农民纷纷起义的年代,还真是骨干力量。洪秀全手下的杨秀清,生活条件也是如此。
所以杀死他的赵四太爷,假洋鬼子们可能是知道这一点,才下了狠手。没准也是担心让他参与进革命来,维新革命就又变成改朝换代,新皇帝登基了。
拓展阅读
鲁迅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小说特色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因此,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如《在酒楼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又回到原点,在颓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鲁迅的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为“看/与被看”与“归乡”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小说《示众》中所有人的动作只有“看”,关系也只有“看”与“被看”,由此形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在《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等小说中都有展现。而在“归乡”模式中鲁迅不仅讲述他人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如在《祝福》中,讲“我”、“祥林嫂”与“鲁镇”的三重关系,这个关系中既包含“我”与“鲁镇”的故事,又包含祥林嫂与鲁镇的故事,然而读者往往忽视前者,前者讲一个“永远漂泊者”的故事,后者讲一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故事。两个故事相串联,以祥林嫂的问题拷问“我”的灵魂,从而揭示“我”与鲁镇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类似这种模式的小说还有《故乡》《孤独者》和《在酒楼上》。
【鲁迅鲜为人知的一面】相关文章:
精选鲁迅的诗句09-04
鲁迅语录经典07-16
鲁迅故居09-29
鲁迅呐喊10-26
鲁迅的诗歌10-10
鲁迅简介09-15
鲁迅的诗句精选06-10
鲁迅的名言09-03
鲁迅伤逝09-12
鲁迅《孔乙己》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