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孙光宪鉴赏题与答案

时间:2020-11-12 15:32:54 浣溪沙 我要投稿

关于《浣溪沙》 孙光宪鉴赏题与答案

  浣溪沙

  孙光宪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怀远之词。

  词的上片写临别之景,情调婉转。首句写送别之地的景象。江岸边,蓼花盛开,星星点点的淡红花瓣,迎风摇曳,煞是可人。江风阵阵,送来缕缕橘柚的芳香,沁人心脾。这秋天的景象是如此醉人,同时也让人越来越清晰地触摸到深秋的凉。李白有诗云:“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深秋时节,加之“风多”,本已使人不胜秋之凄凉,更何况要在个时候送别呢!这为下文写惜别之意作了铺垫。次句由近及远,写诗人伫立江边远眺,只见“暮霭沉沉楚天阔”,景观顿然转而悲戚。离人将去的地方,在那茫远的楚地。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聚,因而这“一望”,自然是令人伤感的。用一“望”字,领起以下四句。第三句由面而点,自上而下,从辽阔的“楚天”,转到江流中的“片帆”这一形象上,类似电影的特写镜头。你看,烟波浩淼之间,片帆一点,于粼粼碧波上闪着孤独的光芒,渐行渐远。这一句,其实是对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留”两句诗的化用。从“闪孤光”三字中,我们恍惚看到了词人那种长久地痴情地注视帆影远去的幽怨的目光,仿佛听到了他轻轻的无可奈何的叹息。“孤光”的“孤”字,用得尤妙。写帆影之孤,其实是衬托出离人行旅之孤。再联系上一句,我们还可以看到词人有意将“楚天”之“长”,与“帆”之片和“光”之“孤”对比,形成空间上的强烈反差,从而更衬托出人之渺小,暗含人生离合难以逆料的悲凉意绪。

  换头一句,宕开一笔写“征鸿”。视角自下而上,由江面而写到空中。舟行愈远,终于消失于视野。词人仰望长天,只见一行鸿雁高飞,也渐渐地消失在苍茫的天际。他此时或许多想如那自由的鸿雁一样,飞向“片帆”所往之处啊!但是或许因为他无力摆脱俗务的羁绊吧,因而只能“思随流水去茫茫”,只好托这一江碧水,载去满腔深挚的思念了。下片开头两句对仗工整,巧用两组叠音词,既写出空间的旷远、迷茫,又承载了词人的缠绵悱恻之情。结尾一句以景语收绾,回应上片首句。帆影不见了,太阳下山了,征鸿消逝了,寂寥的江岸边,仍旧默默呆立着一个人,久久不肯离去。他面对着满眼红艳的兰花,碧绿的江水,不禁回忆起和离人曾经一起的潇湘之游,也不禁要生出一种渴望——下一次的相会早一些到来。这样想来,前文所流露的淡淡的伤感之情似乎又渐渐消解了。本词以悦目的景开头,又以绚丽的景结尾,使别情的抒发起到“哀而不伤”的`效果。

  整首词写景清丽,抒情婉转,语言隽永,用典自然。“望”、“送”、“思”、“忆”四字将词人送别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紧密地结合起来,显示出严谨的结构。

  五代词人孙光宪《浣溪沙》赏析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古来诗词,描写或涉及船帆的,多得难以计数。如:有说帆影的:“岸回帆影疾,风逆鼓声迟。”(李峤《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有说帆色的:“帆色起归越,松声厌避秦。”(厉玄《从军行》)有说帆势的:“帆势挂风轻若翅,浪声吹岸叠如鳞。”(罗邺《春望梁石头城》)有说帆白的:“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白居易《夜泊旅望》)有说帆湿的:“帆湿去悠悠,停桡宿渡头。”(杜牧《晚泊》)有说帆满的:“别夜酒余红烛短,映山帆满碧霞残。”(杜牧《贺崔大夫崔正字》)有说帆孤的:“海上春云朵,天际晚帆孤。”(阴铿《广陵岸送北使》)如此等等,但是写得最传神的名句恐怕还要数五代词人孙光宪的:

  片帆烟际闪孤光

  在渺渺茫茫的大江中,远雾笼罩,一片冥濛,天水相连,不辨涯岸。不料就在这一片冥濛之中,闪出一道耀眼的白光,定神细看,才知是一条帆船。它正在挂起满帆,乘风急驶。帆身反射着太阳余辉,越去越远,但那么一星孤零零的亮点,仍是分外鲜明。这是多么的生动,真比一幅著名油画更能传神。我们回头再看上面那些句子,就不免有些相形见绌了。

  文学上无独有偶的事很多,在文学史上还会出现很多作家构思相同或类似的作品。孙光宪这句“片帆烟际闪孤光”,也能找到极相似的例子。这里也不妨拿来作一比较:

  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

  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

  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    ——〔俄〕莱蒙托夫:《帆》①

  看!“淡蓝色的云雾里”不就是“烟际”,“一片孤帆儿”不就是“片帆”,“闪耀着白光”不就是“闪孤光”。一模一样,只字不差。可见不管是中国作家还是外国作家,诗人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神妙如此!

