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
老舍,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相关内容。
老舍最突出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来表现生活自身内在的丰富内涵。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生活之喜、乐、愁、悲,但却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老舍把市民分为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等三种类型。
一、“旧派市民形象”,即那些保持着中国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的“老中国的儿女们。[1]这是老舍在市民形象中塑得最为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系列。他们虽为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家法思想包袱。他们可以称得上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
在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做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情景下去刻划,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
更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的张大哥,他不但以其市民性格反映了我们民族某些本质的特征,而且以他与黑暗的'旧社会的世俗人情的相通,以他与腐败官僚机构的相通,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弊病。张大哥知足常乐、墨守成规。他待人处事的原则是“凡事给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去;走极端会使生命失去平衡,走平地也会摔跟头。”在他看来,骂一句人都是有负于礼教的,而最后他的儿子却因“共产党”嫌疑被捕,他却只有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从这些人身上,老舍先生体会了一种深刻的多重悲哀,让我们看到阻碍社会进步的桎梏并不是来自于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或恶劣品质,而是一种弥漫与渗透于整个社会和民族肌体的习惯。通过这一类形象的塑造,老舍传达了这样的思想,要医治民族的痼疾,除政治、经济的变革外,必须得有一场文化心理的革命,而且要使它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完成。
二、“新派市民形象”它又可以分为老舍理想中的“国民楷模”,含泪鞭挞的“过渡人”形象“洋派”与“新派”的市井无赖。
老舍虽致力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但并未忘记构建理想人格,他以英国国民为参照塑造李景纯、李子荣这样的青年。李景纯有知识、有理想,也有为国捐躯的精神,情急之时,他以刺杀军阀的行动来试图警醒国民。李子荣具有许多优秀品质:独立、务实、求真、敬业、爱国,有远大美好的理想、有脚踏实地的行动,这些理想人物均以侠义行动为贫民除害而获得了团圆式的大结局。他们身上映射出“儒侠身兼”的影子,老舍所刻划的这类人物正反映了他的人生理想。
“过渡人”形象是被老舍所鞭挞的,如《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等。他们也都是受过新思潮洗礼的知识分子,在理智上瞻望未来,在思想上却仍陷于过去泥潭中难以自拔。祁瑞宣受过现代教育,具有某些现代意识,但毕竟是北京文化熏陶出来的祁式家庭的子孙,因此当面对敌人入侵,家乡沦陷的严峻关头,他还是陷入了尽忠,尽孝的两难矛盾之中。从这个爱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忧郁到斗争的性格发展史中,我们清楚的看到民族的“国民性弱点”及该弱点在社会变革中被改造的历史过程。
“洋派”与“新派”的市井无赖,他们生长于封建宗法、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却又沾染了许多西方的坏毛病,集中西方糟粕于一身。如《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也是这类被嘲弄的“洋青年”,但更可耻的是他的洋味中又带有汉奸味,他原是一个贪图享受的无聊小人,家乡沦陷后,受不了困苦生活的煎熬,甘心充当连敌人都看不起的小小帮凶。这些人物一味追求“洋式”生活而丧失了人格,老舍对其无情的嘲讽昭示世人,这些“假洋鬼子”是我们改革最危险的敌人。
三、“底层市民形象”是老舍作品中人数最多、读者最熟悉的一个系列,在老舍市民系列中占有显著的位置。
《骆驼祥子》就是一部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它成功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的农民如何被划为社会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及该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祥子幻想着凭自己的劳动过上安的生活,而黑暗的社会使他的理想永远不可能实现,老舍以极大的同情描写了军阀、官僚统治者对他一次又一次的欺压迫害,使他最后堕落成一个从肉体到灵魂都散发着腐烂气味的无业游民。同时也批判了他自身所固有的缺陷:不合群、自私、死命要赚钱,没有哥们儿。这决定了他的孤独与脆弱,最终完全向命运屈服。他的惨败生活深刻地提示这个社会没有希望,小生产者“个人奋斗”之路行不通。随着老舍世界观的变化,他笔下的这类人物终于不再是“绝望型”人物,而是在艰难时世中不断成长起来的觉悟者。
老舍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进入民众、走向世界,与他作品中所塑造的这些鲜明而又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市民形象有很大关系。这些市民形象在老舍小说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与地位。如果说鲁迅作品的现实主义成就在于他以传神的笔触画出了国人的灵魂,那么老舍的成就则在于他“把城市底层社会这个不为人们所熟悉的世界,把城市贫民这个常被人们忽视的社会阶层的命运,引进艺术的领域,并获得了成功。
扩展:老舍猫课文
《猫》是老舍创作的一篇状物散文,发表于《新观察》1959年第16期。该文描述的是老舍的家猫,其形象在老舍的笔下栩栩如生,令人百读不厌,是很好的读写范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课文的原文内容吧。
猫
作者:老舍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一玩起来,它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了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它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到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样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创作背景:
该篇老舍是名副其实的“爱猫党”。他一生养过很多猫,对猫的喜爱之情常常溢于言表。查看老舍养猫的三个时期:济南时期、北碚时期、北京时期,便知大都是和家人住在一起的时候,婚姻美满,家庭幸福。1950年4月,老舍和夫人胡絜青及其子女一起,搬进了一所位在北京的小三合院。他在这所小房的院子里,养了不少花草,当普通朋友来访的时候,请他们看花、看猫,1958年是爱国卫生运动空前发展的一年,截至1958年12月止,中国全国共消灭老鼠19.3亿只,该篇最初发表于1959年8月《新观察》第16期,初收入《老舍散文选》。
【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相关文章:
试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11-24
摘抄老舍的优秀作品11-22
老舍作品《母鸡》课文反思10-09
《老舍作品》读后感06-17
老舍作品的读书笔记心得02-18
老舍作品读书笔记02-18
老舍作品读后感01-05
老舍作品养花读后感12-02
老舍作品读书笔记感悟02-18
老舍作品学生读书笔记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