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阅读练习

时间:2020-08-23 10:35:59 刘长卿 我要投稿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阅读练习

  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全诗虽无“别离”二字,只写作别风光,然而满腔离情,完全铸入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阅读练习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浑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注释】①五湖:指太湖。②白频:水中浮苹,花白色,故名。

  相关阅读训练及答案

  1、颔联中“ 没 ”和“ 空 ”两个字点出被送的人远去了,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表达诗人送别友人的离愁别恨。(或依依惜别之情)

  3、颔联中“空”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空字不仅写出了被送的人渐行渐远 ,同时烘托出诗人空虚寂寞的心境。

  4、诗人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写饯别的?请作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亦可)的手法,借助眼前烟水、飞鸟、青山和白苹等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想象别后友人的情景,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来表达离情别绪。

  5、请简要分析颔联中“没”字和“空”字的妙用。 (4分)

  雪天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无奈 2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1分盼望与人相见的急切心情 1分

  6、颈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离情别绪,请作简要赏析。 (4分)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2分 诗句第一句是实写,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后三句是虚,写想象中仿佛看见了回乡的路,看见儿女们们在山间眺望,听到了他们在计算归期。2分

  7.下列对本诗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D)

  A.诗题是“饯别”,但诗中没有饯别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未提及。

  B.首联写朋友登舟远去,小船行驶于茫茫长江,诗人频频挥手,依依惜别。

  C.第三句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倾注了自己的关切。

  D.尾联诗人想象朋友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心中充满愁思。

  7.D(应是诗人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他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

  8.你认为颔联中那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炼字的功力?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答:“空”字。(1分)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别后更谁相伴?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1分)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2分)

  拓展阅读: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赏析

  这首送别诗,着意写与友人离别时的心情。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不详)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友人此刻又如何,读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没”字,暗扣“望”。“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真诚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后思念。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这有点像《三国演义》描写刘备与徐庶分别时的情景。

  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回曲跌宕之中,见出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

  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后休止。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于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

  诗的最后,又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