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集合九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陋室铭》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陋室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导语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宅邪,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解题
1.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锅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2.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胜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符的房子人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腼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三)整体感知——感受结构美
1.准确朗读全文,要求:
(1)读准字音,如“馨”、“牍”。
(2)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思路。
2.结合课文,组织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索怀的心态。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只要我继续修身养性,我的陋室也将被后人称道,我本人也会和诸葛亮。杨子云那样被后人景仰。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3.学生小结本文思路,明确本文构思新颖、文意通达、句句相连、波澜起伏、耐人寻味的写作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一)
(四)品味剖析——领悟意境美
1.组织学生领悟以下语句:
(1)“苔痕上阶级,草色人帘青。”学生想象句中之景,用语言描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台阶上长满青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环境的荒凉冷落。“上”字写出了苦舞从台阶上爬到陋室,仿佛要听听主人在说什么。“入”字则写出了青草仿佛在窗口窥视主人在干什么,这里采用拟人手法,把苔薛青草写活了,赋予它们以人的灵性。我们已忘却陋室的凄凉荒芜,而感受到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同时文句也流露出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倩。
(2)鸿儒”可换成“群儒”吗?‘金经”可换为“五经”吗?
明确:“鸿儒”不可换成“群儒”,因“群儒”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金经”也不可换为“五经”,因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上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感情的折射。
2.品读以上文句,体会意境美。
(五)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骄句。骄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本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骄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2.学生有节奏地自读全文,体会韵律节奏之美。
3.引导学生明确: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是托物言志。“托”的对
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六)迁移运用——体会鉴赏美
1.将《陋室铭》与《爱莲说》自读一遍,比较两者的异同。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后心得。
明确:主题上,两支都表现作者法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爱莲说》表达的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节操的志向,《陋室铭》流露的则是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立意上,两文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爱莲说》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陋室铭》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河一面,用“不陋”来突出“德馨”。表达上,都采用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爱莲说》对“莲”进行人格化,《陋室铭》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启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陋室铭》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2.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3.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设想
1.疏通文意与对内容、写作的分析结合进行。
2.可由《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引入,在课上尽量多给学生朗读时间,争取当堂背诵。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内容,点拨写法。
2.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解题
1.引入 提问:我们曾经读过莫泊桑写的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福楼拜的宿舍和刘禹锡的陋室,有什么相类似的地方? 归纳:都很简陋:福楼拜的“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刘禹锡住的“斯是陋室”。他们都有很多高尚博学的客人:那一篇写了几位大文学家;这一篇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者表达了相近的情趣,但写法不尽相同。前一篇描写细腻,是写人的散文,后一篇是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 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请找出本文的韵脚。 归纳: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二、分析课文。
1.范读全文,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2.提问: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 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著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3.讨论、讲析。
全文八十一字,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至“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第三层(“南阳诸葛庐”到结尾)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1)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校正: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提问: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指名背诵第一层。全体背诵第一层。
(2)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校正: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提问: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提问: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提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指名背诵第二层。全体背诵第二层。
(3)请学生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校正:(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提问: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的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提问: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指名背诵全文,全体反复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背诵。
2.将本课字、词记入积累本。
《陋室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 ) 阅金经(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 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 齐读 2、 听录音范读 3、 引导断句 4、 请同学读
5、 再齐读 6、 跟读录音
(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6、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三 小结
四 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3、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4、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
6、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5、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陋室铭》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
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目标1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发言)唐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 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二、简介作者、解题(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五、三读课文,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
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九、布置作业
《陋室铭》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陋室铭》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读罢此文,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重点与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习本文重点,读完本文后,从中获得的启示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简介作者及作品,突出其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二、小组讨论,扫除生字词,初步弄清全文大意,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1.集体讨论,适当点拨,疏通全文。
2.师生共同活动,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师: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师: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
(指导学生美文美读美背美诵,继而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气韵)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的?
生1:它们从石缝中钻出来,探出她们可爱的小脑袋……
生2:她们聚集在一起,在主人的窗下起舞……
生3:我认为这两句的描写绘色绘声。你看“青”、“草色”状其色,“谈笑”状其声。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1: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
生2:柳宗元在吟诗作画。
生3:王叔文在煮酒纷论当今时代英雄。
生4:韩愈在扼腕长叹。
生5:刘禹锡持一杯香茗,侧耳倾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
生6:柳宗元沉吟:“‘沉舟侧帆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转身对刘禹锡说:“梦得,今日有幸拜读,真让我折服,让我感动奋发!”……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收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1:“素琴”、“金经”……
生2:由此我想到了主人读书情趣的高雅。
生3:我们要有选择地读书,读名人名著,。比如:我最近在读《毕淑敏散文选》……
生4:还有《读者》……
生5:……
3.讨论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的?
