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古诗鉴赏

时间:2023-10-12 09:07:08 俊锦 古诗 我要投稿

中秋节古诗鉴赏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秋古诗鉴赏(精选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秋节古诗鉴赏

  中秋节古诗鉴赏 1

  《中秋对月》

  唐代: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译文

  中秋节这天天空澄碧、万里无云,人们仰望着那刚刚浮出海面的明月。

  只见它银辉四射,撒向天涯海角,从来不私照过一家半舍。

  赏析

  这首诗写得非常明快,可能是受了当时晴空万里、皓月当空的影响,诗的前两句也只是描写了中秋时的景色和人们争相赏月,平淡无奇,但诗人笔锋一转,从月色皎皎转到了月色无私上,一人家很明显就是指帝王家,月亮对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对帝王家和穷人都是一样的,体现了诗人天下大同、万物平等的博爱思想。

  扩展阅读:人物经历

  曹松诗作,风格似贾岛,工于铸字炼句。因他生活在社会底层,故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憎恶战争。他在《己亥岁二首》诗中写道:“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论者谓此诗精炼隽永,超过了前人同题材诗作。

  曹松不满现实但又热衷功名,多次参加科举应试,直到昭宗天复元年(901)才以71岁高龄中进士。因同榜中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皆年逾古稀,故时称“五老榜”。曹松被授任校书郎,后任秘书省正字。终因风烛残年,不久谢世。遗作有《曹梦征诗集》3卷。《全唐诗》录其诗140首。

  一个骑着毛驴的、瘦削的、脸上写着忧患和疲惫的、身着破旧青布蓝衫的唐朝秀才(有点类似吕洞宾),总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巅簸跋涉着,从青年、壮年直到老暮衰年。他且走且停,且停且吟,毛驴背上永远驮着一对书箱。因为他虽然一生都在为生计奔波,但也一生都在读书考试并吟诗作赋。

  他梦想着一朝中试,为官做宦,报效朝廷,兼惠家族。他苦吟着,为战乱中不幸的百姓,无辜的平民。他憎恨着,那些操戈作祸,裂地封侯的乱臣贼子。愤怒出诗人,他的《己亥岁二首》就是明证,其中的“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成名万骨枯。”更是千古绝句。

  他也终于考中了进士,那已是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的事了,也就是说当时他已年逾七旬,真正是考白了头发了。可怪的是,那一榜竟有五位古稀老人,他们是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因之成为佳话,号曰“五老榜”。

  据说唐朝进士名额很少;据说唐朝的考卷不弥封,也就是说考生姓名籍贯是公开的;据说唐朝(尤其是晚唐)的时候考场风气很腐败(考卷不弥封无疑给腐败创造了条件)。因了这些据说,许多真正的才学之士往往名落孙山。曹梦征终于能够考中进士,虽是白首皓髯,也是可喜可贺的。于是他被授任校书郎,后任秘书省正字。可惜的是风烛残年,只做得两年官,便与世长辞了。

  也幸好他死于903年,没看到904年的朱温杀昭帝,也没看到907年的朱温叛唐称帝和随之而来的十王乱天下。

  虽是个白头进士,但曹松毕竟还是登了榜的,想想千百年来,又在多少人考白了头发,却最终带着一声叹息走进坟墓。曹松是不幸中的幸者,他官运不济,到底还有些文运,他的诗歌得到认可,评者认为“风格似贾岛,工于炼字,意境深幽”。他遗有《曹梦征诗集》3卷,《全唐诗》收入其诗140首。

  中秋节古诗鉴赏 2

  原文:

  倪庄中秋

  金朝: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译文: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勉强进食,身体日渐消瘦,寒冷的秋日仍然穿着单薄不合身的衣服。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不知不觉中慢慢的回想童年,那时候怎么知道人生如此艰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早上的露气侵入茅屋,在屋中就能听见溪水撞击石滩的喧闹声。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山中夜夜都会来到的月亮,到了黎明也从没有看过一眼。

  注释:

  强饭日逾(yú)瘦,狭(xiá)衣秋已寒。

  强饭:亦作“彊饭”。努力加餐;勉强进食。狭衣:不宽阔的衣服。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xuān)石滩。

  溪声:溪涧的流水声。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赏析:

  《倪庄中秋》是元代诗人元好问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写初秋时节,自己艰难的人生经历,由景入情,反映了艰辛的社会生活。

  元好问的这首诗,内容实在,感情真挚,语言优美而不尚浮华。

  中秋节古诗鉴赏 3

  原文:

