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古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全诗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是诗人柳宗元所写的一首经典诗词,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宗元古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全诗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释
与:同。
浩初:作者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柳宗元。
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山:指柳州附近山峰。
京华:京城长安。
亲故:亲戚、故人。
海畔:畔,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
剑铓(má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秋:秋季。割:断。
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散上:飘向。一作“散作”。
峰头:山峰的顶端。
望:遥望。
故乡:这里指长安,而作者的家乡在河东
作品赏析
起句“海畔尖山似剑芒”不仅道出了桂林山的秀丽,而且为下句“秋来处处割愁肠”作了有力的铺垫。由于有了上句,才能有依有托地咏出“割愁肠”的苦闷。第二句在承接起句上又进一步丰富了主题。绝句的三、四句艺术地运用了佛教中化身的说法,虚化地伸展了自己在诗中的感情:倘若自己能化身为千万个柳宗元,就可以站在千万个峰头上远眺自己的帮乡了。诗人把思念故乡、思念亲友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
读柳宗元这首诗,给我们的印象是:诗人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之情,不可遏止地尽量倾吐了出来;它的抒情方式,是属于严羽《沧浪诗话》里所说的“沈著痛快”一类。这在唐人绝句中是不多见的。
我们知道,柳宗元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进步诗人。早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政治活动。不幸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又被分发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的柳州。这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当时,他正当壮盛之年,“一斥不复,群飞刺天”(韩愈《祭柳子厚文》),政治上不断遭受到沉重的.打击,使得他心情愤激不平,终年生活在忧危愁苦之中。《新唐书》本传说他“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这诗里一连串的奇异的想象,正是他那“堙厄感郁”心情的写照。
他之所以“自放山泽间”,为的是借山水以消遣愁怀;然而借山水以消遣愁怀,如同李白所说借酒浇愁一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怀消愁愁更愁。”特别是那秋天季节,草木变衰,自然界一片荒凉,登山临水,触目伤怀,更使人百端交感,愁肠欲断。诗人从肠断这一意念出发,于是耸峙在四周围的崇山峻岭,着眼点就在于它的巉削陡峭,在于它的“尖”,从而使群山的形象,转化为无数利剑的锋芒,这“愁肠”仿佛就是被它们割断似的。说“海畔尖山”,正以见地处西南滨海,去故乡之远。身在贬所,“望故乡”而不能归,当然是痛苦的;然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乐府《悲歌行》),却又能从痛苦中得到某种满足。于是在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的支配下,他就尽情的望去,唯恐其望得不够。这无数的象“剑芒”一样的“尖山”,山山都可以望故乡,可是自己只有一个身子,一双眼睛,该怎么办呢?柳宗元是精通佛典的,而和他一同看山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佛经中不是有“化身”的说法吗?在一种微妙的启示下,于是他就想入非非,想到“化身千亿”了。
在这首诗里,诗人就是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形象思维来揭示其内心世界的。
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使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疠之地。
苏轼论唐人诗,以柳宗元和韦应物相提并论,指出他们的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见《书黄子思诗集后》)王士祯也说:“风怀澄澹推韦柳。”“简古”、“澹泊”或“澄澹”,乃是柳诗意境风格的一个方面,虽然是其主要的方面,但并不能概括柳诗的全貌。柳诗自有其别调。他的诗,象悬崖峻谷中凛冽的潭水,经过冲沙激石、千回百折的过程,最后终于流入险阻的绝涧,渟滀到彻底的澄清。冷冷清光,鉴人毛发;岸旁兰芷,散发着幽郁的芬芳。但有时山洪陡发,瀑布奔流,会把它激起跳动飞溅的波澜,发出凄厉而激越的声响,使人产生一种魂悸魄动的感觉。此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作者在柳州所作。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为了排遣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
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故事
