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鉴赏易错题专题训练

时间:2024-08-01 08:47:13 赛赛 古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考古诗词鉴赏易错题专题训练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就是根据诗词内容,找出其中的意象,体会其中意境,分析作者真正想要书法的感情。很多人在面对古诗词鉴赏的时候都很头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考古诗词鉴赏易错题专题训练,欢迎大家分享。

中考古诗词鉴赏易错题专题训练

  中考古诗词鉴赏易错题专题训练 1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点火,节后点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解析】 第(1)题侧重于对其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由此把握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2)题侧重于对本词的内容与形式的总体理解把握。赏析“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在回答第(1)题时,同学们常常只注重语言的表层含义,而忽视语言的深层含义。挖掘语言的深层含义,才能准确全面把握词人的心情。其次同学们容易犯先入为主的错误。许多学生对苏轼豁达、乐观的性格印象深刻,没有认真地去读这首词,对词人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不准。

  在回答第(2)题时,有的同学弄不懂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不会由景入情作深入的分析。要记住“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景与情的关系主要有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中除了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之外,还有以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要仔细体会蕴含在景物之中的情感。

  2.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①,香雾空?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 ①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比较鉴赏。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较多地运用这种方式命题,2007年高考有6省市采用这种形式,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对意境营造的领会等方面的比较。

  第(1)题第一问考查咏物诗所咏事物的特点,解读时理解这首诗中海棠的`特点,不要去猜想海棠花共性的特点。第二问考查的是表现手法。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注意表现手法中包括修辞手法。

  第(2)题比较分析抒发感情的不同,要结合诗歌的内容来分析。诗歌的比较鉴赏,一般是从两者的异同点出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花的喜爱之情。细微之处的区别一是爱花在盛开之时,一是惜花在将谢之际。

  实战演习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情(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注]不忿:怨恨。

  (1)诗中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台湾诗人郑愁予在《错误》一诗中有句名言“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你认为这首诗中是否也存在“美丽的错误”?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诗题为“孤雁”,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刻画孤雁?

  (2)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分析作者在诗中如何表达这种思想感情。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留春令 咏梅花(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顾、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一涓春月点黄昏”―句中妙用了“点”字,请你赏析这个词的妙用。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简析“闻说”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这首词写景,虚实结合,试从这一角度分析“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一句的艺术表现力。

  (2)“雁来音信无凭”一句,表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5.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这是两首送别诗,两诗诗眼分别是什么?它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2)两诗首句都写得别致,有什么相通之处?

  参考答案

  1. (1)描绘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的画面。(2)早晨的喜鹊声油然引起了深闺女子的惊喜和期望,但是喜鹊声并未给她带来喜讯,却又使思妇的内心限入极度的失望和怨恨;从而使诗韵不尽,耐人寻味。

  2.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开篇即唤出“孤雁”,对孤雁进行正面描写;结尾用了衬托的笔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2)作者借刻画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抒发其渴望骨肉团聚,梦想朋友重逢的真挚情感。

  3. (1)“点”字形象地写出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2)曾几何时,梅花以芳心相许,“苦”字表达了相爱之深、相思之切的感情;当他无计诉相思时,蓦然想借多情的使者“东风”把刻骨的相思带给梅花,可听说“东风”早被竹外幽香沁人的梅花迷恋住,因此,词人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闻说”,听说之意,未必是真,但在词人想来疑虑难释,强烈表露出他对梅花的爱之深、思之切。

  4. (1)作者写“砌下落梅”是眼前所见之景,“拂了一身还满”是自己所做之事,但全句着一“乱”字,表面写“落梅”,实际写心情,表明了自己心情的烦乱。(2)作者用古代鸿雁传书的故事,来说家人也想念自己,会给自己来信,只不过是大雁没有把书信带给自己罢了,所以作者认为鸿雁传书的说法是“无凭”的。表现自己对家人的极度思念的感情。

  5. (1)孟诗诗眼是“断人肠”,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和伤感;王诗诗眼是“不觉有离伤”,用以抚慰友人,一扫送别之悲,而见其乐观开朗。(2)首句都不言别情,却说两地相连,有“天涯若比邻”之意,以此来宽解抚慰友人。

  中考古诗词鉴赏易错题专题训练 2

  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1)解说本诗第一、二句所象征的内容。

  (2)简析全诗的主要艺术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龙潭夜坐

  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 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 析。

  10.阅读下面的,然后回答问题。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 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1)本诗中的“才”和“半”用得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好在哪里。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8.答案 (1)得第者有所凭恃,特承恩宠,春风得意,前程似锦,平步青云。

  (2)手法:诗全用比拟。思想情感:诗中暗寓自己生不逢时的悲慨,又不卑不亢,毫无胁肩谄笑的媚态,同时也表现出了对自己才识的.自信。

  9.答案 (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澄澈寂静的景象。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渲染了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

  (2)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

  10.答案 (1)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特点,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或者“细腻描绘出柳叶新萌,颜色嫩黄的初春之景”。

  (2)①反衬。用芳春(或)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②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凸显(反衬 )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中考古诗词鉴赏易错题专题训练 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24题。(6分)

  临江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20.本词的上阕记叙了作者在黄州时酒醉夜归的情景,其中 一词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同时作者还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夜之深,夜之静,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2分)

  21.结合相关诗句,简析“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

  20.仿佛 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21.(1)词人要借此句表达出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的.情怀。“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并不只是一般的写景,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自然流露出融入自然超脱世俗的情怀。

  (2)作者还要借此句表达出不满世俗,旷达不羁,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此人在政治上饱受挫折,愈加感到自身受的束缚,不得自由,但却并未消沉,而是旷达不羁,流露向往自由的心声。

【中考古诗词鉴赏易错题专题训练】相关文章: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1-12

中考古诗词鉴赏03-02

中考古诗词鉴赏精选15篇06-04

中考古诗词鉴赏15篇11-14

中考古诗词鉴赏(17篇)04-19

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01-04

中考古诗词鉴赏(合集15篇)11-19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法讲解05-19

古诗词鉴赏11-20

古诗词鉴赏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