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课文原文

时间:2024-09-04 10:57:38 课文大全 我要投稿

《风筝》课文原文

  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英语,有对话和短文,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风筝》课文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风筝》课文原文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到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摔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不见到他已经近30年了。倘使他还健在,这时候也许又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子孙,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去。依旧地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滑翔。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拓展内容】

  《风筝》教案

  设计理念:

  孩子们在谈话的时候,很多孩子说到公园、广场放风筝,风筝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享受溢于言表。《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风筝》这节活动,让幼儿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知道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增强幼儿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风筝的起源。

  2、鼓励幼儿大胆地在同伴面前表述自己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家长与幼儿共同制作风筝,并把场地布置成“风筝展”。

  2、风筝幻灯片、音乐。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介绍自己制作的风筝。

  1、幼儿和教师走进活动室欣赏风筝展。

  教师:孩子们,这儿是我们大家制作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幼儿介绍自己和爸爸妈妈制作风筝的情况。

  (教师先请大家说出自己喜欢那一只风筝,再请风筝的制作者介绍自己和爸爸妈妈制作风筝的一些情况,增强幼儿的自豪感。)

  二、让幼儿了解风筝的起源。

  1、教师出示“龙”形风筝的幻灯片。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样的风筝?(龙形风筝)龙代表什么?(代表中国)

  教师:没错,“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风筝就诞生在我们中国,是我们的祖先发明创造的。

  2、故事《风筝的起源》教师讲故事《风筝的起源》后,提问:是谁发明了风筝是在很久很久

  教师小结:风筝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墨子的人发明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

  三、幼儿欣赏风筝的幻灯片。

  1、教师:很多年过去了,到了现在,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喜欢到大自然里放风筝。你们有放过风筝吗?老师这里有一些风筝图片,一来欣赏一下。

  2、幼儿欣赏风筝图片。

  图一:蝴蝶风筝

  教师: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蝴蝶风筝?(五颜六色的、好看的……)它的形状左右是一样的,有什么特点?(对称)是的,这是一只五颜六色的对称的蝴蝶风筝。

  图二:鱼形风筝

  教师:这只风筝上有什么?(可爱的胖娃娃抱着一条红鲤鱼、荷叶、荷花……)人们在制作风筝时为什么会画上这样的图案?教师:这是一只具有年画特点的风筝。红鲤鱼在我们中国代表着吉祥、富裕,人们把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画在风筝上,是希望年年有余,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好。

  图三:小狗风筝

  教师:这只风筝是有几只小狗组成的?(三只)这种象糖葫芦一样由几只串在一起的叫串形风筝。

  图四:夜光风筝

  教师:这只风筝很特别,上面有什么?(一亮一亮的小灯)这叫夜光风筝。它适合在白天放还是晚上放?(晚上)为什么?

  图五:最大的风筝

  教师:这只风筝长不长?这是世界上最长的风筝,有3500米长,这样的风筝一个人能放起来吗?(不能)怎么办?(需要很多人帮忙、合作、团结)那我们平时做事情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也要这么样?(齐心协力、

  图六:最小的风筝

  教师:看见风筝在哪了吗?这是世界上最小的风筝,只有零点几厘米长,比我们平时用的硬币还要小。

  教师: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最长的风筝和最小的风筝是谁做出来的?都是咱中国人制造的,你觉得中国人怎么样?(聪明、能干……)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有何感想?(骄傲、自豪……)是的,我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3、幼儿说说自己见过的风筝教师:看了刚才的风筝,你还见过和它们不一样的风筝吗?(幼儿答)

  四、风筝的用处

  1、幼儿观看风筝节幻灯片。

  教师:现在制作的风筝样式可真多。春天到了,人们便喜欢聚集在一起举办风筝节,进行放风筝比赛。

  2、风筝的用处。

  教师: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风筝,对风筝感兴趣?回复

  3、教师小结:风筝很美,可以装饰环境;放风筝给我们带来快乐;风筝还可以帮我们传递信息,放飞心愿。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有这样的习俗,把心中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风筝上,在放风筝的时候把风筝线剪断,让心中美好的愿望随风筝一起放飞。

  五、放飞心愿。

  1、教师拿出自己制作的京剧脸谱风筝。

  教师:我也制作了一只风筝,我喜欢京剧,因为它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我把自己的心愿寄托在风筝上。

  2、幼儿相互讨论自己的心愿,并说一说。

  教师:你们的愿望是什么?

  3、教师:孩子们,带着我们的心愿,拿着我们的风筝,一起放飞心愿吧!

