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4-09-26 14:20:26 俊豪 李贺 我要投稿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通过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

  【原文】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释】

  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行,歌行,一种诗歌体裁。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城欲摧:城墙仿佛就要坍塌。摧,毁。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一作“向月”。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句:长城附近多紫色泥土,所以叫做“紫塞”。燕脂,即胭脂,深红色。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这里写夕阳掩映下,塞土有如胭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一说“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此句意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⑹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⑺“霜重”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

  ⑻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君:君王。

  【翻译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

  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赏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第二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原常务理事朱世英则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认为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援平叛。元和九年(814),李光颜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六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赏析06-13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06-08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11-23

李贺《雁门太守行》赏析08-23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07-08

李贺雁门太守行07-28

李贺《雁门太守行》原文赏析大全2篇08-10

李贺《雁门太守行》全诗赏析03-19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诗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