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桥》教学实录分享

时间:2024-04-24 13:34:55 林惜 课文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课文《桥》教学实录分享5篇

  《桥》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语言简练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 的光辉形象,为大家分享了有关《桥》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课文《桥》教学实录分享5篇

  课文《桥》教学实录分享 1

  课前谈话: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同学们,听说你们特别喜欢读书。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说说你们最近都读了哪些书?

  生:我最近看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白象家族》。

  生:哈利波特的魔幻小说。

  生:郭敬明的《临界爵迹》。

  师:同学们确实很喜欢读书,而且课外阅读的绝大部分是小说。这样吧,上课前我也推荐大家读一篇小说。(课件出示: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敲门声》)请一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

  生:听了流露出惊讶的神情。

  师:看你们满脸惊讶,为什么感到惊讶?

  生:地球上为什么会只剩下最后一个人呢?

  生:只剩最后一个人,为什么门外会响起敲门声?

  生:我感到恐怖。

  师:还有什么感觉?

  生:既然是一篇文章,怎么会这么短?

  师:看来这篇文章留给大家的疑问、悬念很多。像这么短的小说有个什么名称?

  生:微型小说。

  师:是的。根据篇幅的长短,可以把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微型小说又叫小小说。(课件出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点评:罗老师课前与学生的这段谈话,让学生对“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与即将要进行的学习关联性很强的导入,是促成有效教学的前奏。在简短的交流中,罗老师与学生们一起分享了对“小说”的了解,比如内容、体裁等等;也一起分享了对“小说”的阅读体会。这样的渲染,使即将要开始的语文学习,充满着文学的意蕴,也非常明确地传递了本课教学的主题:关注文本体裁,学习语言表达。】

  梳理情节识“老汉”。

  师:小小说在表达上到底有哪些特色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谈歌的《桥》,一起来了解一下小小说。

  生:(齐读课题)桥。

  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一起来读读这两句句子: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师:这里有两个生字(咆哮),两个多音字(奔、当),你们全读对了,预习非常认真

  2: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师:句子读得很通顺。这个句子中的三个生字:搀、祭、奠特别难写。请同学们在课堂作业纸上写一遍。

  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批改。

  师:老师再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内容的理解。大家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生:主要写了老汉、小伙子、村民 和老太太。

  师:老汉、小伙子和村民

  生:村里发洪水,老汉指挥村民从一座木桥上逃生,村民们得救了,他小伙子却牺牲了。

  师:说得太好了,既简洁,又清楚。

  【定评:小说中有趣的、生动的情节,往往但预习的过程容易读错的字和难读的字,人物之间的关。这些练习在提醒学生】

  师:,主要写谁?

  生:老汉。

  师:重点是写老汉,老师学习建议:请默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老汉的句子,待会我们一起交流交流。开始吧!

  生: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描写老汉的有关句子。

  师:阅读速度快的同学,同桌可以对照一下各自找到的句子。

  生:同桌相互交流各自找出的句子。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学生汇报自己找的句子。

  师:真了不起。不仅找全面,而且说得清楚明白。我把找出来的句子打在屏幕上没有划全的同学,。

  生:个别学生补充圈划描写老汉的句子。

  师:轻轻地读一读这些句子,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位怎样的老汉?

  生:学生轻声读句子。纷纷举手。

  生:在我的脑海里出现了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老汉。

  生:大公无私。

  师:

  生:为人正直。

  生:镇定。

  生:勇敢

  生:非常聪明,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词语,哪句

  生:“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个句子老汉的镇定。

  师:你把这个句子读给大家听。

  师:她候强调了这感叹号老汉的镇定

  师:

  生:个别朗读。

  师:

  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又

  生:

  师:老师把老汉说的话改一改,你。

  (乡亲们,这座木桥很窄,也不够牢固!大家千万不要拥挤,排成一队按顺序过桥。如果你是共产党员请排在后边,让普通老百姓先过去。)

  师:这句话乡亲们——。

  生:接读。

  生:这样就突出不了当时情况危急了。

  师:是的。写文章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语言。描写的是十分危急的时刻,语言简洁的。这一组句子,除了老汉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老汉的形象,你还通过什么感受到老汉的形象?

  生:从老汉的动作感受到老汉的形象。

  师:学生说动作的词,老师圈画:冲、揪、吼、推。你能把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读出来吗?

