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

时间:2024-05-17 17:01:27 古诗 我要投稿

(荐)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荐)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1

  绝句三首

  [唐] 杜甫

  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

  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

  设道春来好,狂风大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单氏编在永泰元年成都诗内。鲍氏曰:谢克庄任伯云,此诗得于慎文肃家故书中,犹是吴越钱氏时人所传,格律高妙,其为少陵无疑。《诗说隽永》谓晁氏得吴越人写本壮诗,如“日出东篱水”六首,乃九章。其一云“漫道春来好”云云。今按:前六首当另为一处,不必并合。

  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①。

  (首章,欲往荆楚而作。)

  ①《杜臆》:九江在洞庭。详见九江落日注。

  其二

  水槛温江口①,茅堂石笋西②。移船先主庙,洗药浣花溪。

  (次章,见成都形胜,而仍事游览也。)

  ①地志:温江,在成都西五十里。②石笋街,在成都西门外。

  其三

  谩道春来好,狂风太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末章,见春江风急,叹不得远行也。《杜臆》:三首一气转下。)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诗词鉴赏2

  野田黄雀行

  唐代:李白

  游莫逐炎洲翠,栖莫近吴宫燕。

  吴宫火起焚巢窠,炎洲逐翠遭网罗。

  萧条两翅蓬蒿下,纵有鹰鹯奈若何。

  译文

  鸟儿们呀,游玩千万不能到炎洲的翡翠堆里追逐玩耍,栖息千万不能接近吴宫的燕子窝。吴宫筑巢虽好,可经常会因为燕子引起大火烧毁你们的巢穴,炎洲翡翠虽然无比华丽,可经常会有人设下网罗捕捉你们。可怜的鸟儿只有拍动着两只疲惫的翅膀,在野外荒凉的蓬蒿乱草中找到一处容身之所。就算你是只雄鹰又能如何?还不是一样的.命运。

  注释

  炎洲:海南琼州,其地居大海之中,广袤数千里,四季炎热,故名炎洲,多产翡翠。

  吴宫燕:巢于吴宫之燕。春秋吴都有东西宫。后以“吴宫燕”比喻无辜受害者。

  蓬蒿: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

  鹯(zhān):古书中说的一种猛禽,似鹞鹰

  赏析

  前四句“游莫逐炎洲翠,栖莫近吴宫燕。吴宫火起焚尔窠,炎洲逐翠遭网罗。”言莫趋炎附势,追名逐利;

  后二句“萧条两翅蓬蒿下,纵有鹰鹯奈若何”言避世自能远祸。

  整理来说,此诗言淡泊避世之志,远祸全身之术。诗以鸟为喻,唤醒人们切莫趋炎附势,追名逐利;而应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以达到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故无尤”的境界。

  李白部分作品采用赋题的方法,但恢复古辞的立意,在体制上也恢复汉词的杂言体制。变齐梁无寄托之咏物为有寄托之体。另外,与齐梁呆板的赋题不同,李白之赋题常常是窥入题意,深入形容。如《野田黄雀行》。

  此诗实为野田黄雀自幸之语,就是用“野田黄雀”这个题意来赋写的。此诗运用了刻板咏物、反衬之法。黄雀自语不逐炎洲翠游玩,不近吴宫燕栖息。是因为宫燕易被焚巢,洲翠易遭网罗。而今我深栖野田中蓬蒿之下,可以藏身远害,纵有鹰鹯奈若何!这也是赋题法,只是用得如此巧妙。此诗综合运用发挥古意、赋题与以古题寓今事三种方法,可见李白对传统拟乐府方法的创造性发展。

  创作背景

  《野田黄雀行》是《相和歌辞·瑟调曲》之一。天宝十四年,永王李璘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力劝永王勤王灭贼,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首诗大约是此时所作。诗中李白以鸟雀无处容身为喻,黯然自伤。

古诗词鉴赏3

  古诗简介

  《卖花声·悟世》是元曲作家乔吉创作的小令。此曲前三句直抒胸臆,后三句写景,刻画了一位凄苦的寒士形象,反映了作者看破红尘、安贫乐道的思想情怀,表现了其高洁的气节。

  译文

  肝肠像炉中百炼的钢铁,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是庄周梦中的蝴蝶,功名两字就如同酒杯中的蛇影。世道似尖利寒风薄雪,一盏灯照一杯剩酒半盘冷菜,还是掩好灯守着这竹篱茅舍。