生1:我认为这是在商经济大潮冲击下的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纪律松弛的表现…………
生2:学习松懈,不思进取……
生3:……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生1:引以为戒……
生2:奋发向上……
生3:……
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生1: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梦阁”,因为我喜欢做梦,它神秘,飘渺,浪漫,富有诗意……
生2: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港湾”,因为家是我们温暖的港湾……
生3: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碧丹”,因为我喜欢作画……
生4:……
师:(小结)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进入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读它。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
师:(引导)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习,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你可以把它推荐给你的父母、同龄人;甚至你们的未来的孩子、未来孩子的同龄人……
个案点评
语言教学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播、承扬、革新的强劲而深厚的助动力。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给予我们的学生多一些人文关怀,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进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现代教育生活的理想。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每个人从自我开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研究学生,学习着他们的学习,生活着他们的生活、并由此开始与他们进行一种心灵的对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这不仅是在教育教学上去关心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更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当我们意识到这种权利和义务的时候,语文教学与人的关系作为一个问题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它要靠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的交流来解决。
当我开始教《陋室铭》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在想这么一个问题:
如何让学生能够承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那种雅致澹泊、豁达乐观的作风,并让这种作风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这就需要想像的介入,想像是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本文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以语言为抓手,创设情境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让学生活跃、奔腾、澎湃、充盈在体内的生命之气与作品中蕴藉的豁达之气接通,并让这种想像在课堂教学中很快就会变为现实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主体的生存、主体的精神和主体的尊严。于是,想像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为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口。
《陋室铭》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文言词语的积累。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 托物言志的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老师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虚荣心是要不得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我们从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道理。
二、 展示预习成果:题解,作者。(关于课文题目,谁来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谁来简介作者呢?)
三、 朗读:自由读---点名读-----范读----齐读(点名读可以简单点评,大家来听一下名家的朗读,注意节奏和铭文的韵味)
四、 交流翻译。(结合课文注释自己译或者与同桌交流,翻译出来后简单评论)
五、 疑难词句。(那么大家还有没有哪些不会的词句呢,出示课件)
六、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同学们已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我们请男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字面上意思理解了并不等于理解了课文,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现在根据老师的问题同学们来思考一下,或者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进一步探讨课文。)
1、本文统领全文表达文章主旨的的名子是哪一句?
(从此句话来看,陋室陋吗?)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各有什么特点?
(1)自然环境--------优雅
(2)交往人物---------儒雅
(3)日常生活---------高雅
(各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
“苔……青”:对偶,拟人,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环境的话用一个什么词? “谈……丁”:与刘禹锡交往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鸿儒,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之间的性情互赏,切蹉诗文,诗酒唱和,不只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诗歌遗产,而且传递着不熄的精神薪火。这些人也是雅,是一种儒雅。 “可……形”:作者追求的不是庸俗物质上的享受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种生活?与庸俗相反的词,什么雅?
那么详细地描写陋室单纯是为了给陋室作铭吗?不是,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的品德,作者很含蓄地将自己的志向情操表达在具体事物上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这里作者托的物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志?(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3、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宝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用山水来引出陋室,用的是类比的手法。类比是将性质,特点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相似之处。
我们第一课不是用的类比手法,托的物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不甘沉默积极进取的精神。
你还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出此类“类比”吗?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七、小结课文。(课文通过山水用类比来引出陋室,点明陋室不陋是因为作者德馨,再通过具体描写陋室的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来突出作者美德,再自比为诸葛亮、扬子云,表明他的志向与抱负)
八、质疑问难。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十、当堂背诵。
十一、课堂小结。从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十二、仿照作者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物品写一篇铭,比如桌子铭,铅笔铭,电脑铭。
《陋室铭》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课文。
认真体会“铭”文句式整齐、押韵,节奏感强的特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疏通文意以学生翻译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分析课文时教师要发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训练并提高学生熟读成诵的能力。
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体会本文语言优美,韵律和谐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结合课文注释背诵重点解词。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自学点拨法,引导学习法。
