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公开课

时间:2023-04-13 14:13:49 兰亭集序 我要投稿

兰亭集序 公开课

  备课思考:

兰亭集序 公开课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将王之的《兰亭集序》安排在必修五“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中的“心连广宇” 板块,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认识宇宙人生的问题。《兰亭集序》通过对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感情由“乐”到“痛”再到“悲”,线索十分明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贤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这是一个问题,却永远无法解决。王之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这是文章中最能打动读者、最能拨动人们心弦的一句话。关键的问题是作者因何而“悲”,如何理解这个“悲”。

  如果仅仅将这个“悲”理解为悲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那它就与前文的“痛”没有什么区别了;或者即使认识到和前文的“痛”相比,这个“悲”“有所超越”,“不是完全的悲痛而是一定程度的悲壮”(参见配套《教学设计》和相关参考书),那也是失之肤浅的。

  鉴于以上思考,我在苏州市的一堂公开课上,对《兰亭集序》按照以下解读和思路设计教学,感觉课堂对“悲”字内涵的挖掘比较到位,也更易于学生把握这篇千古美文的思想精髓。(主要体现在第五步“深深‘悲’叹为哪”环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以成语“入木三分”引入作者王之及其书法成就。

  2、播放PPT,展示《兰亭集序》的唐朝冯承素、元朝赵孟

  二、自读质疑。

  师: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要反复阅读,读准字音,读通句意,读出感情,并争取读出心得。做到每一遍读书都有目的,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好正音和词句疏通工作。

  三、赏暮春宴游“乐”。

  师:人们都说《兰亭集序》是一篇美文。美是需要欣赏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对它们进行赏

  示例:(1)“此地有崇山峻岭……映带左右。”

  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

  (2)“引以为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在这样葱幽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优雅的志趣。——批文以入情

  (3)“仰观宇宙之大……信可乐也。”

  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师:请同学们选择几句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写了怎样的优美环境。其他同学闭目想象。

  示例:暮春三月,暖风习习,万物复苏,百鸟争鸣。在这样一个良辰佳日,我们少年才俊、年长贤士会聚于山阴兰亭。只见山高林深,翠竹青青。一条清澈的小溪绕着葱绿的堤岸迤前行,倒映着两岸窈窕的竹影。溪水中一个个精致玲珑的小杯像小舟一样在清澈的泉水上漂流而至。一杯酒起,一首诗成。顿觉心中气爽神清。

  师:作者在第一小节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乐

  师:作者因何而乐?

  明确: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师:反复吟诵“是日也……信可乐也”。

  四、乐极而“痛”因死生。

  师: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人快乐到极点时,常常会心情陡转直下,产生“痛(忧)从衷来”的感觉。作者在快乐的宴集上,感情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的?

  明确:由“信可乐”到“岂不痛”。

  师:读第二小节,用文中原话回答作者“痛”从何来?

  明确: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世事无常

  师:反复吟诵“况修短随化……岂不痛哉”,注意要一字一句慢读,“大”、“痛”等词语要重读。

  五、深深“悲”叹为哪?

  师:作者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是多愁善感的一己之“痛”吗?

  明确:不,是前有古人。

  师:从第几段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明确:第三段中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可以看出。

  师:解“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喻之于怀”。

  明确:每当看到古人对生死兴发感慨的文章,就悲伤感叹,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师:这样的人生感叹不仅前有古人,现有今人,而且还后有来者。从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

  明确:“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师:解“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明确:后人看到我们对生死兴发感慨的文章,同样悲伤感叹,且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师:我们读古人生死感慨之文,未尝不悲伤叹息,且不知是什么原因。后人看今人(我们)的生死慨叹之文,同样会悲伤叹息,而且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一代代感慨生死,一代代“临文嗟悼”,一代代不能喻之于怀。

  时人和古人都这样就已可悲,后人如果还是如此,那是多么大的悲哀啊!

  所以作者深深地呼喊了一句:“悲夫!”

  师:作者“深深悲叹为哪”?!

  明确:人生代代无穷已,“嗟悼”年年是相似!

  师:我们可以这样说,作者所感到悲哀的是:人类在认识生死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个几乎永远无法彻底摆脱的“局限性” ——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却又永远无法解决这个遗憾。而作者的伟大、高妙之处,或者说《兰亭集序》的动人心弦之处也就在于它揭示了这个局限性!

  师:读“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悲夫” 。(请注意:跳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

  师:那么,王之对生死的感悟和当时人们对生死的普遍认识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如果有,从那一句话可以看出?

  明确:有。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可以看出。

  师:作者为什么会在文章中间深沉地呼喊出这样一句呢?

  明确:PPT出示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社会急剧动荡,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和自由放任的生活。他们要么谈玄说道,“悟言一室之内”,要么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文学创作也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师:有人读了王之的《兰亭集序》后说,作者对生死的慨叹也是悲观消极的,你的看法如何?

  明确:王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悲观,他的一句“固知”,他的一声“悲夫”,恰恰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眷恋,对人生意义的不断求索!

  师:齐读“每览昔人兴感之由……悲夫”。

  师:诵读简“故列叙时人……有感于斯文”,明确写作目的。

  六、思考拓展。

  师: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王之的文章,应该算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请谈谈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明确:人生短暂,我们要做些积极的事情。

  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在清秋时节这个稍带几分凉意的上午,我们一起聆听了王之那穿越了1600多年时光的对于人生的一声深深的悲叹,体验了古人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是的,我们人类确实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我们的精神却可以光照千古!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来的人看我们,就象我们看过去的人一样!

  王之虽然已经作古千年,但他的《兰亭集序》却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点什么呢?这是同学们读《兰亭集序》应该留下的永远的思考。

  最后,让我们再随着音乐诵读一遍全文,体味王之这一声深深的悲叹……

【兰亭集序 公开课】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的公开课教案06-23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08-26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11-15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说课稿02-10

兰亭集序说课稿06-26

兰亭集序教案11-05

《兰亭集序》教案11-17

《兰亭集序》说课稿08-04

《兰亭集序》课文11-25

《兰亭集序》注释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