  注释

  ①卖花声:曲牌名。又名“秋云冷”、“秋云冷孩儿”。亦入中吕宫。

  ②悟世:从人世间悟出道理,即对世态人情有所醒悟。

  ③“肝肠”句:谓备受煎熬,意志变得如烘炉百练的纯铁那样坚强。

  ④“富贵”句:谓富贵如梦幻。枕上蝶:化用庄生梦蝶典。

  ⑤“功名”句:谓功名亦属虚幻。杯中蛇,即杯弓蛇影。《晋书·乐广传》载:乐广有客久不来,广问其故,言上次赴宴见杯中有蛇,回家就病了。乐广告诉他,那是墙上的弓影,客沉顿愈。

  ⑥尖风:指刺骨的寒风。

  ⑦残杯冷炙:剩酒和冷菜。冷炙:指已冷的菜肴。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⑧竹篱茅舍:常指乡村中因陋就简的屋舍。

  赏析/鉴赏

  这是一个饱经世间坎坷而心灰意冷的寒士之精神世界和生活境遇的写照。

  前三句虽是一组工整的鼎足对,但意思并不是并列的。首句“肝肠百炼炉间铁”总写这位寒士的精神状态,是全曲的基调。下面两句“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是首句的具象化。后三句写景:屋外是尖利的寒风和在疾风中翻卷着的飞雪;屋内是残杯冷炙,说明主人已不能举火,但还在借冷酒以浇愁。读来令人有飕飕然的寒意。不仅感觉到了风雪之寒,也感觉到了社会人情之凉薄和这位寒士心意的灰冷。

  千锤百炼陶冶的.对世事通明练达,是非常值得的事情;对荣华富贵的追求,则是一枕黄粱美梦;贪求功名虽一时舒畅,但却像被蛇蝎毒害了心灵。明白这些道理,即便在寒风里喝着冷酒,吃着剩饭,点一盏小灯,关上茅舍门扉与世隔绝,也能泰然处之。写对世情的醒悟,是古诗、词、曲的常见题材。此小令先说了三个有正面、反面意义的道理,然后矢志“躲进小楼成一统”,安于蜗居和贫贱,表现了其高洁的气节。

  此曲妙用对仗,韵律谐美,节奏感强。前三句是工整的“鼎足对”;四、五两句是“合璧对”,又各为“句中对”。

古诗词鉴赏4

  原文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译文

  二月天黄莺鸟飞到上林苑,春天早上紫禁城郁郁葱葱。

  长乐宫钟声消逝在花丛外,龙池杨柳沐春雨翠色更深。

  和煦春日也难消穷途遗恨,耿耿胸中永怀着捧日忠心。

  献赋十年至今仍未得恩遇,如今白发丛生羞对裴舍人。

  赏析

  此诗的开头四句,诗人并未切入正题,像不经意地描绘了一幅艳丽的宫苑春景图:早春二月,在上林苑里,黄鹂成群地飞鸣追逐;紫禁城中春意盎然,拂晓时分,在树木葱茏之中,洒下一片淡淡的春阴。长乐宫的钟声飞过宫墙,飘到空中,又缓缓散落在花树之外。那曾是玄宗皇帝居住之地的龙池,千万株杨柳,在细雨中越发显得苍翠欲滴。这四句诗,写的都是皇宫苑囿殿阁的景色。

  这四句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诗人的目的,是在“景语”中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由于裴舍人追随御辇,侍从宸居,就能看到一般官员看不到的宫苑景色。当皇帝行幸到上林苑时,裴舍人看到上林苑的早莺;皇帝在紫禁城临朝时,裴舍人又看见皇城的春阴晓色;裴舍人草诏时,更听到长乐宫舒缓的钟声;而龙池的柳色变化及其在雨中的浓翠,自然也是裴舍人平日所熟知的。四种景物都若隐若现地使人看到裴舍人的.影子。可见,虽然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到裴舍人,但实际上句句都在恭维裴舍人。恭维十足,却又不露痕迹,可见手法高妙。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并写到请求援引的题旨上。颈联自伤不遇,表明愁云难散,虽然如此,作者还是表示自己有一颗为朝廷做事的衷心。最后一联,紧承上联,继续诉说“穷途”之恨。“十年犹未遇”中的“十”字虽是虚指,但也极言时间之长,接着又用了一个“犹”字,更充分地反映了他的求官心切之情。按此逻辑,下句应该是扼腕疾呼了,但诗人却自怨自艾了,用了一个“羞”字加以缓和。这最后一句非常巧妙。它一方面写出自己请求裴舍人援引之意;另一方面又对戴华簪的舍人寄予羡慕、恭维之情。这一句尽管说得很委婉,但诗人那种“求田问舍”的情状,则细致入微地表达出来了,意思说得很清楚,但言语含蓄婉转,保持了一定的身份。

