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经典古诗

时间:2024-05-19 16:07:50 李白 我要投稿

李白的经典古诗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的经典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白的经典古诗

李白的经典古诗1

  金陵望汉江

  [唐]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唐] 李白

  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

  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赤精斩白帝,叱咤入关中。

  两龙不并跃,五纬与天同。楚灭无英图,汉兴有成功。

  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伊昔临广武,连兵决雌雄。

  分我一杯羹,太皇乃汝翁。战争有古迹,壁垒颓层穹。

  猛虎啸洞壑,饥鹰鸣秋空。翔云列晓阵,杀气赫长虹。

  拨乱属豪圣,俗儒安可通。沉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

  抚掌黄河曲,嗤嗤阮嗣宗。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还题壁

  [唐] 李白

  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始经瞿塘峡,遂步巫山巅。

  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

  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却顾失丹壑,仰观临青天。

  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

  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

  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

  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

  宿虾湖 【虾换鱼旁】

  [唐] 李白

  鸡鸣发黄山,暝投鰕湖宿。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

  提携采铅客,结荷水边沐。半夜四天开,星河烂人目。

  明晨大楼去,冈陇多屈伏。当与持斧翁,前溪伐云木。

  春归终南山松龛旧隐

  [唐] 李白

  我来南山阳,事事不异昔。却寻溪中水,还望岩下石。

  蔷薇缘东窗,女萝绕北壁。别来能几日,草木长数尺。

  且复命酒樽,独酌陶永夕。

  相逢行二首

  [唐] 李白

  朝骑五花马,谒帝出银台。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

  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夹毂相借问,疑从天上来。

  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

  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

  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

  前有一尊酒行二首

  [唐] 李白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君起舞,日西夕。当年意气不肯平,白发如丝叹何益。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李白的经典古诗2

  《子夜吴歌》

  作者: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鉴赏】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农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表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表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人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人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有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李白作诗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本诗拟民歌,语言极为朴素但却十分准确,富有张力。因此可以说,本诗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李白的经典古诗3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的经典古诗4

  目录

  作品简介《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作品原文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作品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

  ⑵玉笛:华美的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暗飞声:因笛声在夜间传来,故云。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

  ⑸故园情:怀念家乡的情感。故园,指故乡,家乡。

  作品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或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作品鉴赏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作品点评

  明代桂天祥《批点正声》:唐人作闻笛诗每有韵致,如太白散逸潇洒者不复见。

  明代胡应麟《诗薮》:太白七言绝,如“杨花落尽子规啼”、“朝辞白帝彩云间”、“谁家玉笛暗飞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等作,读之真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贺监谓为谪仙,良不虚也。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次句不独流逸,亦且稳定。看他下句下字,炉锤二妙。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意远字精,炉锤巧自天然。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前首(按指《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倒,此首顺;前首含,此首露;前首格高,此首调婉。并录之,可以观其变矣。

  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满”从“散”来,“散”从“飞”来,用字细甚。妙在“何人不起”四字,写得万方同感,百倍自伤。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散入”二字妙,领得下二句起。通首总言笛声之动人。“何人不起故园情”,含着自己在内。

  清代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与杜甫《吹笛》七律同意,但彼结句与黄鹤楼绝句出以变化,不见用事之迹,此诗并不翻新,探情自见,亦异曲同工也。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

  清代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下句下字炉锤上妙,却如信笔直写。后来闻笛诗,谁复出此?真绝调也。

  清代朱宝莹《诗式》:此首闻笛与前首听笛(按指《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吹笛》)异。听笛者知在黄鹤楼上,故有心听之也;闻笛者不知何处,无意闻知也。开首“谁家”二字起“闻”字,“暗”字起“夜”字,“飞声”二字起“闻”字。二句“散”字、“满”字写足“闻”字之神。三句点“夜”字、便转闻笛感别,有故国之情。曰“何人”,即己亦在内。不必定指自己。正诗笔灵活处。(品)悲慨。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春宵人静,闻笛声悠扬,及聆其曲调,不禁黯然动乡国之思。释贯休《闻笛》诗云:“霜月夜徘徊,楼中羌笛催。晓风吹不尽,江上落残梅。”同是风前闻笛,太白诗有磊落之气,贯休诗得蕴藉之神,大家名家之别,正在虚处会之。

  现代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潘稼堂曰:此与《黄鹤楼》诗异:《黄鹤楼》是思归而又闻笛。此是闻笛而始思归也。因笛中有《折柳》之曲,忽忆此时柳真堪折,春而未归,能不念故国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经典古诗5