  生:有感情朗读。

  生:我还从“清瘦的`脸、他像一座山”这些神态看出老汉的形象。

  师: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生:有感情朗读。

  师:我们抓住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感受到老汉的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语言的秘密,课文语句都非常——

  生:简洁。

  师:我们合作着再把老汉的话语读一读。我来读提示语,你们读老汉的话。(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抓住描写老汉的句子,体会到这篇小小说的一个特点:语言简洁。这篇文章整篇课文句子都非常简洁。我认真数过,课文只有618个字,却有27个自然段。课文中像这样简短的语句还有很多很多。甚至还有比这些句子更短的。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一处证明一下。不用举手,用手指出来,我看看谁发现了。

  【点评:老汉是这篇小小说中的人物,从人物的描写入手,自然、巧妙又很合理描写段】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

  师: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有感情朗读。

  师:大家来练一练。

  生:。

  师:(评价)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了,课文中老建议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直接描写暴雨、洪水的句子,摘录一两句值得欣赏的句子想一想这个句子

  生:,老师巡视批改。

  师:摘录好的同学,生:自由朗读自己摘录的句子。

  师:我们来交流汇报一下。你摘录的是哪句?

  生:我摘录的是“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出示句子。这个句子?

  生:这个句子用了拟人的写法了洪水的可怕。

  生:我摘录的是: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这个句子把“山洪”比作“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生:我摘录的是: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个句子也是用了拟人的手法。

  生:我摘录的是: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用了拟人。

  师:连起来把这四个句子读一读

  师: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洪水

  生:像从地狱来的恶魔。

  生:像分子。

  生:像野兽。

  师:写洪水的句子吗?

  生:学生汇报交流描写洪水的句子。

  师:没有划全的赶紧补上。然后再读一读这些写洪水的句子,看看洪水从开始到后面,有什么变化没有?

  生:浏览这些句子,发现洪水越升越高。

  师: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当时情况怎么样?你脑海里会跳出哪些情况危急的词语?

  生:十万火急。

  生:迫在眉睫。

  生:火烧眉毛。

  师:

  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这组句子。

  师:我们合作着读一读这组句子。

  十万火急。

  师:这篇课文主要字数,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洪水呢?

  生:这样写更能体现出老汉在危急时的先人后己。

  生:用洪水衬托老汉的镇定。

  师:你们真厉害。这环境衬托。(板书:环境衬托)老汉和洪水的,小小说的两个特点

  生:语言简洁,环境衬托。

  【点评:语言积累让学生描写暴雨洪水的句子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老师“课文是写老汉,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暴雨和洪水呢?”学生】

  师:你们快速浏览一下

  生:浏览全文。

  师:到什么时候才告诉我们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生:读到最后才知道。

  师:为什么作者不在前面就告诉我们他们俩是父子呢?

  生:增添了文章的神秘感。

  生:这样可以吸引我们读下去。

  师:就像上课前我们读的《敲门声》,结尾有悬念,这样结尾。我们来读一读这个结尾。

  生:齐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点评:巧设悬念,结尾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是小小说的又一特点。在这个教学目标时,教师考虑到详略安排点到为止。】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生:我今天才知道原来还有小小说这种文章。

  生:我知道小小说有很多特点,比如:语言简洁、环境衬托、结尾巧妙。

  师:

  学校阅览室里《微型小说选刊》和《百年百篇经典微型小说》

  【点评:有了文体意识以后,教师站位更高,视野更开阔。学习《桥》,能上挂下联,把一册教材中出现的四篇小小说都能巧妙联系起来这种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时既见树木,又见树林】

  【总评】

  《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在洪水面前,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以往老师们在执教这篇课文时,会不约而同地把教学重点放在:抓住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罗老师执教此课时,重视文体特点,带领学生去发现小小说的表达特色。让人耳目一新。这是《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颁布后,一节十分典型的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的示范课。值得借鉴、研究和推广。

  五年级下册一共安排了四篇体裁是小小说课文。《桥》是唯一一篇精读课文,其它三篇一篇在语文园地中,两篇是选学课文。编者之所以安排体裁是小小说的课文,目的和安排议论文《为人民服务》,文言文《杨氏之子》《学弈》《两小儿辩日》道理是一样的。即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下这类文体,为进入第四学段的初中学习做个铺垫。

  罗老师教学《桥》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小小说语言简洁、环境渲染、结尾巧设悬念这样三个特点来组织教学。通过学习描写老汉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简洁的特点;学习描写洪水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环境衬托的作用;讨论为什么到结尾才告诉我们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让学生揣摩到巧设悬念的好处。这样一来,就完全跳出了“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的窠臼。