  这首诗,通篇表示了一种恭维、求援之意,却又显得十分隐约曲折,尤其是前四句,虽然是在恭维,由于运用了“景语”,便不觉其庸俗了。由此颇见钱起娴熟的艺术技巧。全诗富丽精工,又不流于藻饰堆砌,十分难得。

  作者简介

  钱起(生卒年不详),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又与郎士元齐名,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作者作品

  田园雨后赠邻人

  安排常任性,偃卧晚开户。樵客荷蓑归,向来春山雨。

  残云虹未落,返景霞初吐。时鸟鸣村墟,新泉绕林圃。

  尧年尚恬泊,邻里成太古。室迩人遂遥,相思怨芳杜。

  蓝溪休沐,寄赵八给事

  虫鸣归旧里,田野秋农闲。即事敦夙尚,衡门方再关。

  夕阳入东篱,爽气高前山。霜蕙后时老,巢禽知暝还。

  侍臣黄枢宠,鸣玉青云间。肯想观鱼处,寒泉照发斑。

  过温逸人旧居

  返真难合道,怀旧仍无吊。浮俗渐浇淳,斯人谁继妙。

  声容在心耳,宁觉阻言笑。玄堂闭几春,拱木齐云峤。

  鹤传居士舞,猿得苏门啸。酹酒片阳微,空山想埋照

  过鸣皋隐者

  石老红鲜,征君卧几年。飞泉出林下,一径过崖巅。

  鸡犬逐人静,云霞宜地偏。终朝数峰胜,不远一壶前。

  仲月霁春雨,香风生药田。丹溪不可别,琼草色芊芊。

  送杨彘隐

  悔作扫门事,还吟招隐诗。今年芳草色,不失故山期。

  遥想白云里,采苓春日迟。溪花藏石径,岩翠带茅茨。

  九转莫飞去,三回良在兹。还嗤茂陵客,贫病老明时

  晚归蓝田旧居

  云卷东皋下,归来省故蹊。泉移怜石在,林长觉原低。

  旧里情难尽,前山赏未迷。引藤看古木,尝酒咒春鸡。

  兴与时髦背,年将野老齐。才微甘引退,应得遂霞栖。

  寄袁州李嘉员外

  谁谓江山阻,心亲梦想偏。容辉常在目,离别任经年。

  郡国通流水,云霞共远天。行春莺几啭,迟客月频圆。

  雁有归乡羽,人无访戴船。愿征黄霸入,相见玉阶前。

古诗词鉴赏5

  暮寒

  [唐]杜甫

  雾隐平郊树,风含广岸波。沉沉春色静,惨惨暮寒多。

  戍鼓犹长击,林莺遂不歌。忽思高宴会,朱袖拂云和。

  【鹤庄】当是广德二年春在阆州作。阆与梓、利、巴、剑、果州为邻,时吐蕃新陷松、维、保,故戍鼓未静。

  雾隐平郊树,风含广岸波①。沉沉春色静②,惨惨暮寒多③。戍鼓犹长击,林莺遂不歌。忽思高宴会④,朱袖拂云和⑤。

  (上四暮寒春景,下四暮寒有感。雾隐写暮,风含写寒,二句远景。沉沉承雾,惨惨承风,二句近景。鸟避兵气,故春莺不歌。未从乱离中追想欢娱盛事也。)

  ①江淹诗:“素沙匝广岸。”广岸,远岸也。②谢庄诗:“青浦正沉沉。”③王粲《登楼赋》:“天惨惨而无色。”④《汉书》:“置酒高会。”古诗:“今日良宴会。”⑤《周礼·大司乐》:“奏云和之琴瑟。”注:“云和,地名,产良材,中琴瑟。”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诗词鉴赏6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解1、渭城:就是咸阳,现今陕西省西安市。