  活动延伸:

  1、幼儿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到户外放风筝。

  2、把放风筝时的情景画下来。

  活动反思:

  现在的孩子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更谈不上体验劳动的快乐。为此我想到教幼儿自己亲手制作美丽的风筝,从而让幼儿在此活动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珍惜劳动成果。

  《风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学会扎制简单的风筝。

  2、能力目标:

  ⑴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 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扎制简单的平板式风筝的方法,学会扎简单的风筝。

  2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善于观察、勇于创新,创作出造型各异的风筝。

  三、课型

  1、实践创造型。

  2、基本环节:

  创设情境---实物展示---引导探究---迁移创新---展示评价。

  四、教学手段、设备

  1、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2、教学设备: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风筝骨架成品风筝。

  五、教学过程

  程序

  内容

  师生活动

  达标意图

  创设情境

  运用古诗《村居》导出“风筝”,运用录像激趣导出“扎”。

  让学生背诵《村居》说出“纸鸢”的意思,学生观看录像。教师板题。

  揭示课题

  明确学习任务

  实物展示

  教师展示课前制作的两个风筝及八角风筝骨架。

  教师展示风筝的同时,请学生观察说出扎风筝的特点:左右对称,及八角风筝的扎制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探究

  利用投影仪演示八角风筝的扎制过程。

  学生边听教师讲解,边看教师演示,明确制作过程。

  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八角风筝扎制的步骤及如何保证左右对称,感悟制作技巧。

  迁移创新

  学生基本掌握了扎八角风筝的方法后,迁移发散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别的式样的风筝。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制作技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扎、糊、绘。

  增强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合作的风筝。

  学生谈创作意图,最后评出扎的优秀的风筝。师生共同总结。

  培养学生审美、评析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

  《风筝》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

  1、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1)自读,互读。

  (2)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我来考考你。

  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另外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如有可能再说一句话)。

  (2)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词语:

  精心 憧憬 依然 踪影 似乎 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半沉半浮翩翩飞舞

  一学生说出词语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动作),其余学生根据他的话或动作,从上列词语中找出该词语。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四人一小组讨论。

  3、每组选代表发言。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感悟课文,体会我们 的心情变化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1)做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②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

  板书:依然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③练习把不但而且加进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里去,进一步体会我们快活的心情。

  (2)放风筝。

  重点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

  板书:拼命

  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①让学生分别找出这几句话,教师出示这几句话。

  ②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 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③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

  板书: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哭 垂头丧气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④练习用上面几个词说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麻烦时的表现。

  三、拓展想象

  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 了吗?

  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如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写下来。

  《风筝》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a、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 表现情感

  1.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 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

  《风筝》教案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一、导入

  先请大家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放苏红的《三月三》),这首欢快的歌是不是把我们带回了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童年时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

  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还有洋溢着的浓浓的手足之情,这篇文章中所包含了复杂的情感,请大家细细体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吧。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作者及背景知识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 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是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三、检查预习

  1、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2、注音和解释词语:

  ①注音:什么 什物 堕落 下坠

  模范 模样 宽恕 发怒

  嫌恶 凶恶 诀别 决定

  ②解词:丫杈 憔悴 嫌恶 惊惶 瑟缩 苦心孤诣 伶仃 宽恕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四、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

  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

  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

  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五、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

  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

  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

  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a、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b、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c、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d、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

  自责。

  (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a、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b、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c、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d、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

  了了之。

  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a、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

  “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

  《风筝》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从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我”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的残忍以及为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读过一首短诗,作者已不记得,诗句却仍有印象:“又是一个隆冬天/相逢时不再是少年/跳橡皮筋的日子过去了/打雪仗只留下美好的记念。”是呀,童年总留给我们美好的记忆,尤其是童年时的游戏,更是美好之至。现在回想起来,那游戏的情景仿佛就浮现在眼前。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自己所喜爱的游戏,一定还记得童年时游戏的情景。

  现在,就请大家说说各自童年时玩游戏的往事吧。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风筝》,这篇文章写的是关于童年、关于游戏、关于风筝的往事。

  (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先引导学生看课本前面的鲁迅像)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鲁迅先生写的回忆童年往事的作品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等。

  (让学生补充介绍有关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资料,看谁了解的资料多。)

  三、初读课文(教师不给任何提示)

  四、交流感受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教师不作过多的点评,对学生的独特发现和感受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重点品读

  (一)童年的游戏是美好的,放风筝更富有浪漫的情趣,然而在课文的开篇,作者却写道:“……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这究竟是为什么?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明确:(至少包括下面两点内容——1、童年时我曾无情的虐杀了小兄弟的“风筝梦”。2、人到中年,我才悟到“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为当年的精神虐杀而痛悔,我想补过,但却不能。)

  (二)品读第三段:文中“我”的小兄弟是那样喜爱风筝,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点?