  纵观整堂课,指向的是“教语文”,但又不失情趣,言意兼得,水乳交融。通过品味、朗读、摘抄、积累等多种方式,既让学生感受到老汉的光辉形象,又领悟到语言表达上的特色。课堂上时而声情并茂地朗读,时而又静悄悄地圈画、书写。阅读教学很容易走极端,强调人文性,容易走向得意不得言的矫情造作;强调工具性,又容易走向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的窠臼。而这节课,让我们看到了内容学习和表达领悟的高度统一,这个度拿捏得恰到好处。

  阅读不同文体的文本,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姿态和方式。同样,教学不同文体的文本,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思想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理念转变后,教学的关注点立刻就发生变化。“文无体不立”,小学语文教学要关注文体特点,这一理念将成为新一轮课改的研讨重点,值得我们大家一起关注、思考。

  课文《桥》教学实录分享 2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课题。

  生:(齐读)桥。

  师:大声一点,再读一遍。

  生:桥。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桥?

  生:我见过立交桥、平桥和拱桥。

  生:我还见过斜拉桥。

  师:现代科技!——你呢?

  生:我还见过我们在游乐场玩过的吊桥。

  师:非常好玩的桥,是吗?同学们,今天我们这篇课文里要学到的桥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桥?打开课文,大声地、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想一想,课文中的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学生自由朗读)

  【评】从生活中的桥,到文本中的“桥”,引发了阅读期待!这样的对话,师生关系更契合了,教学节律也随着教学情境和谐地跳动了!

  师:好了,(多媒体呈现)这些词语认识吗?谁来读一下?

  生: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师:听出来了吗?势不可当(示范,把重音落在“当”的读音上),我查了一下字典,这里的“当”和带提手旁的“抵挡”的“挡”意思完全一样,但是在这里应该念“当”,请你再读一下。

  生:势不可当。

  师:完全正确。大家一起读。

  生:(齐)势不可当。

  师:发现没有,这些词语在课文当中都是描写什么的?你说。

  生:都是表现洪水的。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都是描写洪水的,咆哮的洪水,两个字都带有“口”字旁,推想一下,张着大嘴,这洪水像什么?

  生:像狮子。

  生:像魔鬼。

  生:像猛兽。

  师:那猛兽发出来的巨大的声音就是——

  生:(齐)咆哮。

  师:那能不能想象猛兽大声怒吼的样子?想象一下,然后再去读这个词。你来读。

  生:咆哮。

  师:聪明的孩子一点就透,谁能接着往下读。

  生: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推想一个词的意思,然后再想象它的画面,就能把这个词读得有滋有味了。(多媒体)这组词,能不能用刚才的语气读?读一读,自己先试一试。

  生:(齐)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这是描写谁的?

  生:老汉。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没有感觉到“冷冷地说”,再读。

  生:冷冷地说。

  师:有感觉了,你也来试试。

  生: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很冷了,大家一起读。

  生: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师:(多媒体)这个词认识吗?不认识,不要紧。

  生:祭奠。

  师:祭奠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指的是人死了,他的家人来扫墓。

  师:来纪念他,是吗?(多媒体)同学们来看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是“祭奠”的象形文字,古人来祭奠的时候要摆上贡品,其中有肉、有酒,大家看第一个字,“祭”字,多像一个人在伸开双臂,捧着三块肉,往一个桌子上放,像不像?右边这个就是一个大酒坛子,对不对?形象不形象?

  生:(齐)形象。

  师:所以叫象形字,继续往后看,随着岁月流逝,这些字发生变化。(多媒体)金文、小篆,还有今天的楷书。你觉得中国的汉字怎么样?

  生: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

  生:中国的汉字变化万千。

  师:变化万千,这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文字。拿起笔来,在课文后面生字表格的旁边端端正正地写一写这个字。这个同学的坐姿和执笔姿势非常标准。写字如做人,来不得半点马虎。写完了就坐端正,有的同学已经写两遍了,写一遍就可以了。

  【评】多么扎实的字词教学!语文素养的大厦,是由基本词汇构成的。无论哪个年级,都要热化词汇教学。党老师的字词教学很有特点,一是把精力放在生字的 “生”上,如突出“势不可当”中“当”的读音,教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念错的;二是注意开发识字规律,如“咆哮”、“祭奠”的教学,透过文字追寻到它的“根” 及“根”的延伸;三是扩大认知单元,以词语组块的形式出现,一组写环境的,一组写老汉的,这些词语与课文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从学生表现看,学生从对语词没有感觉,到有感觉,到还原词语的形象、情感、分量,课堂的学习生态发生着积极的变化。

  师:那课文中是谁祭奠谁?