柳宗元(773年―519年)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从政21年,经历了少年仕途得意,短暂体验了权力核心的风暴与争斗之后,柳宗元参与的历时仅半年的永贞改革失败,作为改革派的一员,被贬永州。虽为永州司马,却是编制外人员,不得干涉政务,没有官舍,柳宗元历尽了身体的折磨与内心的摧残。但从小所受儒家之教育,使他始终不忘自己辅时及物的志向,他立足现实,深入基层,重新审视为官之道,著诗立作,认为官吏乃是人民之仆役,官吏应该仁政爱民,实现自己为人、为官的价值。
《送薛存义之任序》是柳宗元论为官之道的名篇,其中,柳宗元提到:“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农民收入的十分之一拿来雇佣官吏,所以官吏乃是人民之佣吏,而不是人民的主人。正如柳宗元所说:“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他对现实中官吏之所作所为洞察很深,清醒的认识到,当时天下官吏拿了百姓的钱却不能尽职尽责,为人民办事,更有甚者,窃取老百姓的财产。柳宗元比较了家佣与官吏,同样的是拿了百姓的钱来为百姓办事儿,如果家佣偷了百姓的钱,肯定会受到责罚,但是官吏们贪**败,百姓却无能为力,拿他们没辙。柳宗元“官为民役”的思想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又一次发扬,正如章士钊先生在《柳文指要》中所说:“子厚之政治理解,完全以‘为民之役而非役民’为主干”。而“官为民役”也成为柳宗元为官之道的基调。
作为民之吏,官吏都应该做到什么呢?首先是仁政爱民。官吏应该对百姓充满仁爱之心。在《捕蛇者说》中,柳宗元描写了永州蒋氏一家宁愿冒死捕蛇而不愿缴纳沉重的赋税,感慨人民生活之困苦而苛捐杂税之繁重,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悲叹,凸显了他对人民的仁爱之心。作为官吏真正的关心人民,就要勤于政事,为人民做实事,正所谓“蚤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在《全义县复北门记》中,柳宗元记叙了一件事,全义县北门堵塞一百余年,因巫师言出入北门不利于本县政令的施行。县令卢遵咨询群吏,最后复建北门,使居住城中的人们方便出行,人民欢呼雀跃。柳通过遵之口说:“贤者之作,思乎利人;反是,罪也。”政令的施行,要以人民的利益、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做到这点才是贤明的官吏,不然政令再多,对人民无益,只能导致行政效率地下,而不能真正为人民办事。所以,爱民便要利民。利民的同时,柳宗元更进一步提出了“民自利”的观点。《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记录了一个善于种树之人,通过种树类比为官之道。要种好树,不能违背树之性,过多的关爱,干扰不但不能使树木繁茂,反害其生长,这正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为官之道,亦是如此。利民的同时让“民自利”,民众依据天时生产生活,繁衍生息,而不被官员过多的自以为利民的措施政令所干扰,人民自然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安定的生产生活。顺民之天性,亦可使民安居乐业。在专制社会中,单纯的依靠行政命令进行直接管理是其表现之一,柳宗元立足儒学,结合道家“清静无为”之说,提出“民自利”的观点,是他对现实的深刻认识的表现啊!由此可见,柳宗元的为官之道正是:爱民而仁政,利民且民自利。
同时,作为“官为民役”的题中之义,官吏还必须公平公正,讼者平,赋者均。而且人民拿出自己的钱雇佣官吏,官吏应该清正廉洁,不可窃民之财。柳宗元为官之道是在封建制度之下提出的,难逃其局限性。可是他终其一生思考如何做好官,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在其位,则尽职尽责。不在其位,便著书立作。他“官为民役”的光辉思想,仁政爱民的行为准则,利民且“民自利”的观点都是我们值得欣赏和学习的宝贵财富。
文学作品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古文大致为六类。
(一)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的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二)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三)传记: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
(四)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作品中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五)诗词骚赋:独具特色(代表作《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江雪》《渔翁》《溪居》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六)作品集:刘禹锡始编柳集《河东先生集》。宋代注本较多,韩醇《诂训柳先生文集》为现存柳集最早本子。明蒋之翘辑注有《柳河东集》。事迹见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文安礼《柳先生年谱》。
【柳宗元古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全诗赏析】相关文章: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的意思及全诗赏析12-28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09-21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赏析11-25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11-16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11-19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鉴赏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