  诗词赏鉴: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的青少年时期,在蜀中即今四川读书、任侠。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秋,他23岁,为追求功业,实现“大丈夫”的“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见其《上安州裴长史书》),出蜀沿长江三峡东下。在舟出三峡、初入今湖北江汉平原时,创作了这首精彩的五言律诗。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送别,一般是送他人别去。诗中无此内容,故明清以来有一些学者认为诗题中的“送别”二字是衍文,可删。

  首联交代自己所到之地,所向之地,叙事简洁明快。从,至、向。楚国,江汉平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的腹地,故称。

  颔联勾勒所到、所向之地的地理形势:三峡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消失殆尽,长江进入广阔的大地尽性奔流。刚从曲折漫长而险狭逼仄的三峡出来,诗人的视野豁然开朗,精神也为之一振。大笔擘窠,气象不凡。明胡应麟《诗薮》以为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二句“骨力过之”。其实,李白这两句有冲口而出之妙,杜甫那两句有锻造锤炼之工,殊途同归,不分轩轾。

  颈联宕开一笔,视线由“地”而上升至“天”:明月冉冉西倾,仿佛天上明镜在飞行;云气渐生渐漫衍,仿佛幻出了海市蜃楼。扁舟一叶,漂流在平野大荒,不免孤独而寂寞;而今由云、月联想出楼、镜等与人类社会生活相关的意象,便有未尝远离人群的感觉。故此二句的好处,不仅在造境的`优美,还含蕴着人类与自然的亲切。

  尾联收笔回归地面,再次写到长江。由于有了上一联“镜”“楼”二字的铺垫,这里的江水,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而成了自然与人关系的纽带。古人认为长江的上源是蜀中的岷江,诗人的故乡在蜀中,此番远游又是从蜀中沿江东下,故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将江水拟人化,怜爱它不远万里,一路送行。实际上,这也是诗人在渐行渐远之际,怀念故乡思绪的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

  全诗不用典故,不施藻采,纯用洗练流畅而平易近人的语言来叙事,写景,抒情,达到了很高的审美境界,包含着浓郁的诗味。

李白的经典古诗6

  1、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2、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3、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桑袅风。

  4、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5、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

  6、宝镜似空水,落花如风吹。

  7、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8、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0、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2、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1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5、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1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9、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谁。

  20、清湍鸣回溪,绿水绕飞阁。

  21、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2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24、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的经典古诗7

  春日独坐寄郑明府

  【唐】李白

  燕麦青青游子悲,河堤弱柳郁金枝。长条一拂春风去,

  尽日飘扬无定时。我在河南别离久,那堪坐此对窗牖。

  情人道来竟不来,何人共醉新丰酒。

  春日游罗敷潭

  【唐】李白

  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

  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唐】李白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

  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

  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春日行

  【唐】李白

  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佳人当窗弄白日,

  弦将手语弹鸣筝。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因出天池泛蓬瀛,楼船蹙沓波浪惊。三千双蛾献歌笑,

  挝钟考鼓宫殿倾,万姓聚舞歌太平。我无为,人自宁。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飘翩下云輧。帝不去,留镐京。

  安能为轩辕,独往入窅冥。小臣拜献南山寿,

  陛下万古垂鸿名。个劲地拍手笑。

李白的经典古诗8

  永王东巡歌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其一】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其三】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其四】

  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其五】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其六】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其七】

  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其八】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其九】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其十】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其十一】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早秋赠裴十七仲堪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远海动风色,吹愁落天涯。

  南星变大火,热气余丹霞。

  光景不可回,六龙转天车。

  荆人泣美玉,鲁叟悲匏瓜。

  功业若梦里,抚琴发长嗟。

  裴生信英迈,屈起多才华。

  历抵海岱豪,结交鲁朱家。

  复携两少妾,艳色惊荷葩。

  双歌入青云,但惜白日斜。

  穷溟出宝贝,大泽饶龙蛇。

  明主倘见收,烟霄路非赊。

  时命若不会,归应炼丹砂。

  古风其四十五·八荒驰惊飚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八荒驰惊飙,万物尽凋落。

  浮云蔽颓阳,洪波振大壑。

  龙凤脱网罟,飘摇将安托?