  生:是一个老太太祭奠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师:她的丈夫就是课文当中的?

  生:(齐)老汉。

  师:老汉的身份是?

  生:党支部书记。

  师:我们称他为老支书,可以吗?她还祭奠谁?

  生:(齐)她的儿子。

  师:也就是课文当中的?

  生:(齐)小伙子。

  师:那课文当中除了写到了老支书、小伙子,还写到了哪些人?

  生:乡亲们!

  师:(板书)同学们,一场洪水来临之后,在这唯一可以通过的桥面前,乡亲们、老支书、小伙子各是怎样的表现?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写了,在一个乡村,突然爆发了洪水,老支书让乡亲们赶快逃脱,他非要他的儿子那个小伙子跟在后面。

  师:最后?

  生:最后老支书和小伙子都牺牲了。

  师:她说了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再加上时间、地点是不是更完整,接着说,能不能加上?什么时间?

  生:是在黎明的时候。

  师:发生在一个?那是一个?

  生:村庄里。

  师:小村庄。坐下,同学们,概括能力的提高就来源于不断地练习。记住了吗?

  【评】这一板块由“祭奠”一词引发教学波澜,先由这个词牵引出人物,之后聚焦在一个问题上:在恣肆的洪水面前,面对唯一通过的桥,老支书、小伙子、乡亲们各自表现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的落点又回到“桥”上。“桥”作为线索,点染环境,聚焦人物,推动情节。党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可谓“教学眼睛”。这篇课文是小说,小说最动人、最有力量的是情节。但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对文本还有些“隔”,活动没有充分展开,应让学生先说说老支书、小伙子、乡亲们的表现,最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这些人的命运都与座桥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课文中说,这是一座怎样的桥?最后一个男生。

  生:窄窄的桥。

  生:这是用血肉筑成的桥。

  师:能不能联系上文看一下,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生:这是一座挽救人们生命的桥。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是一个救命的桥?

  生:还可以从本文的第四自然段看出,“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条通往可以让自己活下去的路。

  师:这是一个救命的桥,但是同学们,一百多号人哪,惊慌失措的人们如果一起涌向这座窄窄的木桥,后果,怎样?

  生:木桥肯定就塌陷了。

  生:木桥顷刻间就会断裂。

  生:木桥肯定容不下那么多人。

  师:那就不是救命的桥。那就成了?

  生:通往死亡之路的桥。

  生:断桥。

  师:夺命的桥,断桥,通往死亡之路的桥。但最后乡亲们都得救了对吗?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评】紧扣“桥”还原语境,为老汉的`出场“蓄势”。

  生:(齐)老支书。现在就请你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到最后。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表现老支书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或者句子。认真地读一读,静静地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师:圈圈划划专心批注的样子是最美的,也要注意速度。你划的哪里?

  生:请大家看十五小节:“老汉突然劈手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读完全文,我们知道这个小伙子是老支书的儿子,他对自己的儿子像豹子一样,可以看出,他爱他的儿子,更爱他的乡亲们。

  生:我从二十小节,“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我从“推”字看出,其实他也很爱他自己的儿子,他宁愿自己被洪水吞没也不愿意自己的儿子也被吞没。

  师:两个同学找到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揪”,一个是“推”,这一“揪”一“推”之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这一“揪”一“推”我感受到了他对人民的爱和他对儿子的爱。

  生:他是村党支部书记,他应该保护全村庄人的安全,因为他的儿子也是党员,也应该承担责任,所以他把他儿子揪出来。

  师:那一“推”呢?

  生:一“推”表现了他对他儿子的爱,因为他希望让他的儿子后一代活下来。

  师:他也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请坐。同学们找到了动作,有没有划到语言的?

  生:大家请看第十小节,老汉的最后一句话是,“党员排在后边。”

  师:你把这三句话完整地读一遍好吗?

  生: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位人们都拥戴的老汉,在如此关键的时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党员放在最后,因为党员是为人民服务,他不愧是一个让人民拥戴的老汉。

  师:先告诉大家桥窄,是要告诉大家过桥排成一队的——

  生:(齐)原因。

  师:又告诉大家要排成一队不要挤,这是告诉大家——

  生:(齐)怎么过桥!

  师:最后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

  生:(齐)党员排在后边!

