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意境
《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意境,欢迎阅读。
【柳永雨霖铃意境】
1、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不久便呜呼哀哉。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以寒蝉高鸣,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本诗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2、长亭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所以,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中国古诗词中,反复不断的离别在长亭上演,使其染上了一层离愁。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长亭也就是离别之所,带有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
3、兰舟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木兰书树所做小船,后引申为船只美称。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柳永《雨霖铃》“留恋处,兰舟催发”此去便是漂泊,便是远离,便是浪迹天涯,便是无穷无尽的思念和悲愁了 。
4、暮霭
雾霭,是一种黄昏意象,作者借景抒怀以沉沉的暮霭,创造出凄迷暗淡的黄昏意象,隐隐透露出词人迷茫的目光和惆怅的心情。柳永的《雨霖铃》写离愁别绪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烟波千里,暮蔼楚天—是诗人别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主人公暗淡的心情与空间里灰蒙蒙的颜色,一同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为离别词的千古绝唱。
5、酒
酒,可用以消忧,可递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实往往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醉不成欢惨将别”。在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不论别离于何时何地,将行的一方与送行的一方大多要“聊共引离尊”(秦观《满庭芳》)。尽管常常“都门帐饮无绪”(柳永《雨霖铃》),“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琵琶行》),却仍然“欲行不行各尽觞”(李白《金陵酒肆送别》),试图“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对于独行千里的归客来说,行前满饮一杯友人斟上的美酒,或可稍御旅途风寒,聊解客况寂寞。在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不论别离于何时何地,双方都希望在酒精的麻醉下,暂时忘却忧愁。这说明酒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作者在詞中亦说,就醒后不知身在何处,此时的离别之情跃然纸上。
6、杨柳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是一个很早就被咏唱的对象,在《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咏柳之祖,柳与离别一下子拉上了关系。汉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以表达惜别之情。折柳寄托离情的`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传达出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所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更是体现了“挽留”之意。
7、月
诗人笔下的月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有时圆如盘,有时残如勾。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晓风残月”这一弯残月,引起了词人太多的离愁别绪。作者定是在离别之际,陷入沉思,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他出身世家大族的柳家,原本是个有志于仕途的青年才俊,只因为所填词中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传到了宋仁宗耳中,批示“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仁君,宋仁宗的本意可能只是磨砺柳永,让他改了自己放荡不羁的性格。然而柳永就此心灰意冷,自称:“奉旨填词。”这可能也大大出乎宋仁宗的意料吧。于柳永而言,既是幸运又是不幸,无论如何,中国历史上可能少了一位官僚,却多了一个伟大的词人,于我们后人而言这倒是大大的幸运了。而《雨霖铃》这首词是柳永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
从上片的描写,读者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像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 ,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 ,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 无绪 ”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 ,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 ,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念去去”两句,大气包举、直抒胸臆,放佛要在心中大声哭喊、发泄心中的愤懑之情。“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看似言景而又实指人情。主人公忧伤惆怅弥漫及心情的无比沉重,与此时此地的大背景融为一体,放佛漫天弥漫的已不再是雾霭,而是无法抑制的离别的惆怅,满江奔腾流逝的不只是江水,而是离别的哀愁。此处,情缘于景而甚于景,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如果说该词的上阕写的是未别及别时之情,那么下阕则写的是别后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历来的人都伤心于离别之事,离别本身已足以让人伤神,“更那堪”秋愁万绪的“清
冷时节”,真是悲上加悲。“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和人说!”此处作者,继续设想下去,即使不是那酒醒后的荒凉处境,但孤独寂寞却常在,纵使有“千种风情”,又能找谁去诉说,只有虚度年华,蹉跎一生。层层递进的假设,一步一步地引人至更深的感情漩涡中去。放佛一道一道无形地缠在身上的离愁与悲哀,让人不能反抗,只能与作者与主人公感受同样的沉重而绵密的离别之情。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 ,“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柳永雨霖铃意境】相关文章:
雨霖铃柳永意境01-31
柳永雨霖铃营造的意境01-13
《雨霖铃》柳永02-02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08-09
雨霖铃柳永赏析10-25
柳永雨霖铃全文02-18
雨霖铃柳永译文02-18
雨霖铃柳永朗诵02-18
柳永雨霖铃拼音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