  去去乘白驹,空山咏场藿。

  战城南(五言)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战地何昏昏。

  战士如群蚁。

  气重日轮红。

  血染蓬蒿紫。

  乌乌衔人肉。

  食闷飞不起。

  昨日城上人。

  今日城下鬼。

  旗色如罗星。

  鼙声殊未已。

  妾家夫与儿。

  俱在鼙声里。

  玉壶吟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江夏赠韦南陵冰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胡骄马惊沙尘起,胡雏饮马天津水。

  君为张掖近酒泉,我窜三巴九千里。

  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

  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

  宁期此地忽相遇,惊喜茫如堕烟雾。

  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一句。

  昨日绣衣倾绿樽,病如桃李竟何言?

  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

  赖遇南平豁方寸,复兼夫子持清论。

  有似山开万里云,四望青天解人闷。

  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

  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

  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

  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

  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

  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

  古风其二十五·世道日交丧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世道日交丧,浇风散淳源。

  不采芳桂枝,反栖恶木根。

  所以桃李树,吐花竟不言。

  大运有兴没,群动争飞奔。

  归来广成子,去入无穷门。

  临路歌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公无渡河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落日忆山中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雨后烟景绿,晴天散馀霞。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花落时欲暮,见此令人嗟。

  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

李白的经典古诗9

  1)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出处: 李白《关山月》

  2)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出处: 李白《清平调其三》

  3)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出处: 李白《妾薄命》

  4)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出处: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5)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出处: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6)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出处: 李白《春思》

  7)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出处: 李白《峨眉山月歌》

  8)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出处: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9)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出处: 李白《行路难其一》

  10)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出处: 李白《三五七言 》

  11)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出处: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12)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出处: 李白《玉阶怨》

  13)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出处: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14)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出处: 李白《妾薄命》

  15)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出处: 李白《送友人》

  16)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出处: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17)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出处: 李白《客中行 》

  18)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出处: 李白《渡荆门送别》

  19)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出处: 李白《行路难其一》

  20)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出处: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21)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出处: 李白《上李邕》

  22)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出处: 李白《行路难其一》

  23)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出处: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24)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出处: 李白《秋浦歌》

  25)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出处: 李白《怨情》

  26)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出处: 李白《渡荆门送别》

  27)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出处: 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28)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出处: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29)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出处: 李白《长相思其一》

  30)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出处: 李白《渡荆门送别》

李白的经典古诗10

  1、《秋下荆门》

  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秋下荆门》与五律《渡荆门送别》,是李白现存的出川后最早的作品。“荆门”,在湖北宜昌与宜都之间的长江南岸,与北岸之虎牙山对峙如门,为楚之西塞。“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连用了四个地名,仍使人觉得气韵流转。此诗虽用了两个典故,也令人感到如盐之入水。李白在此既以“挂秋风”之“秋”点明题目,“布帆无恙”也表现了他一往无前的豪情。

  2、《望庐山瀑布二首》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全诗从“遥看”着眼与着笔,乃远距离而非近距离。在日光的照射下,蒸腾的水汽化为紫色的烟雾,这是全诗的布景也是瀑布的背景。然后是瀑布出场,“遥看”二字点明题中之“望”。诗人的《望庐山瀑布》(其一)是五古,其中的“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对瀑布已描绘得很精彩了,但仍不及此诗后两句比喻之独创,气势之飞动,神韵之浪漫。李白高唱在前,后人写瀑布,往往离不开白练与银河之喻。

  3、《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与杜甫是唐代诗国天空的双子星座,他们辉耀的是永恒的光芒。“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是司马迁所说而为后世所习用的名言,虽然李白五、七言绝句的数量与质量远在杜甫之上,但五、七言律诗的成就却也远不及杜甫,尤其是篇数仅寥寥数首的七律。他的五律整体成就虽说也不如杜甫,单篇或者说单挑,却足可抗衡。如《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即是。

  4、《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题目标明“独坐”,全诗表现的就是诗人向纯净的大自然寻求精神寄托的遗世独立之意。诗的构图是上天下地,诗的中心是作者与敬亭山。“众鸟”与“孤云”对举成文,鸟“尽”云“闲”,说明天地之间一片岑寂,只剩下了“独坐”的诗人自己。然而,诗人还要进一步申说和表现自己的孤独,但他却不从正面着笔,而移情于无知无觉的青山,青山和他竟然“相看两不厌”,如此从侧面烘托,更显愤世与孤独之深!