  师:在危难面前,把人民群众放在了前面,对不对?同学们再看这句话,仔细地看,看看它和其它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吗?你说。

  生:我发现这一句话里有三个感叹号。

  生:三个感叹号说明老汉非常爱群众,要不然语气怎么会这么强烈呢?

  师:那你读一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多么关心群众啊,还能体会出老汉什么心情?

  生:我能感觉到他十分着急,而且十分爱群众。

  师:那请你着急地读出来。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洪水就来了!谁能再急一点?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再看看这三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的每一句话文字特别地少。

  师:很短,是吗?说一下,为什么如此短?

  生:因为老支书想让群众更好地脱离洪水,更快地脱离洪水,所以没有说很多句话,只是说很简短的话,让乡亲们都很快地能脱离洪水。

  师:你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读懂了别人没有读懂的,掌声送给她。在那样的情况下,还容得去多说一句废话吗?斩钉截铁,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镇定自若,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不容商量,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大家一起读。

  生:(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评】这一板块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不是文本碎读,也不是文本深读。党老师从文本词句出发,删繁就简,紧紧抓住老汉的外表,通过外表指向人物的心灵。这里重点抓住三个细节,一“揪”一“推”以及老汉的一句话,这是进入文本的情感密码。对老汉的话的品味,没有停在表层上,而是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学生发现句子用感叹号、话语简洁、使用排比等特点,“言”和“意”真正统一在一起。正是因为体味到位,学生读出了不同的感觉:斩钉截铁的语气,镇定自若的语气,不容商量的语气……这是基于语言的个性感悟。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党老师的教学生动地诠释了这样的理念。

  师:同学们,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就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够体会到老支书的心情,对不对?这是一种很好地写作文的方法,大家以后写作文的时候可以用上,记住了吗?老支书把小伙子用力地推上了木桥,可是,那座桥却“轰”的一声塌了。洪水淹没了那座窄窄的桥,(多媒体音乐)洪水也把小伙子吞没了,也把老支书吞没了。同学们,端起课本来,看到课文的最后几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你来接着读。

  生: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她来祭奠两个人。

  生: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她来祭奠两个人。

  生: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老人家跪在泥泞的地上,她早已苦干了眼泪,她失去了世界上她最亲的人,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那位老汉,那位老支书,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他的姓,他留在我们记忆里的只是他清瘦的脸庞,还有他在这场洪水当中的语言、动作,那就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多媒体)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他是一位镇定自若的共产党员,读。

  生:(齐)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师:一座山呐,乡亲们的靠山啊。再读。

  生:(齐)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师:在这危急的时刻,他又是一位果断的老支书。读。(多媒体)

  生:(齐)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沙哑的喊话”,再读。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他同时也是一位深深爱着自己儿子的老父亲,读。(多媒体)

  生:(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一座窄窄的木桥消失了,可是一个老人一个共产党员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架起了一座永远的生命的——起立。

  生:(齐、起立)桥!

  师:下课!

  生:谢谢客人老师,客人老师再见。

  【评】课的结尾又从“祭奠”引发情感,一咏三叹。描写老村支书的语句渐次出现,学生在头脑中进行“意象叠加”,文本语言的力量、老汉的人格力量、同学们有感情朗读的力量,融汇成一曲生命之歌。课,上到这儿,“桥”的内涵升华了,人物的形象立在头脑中了!

  课文《桥》教学实录分享 3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名为《桥》的课文。看到这个题目,你们首先会想到什么呢?

  生1:老师,我会想到生活中的桥,比如我们走过的石拱桥、铁索桥等。

  生2:我会想到桥的功能,它是连接两岸的通道,让人们可以方便地过河。

  师:很好,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桥。那么,课文中的“桥”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含义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进入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读完课文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3:我觉得这篇课文中的桥,好像不仅仅是连接两岸的通道,它还代表了其他的意义。

  师:是的,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那么,这座桥在课文中到底代表了什么呢?我们再来仔细阅读一下课文。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小组讨论)

  生4: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这座桥在课文中代表了老支书的精神,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村民的安全,就像这座桥连接了两岸,让村民们得以安全过河。

  师:非常棒!你们的理解很到位。这座桥,在课文中确实代表了老支书那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就像这座桥一样,稳稳地立在洪水之中,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危险,保护了村民。

  师: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们印象深刻呢?