  孙光宪在后唐天成初年(926左右)到了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在高季兴手下任从事,后来官至荆南节度副使。荆南的辖地相当于从巴东到岳阳以北的长江两岸。从此词的内容看,应是他在荆南任职时写的。

  此词的精巧之处在于开头写的全是江岸和江上的景色,到最后一句才忽然荡开,把主要的用意放到一点上,悠扬跌宕,耐人寻味。

  先看这首词的铺叙:

  一开头就是秋景。秋景很美,不象别人笔下那样衰飒。“风多”二字突出了沿岸蓼花开遍、迎风摇曳的丰姿,便把“蓼”(水蓼、辛蓼)字点活了。“橘柚”着一“香”字,再把节候烘托一番:是橘柚接近成熟的季节,林子里散发着果实的香气。这句点出人站在江岸上。

  第二句回头写长江。“楚”是句中的着意点。用这个字,作者面对的是湖北(古为楚地)这段长江就不言而喻。句中既用“江”,又用“天”,又下了“长”字,都是有意描出长江浩阔一望无际的景象,为下句先安排一个恰当的背景。

  第三句是用极精细的观察和极准确的语言描画出来的。上面已经分析过,这里还可以补充一下。为什么他说“片帆”,难道偌大的长江,就只有一条帆船?长江上显然不止有一条帆船;但是,从艺术的要求说,诗人有他选择的权力,他不是摄影机,他有艺术的眼睛,可以而且应该把他认为没有作用反而妨碍艺术“升华”的多余杂质过滤出去,而单单剩下“这一个”。例如“一叶惊秋”(柳永《竹马子》)、“小乔初嫁”(苏轼《念奴娇》),只举出一叶、一人,却更能鲜明地表达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怀。

  下片,“目送”两句,还是眼前景色,却已浸入了抒情。上句是抬头看:“征鸿杳杳”;下句是低头看:“流水茫茫”。一种孤独无侣悲凉苍莽的愁情袭上诗人心头。这是从“片帆”引出。“片帆”悄悄带去了离情,于是“征鸿”“流水”,也染上别离的色彩。句中又下了“送”字、“随”字,把作者的感情焦点,从近而远,推向南方远处。这就为结末那句打下伏笔。

  最后一句点明要害,前面的词句全为此句而来。“兰红波碧忆潇湘”——他所思忆的原来远在潇湘。“潇”是潇水,“湘”是湘江,都在洞庭湖南。“兰”是佩兰,不是兰花。佩兰属菊科,秋天开红紫色的花。江淹《别赋》:“见红兰之受露。”韦庄《婺州水馆》诗:“水馆红兰合。”指的都是这种植物。这句表面上看是忆念那个地方,通看全诗,却可以意会是忆念那个地方的某人。李白《远别离》诗:“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王缙《古别离》又说:“下阶欲别离,相对映兰丛。含辞未及吐,泪落兰丛中。”是不是可以拿来印证这句呢?作者虽不一定从前人诗中得出暗示,反正忆人的感情是本词的焦点。照我看,他追忆如今远在潇湘的某个友好,或恋人,都是可能的。

  【鉴赏题】

  ⑴有人认为“望”字颇有韵味,你是否同意这样的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⑵ “片帆烟际闪孤光”一句是千古名句,历来为人激赏,请你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的赏析。(4分)

  ⑶“目送”两句运用了两对叠音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参考答案】

  ⑴“望”字实际是这首送别诗的诗眼(1分),后面所写的是伫立“远望”的具体内容的描写(1分);“望”字也表示作者久久注视着友人船只,显示了作者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1分)

  ⑵本句运用借景抒情(或“景中含情”“融情于景”)的方法(1分),写帆影在斜晖下,于烟波浩淼的江流中闪烁着孤独的光芒,渐行渐远的的景象。(1分)词人有意将“楚天”之“长”,与“帆”之“孤”对比(1分),形成空间上的强烈反差,写帆影之孤,其实是衬托出离人行旅之孤。也寄托了词人的对朋友的眷恋难舍之情和别后寂寞孤独之感。(1分)

  ⑶运用叠音词,既写出空间的旷远、迷茫(1分),又承载了词人的缠绵悱恻之情(1分)。音节和谐动听(1分)

【关于《浣溪沙》 孙光宪鉴赏题与答案】相关文章:

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_孙光宪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孙光宪思帝乡·如何原文翻译及赏析08-25

浣溪沙晏殊鉴赏及答案12-14

曾巩《与孙司封书》阅读题及答案01-18

《光脑》阅读题及答案11-19

《与孙司封书》阅读答案10-03

苏轼《浣溪沙》诗词鉴赏10-19

诗歌鉴赏《浣溪沙》秦观11-21

晏殊浣溪沙鉴赏01-08

《浣溪沙》鉴赏(15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