  5、《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

  李白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当此之时也,触犯宦官李辅国而横遭诬陷贬为岭南尉的族叔李晔,因直言进谏贬为岳州司马的贾至,均不期而至岳阳,相逢在李白的生命的斜阳里。他们同游洞庭,相互唱和。李白本来就有一肚子的牢骚与愤懑,何况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友情的鼓舞,又何况在百年三万六千日日日须倾三百杯的`酒精煽动之下?他要铲平君山,让湘水安流,让一湖秋水都变成醉杀愁人的美酒,真是酒气冲天、怨气冲天、豪气也冲天。

  6、《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

  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岳阳与洞庭何幸,大诗人李白数度光临,为它们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南湖”一诗是五首之二。一般注家将南湖释为“洞庭湖”,虽无大错,却不准确。洞庭湖之子的南湖,是今日岳阳南郊与洞庭湖相通的一处浩大湖泊。远古时它流溢着乳香的名字叫“雍浥”,后来又名“湖”,因在岳阳城之南,所以“南湖”就成了她通用的芳名。秋月之夜的南湖,水天澄明,无烟无雾。“耐可”为怎能、安得之意,诗人忽发奇想:怎么能划向水天相接之处而直上青天呢?真是豪情壮采,不减当年。

李白的经典古诗11

  1、《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2、《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7、《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9、《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0、《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1、《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3、《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1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5、《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16、《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7、《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8、《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若此一作:也如此)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的经典古诗12

  《静夜思》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望庐山瀑布》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翻译】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赠汪伦》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翻译】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独坐敬亭山》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其全文古诗如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翻译】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诗如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翻译】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去古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诗如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翻译】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李白的经典古诗13

  作品简介《越女词·其三》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组诗共有五首,这是其第三首诗,写采莲看见客人便唱着歌将船划入荷花丛中,并假装怕羞不出来的情景。李白用一种近乎白话文的形式,描写了一幅如水墨画一样的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出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笔墨洗炼简洁,语言自然流畅。

  参考资料:

  作品原文

  越女词五首·其三

  [唐] 李白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作品注释

  1、耶溪:即若耶溪,在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南。

  2、棹(zhào)歌:划船时所唱之歌。

  作品译文

  若耶溪中采莲的少女,见到行客,唱着歌把船划回。

  嘻笑着藏入荷花丛,假装怕羞不出来。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何时尚难确定,有待详考。根据诗中的内容推论,当是记述其初游吴越时的所见所闻。胡震亨《李诗通》在此诗题下注云:“越中书所见也。”如果冷静地考察一下诗中内容的话,似乎还可以在这句话前再加上“初游”二字。李白是蜀地人,距吴越数千里之遥,两地风俗迥异。按一般常情来理解,人到外乡乍见异地风情时往往产生一种很强烈的新鲜感,对于天生好奇、反应敏捷的诗人来说尤其是这样。反之,如果是早已见过非常熟悉的事物,由于司空见惯反而难以引起人们的审美情趣。这五首诗所表现的恰恰都是初见新鲜事物时的好奇的感受,所以可能是诗人初入会稽时的作品。

  据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考证,在天宝元年(742年),李白“春夏间居东鲁,旋携妻子入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观诗中所说“长干吴儿女”“吴儿多白皙”之句,都涉及吴地,而且这两首诗又都被列在前边,故其游历路线当是由吴入越的,从泰山下来游吴越到会稽正当循此路线,故可以认为此组诗当作于是年。

  作品鉴赏

  其三首诗所写则是另一种性格的劳动妇女。这位在若耶溪上采撷莲藕的与前一首诗中的吴儿大不相同,当她看见别的船上的客人时便唱着歌掉转船头,伴随着欢乐的歌声将小船划入荷花丛中,并假装怕羞似的不再出来。这位女子性格内向,虽然也怀有春心,却把这种情感深藏在内心,有点羞羞答答的。但其内心荡漾的春潮还是无法全部掩饰住的,诗人早已窥破其内心的隐秘,否则难以写出“佯羞不出来”的诗句。“佯羞”二字极精彩,将少女欲看青年男子又羞涩不好意思的心理与情态刻画得惟妙惟肖。透过这两个字,仿佛可以看到在密密层层的荷花丛中,那位采莲的姑娘正从荷花荷叶的缝隙中偷偷地窥视着客人。鲜艳的花朵与美人的脸庞相互映衬,这和谐美妙的景象真令人魂梦心醉。于此可以看出,这首小诗虽很浅白,但蕴味却很隽永。

  诗歌描写了吴越女子美丽的容颜和活泼的姿态,加上花红水绿景色的衬托,给读者以清新活泼的感觉,正如《瓯北诗话》中所说的“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情趣自见。从题材和语言风格来看,作者受南朝民歌的影响颇深。这首小诗主要写了采莲女的娇憨可掬之态,耐人寻味。