  生5:我印象最深的`是老支书在洪水来临时,仍然坚守岗位,指挥村民有序过桥的场景。他的临危不乱、冷静果断,让我非常敬佩。

  师:是的,老支书的形象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他不仅是村民们的领导者,更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他的行为,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老支书的精神)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你们觉得,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生6: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老支书那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生7:我认为,我们还要学习老支书那种冷静果断、临危不乱的品质,这样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师:很好,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到位。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像老支书那样,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下课铃声响起,教师宣布下课)

  这就是《桥》的教学实录。在这堂课中,我们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讨论和思考,让他们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更感受到了老支书那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课文《桥》教学实录分享 4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非常特别的课文,题目是《桥》。你们看到这个题目,首先想到了什么呢?

  生1:我想到了真正的桥,比如我们家乡的桥,还有那些大桥。

  生2:我想到了桥可能象征着什么,比如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师:非常好,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让我们带着这些想法,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桥是怎样的。

  (学生开始默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3: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紧张,像是在描述一场灾难。

  生4:我觉得课文中的老汉很伟大,他为了救大家,不惜牺牲自己。

  师:很好,你们已经捕捉到了课文中的一些关键信息。那么,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课文中的桥到底象征着什么呢?

  生5:我认为桥在这里象征着生命的通道,是老汉和其他村民逃生的唯一途径。

  师:非常棒,你这个观点很有深度。那么,课文中的老汉,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生6:老汉很勇敢,他在危急时刻,让大家排队过桥,自己却在最后,最后还牺牲了。

  师:对,老汉确实是一个勇敢、无私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保护了大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学生继续讨论,教师适时引导,深入剖析课文)

  师:那么,通过这篇课文,你们学到了什么呢?

  生7:我学到了在危急时刻,我们应该像老汉一样,勇敢、无私,保护他人。

  生8:我学到了,有时候,象征的意义可能比表面的意义更重要。

  师:非常好,你们今天的学习真的很有收获。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像课文中的.老汉一样,勇敢面对困难,无私帮助他人。

  (下课铃声响起)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呈现的《桥》的教学实录。通过这堂课,学生们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更从中体会到了人性的光辉,对勇敢、无私的品质有了更深的认识。

  课文《桥》教学实录分享 5

  教学导入

  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感人的课文,题目是《桥》。大家有没有想过,桥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学生1:桥是连接两岸的,方便人们过河。

  学生2:桥也是风景的一部分,有的桥还很有历史意义。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说出了桥的一些基本功能。那么,这篇课文中的“桥”又具有怎样的特殊含义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新课讲解

  教师: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述洪水凶猛的句子,并画下来。

  (学生开始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3:我找到了这一句:“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教师:很好,这句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洪水的凶猛。还有其他的句子吗?

  学生4:“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这句话也很形象。

  教师:确实,这里用“跳舞”来形容洪水,形象地展现了它的肆虐。那么,面对这样的洪水,乡亲们是怎样的反应?

  学生5:乡亲们很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一样跌跌撞撞地逃跑。

  教师:是的,洪水给乡亲们带来了极大的恐慌。那么,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有没有一个可以逃生的地方?

  学生6:有,课文里提到了那座桥。

  教师:那座桥是唯一可以逃生的地方,但它也可能随时崩塌。那么,乡亲们是如何过桥的呢?是谁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生7:是老支书。他站在桥前,指挥大家有序过桥,避免了混乱和踩踏。

  深入探究

  教师:非常好,老支书确实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老支书的神态和动作?请大家找出来。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寻找相关句子。)

  学生8:“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这句话描写了老支书的神态。

  教师:很好,这句描写展现了老支书冷静、坚定的形象。那么,他的动作呢?

  学生9:“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这句话描写了老支书的动作。

  教师:非常棒!老支书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种高尚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桥的基本功能,还深入感受了《桥》这篇课文所表达的精神内涵。老支书的高尚品质,以及他在危急时刻所展现出的勇敢和智慧,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能像老支书一样,勇敢面对困难,为他人着想。

  作业布置

  教师:课后,请大家完成以下作业:

  背诵课文中你认为最感人的段落。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桥》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

  在本次《桥》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感受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学生们积极参与,对课文的理解也逐渐深入。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抽象情感和主题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训练。同时,我也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课文《桥》教学实录分享】相关文章:

课文《乡愁》教学实录04-15

课文吆喝教学实录04-17

《观潮》教学实录分享03-23

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实录04-21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教学实录04-08

《采薇》课文教学实录04-11

小学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03-25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教学实录03-27

课文丰碑教学实录教案(精选6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