  2、?:湿润。

  3、客舍:旅馆。

  4、柳色:柳象征离别。

  5、阳关:古关名,在甘肃省敦煌西南,由于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是出塞必经??之地。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赏析??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此诗后来被编入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或名《阳关曲》,或名《阳关三叠》。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句,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所谓《阳关三叠》,是因为咏唱时,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按白乐天所说的“第四声”,则应是首句不叠,其他三句重叠。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

古诗词鉴赏7

  长歌行(节录)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1.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2.晞(xī):晒干。3.阳春:暖和的春天。4.德泽:恩惠。5.秋节:秋季。6.焜(kūn)黄:枯黄色。7.华:同“花”。8.老大:年老。9.徒:徒然。

  [今译]

  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纪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赏析]

  收集关于小学生古诗词鉴赏长歌行: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古诗词鉴赏8

  长江二首 [唐] 杜甫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

  孤石隐如马,高萝垂饮猿。归心异波浪,何事即飞翻。

  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

  色借潇湘阔,声驱滟滪深。未辞添雾雨,接上遇衣襟。

  【鹤注】瞿塘峡,在夔州东一里。云安在州西百三十里。永泰元年,公在云安。云安与万州为邻,使君一滩占两境。时崔旰叛蜀,故有“朝宗人共挹”、“万国奉君心”之句。

  众水会涪万

  ①瞿塘争一门

  ②朝宗人共挹

  ③盗贼尔谁尊

  ④孤石隐如马

  ⑤高萝垂饮猿

  ⑥归心异波浪,何事即飞翻。

  (首章,睹长江而慨身世也。上四借水以感时事,下四触景而动归恩。众水会集而争赴一门,其迅急可知。自此东流赴海,水有朝宗之义。今盗贼据险为乱,尔不尊朝廷而将谁尊耶?石如马,险可畏。猿垂饮,物可憎。写景中亦含归意。江水飞翻,阻人归路,而归心终不可阻,亦何用飞翻为哉。【黄注】此八句整对格,亦虚实相问格。)

  ①《旧书》:涪州涪陵郡,武德元年以渝州之涪陵镇置。万州南浦郡,武德二年析信州置。俱属山南东道。

  ②《寰宇记》:瞿塘在夔州东一里,古西陵峡也。连崖千丈,崩流电激。《方舆胜览》:瞿塘峡,乃三峡之门,两崖对峙,中贯一江,望之如门焉。

  ③《诗》:“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诗》:“挹彼注兹。”【黄注】共捐,犹言共饮其德。

  ④以一门应众水,以谁尊应朝宗,皆用斜对法。《杜臆》云:朝宗者,人所共取,今盗贼不知此义,准是尊尔者,见逆理之必亡也。二句解作正对。以下章奉君例之,则谁尊当主君说。

  ⑤李膺《益州记》:滟履堆,夏月涨没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进。又曰犹豫,言舟子取途,不决水脉,故犹豫也。《水经注》:江中有孤石为淫豫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则没,亦有裁出矣。乐府,“淫豫大如马,瞿唐不可下。”《寰宇记》:滟滪堆,周围二十丈,在州西南二百步,蜀江中心,瞿唐峡口。

  ⑥《水经注》:瞿唐峡多猿,猿不生北岸,非惟一处,或取之放着北山中,初不闻声。吴均书:“企水之猿,百臂相接。”谢灵运《游名山志》:“观挂猿下饮,百丈相连。”

  其二

  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

  ①众流归海意

  ②万国奉君心

  ③色借潇湘阔,声驱滟滪沉。未辞添雾雨

  ④接上过衣襟⑤。

  (次章,申明上章之意。上四,言朝宗至海,见世当戴君。下四,言归心阻雨,叹已难出峡。江涨波阔,似预借潇湘之色。水奔声急,如欲驱滟滪使沉。此状水势之壮悍。一说:潇湘之阔,其色皆借资于此,以潇湘乃江水下流也。《杜诗博议》:江流之大,不辞雾雨。雨接江流而上,过人衣襟之间,所谓波浪兼天者如此。)

  ①东极,指东海。《史记》:“周览东极。”

  ②《西都赋》:“众流之限。”《尚书大传》:“小水大水,东流归海。”