课时安排 :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自己的书房居室都会搜肠刮肚的起一个响亮而别有深意的名字。例如:“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意为博采众家之长。鲁迅先生在北京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文人骂为“学匪”。鉴于此,诙谐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绿林”者,强盗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另一位高人居室----刘禹锡的“陋室”,看看这“陋室”背后的故事。
二、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ppt展示)
1、给加粗字注音
惟吾德馨( ) 鸿儒( ) 调素琴 ( )
案牍( ) 西蜀子云亭 ( ) 苔痕( )
屏幕展示,学生自测,教师展示答案,检查学生预习的结果,强调易错的读音,学生齐读,加强记忆。
2、解词
(1)有仙则名( ) (2)有龙则灵( )
(3) 斯是陋室( ) (4)何陋之有( )
(5)苔痕上阶绿( ) (6)草色入帘青( )
(7)谈笑有鸿儒( )(8)往来无白丁( )
(9)可以调素琴( )(10)无案牍之劳形( )
(11)惟吾德馨( )( )
屏幕展示,学生一起来回答,因为都是课后的注释,没有难度,只是检查预习的结果,不进行深入的分析。
3、初读文章,读准字音。学生朗读,教师注意在读音上的辅导,积极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走近作者,解题。
学生以同桌为自然单位,两人合作,借助手中的资料查找本文作者及相关的背景资料,对重要信息进行圈点勾画,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查找情况。最后教师总结,屏幕展示作者简介,以及相关背景,接着讲述陋室由来的一个小故事,然后讲解“铭”这种文体,并把握文体的特点,最后听朗读,品押韵,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准备资料如下:
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是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求异心理很强,如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确实脍炙人口。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但遭到保守派的排挤,被贬官降职十年。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城,又因《玄都观桃花》和《再游玄都观》诗作先后两度被贬。刘禹锡写此文时,正被贬为和州刺史,其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朝廷任人惟亲。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
2、陋室由来:刘禹锡被贬为和州刺史后,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百花争艳,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此精妙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让我们感受到了刘禹锡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3、了解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4、听朗读,学生齐读,品味押韵。
四、疏通文意,三读课文。(ppt展示)
屏幕显示全文及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翻译课文,了解文意。课件展示对重点词语和句子总结。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加入自己对作者的理解,再读课文。
重点词语:馨、名、劳、乱、之
重点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赏析美文,四读课文。
教师抛砖引玉: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心声的句子,并证明自己的观点。本轮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取小组讨论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降低难度。把个别的小问题放在下面解决,共性的问题,一起解决。教师的资料准备如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斯是陋堂,惟吾德馨。”点明全篇主题。《陋室铭》开篇以山水起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
(1)自然环境的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 交往人物的贤良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3)生活情趣的高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3、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 ,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5、托物言志,小结主题。“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再如,我们学过的《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人们要汲取历史的经验,鼓起生命的风帆,并将这种个人的努力,融入千万人的群体奋斗中,才能组成 “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达自己要和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决心在艰苦中磨练,坚守清白,准备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不平凡抱负。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一方面向朝中当权者显示自己并未因遭贬而郁郁寡欢,相反却过得安逸潇洒;另一方面表达自己身居陋室不改初衷,屡遭磨难而坚守节操的信念。本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5、再读课文,抒发作者情怀。
六 、整理课文条理,引导学生当堂成诵。
开篇运用类比引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再从三个角度具体阐明,即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最后总结全文,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
《陋室铭》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4、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地评价古人。
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难点: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一觉醒来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的诗人,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亦云。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这个人就是刘禹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陋室铭》。
二、初步感知全文:
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读音、停顿等。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和意境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思考问题,理解中心、写法: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
明确:空间小、景致少、人来少、摆设少:房子很小,一个人坐着弹琴,室内就觉得拥挤,可见其小;文章内所提到的景致,只有“苔痕”、“草色”,可见其少;自古读书的穷人就少,能成为鸿儒者,更少,另外“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客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其“少”一目了然。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
(换角度想:同样一篇文章,刚才读,读出陋室简陋,现在却要读出不简陋。这不是自相矛盾,这需要换角度想。思维角度:主人、环境、客人、生活。)
3、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①(陋室简陋狭小,陈设简单,确实简陋,而斯是陋室,有景可观,安静清幽,有鸿儒谈笑来往,可抚琴读书,无乐音乱耳,无公文劳累身心,因此,作者身在陋室,却不觉陋室之陋。
②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光宗耀祖,扬名立万;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探究:
1、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
小结: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地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2、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什么问题而言的?
3、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居室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的感受?
六、总结:
师: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已经完全领会了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的积极一面,并把这种精神带入到生活中。我们还有必要在课后熟读并背诵,使之成为影响我们修养的一部分。
【《陋室铭》教案集合九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