  中秋

  宋代: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译文: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明月缓缓升起,如同镜子般挂在天空。万籁无声,似乎连天上的仙乐也因为美丽的月色而停止了演奏,空中只飘着淡淡的云朵。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高悬云层之中照亮了千家万户。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想起那些关于月亮的传说,月中有兔与蟾蜍。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我想要约同明月一起乘坐去往天河的船筏,待银河彻底澄清以后,遨游太空。

  注释:

  皓魄(pò)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lài)寂无声。

  皓魄:指明月。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qú)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狡兔:传说中捣药的白兔,据说它可以使月亮生光。弦:农历初七八,月亮缺上半部分,叫上弦月;二十二三,缺下半部分,叫下弦月。

  灵槎(chá)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灵槎:神话中用来乘坐往来的筏子。

  赏析:

  这首诗是写中秋之月,首联即点明主题,用“宝镜”突出了月之明亮,颔联诗人作了空间的延伸,将读者带入了广袤无垠的月夜里,使人如身临其境,看那皓月当空,光照万里的壮美景色。颈联引用了两个传说故事,增加了全诗的趣味性,尾联诗人突发奇想,欲与月亮一起乘船遨游银河,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中秋节古诗鉴赏 4

  《水调歌头中秋》

  宋米芾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赏月词,词人先撇开月亮写自己对秋的感受。作者听到急促的砧声与蟋蟀的悲鸣声,而感到秋风飒飒袭来,时令已届高秋。悲秋是大多数诗人们面对萧瑟秋景的普遍感受,然而米芾却说“不学宋玉解悲愁”,表现出他的旷逸豪宕的襟怀。接着他还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可是,酒后心里反而加倍感到孤独。

  正在作者“倍觉不胜幽”之时,一轮明月缓缓而升,“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月到中秋分外明,它好像一面明镜,挂在南楼之上;它把皎洁的光辉洒满人间,把人间装点成一个如梦似幻的水晶世界。而此时的作者宛若置身于仙境,他的孤独压抑瞬间被一扫而空,自有一种洒脱情怀油然而生。明月是多情的,它用柔美的月光抚摸着孤独之人,也把作者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救出来。至此,词人才托出一轮“中秋月”点明中秋。“多情”二字是在词人的感情几经折腾之后说出的,极其真切自然。上片,作者在反复渲染秋意中,从反面为月出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以“多情”二字言情,再把明月和盘托出,用笔颇为奇妙。

  中秋月是最美的,词人下片便写赏月情景,透露出作者归隐倾向。词人面对良辰美景,并不是惬心地去欣赏,而是转向深思,最终悟出了“宇宙若萍浮”的结论。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远离污浊的人世,而隐没江湖的决心。

  扩展阅读:名人评价

  《宋史·文苑传》: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

  书法家启功:能在中国的北京看到米芾的《研山铭》,饱了眼福。过去看《研山铭》的照片高兴,临《研山铭》高兴。今天我90多岁了,看到了真的《研山铭》原作,是眼福啊!能多看几天就多看几天。

  明代庐州府同知刘师朱:清风灏气,至今袭人。

  清代书法家王文治: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

  宋朝苏东坡:①米书超逸入神。②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①沉着痛快,直夺晋人之神。②米元章书,笔锋灿烂,少奇多怪,意到力寡,正当逸处,却有懒笔。如高阳酒徒,醉后便欲凭儿。

  《宋史·米芾传》: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宋代黄山谷:余尝评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

  宋高宗赵构:米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于海内。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然喜效其法者,不过得外貌,高视阔步,气韵轩昂,殊不究其中本六朝妙处酝酿,风骨自然超逸也。

  《米公墓志铭》:平居退然,若不能事事;至官,下则率职不苟,喜为教戒,吏民初为烦,已而安之。时亦越法纵舍,有足大者。

  明代宋濂:予尝评海岳翁书如李白醉中赋诗,虽其姿态倾倒,不拘礼法,而口中所吐,皆成五色文。

  中秋节古诗鉴赏 5

  念奴娇·中秋对月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古诗简介

  《念奴娇·中秋对月》是明代词人文徵明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想像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的情景;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后追忆去年今日。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翻译/译文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一派歌舞升平而沸腾的气氛。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想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中秋佳节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湘月”等,双调,正体为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

  风泛:风吹。

  水晶官:龙王住处,这里指神仙居所。

  偃蹇(yǎnjiǎn):高耸的样子。

  嵯(cuó)峨:这里指楼阁高峻的样子。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或吹笙唱歌。

  霜华:皎洁的月光。

  酾(shī)酒:斟酒。

  青雀:指青鸟,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鸟。

  俦(chóu)侣:伴侣,朋辈。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词人从二十六岁至五十三岁共九次应试,但每次都榜上无名,此词似是词人为表达期盼榜上有名之意而创作的。

