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讲义
引导语:《河中石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道理,还要了解更多的人生道理,请继续关注河中石兽这个栏目。
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讲义
一,文学常识
1,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
2, 《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
3, 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继续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继续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
二,生字词
三,通假字
不亦颠乎?
四,一词多义
为:以为顺流下矣 同“以”组成一个字,认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众服为确论 认为
啮沙为坎穴 成为
之:闻之笑曰 代词,这件事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代词,指石首
其反激之力 助词,的
五,词类活用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活用作名词,凶猛的河水
六,古今异义
1,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门学科,物理学
2,转转不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3,但知一二 古义:只
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七,特殊句式
1,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 倒装句 求石兽于水中 状语后置,
应为“于水中求石兽”。
3,省略句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省略介词
果得(之)于数里外 省略宾语
七,重点句子翻译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
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
2,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
3,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凶猛的河水带走呢?”
4,乃石性坚重,沙性浮动,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是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下,越沉越深罢了。
5,众服为确论。
译: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6,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兽,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兽下面迎面冲刷(石兽下的)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兽(底部的)一半时,石兽必定倒在坑洞里。
7,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逆反溯流逆上矣。
译:像这样又冲刷,石兽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情况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八,问题梳理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
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答: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够提出正确看法。
2,文中写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答: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九,写作借鉴
卒章显志:本文先记述了庙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不同方法,然后由事及理,在结尾处卒章显志,揭示了“遇事不能根据某个道理主观臆断”的主旨。
十,知识积累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1, 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2, 作助词。
(1) 结构助词,译为“的”。
(2)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3)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
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辍耕之垄上。3.吾欲之南海,何如?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知识拓展]
河中石兽
朝代:清代
作者:纪昀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边。(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过了,经过。
9、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10、棹:名词作动词,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牵引。
14、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15、设帐:讲学,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1、湮:埋没。
22、颠:通“癫”,疯狂。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为:(认为)是。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清代设河道总督,辖有专门治河的兵营。
25、盖:因为。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坑洞。
28、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3、固:固然。
34、如:依照,按照。
35、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6、但:只,仅仅。
37、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38、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39、耳:罢了。
40、其一:表面现象。
41、其二:根本道理。
【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讲义】相关文章:
《河中石兽》说课稿11-04
河中石兽课文06-02
河中石兽诵读05-24
河中石兽说课稿05-18
河中石兽注解05-12
河中石兽朗读11-29
河中石兽教参11-29
河中石兽中心11-29
河中石兽实词11-29
河中石兽考点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