  首句点明了人物及身份,扣住了诗题。接着描画了人物的活动及娇情憨态。次句的“见客”是因,“回”是果。采莲女一边划着船,一边唱着歌,是那么豪爽自然,活泼可爱,写出了江南水乡的情趣。嗣后一个“笑”字,更增添了几分生动与妩媚,令客人不胜神往。然而,就在这瞬间采莲女却躲到了荷花丛中,不再与客人照面,营造了一种令人无奈的.氛围,这或许也是一种缺憾之美吧。其原因是什么呢?表面看来是有点害羞,实质上是假装的含羞。如果真有羞意,还能“棹歌”“笑入”吗?再说“客人”是如何知道“不出来”的呢?若非心存再见之念,若非在岸边伫立良久,又岂能知道出来还是不出来呢?这又不禁令人神驰遐想,也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从侧面烘托了景物之宜人与人物之娇态。

  这五首小诗虽总题名为越女词,但所咏实非一时一地之事,当是诗人初游吴越时所见的几个情景的个别记录。因吴越疆域毗连,自然地理状貌与民情风俗相似,而且这五首小诗的形式与语言风格亦颇相近,故统而言之也未尝不可。五首诗选择的角度不同,塑造的人物性格各异,但组合在一起却写出了吴越女子给人的总的印象,即她们相貌美丽,肤色皙白,性格淳真开朗,朴素大方;挚爱人生,热烈大胆地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眉目艳星月”的“吴儿女”也好,“卖眼掷春心”的“吴儿”也好,“佯羞不出来”的“采莲女”也好,都能给读者留下很强烈的印象。在表现方法上,作者善用白描的笔法,抓住带有特征的景物和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细节,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一个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笔墨很洗炼简洁。语言方面自然流畅,毫无雕琢板滞之感,清新可爱。

  作品点评

  明代钟惺、谭元春《归》:“谭云:说情处,字字使人心宕。钟云:非‘佯羞’二字,说不出‘笑入’之情(末二句下)。”

  清代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笑入’、‘佯羞’,如亲见之。”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写出如画。严沧浪曰:调客不如避客,眼掷不如突去。女儿情以此为深,如前者(按指前首中‘卖眼掷春心,折花调行客’句)易喜,亦易贱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经典古诗14

  原文:

  东海有勇妇

  梁山感杞妻,恸哭为之倾。

  金石忽暂开,都由激深情。

  东海有勇妇,何惭苏子卿。

  学剑越处子,超然若流星。

  损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

  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

  十步两躩跃,三呼一交兵。

  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

  豁此伉俪愤,粲然大义明。

  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

  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

  名在列女籍,竹帛已光荣。

  淳于免诏狱,汉主为缇萦。

  津妾一棹歌,脱父于严刑。

  十子若不肖,不如一女英。

  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

  要离杀庆忌,壮夫所素轻。

  妻子亦何辜,焚之买虚声。

  岂如东海妇,事立独扬名。

  译文:

  杞梁死后,他的妻子在梁山脚下哭泣,梁山为她的一片至诚所感动,梁山为之倒倾。只要是一往情深,至诚一片,金石都会为之打开。东海有勇妇,怎么会惭愧不如苏子卿呢?她向越女学剑,腾奔若流星。她不惜自己的生命,为夫报仇,即使死一万次也绝不后悔。连苍天都被她的真情所感动了。她身手不凡,十步两躞跃,三呼一交兵。她粲然明大义。北海的李邕,把她的事迹奏到朝廷。天子免去了她杀人的罪过,把她作为烈妇的典型给予表彰,并以她来警明风俗,使她的美名远播。她名在烈女籍里,彪炳史册,已很光荣了。淳于意之所以能免诏狱,是因为他的幼女淳于缇萦毅然随父西去京师,上书汉文帝,痛切陈述父亲廉平无罪,自己愿意身充官婢,代父受刑。文帝受到感动,宽免了淳于意,并且自此废除了肉刑。如果十个儿子都没有出息,那还不如一个女英。豫让为报智氏对自己的知遇之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智氏的仇人赵襄子,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他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要离谋杀庆忌,向来是被壮夫所轻视的。要离的妻子和孩子是无辜的,焚烧他们的尸体是为了买虚的声名。怎么能够与东海勇妇相比呢,为夫报仇成功了,而且还宣扬了自己的美名!