  ③古史:执玉帛者万国。

  ④《邹阳传》:“浮云出游,雾雨咸集。”

  ⑤《列仙传》:王子晋游伊洛问,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单复疑未句有讹字。今按:接上二字,恐当作接壤,言水浸岸上也。壤与上,盖声相近而讹耳。

  王嗣奭曰:诗以长江命题,乃写其朝宗之性,以警盗贼之背主者。两章同意,但有远近源流之别。前章言瞿唐以上之水,后章言瞿唐以下之水。

  《通鉴》:永泰元年夏,严武卒,行军司马杜济等共请郭英义,为节度使,汉州刺史崔旰请大将王崇俊为节度使。会朝廷已除英乂,英乂杀崇俊。召时还成都,旰不至,英乂将兵攻之,大败而还。英乂奔简州,普州刺史韩澄杀英乂,时邛、沪、剑三州牙将各举兵讨旰,蜀中大乱。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诗词鉴赏9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王茶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楓明酒旗。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21. 古典诗歌在梟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3分)

  22.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21.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评分标准:共3分。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满分。每点都要结合内容解析。

  22.①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2分)②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1分)③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1分)

  评分标准:共4分。第1条中两个情感各占1分。第2、3条的分析,意思对即得分。

  词作鉴赏

  洪王茶,宋末人,自号空同词客,有词一卷。水口,集镇名,今名水口铺,在安徽来安县南三十里,来安水东岸。为当地的水陆交通要道,亦为征人旅客常经之地。词人途中投宿于此,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抒发羁旅幽思的小词。

  起首“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二句写远景。雨后初晴,一道断虹斜插于东南方的长江之上,在夕阳落照之下,千山万水,一片紫翠。“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两句转写投宿,兼及近景。短亭,古时修于官道旁;以供行人休息的亭子,大凡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系马短亭西”,说明客舍就在此近旁:“丹枫明酒旗”,说明客舍兼营酒水。短短四句,恍如一幅画卷,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色彩绚丽,诗意盎然。词人好像手握一枝调色彩笔,精心构画,于是画面上出现了红黄橙绿青蓝紫的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出现了,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也出现了“断虹远饮横江水”中的“饮”字,带有“追琢”的痕迹。况周颐说:“词太做,嫌琢;太不做,嫌率。欲求恰如分际,此中消息,正复难言。”(《蕙风词话》卷一)可见他不是反对追琢,而是反对“太做”,即追琢过分。若“恰如分际”,这种追琢还是必要的。复有“明”字,青旗、红枫,判然可见,色彩明丽。

  下阕抒写客居此地的孤独之感。换头“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二句,谓词人奔走仕途,一事无成。“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词人这里借用,表示了对仕途的厌倦。“事逐孤鸿去”,大概是说往事不可追寻,已逝之时光亦不能再返,感慨至深,故亦真挚感人。结尾“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二句饶有韵味。从时间上看,上阕写夕阳时候,提到山犹染紫;这里说“月黄昏”,则已暮色苍茫了。其上着以“又是”二字,说明词人在外不知漂泊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尝尽了千愁万苦。时已云暮,词人只有点上寒灯,闭门独坐而已。唐人马戴《灞上秋居》诗有句云“寒灯独夜人”,词境似之,但换用“人闭门”三字,则变成有我之境,与李重元《忆王孙。春景》词的结句“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菩萨蛮》,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符合一般小令的结构规律。但前后对比,又有明显的映照作用:开始时词人远眺断虹饮水,斜日含山,心情比较平静、舒畅;结尾时闭门独坐,孤灯相伴,自然产生抑塞无聊之感。因此在整个词中,词人的感情是有发展变化的,非平铺直叙的作品所能及。

古诗词鉴赏10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1)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中的冲字与第四句中的缺字用得很传神,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3分)

  参考答案

  (1) ① 冲,冲向,字写将士顶风冒雪奔赴战场的情形,表现出戍边将士一往无前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2分)

  ② 缺,缺口。写战士作战使宝刀出现了缺口,极言拼杀之惨烈,战斗时间之长久,表现出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2分)

  (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动作描写,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1分)第一句用金带连环束战袍等衣着的外貌描写,刻画出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第二句马头冲雪的环境描写,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三、四句中,卷旗的动作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乱斫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2分。能从外貌、环境和行动三方面选两点进行分析即可)

