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学杜探微
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
义山学杜,颇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认为义山不仅得杜诗之精髓,且能自创一派,诗作学杜却又自成体系,自有特点。清人金武祥(1841―1924)在其《粟香随笔》中赞李商隐学杜:“李义山极不似杜,而善学杜者无过义山”,对其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一、义山诗歌内容上的学杜
(一)关注现实的咏史之作
我国咏史诗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到了唐代,咏史诗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说明了这一时期咏史诗创作的繁荣与成熟。
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和社会理想,其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是关注现实的史诗般的阐释。李商隐的咏史诗继承了杜甫借咏史而针砭时弊的传统,清人朱鹤龄在其《李义山诗集笺注》卷首朱鹤龄《序》中说:“《汉宫》、《瑶池》、《华清》、《马嵬》诸作,无非讽方士为不经,警色荒之覆国。此其指事怀忠,郁纡激切,直可与曲江老人相视而笑,断不得以放利偷合,诡薄无行嗤摘之也。”但是和杜甫的咏史诗不同的是,义山咏史诗比杜甫咏史诗更为直接、激烈。以杜甫的七言古诗《丽人行》和义山的七律《马嵬》为例。
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任命其兄杨国忠为宰相,杨国忠一手把持朝政大权。诗人对杨家兄妹的所作所为极为不满,作《丽人行》讽刺他们的荒淫无道。诗中场面铺设得极为宏大,遣词用字鲜艳富丽,笔调细腻生动,人物形象刻画得丰满鲜明,使人读来如在目前,在讽刺的同时又含蓄不露。
杜诗中虽然有对现实的揭露和抨击,但流露出的这种讽刺色彩更多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他奉儒守官,主张微讽,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这一中国儒家诗教命题和忠君传统的重要体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思想的局限性。如在《丽人行》这首诗中,诗人讽刺了杨氏兄妹的骄奢淫逸,但没有指出唐玄宗的不务朝政、误国误民,只是从侧面曲折地反映了唐玄宗的昏聩和时政的腐败。
李商隐的《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义山的这首政治讽刺诗,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在寂静的马嵬坡下,红颜死,誓言空,只留下万千慨叹和沉思令后人唏嘘感怀。如果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于声色犬马之时,又何曾虑及“今日”之灾祸!
诗歌尾联中的对比尤其强烈,感情激愤,诘问冷峻,讽刺尖锐,令人不禁扼腕叹息: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连自己最心爱的女子都保不住。“如何四纪为天子”,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唐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不及卢家有莫愁”,此言贵为天子,反倒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来反问。
(二)通过人物描写折射心理、表达情思
诗人所吟咏的人物形象往往反映了自己的价值取向,诗人倾慕的对象身上必定有和自己相通的地方,隐含着自己的心灵共鸣。诚然,他们虽不同时,却同心。以杜甫和李商隐吟咏诸葛亮的诗歌为例。
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刘备、诸葛亮“一体君臣”,上下“相知”,只可惜亮时乖命蹇,壮志难酬。杜甫吟咏诸葛亮的诗歌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倾慕和敬仰,如:《遣兴五首》之一、《诸葛庙》、《蜀相》、《八阵图》、《武侯庙》等等。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借对古迹的描写,表达了对蜀汉丞相诸葛亮满腹韬略、呕心辅佐、为国尽忠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叹惋和痛惜之情。
尾联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这两句沉挚悲壮,震撼人心,深刻地道出了千古以来失意英雄的同感。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六出祁山终病死五丈原,可谓壮志未酬;诗人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饱经丧乱而屡屡失意,这样怎能不激起他对失意英雄的仰慕和叹惋呢?因此他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痛惜仰慕,敬重有加。他们两个人的命运颇为相似,故诗人落笔沉挚,写得苍凉悲壮,深挚感人,读来催人泪下。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用这一警句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叹惋。杜甫的《蜀相》一律,是唐时怀古作品的典范之作,是凭吊武侯诗歌的极致表现。
《筹笔驿》是李商隐吟咏诸葛亮的诗作,诗云:“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筹笔驿为古地名,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县北,《方舆胜览》记载:“筹笔驿在绵州绵谷县北九十九里,蜀诸葛武侯出师,尝驻军筹划于此。”很多诗人留下了以筹笔驿为题材的怀念诸葛亮的作品,对诸葛亮表示崇敬,并为他未能实现统一中国的志愿而深感遗憾。公元855年(大中九年)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此驿,写下了这首咏怀的诗篇。此诗同多数凭吊诸葛亮的作品一样,歌颂诸葛武侯的丰功伟绩,赞颂倾慕他的才德,同时借以寄托遗恨,抒发感慨。
二、义山诗歌形式上的学杜
李商隐在诗歌形式方面学杜,主要表现在他对杜甫诗歌中七律的学习和继承上。胡应麟就说过:“近体之难,莫难于七言律”。律诗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至唐初臻于成熟。律诗共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韵亦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律诗分五言、七言两体。清人焦循在《易余龠录》中强调:“论唐人诗以七律、五律为先,七古、七绝次之,诗之境至是尽矣”。
在我国,杜甫是第一位大量创作七言律诗的诗人,其作品内容广泛,技巧纯熟,他的律诗标志着我国诗歌史上七律创作的成熟。白敦仁先生在他的著作《论简斋学杜》一文中,曾经明确指出:“正是老杜对这一约束性很大的诗体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无比深广的创造性开掘,七律这种诗体才真正成熟起来。”杜甫的七律注重声律的对仗,遣词造句讲究锤炼,被尊为历代七律的典范。吴调公说:“杜甫七律之长在于精密中见变化,挺拔而又沉重,喷薄而又浑涵,排戛而又铿锵”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秋风萧瑟,水清沙白,飞鸟回旋徘徊在江中渚洲上。诗人登高远望,目之所见,心之所悲,他想到了自己一生漂泊,备尝潦倒艰辛之苦,经历了国难与家愁,到如今已两鬓成霜,百病缠身,因此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此诗八句四对,对偶工整精巧,用韵极为讲究,格律严密却又不露痕迹,无束缚雕琢之感,被称为“七律之冠”,其中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真乃字字珠玑,已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此诗八句皆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清代杨伦在其《杜诗镜铨》中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盛誉其为“旷代之作”。
【李商隐学杜探微】相关文章:
《杜司勋》李商隐唐诗鉴赏11-04
杜工部蜀中离席李商隐诗词赏析12-29
《杜工部蜀中离席》李商隐的唐诗鉴赏11-03
杜七兄仆射李商隐的诗词12-29
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11-1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导学教案11-0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导学设计09-19
李商隐 温庭筠10-26
解读李商隐散文11-16
李商隐经典诗句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