  注释:

  ①梁山:山名。在今山东东平境内。

  ②杞妻:春秋齐大夫杞梁之妻,或云即孟姜。杞梁,名殖(一作植)。齐庄公四年,齐袭莒,杞梁战死,其妻迎丧于郊,哭甚哀,遇者挥涕,城为之崩。后演为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③苏子卿:苏武,字子卿。他奉汉武帝命令,出使匈奴,被囚禁北海牧羊十九年,坚贞不屈。后来汉武帝去世,昭帝即位,汉朝与匈奴修好,苏武归汉。苏武的民族气节从此流传千古。

  ④越处子:即越女。春秋越国,南林会稽一个山野少女,在竹林中奇遇一化身老翁的.通灵白猿,白猿以竹枝为剑与少女对阵,遂长啸一声而去。少女悟出用剑法,与越王勾践坐而论剑。越王赐其号曰“越女”,称“当世莫胜越女之剑”。

  ⑤蹴踏:踩,踢。

  ⑥伉丽:即“伉俪”,夫妇。

  ⑦北海李使君:李邕,字泵和。唐代书法家。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左拾遗、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

  ⑧沧瀛:沧海,大海。这里指东方海隅之地。

  ⑨淳于:即淳于意,西汉初期著名的医学家,因曾任齐太仓长,故人们尊称他为“仓公”或“太仓公”。

  ⑩不肖:品行不好,没有出息。豫让:春秋战国晋国人。为晋卿智瑶家臣。

  赏析:

  全诗分为四段。“梁山”四句为第一段,是比兴性文字,作为发端。言夫妇之深情可以感动无情的土石。前二句言事,后二句言情。“东海”以下“大义明”以上十四句为第二段,写东海勇妇“捐躯报夫仇”。其义,可比报父仇的苏来卿。其勇,可比战胜妖精白猿公的剑客越处子。“超腾”、“躩跃”、呼喊,斩仇首,抛国门,剖仇腹,踏内脏,皆言其勇。“大义明”与“报夫仇”相呼应。“北海”以下“已光荣”以上六句为第三段,写东海勇妇的义举感动朝野,非但免除了其死罪,而且美誉流传,名列史册。末十四句为第四段,用类比和对比的手法,写东海勇妇义举的突出。她的举动可比脱父于肉刑的淳于缇萦和救父免死刑的津吏女;胜过心有余而力不足,空击仇衣的豫让和为刺庆忌,焚妻子、买虚名、为士所轻的要离。“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为全诗之纲,前者言事,后者言情。

  颂美也是古诗的一种原则,李白乐府诗中,属于颂美的篇章也有不少。如《临江王节士歌》、《司马将军歌》、《东海有勇妇篇》、《秦女休行》,都是以古今烈士、节妇为对象的颂美之作,同样表现了李白个人的人生理想。整体上看,李白乐府诗创作正是上述言志、讽兴为基本的写作原则的一种有宗旨的写作,体现了力求恢复风雅乐流传统的创作理想。

李白的经典古诗15

  胡骄马惊沙尘起,

  胡雏饮马天津水。

  君为张掖近酒泉,

  我窜三巴九千里。

  天地再新法令宽,

  夜郎迁客带霜寒。

  西忆故人不可见,

  东风吹梦到长安。

  宁期此地忽相遇,

  惊喜茫如堕烟雾。

  玉箫金管喧四筵,

  苦心不得申长句。

  昨日绣衣倾绿樽,

  病如桃李竟何言。

  昔骑天子大宛马,

  今乘款段诸侯门。

  赖遇南平豁方寸,

  复兼夫子持清论。

  有似山开万里云,

  四望青天解人闷。

  人闷还心闷,

  苦辛长苦辛。

  愁来饮酒二千石,

  寒灰重暖生阳春。

  山公醉后能骑马,

  别是风流贤主人。

  头陀云月多僧气,

  山水何曾称人意。

  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

  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

  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赤壁争雄如梦里,

  且须歌舞宽离忧。

  李白诗鉴赏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遇大赦重获自由,在江夏(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滞留的`期间,遇见了长安友人、当时任南陵(今属安徽)县令的韦冰。刚遇大赦,又骤逢故人,使他异常惊喜,满腔悲愤,不由诉向友人,成了这首沉痛激烈的政治抒情诗。

【李白的经典古诗】相关文章:

李白的古诗11-04

李白的古诗05-17

李白的古诗01-25

李白的古诗12-01

李白的经典古诗03-21

李白的经典古诗11-17

关于李白的古诗11-02

李白的古诗汇编12-16

李白秋天的古诗09-14

李白思乡古诗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