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红楼梦》中的人物

时间:2022-02-08 09:04:31 红楼梦 我要投稿

我最喜欢《红楼梦》中的人物(精选5篇)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是清代作家高鹗所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最喜欢《红楼梦》中的人物,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最喜欢《红楼梦》中的人物 篇1

  在高鹗续书中,有一段江南甄家少爷进太虚幻境,见了什么册子,仙姑变骷髅,暗示贾宝玉也必将遭此劫,搞得甄宝玉好像是贾宝玉的提示牌,真的怎么了,假的也好不了,有几个疑点:

  1、贾政对甄宝玉的事必有耳闻,再加上甄宝玉的历史与贾宝玉极其相似,讨厌儿子也要打个预防针!

  2、贾宝玉梦中与甄宝玉相会,情节一样,只是点明江南是作者原住地,被高先生这么一写,活像《红楼梦》版《真假美猴王》。

  我问同学,她最喜欢《红楼梦》中哪个人物?答案是晴雯。本是林黛玉,但她太清高了,遥不可及,毕竟是小姐,难免有“清高脾气”,没几个人受得了。晴雯有林黛玉的影子,但脾气又大众化,至少不像林黛玉那样话中带刀,那样伤人,小学生作文《重读《红楼梦》作文》。她身上也有一种史湘云式的豪爽,从她敢撕宝玉扇子可以看出,虽说是宝玉自愿,可拿给袭人绝对不敢撕,一撕绝对婆婆妈妈。就因为她的矛盾,使她最后惨死,黛玉和湘云是贾母心爱的孙女,晴雯不过一小丫环,没黛玉和湘云的地位,搞砸人缘,像个刺球,王夫人喜欢袭人那样低眉顺眼的,晴雯自然成了“眼中钉”,又不是贾环,还有个靠山,想让她走轻而易举。

  可以说,晴雯的魅力和结局,都因为她的脾气。其次是史湘云,史湘云的爽快和聪明,都是公认的,她没有黛玉的娇弱,也不会算计天下人,一般股侠义之气,对丫环够仁爱,说到阴阳问题,宝钗会对莺儿说:“女孩子家,不本分做针线,问分外之事做什么?”惜春或许爱理不理,或说:“我的丫头不干不净,快撵出去!”可见,史湘云还是个开明的主子。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我们在可怜那些冤死的丫环同时,要看她自身和处理人,一个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千人不一面。

  我最喜欢《红楼梦》中的人物 篇2

  暑假里,我读了曹雪芹的传世巨著《红楼梦》。《红楼梦》中人物很多,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泼辣张狂的王熙凤,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性格直爽、高情商、讲义气的刘姥姥。书中刘姥姥曾先后五进荣国府,以一个小人物的视角见证了贾府的兴衰。

  一进荣国府完全是因为刘姥姥家中缺钱,才带着外孙板儿进荣国府来认亲戚。在角门的石狮子前,刘姥姥先停下脚步,掸了掸衣服,再慢慢地蹭到了门前。她还称守门人为“大爷”,要知道古代“大爷”可不是能随便乱叫的,从中足以看出她的小心谨慎。

  第二次进荣国府,刘姥姥学聪明了,给贾母等人带来了乡下的野味儿。贾母见她如此客气,便留她下来住了几天。吃饭时,王熙凤给了刘姥姥一双老年四愣象牙镶金的筷子。刘姥姥见了,说:“这叉爬子比俺们那里铁锨还沉。”说的众人都笑了起来。上好菜,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为了吊唁贾母,四进五进荣国府则是为了救巧姐。

  应该说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形象非常鲜明的人,我十分喜欢她。

  我最喜欢《红楼梦》中的人物 篇3

  林黛玉是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诗礼名族之裔”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

  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 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他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最后泪尽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可惜了,红颜薄命。

  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

  林黛玉的小心眼儿,尖齿利牙,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失去了友军。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贾府上下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如宝玉和袭人的暧昧关系,大观园中无人不知,但谁也怕捅破这层纸,只有黛玉敢一语道破,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她的性格孤傲,如他对王夫人的心腹、怡红院中的内奸,竟一点也不顾忌,直率的惊人。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地方,往往对人的个性施以暴虐和残害,人性发展加以束缚。在这里,真实的个性存在本身就是叛逆。

  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

  我最喜欢《红楼梦》中的人物 篇4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力创造的艺术形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全新的不朽典型。脂砚斋称贾宝玉是"古今未见之一人",并说"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古今小说传奇中,也未见这样的文字。同时,贾宝玉这一人物形像既丰满深刻,又生动鲜明,至今还流行在生活中,并且将会永远活在人间。