  文学赏析

  此词上片写词人飘飘欲仙,似乎亲历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那里桂花飘香,美好的月色将天街笼罩。一阵风吹来,浑身寒冷。“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三句描绘了月宫里蛟龙盘旋、楼阁耸立和仙乐萦绕的景象。之后的“欲跨彩云飞起”则表达了词人远离人世烦恼,追求美好自由境界的超俗之想,无奈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下片写词人返回人间,追忆去年今日,与友人在溪亭斟酒赏月,如今秋光依旧,而佳期难再。好在嫦娥派青雀报信,告诉他美好的时光将要到来。最后的“莫负广寒沉醉”一句透露出词人的感伤情绪。

  全词想像丰富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天上人间,浑然写来;仙骨凡心,错杂表述,将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态淋漓吐出。

  中秋节古诗鉴赏 6

  《念奴娇·中秋对月》作者为明朝文学家文征明。其古诗全文如下: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沉醉。

  「前言」

  《念奴娇·中秋对月》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沉醉”,又感伤显,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翻译」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能感受到那儿歌舞升平而沸腾的气氛。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愿意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佳节(中秋)快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赏析」

  文征明(1470~1559年),即文征明,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斋名停云馆。长洲(今苏州)人。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在当世他的名气极大,号称“文笔遍天下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吴县)人。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中秋节古诗鉴赏 7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赏析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跌宕之感。

  这首诗表面上可以归入游仙诗,把中秋之夜写得如梦如幻。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山”一句已经成为中秋时节人们常用的佳句。至于其他欣赏者怎么理解,可以说百人百解。有联系刘禹锡仕宦失意,解释后半部分是以仙宫比喻朝廷,盼望早日回归;也有把前半部分解释为用“寒露坠”代指人生祸福无常,说这是刘禹锡对人生的感慨之作。也许这种种理解,正好体现了“诗豪”作品多彩的艺术魅力。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谪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桃源县就位于这里。在这里他不免悲凉之感,所以写了许多诗词以排遣愁绪。的《竹枝词》《浪淘沙》都写于这一时期。关于桃源他还写有五言诗《游桃源一百韵》七言诗《桃源行》等。更巧的还有一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是五律,是不是写于桃源就不可知了。从《游桃源一百韵》中“彩云迎蹑履,遂登顶”等诗句看,和这首诗“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山”是同一回事。

  中秋节古诗鉴赏 8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点评: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自古以来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它构思奇拔,独辟蹊径,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也极富哲理与人情。通观全篇,皆是佳句,很好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历时五载,而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又长达七年未能晤面。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这首词就是他为赏月思念亲人而作。

  中秋节古诗鉴赏 9

  中秋月·中秋月明朝徐有贞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中秋月·中秋月》译文

  月亮到中秋节的时候显得比其他时候更加明亮。更加明亮又如何呢?月亮经历的阴晴圆缺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算啦吧,不管什么阴晴圆缺,还是珍惜人世间的好时光吧!好时光呀好时光,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亮。

  《中秋月·中秋月》注释

  皎洁:形容月光明亮。

  《中秋月·中秋月》评解

  此词之声律,上片全同《忆秦娥》,下片只末句多一字。作者使下片首句与上片末句顶针,复以下片末句与上片首句衔接,往复回环,有如回文。虽少伤纤巧,但亦颇见匠心。

  《中秋月·中秋月》赏析

  古来关于月的诗词很多,有关阴晴圆缺的感慨也很多。徐有贞在中秋月的“皎洁”中想到了“阴晴圆缺”,但没有沉迷于感伤之中,一句“且喜”很是洒脱,末句的常见中秋月更是体现了对中秋佳节的喜爱,比起大多数诗人最后落点于来年的悲伤更显精妙,而从该词的结构读来很有趣,上片和下片中“偏皎洁”、“好时节”均有上下句顶针,并且下片首句“阴晴圆缺”与上片末句顶针下片末句“中秋月”与上片首句衔接,往复回环,朗朗上口,十分有趣。

  各位小伙伴们,中秋节是团圆之日,多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团圆的时光吧!希望以后的每个中秋节我们都是开开心心。毕竟“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中秋节古诗鉴赏】相关文章:

中秋节古诗词鉴赏01-07

关于中秋节古诗文鉴赏09-22

《墨梅》古诗鉴赏10-09

寒夜古诗鉴赏05-06

怀古诗鉴赏04-27

《饮酒》古诗鉴赏10-26

古诗《咏柳》鉴赏12-30

《山中》古诗鉴赏02-11

《春寒》古诗鉴赏03-17

墨梅古诗鉴赏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