  学生找出第三段中的相关语句,并作简要点评。

  “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神态描写,显出小兄弟对风筝的向往和痴迷。

  “惊呼”、“跳跃”——动作描写,显出小兄弟一门心思牵挂着那空中的风筝,对风筝的喜爱到了极点。

  (三)品读第四段:

  1、一生朗读第四段,然后大家填表完成练习二,了解叙述的各要素。

  2、用心体会:小兄弟怀着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痴心迷恋着他的风筝,可“我”这个作兄长的却无情地把这一切给虐杀了。

  请同学们找出小兄弟制作风筝被我发现以及被我折断、踏扁风筝后的表现。

  (关键词:惊惶、失色、瑟缩、绝望)

  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类似小兄弟这样的经历,你能想像出小兄弟当时的感受吗?

  (让学生想像小兄弟的感受或者说出自己的类似经历)

  3、深入探究:在这一段中,小兄弟的表现写得极少,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我”的发现、“我”的发现的满足、“我”的愤怒、“我”的暴行以及“我”的胜利和傲然。大家想一下: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呢?

  (参考答案:突出小兄弟在兄长面前的弱小、无助、毫无抗争的力量,甚至没有抗争的意念,十分可怜。同时也极力渲染了“我”欺压子弟、虐杀精神的淫威。也正是小兄弟的毫无抗争和“我”的蛮横霸道,中年后“我”忆及此事时便更觉得对不住小兄弟,更觉得当年的虐杀是多么地凶残、无情和可憎,而当这种凶残和无情的精神虐杀无法补过的时候,便更觉得痛苦和悲哀。)

  六、探究主旨:

  回忆童年的往事带给作者的是无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这篇弥漫着浓浓的悲哀气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委派代表发表观点。学生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如:

  ——告诉我们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抒写作者为童年时的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忏悔。

  ——告诉我们,有些错误是永远无法补过的。

  ……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就该肯定。教师还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适当补充,点明本文的政治意义:作者童年时曾无情地虐杀了小兄弟天真烂漫的童心,中年时他才悟到这种精神虐杀是多么地残忍和不人道,他想补过,可是却没有了可补过的机会,于是他感到痛苦,感到无可把握的悲哀。正是这种童年的体验促使作者写下了这篇散文。同时,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个人的情怀往往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以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高度的敏感,察觉到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着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虐杀,因此他写下了这篇散文其实也是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一种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七、学生质疑:

  学生就本文自由质疑,问题不设定。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或者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八、结束授课:

  一只折断了翅骨的风筝,一段悲哀凄凉的忏悔。然而,一切的忏悔又有何意义呢?精神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而背负着愧疚的心灵同样是不堪重负的。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取这个沉重而悲哀的教训吧,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民主、善良、高尚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空中才会永远飘扬着我们快乐的风筝。

  附:板书设计

  少时: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中年:未能补过—————永恒悲哀

  《风筝》教案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几个孩子放风筝的情景,点击后,画面出现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PPT课件:(1)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词。(2)宋代寇准的诗《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3)明朝徐渭的诗《风鸢图》: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借助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风筝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谁能把看到的画面向大家说一说?(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以及风筝的来源。

  4.交流资料,展示查阅能力。教师也一起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简介古代风筝的七个名称:纸鸢、风鸢、风鹞、鹞子、纸鹞、纸鸦、纸鸱。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2)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一)整体感悟。

  1.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二)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2)“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2)练习朗读。

  (3)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4)展示朗读。

  (三)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2.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

  3.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4.分小组练习朗读、比赛朗读。

  5.展示性朗读。

  6.拓展。

  (1)复习《村居》:看到这些孩子放风筝的高兴劲儿,大家都会想到一首诗──《村居》,还记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人写的吗?

  出示课件,引导读背:《村居》清·高鼎草长驾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村居》描写的是春天放风筝的情景,明朝还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描写春天放风筝的诗歌,要不要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风鸢图

  明徐渭

  柳条捷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我们这篇课文写的是秋天放风筝的情景,可能很多同学想读读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歌。宋朝有个诗人寇准就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大家想不想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4)下课后,老师会把这两首诗抄写给大家,愿意背诵的同学

  (四)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1.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2.理解“垂头丧气”:老师告诉大家,“垂头”就是低着头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3.相机指导认记“丧”字。

  4.请学生先谈谈应该怎样读好这段课文,再练习朗读、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5.讨论:“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四、识字写字。

【《风筝》课文原文】相关文章:

理想的风筝小学课文原文11-07

风筝和纸船原文课文08-12

纸船和风筝课文原文09-28

贾平凹《风筝》课文原文10-01

放风筝课文原文翻译10-14

人教版放风筝课文原文06-25

小学课文太阳课文原文10-12

海燕课文原文08-23

课文原文《雨后》10-10

《荷花》课文原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