  "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是贾宝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征。

  贾宝玉的这种崇拜女性的性格特点,是和他身上的整个叛逆精神一致的。传统社会是"男尊女卑",而贾宝玉竞翻了个过儿:"女清男浊"。这在封建统者看来就是一种叛逆,自然会引起"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这个人物就是处在这样纠缠不解的矛盾痛苦中。所谓顽石幻化通灵宝玉,无非就是对于这种纠缠不解的矛盾的解释。这就是说:贾宝玉的本质,对于封建贵族家庭来说,本来只是无用的顽石;而他的地位和天赋,却又使他在贵族家长心目中是"宝玉"。真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我最喜欢《红楼梦》中的人物 篇5

  史湘云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着力刻划的人物形象之一。她在“金陵十二钗”中名列前茅,在《红楼梦》复杂的形象体系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她的形象,对于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广泛地表现作品都起了重要作用。

  在对湘云的判词写着:“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判词概括了湘云生于富贵,长于忧患,自幼失去父母,且又遭逢未杨,只能在贫困潦倒中度过苦痛一生的悲惨遭遇。由于她的一生极富变化,因此她的性格也随生活境遇的转变而有所变化。

  由于她自幼生活在封建统治的高墙深院内,被禁锢在侯们似海的封建记邸中,长期标准的封建教养,使史湘云接受了一整套陈腐传统的思想观念。在第三十一回写的史湘云与丫环翠缕谈阴阳的一段话中:史湘云认为“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当翠缕提出:“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阴阳了”时,史湘云就说她“糊涂”,骂她“放屁”,接着又把自己的观点作了进上步说明:“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史湘云的这一篇宏论,突出地表现了她受封建的唯心主义的荼毒之深。暴露出了其封建阶级的本质。

  在这一湘云与宝钗是同一思想体系的。在她第一次正面出场贾府时,还是与林黛玉同榻而眠,而到了三十七回应邀入诗社时,就被薛宝钗拉去蘅芜苑同住了。在第二十一回,她见到贾宝玉要吃胭脂,就一巴掌把胭脂打落,同时骂他“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才改过。”从这就开始展露出这个贵族少女身上的封建道学气。接着她又操着薛宝钗的腔调,来劝贾宝玉去结交贾雨村之流,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这一番薛宝钗式的言论,惹得宝玉大为光火,立即象过去对薛宝钗一样,斥之为“混帐话”,给她难堪,赶她到别屋去坐。由此可见,在史湘云骨子里的,还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但随着她寄食依人的不幸遭遇和四大家族的衰落破败以及大观园的动荡不安,在最后一次诗会上的《柳絮词》明显地表现了她不愿封建阶级的“春光别去”及对将彻底失去天堂的无限依恋和哀悼。

  不过湘云性格的最大转换是在七十六回,那年仲秋节的日明之夜,贾母带领全家在大观园里开宴赏月。他们虽强打精神,寻欢作乐,又是击鼓伟花,又是饮酒赋诗,又是说笑话,但一派肃杀破败的气氛却紧紧围绕着他们。再加上一阵阵传来的呜咽凄清的笛声,敏感多愁的黛玉自然对写感怀,俯栏垂泪。当更定夜阑,席散人归时,只剩下同病相怜的史湘云来宽慰林黛玉。说着说着,她也不禁对宝钗有所鬼抱怨“可恨宝姐姐,天天说亲道地热,早已说今年仲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亲历贾府重大变故,受到宝钗冷落,体会到世态炎凉的湘云终于对封建势力有所隔绝了。她与黛玉共同唱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贵族阶级覆灭前颓丧绝望的哀歌。另外在史湘云身上,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英豪阔大”“需月风光”的品格和横放杰出的才华等一系列的下面形象。

  史湘云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她辩证的人物思想性格对揭示作品本身所表现的社会矛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最喜欢《红楼梦》中的人物(精选5篇)】相关文章:

《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11-01

我读《红楼梦》01-22

我说《红楼梦》01-21

红楼梦其中人物观后感800字01-24

史记中的人物故事有哪些(精选9篇)04-23

余光中的恶搞励志人物故事12-24

余光中的语言幽默励志人物故事12-24

我读了红楼梦的读后感09-13

我读《红楼梦》(11篇)01-29

我读《红楼梦》11篇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