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白夜》赏析

时间:2024-11-28 18:39:37 秀雯 顾城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顾城《白夜》赏析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顾城《白夜》赏析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白夜》

  在爱斯基摩人的雪屋里

  燃烧着一盏

  鲸鱼灯

  它浓浓地燃烧着

  晃动着浓浓的影子

  晃动着困倦的桨和自制的神

  爱斯基摩人

  他很年轻,太阳从没有

  越过他的头顶

  为他祝福,为他棕色的胡须

  他只能严肃地躺在

  白熊皮上,听着冰

  怎样在远处爆裂

  晶亮的碎块,在风暴中滑行

  他在想人生

  他的妻子

  佩戴着心爱的玻璃珠串

  从高处,把一垛垛

  刚交换来的衣服

  抛到他身上

  埋住了他强大而迟缓的疑问

  他只有她

  自己,和微微晃动的北冰洋

  一盏鲸鱼灯

  异想:超离现实的真实

  顾城在《谈话录》中曾描述自己的气质个性,“我是个偏执的人,喜欢绝对。朋友给我做过心理测验后,警告我:要小心发疯。朋友说我有种堂·吉诃德式的意念,老向着一个莫名其妙的地方高喊前进。”据此线索我们在他的作品中不难发现,这种堂·吉诃德式的意念,异想的巨大功能是无所不在的:风,可以“偷去我们的桨”;山影里有“远古的武士”;铁船能“开进树林”;“慧星是一种餐具”;而“时间是会嘘气的枪”;“钨丝像一个伤口”?? 奇怪的是,《白夜》中,竟看不出诗人那种纷乱的、近乎“梦游症”的异想图景,有的是相当宁静平和的画面。究其秘密,原来他的“异想”是作为一种“状态”,沉潜于颇有节制的冷静叙述中。在质朴客观的物象后面,隐藏着他的诗想。

  其时,诗人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窘境:失业、房子、婚恋。外部受阻、内心失调,双重压力使他在极为烦躁、焦灼中,不时突发出一系列超现实囿地的狂想。他向往过一种逃避生活,一种在荒岛上远离人世喧扰、近乎原始耕捕、默守“鲸鱼灯”、永远和“北冰洋”对话的田园生活。这种寄托,导源于现实压迫的深重,自然也就异想出——外化出某种“替身”物——“爱斯基摩人”来。

  爱斯基摩人是生活在北极圈一带的“原始”人种,全世界迄今只剩下几万人,他们以捕猎海兽为生,多用石、骨制作工具,喜欢雕刻艺术。狗是唯一的家畜,用以驾驭雪橇。信服万物有灵论和巫术。诗人忽然把注意力向遥遥几千万公里的北极圈,表面上看(特别是采用第三人称)是对原始捕猎生活的客观记叙,毋宁说是自己的心迹——寄托与选择的巧妙披露。 诗一开始,就突出爱斯基摩人的鲸鱼灯,而没有任何肖像特征描写,只是照出“影子”“桨”和“自制的神”。浓浓的影子流露出孤寂,搁置的桨显出困顿与疲乏,而自制的神却顽强地证明即使如此境况,信仰仍未完全泯绝。这个爱斯基摩人很年青,太阳却从来没有照耀他,他存在于太阳从不越过头顶的漫漫白夜中,因而他只能“躺倒”,孤独地聆听冰层的爆裂,想象风暴中迸散的碎块。行为是慵懒的,但思想并不慵懒,他的思想远远大于行动,他在困倦与逃避中无时不在苦苦“想着人生”——思索命运与归宿。如此窘困,需要靠别人资助,(妻子用珠串交换衣服)加深了他“强大而迟缓”的震动和疑问。在深深的悲哀中,伴随他自己的只有“她”和“北冰洋”以及那一盏微弱的“鲸鱼灯”。

  至此,诗人在现实物质与精神双重重压下,完成了对异域异族——北冰洋、爱斯基摩人生活的同构异想。一方面在客观冷静,不动声色的借代中寄托自身生存窘状,另一方面隐隐折射出逃离现世、寻求解脱的意向。而那一盏开始和结尾出现两次的“鲸鱼灯”,是否有意提醒:慵懒的孤寂中仍尚存微弱的却坚执的“活气”——一种不可熄灭的生存信念?

  此诗写得特别沉着、冷静,一改天真浪漫的童话色彩,有着特别坚执的向往。它显示出朦胧诗典型而成熟的象喻写作方式,不同的是,由主观型向了客观型。

  作者简介:

  一、基本信息

  姓名:顾城

  出生日期:1956年

  逝世日期:1993年10月8日

  原籍:上海

  出生地:北京

  家庭背景:出生于诗人之家,父亲是著名诗人顾工

  二、生平经历

  早年生活:12岁时辍学放猪

  写作生涯:

  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

  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

  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着漂游生活。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

  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

  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

  离世:1993年10月8日,在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三、文学成就

  诗歌创作: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他的诗风自然纯净,在中国当代诗坛独树一帜。他的诗不仅为中国诗歌指明诗之本质,更重要的在于让人体味到生命纯净的气息。

  作品集: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顾城的诗》等。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

  创作阶段:顾城曾将自己的诗创作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自然的我(1974),代表作《生命幻想曲》;

  文化的我(1977~1982),代表作《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无我(1986~1993),代表作《颂歌世界》《水银》。

  四、哲学思想与信仰

  哲学思想:顾城的哲学思想集中地表现他的作品《没有目的的“我”:自然哲学纲要》中,他认为哲学使人自在,并不使人存在。“自然”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没有预设目的的和顺状态。

  信仰:美是顾城的终身信仰,贯穿在他所有的作品和整个的人生道路中。

【顾城《白夜》赏析】相关文章:

顾城的短诗赏析05-19

顾城《生日》赏析09-14

顾城《回归》赏析09-28

顾城经典诗句赏析09-10

《小巷》赏析顾城10-21

顾城《安慰》赏析10-17

顾城《小巷》赏析09-10

顾城《石舫》赏析09-12

顾城《远与近》赏析09-28

顾城诗歌《简历》赏析04-15