  赏析

  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金带连环四字,极精美。金字虽是带字的装饰词,但又不仅限于装饰带字。看似写战袍,目的却在传达将士的那种风神俊逸的丰姿。马头冲雪的冲字,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动词。作者不用带雪、披雪,而用冲雪,是要用这个动词传出人物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内心的壮烈感情。金字和冲字,都极简炼而又很含蓄,都为激扬的诗情涂上了一层庄严壮丽的色彩。在着重外形描写时用一两字透露人物内心的美,使人读后感到诗情的既激扬又精致,没有那种简单粗犷,一览无余的缺点。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卷旗,避免惊动敌人,的是夜间劫营景象。因风疾所以卷旗,一以见战事之紧急,再以见边塞战场之滚滚风尘。这不只为景物描写,作者正以战旗之卷,写出勇士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卷旗夜战,正是短兵相接了,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前的闪电,为下句作铺垫。乱斫胡兵缺宝刀,才是全诗中最壮烈最动人的一幕。这场乱斫胡兵的血战,场面是很激烈的。缺宝刀的缺用得好。言宝刀砍到缺了刃口,其肉搏拼杀之烈,战斗时间之长,最后胜利之夺得,都在此一字中传出。作者在全诗二十八字中,极为精彩地处理了选材、顺序与如何运用并积聚力量等重要问题。前三句,只是引臂抡锤,到第二十六字缺时,奋力一击,流火纷飞。

  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缺字韵押得险而有力,得高山危卵之势。而马戴在这首诗中的这个缺字,虽不当韵脚处,却同样使人惊赏不置。乱斫两字虽很真切而且精辟,但,如无缺字,则不见作者扛鼎之力。这一个字所传达的这一真实细节,使诗情达到了传神境界,使全诗神采飞扬。

  全诗结构紧密,首句以英俊传人物风姿,次句以艰难传人物苦心,第三句以惊险见人物之威烈,结句最有力,以壮举传神。至此,人物之丰神壮烈,诗情之飞越激扬均无以复加了。总之,此诗在艺术上处处见匠心,在古代战歌中,不失为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古诗词鉴赏11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庭竹》译文

  露水洗涤铅粉骨节,微风摇动青色的玉枝条。

  随风飘摇恰似君子,无论哪里都适宜生长。

  《庭竹》注释

  露:露水。

  涤:洗涤。

  相宜:合适,适宜。

  《庭竹》鉴赏

  刘禹锡的作品经常是短小精干,有时只有短短的两行诗句,却描写生动,令人动容。比如他描写秋风,“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开篇就引人入胜;再如他吟咏古迹,“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抒发感慨、却藏而不露。这首诗描写出竹子的品质,也概括了刘禹锡一生的遭际和人格。

  历来作家描写竹子,多表现其高风亮节、虚心上进;刻画庭竹,也不外是幽影映窗纱、雅韵引人吟之类。而刘禹锡着笔时虽离不开竹的形色,却结合了自己独特的经历和体验来写,便有了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感慨。

  首句就视角独特,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形绘色,而从竹的遭际写起,“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它在风露中崭露它的峥嵘,竹竿向上伸展,一节一节脱却箨壳,还带有白色的粉苔,夜间凄冷的露水很快就把白粉洗涤干净,竹节却更鲜明地显露出来。

  竹子接受了寒露的洗礼,更具清操亮节;经过了劲风的考验,更显贞刚美质,却温雅淳厚,不激不昂,不失竹子清和秀润的'本色。诗人平生遭遇坎坷,读者都可看出,他在借物的遭际写人的命运和品格。

  前二句以竹喻人,第三句却转而以人喻竹,“依依似君子”。刘禹锡出语并不惊人,细味才知平中有奇,别具格调与情韵。

  青竹亭亭玉立,自由舒展,迎风飘拂,潇洒自如,俨然有君子之风。竹子经常深藏不露,却坚韧挺拔地立于茫茫的天地间;它也光明磊落,怀谦谦君子之气节,纳高洁风雅之品行。

  最后一句,“无地不相宜”,更托出君子的雍容大度,也巧妙地点题。竹子植根山野,经常被抛置和遗忘,处在自生自灭的境况中,它凌霜傲雪,让竹鞭竹笋钻石破土,挣扎着追求自我的价值。有时人们将其移栽在庭院作装饰品,点缀太平景象和悠闲日月。

  刘禹锡四海漂泊,可谓“无地不相宜”,正是他顽强生命力的表现。人亦如竹,诗也像竹,作品句句写竹,其实也句句写人,作者托物寓意,字字珠玑,渗透自我的忧患经历和人格力量。青竹虚怀若谷、参天入云,正如君子心无杂念、力争上游,诗人对其热情讴歌,也正是抒发自己不畏一切艰难险阻的决心和信心。

古诗词鉴赏12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自唐代诗人杜甫作品《蜀相》,是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作品原文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词句注释

  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出师:出师:出兵。此二句《新编大学语文》(暨南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为“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作品译文

  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里寻找?锦城官外翠柏长得郁郁苍苍。

  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色,黄鹂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

  当年先主屡次向您求教大计,辅佐先主开国扶助后主继业。

  可惜您却出师征战病死军中,尝使古今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诗词格律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其格律属于首句入韵仄起式。韵脚为:寻森音心襟,押“下平十二侵”韵(平水韵)。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说明:○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创作背景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作品鉴赏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融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几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古诗词鉴赏13

  《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诗词鉴赏】

  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没作。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掷给李纨等人,表现了黛玉才思特殊的敏捷。

  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相反,黛玉是“半卷湘帘半掩门”,任性任情,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分。“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她以白海棠自比,有梨花的洁白,有梅花的馨香。“月窟仙人”不就是“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满腹的心事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李纨从“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四平八稳的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只有最理解黛玉的宝玉理解了她的诗的内蕴,要求重新评价薛、林诗的高下,被李纨顶了回去。

古诗词鉴赏14

  诗歌阅读(4分)

  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9.这首小令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秋景图,体现出秋天不同的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9.作者用了孤村、落日、残霞、老树、寒鸦等意象(景物)(1分)来表现传统秋意冷寂、凄清、萧瑟的一面(1分);结尾又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等意象(景物),(1分)展现了秋天明朗、绚丽、多彩的一面(1分)。

古诗词鉴赏15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出自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这是一首试帖诗。但写得意境优美,为人传诵不衰。

  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诗人钱起上京城长安应进士试,考题是《湘灵鼓瑟》。前十句他略事思索,一挥而就,然而结尾却诗思不续,煞费斟酌。他苦苦思索,蓦然想起10年前一次夜晚住店,夜半醒来,听到门外有人吟哦诗句,低回婉转,反复不已。钱起猝然出户,却不见人影,故以为“鬼谣”。现在佳句难觅,正好用这两句“鬼谣结尾。交卷后,主考官对结尾二句深为赞赏,击节吟咏良久,以为必有神助。这两句诗是: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诗人在前段诗里,反复渲染、描写湘水女神鼓瑟的场面,使人听其优美乐曲,想见其美丽伊人。然而湘水女神始终扑朔迷离,能听闻者只有其乐声,而不能目睹其身姿芳容,直到最后曲调弹奏完了,湘水女神仍然未露真容,只留下江上数座寂寞的青峰,让人回想,让人回味。

  这两句诗的妙处在于:诗人将湘水女神鼓瑟的场面,描绘得迷离惝恍,五彩缤纷,可是音乐一停,这一切倏忽间烟消云散,什么也没有了。让听闻者从似真似幻的景象里回到了现实里来,产生一种淡淡的若有所失的怅惘。湘江如练,依然澄碧地流去,数峰似染,依然青青地伫立。景色如此恬静,可是湘水女神到哪里去了呢?是随流水回到了水府?还是化作了青峰,看守着人间?

  前人评价这两句诗通神,以景结情,余味悠然,就是因为诗人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的空间。这样神奇优美的诗句,在一般人看来,是非人力可及的,所以便附会出了一个“鬼谣”的故事。其实说穿了,它只是诗人灵感火花照亮的'神来之笔。

  自然地,这灵感火花进溅出来的诗句,让钱起当年夺取了进土第一名的桂冠,年轻的诗人从此扬名天下。

【古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古诗词鉴赏11-20

古诗词鉴赏05-15

如何鉴赏古诗词06-09

儿童古诗词鉴赏02-08

古诗词《鹿柴》鉴赏02-20

古诗词鉴赏若干11-09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09-08

寒夜古诗词鉴赏10-24

古诗词鉴赏,译文05-25

古诗词鉴赏大全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